|
 龍泉窯在五代北宋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五管瓶,尤其是龍泉金村、大窯、慶元縣上垟?shù)鹊氐?/span>墓葬出土很多,且通常成雙成對,一只五管瓶,一只盤口壺,五管瓶裝糧食,盤口壺裝酒。比如龍泉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五管瓶,蓋內(nèi)墨書:“張氏五娘五谷倉柜,上應天宮,下應地中,陰子益孫,長命富貴”的銘文,明確其用途是給死者裝五谷的冥器,五個管則正合五谷豐登之意。五管瓶搭配盤口壺用作冥器的現(xiàn)象在龍泉、慶元一帶以外的地區(qū)基本無發(fā)現(xiàn),與尺寸大,裝飾豐富的早期越窯谷倉罐相比,五管瓶獨特而富有地域性,反映了浙西南地區(qū)獨有的喪葬習俗。
 龍泉窯五管瓶以北宋時期最盛,五代的數(shù)量相對要少,兩者也有一些區(qū)別:1、裝燒工藝不同,五代多裹足墊燒,圈足外撇,底部滿釉,以泥條泥點支于圈足底墊燒,北宋則整個底部不掛釉,窯具置于底部墊燒;2、釉質(zhì)不同,五代釉層較單薄,即朱伯謙老師所說的“淡青釉”,只施一次釉,能襯出胎色,釉面不平整,至北宋時工藝更進一步,釉層有所加厚,釉面的光潤度更勝一籌;3、裝飾風格不同,五代比較素雅,紋飾疏朗,以蓮瓣紋為主,北宋流行肩部和中上腹分級的樣式,層層刻花裝飾,紋飾繁縟,紋樣種類也大為豐富。
 之所以重點介紹這件五管瓶首要是其釉色十分靚,釉面的呈色類似梅子青的效果,很多人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南宋的器物。其實從工藝上來觀察,無疑典型的北宋龍泉窯產(chǎn)品,平底墊燒,整個底部不上釉,胎色較深,含鐵量高,而南宋時期的胎色明顯較白,胎土沒有這么高的含鐵量。再看它的紋飾,腹部多重仰蓮瓣,瓣脊凸起,立體感強,瓣內(nèi)填充篦劃線,這類樣式的蓮瓣紋在北宋器物上很常見。還有蓋子上的犬鈕,蹲犬形象看似稚拙,卻非常生動,栩栩如生,其他包括五個管作花口,塔式造型等,均是典型的北宋特征。  其實,此件五管瓶的釉色與南宋的梅子青釉是存在本質(zhì)性區(qū)別的。北宋的釉,透明度高,玻璃質(zhì)感強,流動性大,積釉處釉厚色濃,反之,流釉處釉薄色淡,這是釉料配方的穩(wěn)定性較差而造成的,在燒制過程中是不可控的,是一種技術上的缺陷。南宋改進了釉料配方,穩(wěn)定性大為增強,無論粉青還是梅子青,上釉都是很均勻的,所謂溫潤如玉,和玻質(zhì)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真正看懂北宋的釉,南宋的釉對于認識兩宋器物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從多數(shù)五管瓶來看,大部分高度在30公分左右,大的甚至高達四五十公分,而這件五管瓶的高度只有20公分,直徑11.8公分,在五管瓶系列里,屬精致講究,釉水突出的小件型。
那么這樣的五管瓶有無經(jīng)濟價值,收藏意義?個人認為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還是陶瓷的成型來講,這件五管瓶都是難得的精品,造型好,釉色佳,更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作,因此具有收藏價值。作為對死者的祭祀,五管瓶的構思主題就是把生前的愿望濃縮在瓶子上,五管瓶雖然數(shù)量多,但它沒有定式,沒有兩個五管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五管瓶都傾注了窯工個人的理解和審美,可以說,這是窯工的即興創(chuàng)作,是藝術化的明器。我們不要局限于明器就不能收藏的思想,如這件五管瓶完全可以提升到藝術層面,它的經(jīng)濟價值,它的收藏意義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收藏理念,對器物的看法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