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古詩十九首

 hjmhjmhjmm 2016-03-20

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
   【原詩】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
〔生別離〕是古代流行的成語,猶言『永別離』。所謂『生別離』,并非指人生一般的別離,而是有別后難以再聚的涵義,所以下面說,『會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長〕『阻』,指道路上的障礙;『長』,指道路間的距離。
〔會面安可知〕『知』,一作『期』,義同。
〔胡馬依北風二句〕『依』,一作『嘶』?!汉R』產(chǎn)于北地,『越鳥』來自南方(古代的『越』,指今廣東福建一帶地區(qū)),『依北風』和『巢南枝』是動物一種自發(fā)的懷念鄉(xiāng)土情感的表現(xiàn)。這兩句用比喻來代替抒情;『胡馬』『越鳥』尚且如此,難道『游子』就不思戀故鄉(xiāng)嗎?
〔相去日以遠二句〕『遠』,指時間而言。上句謂別離之久,下句言思念之深;久別思深,人一天天地瘦下去,衣帶自然也就一天天地感到弛松了。
〔浮云蔽白日二句〕『文子』:『日月欲明,浮云蔽之?!弧汗艞盍小唬骸鹤嬓昂≡票伟兹??!弧焊≡票稳铡唬枪糯盍餍械谋扔?。一般的習用于讒臣之蔽賢,『白日』是隱喻君王的。這里則以之象征她遠游未歸的丈夫。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君臣之間的關系各夫婦之間的關系,在觀念上是統(tǒng)一的?!焊≡啤?是設想他另有新歡,象征彼此間情感的障礙?!侯櫋?,念也?!悍础唬悍怠?。
〔思君令人老〕這句是承前『衣帶日已緩』而說的?!豪稀?,并不是說年齡的老大,而是指心情的憂傷,形體的消瘦。
〔歲月忽已晚〕『歲月』,指眼前的時間;『忽已晚』,言流轉(zhuǎn)之速。
〔棄捐勿復道二句〕『棄「和『捐』同義?!簵壘琛华q言丟下。『勿復道』,不必再說。上句的意思是說,盡管自己如何申訴相思之苦,但她所思念的人不會因此而歸來,那末說來說去有什么必要呢?『加餐飯』,是當時習用的一種最親切的安慰別人的成語。『餐』,一作『歹食』。說明:這首詩和下面幾首都是思婦詞,雖然寫個人離別之情,但和前面幾篇一樣,也都是東漢末年動蕩不寧的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
 
【翻譯】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fā)寬大人越發(fā)消瘦。
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xiāng)的游子不想回。
還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簡析一】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盡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詩譜》),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復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
 
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jié)?!靶行小毖云溥h,“重行行”極言其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于是,復沓的聲調(diào),遲緩的節(jié)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芭c君生別離”,這是思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回憶,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壓抑不住發(fā)出的直白的呼喊。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游子。
 
與君一別,音訊茫然:“相去萬余里”。相隔萬里,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游子離家萬里,以故鄉(xiāng)與思婦為天涯,所謂“各在天一涯”也?!暗缆纷枨议L”承上句而來,“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長”承“萬余里”,指路途遙遠,關山迢遞。因此,“會面安可知”!當時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
 
然而,別離愈久,會面愈難,相思愈烈。詩人在極度思念中展開了豐富的聯(lián)想:
 
凡物都有眷戀鄉(xiāng)土的本性:“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飛禽走獸尚且如此,何況人呢?這兩句用比興手法,突如其來,效果遠比直說更強烈感人。表面上喻遠行君子,說明物尚有情,人豈無思的道理,同時兼暗喻思婦對遠行君子深婉的戀情和熱烈的相思--胡馬在北風中嘶鳴了,越鳥在朝南的枝頭上筑巢了,游子啊,你還不歸來?。 跋嗳ト找堰h,衣帶日已緩”,自別后,我容顏憔悴,首如飛蓬,自別后,我日漸消瘦,衣帶寬松,游子啊,你還不歸來??!正是這種心靈上無聲的呼喚,才越過千百年,贏得了人們的曠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嘆。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詩中已出現(xiàn)了兩次“相去”。第一次與“萬余里”組合,指兩地相距之遠;第二次與“日已遠”組合,指夫妻別離時間之長。相隔萬里,日復一日,是忘記了當初旦旦誓約?還是為他鄉(xiāng)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凈的心靈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詩人通過由思念引起的猜測疑慮心理“反言之”,思婦的相思之情才愈顯刻骨,愈顯深婉、含蓄,意味不盡。
 
    猜測、懷疑,當然毫無結(jié)果;極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這就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薄袄稀?,并非實指年齡,而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是說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巴怼?,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紅顏老的遲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無益。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故詩最后說:“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至此,詩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結(jié)束了她相思離亂的歌唱。詩中淳樸清新的民歌風格,內(nèi)在節(jié)奏上重疊反復的形式,同一相思別離用或顯、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興的方法層層深入,“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式單純優(yōu)美的語言,正是這首詩具有永恒藝術魅力的所在。而首敘初別之情--次敘路遠會難--再敘相思之苦--末以寬慰期待作結(jié)。離合奇正,現(xiàn)轉(zhuǎn)換變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遠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出東方女性熱戀相思的心理特點。
 
【簡析二】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寫一女子對長期遠離的情人的沉痛思念,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讀之使人悲感無端,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人生“悲莫悲兮生別離”,情人間會面無期的離別之恨,更會使他們終日悵惘,心灰意絕。作品抒發(fā)思婦的離別之苦,盼望之切,相思之痛,無端的猜疑,以及歲月催老、空負佳期的悲愴,欲說還休,欲罷不能,只好強自寬解的自憐,真實而生動地刻畫了這一特定情勢下女方當事人的曲折心理,表現(xiàn)了人類共有的復雜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作品章法搖曳,回環(huán)往復,文勢奇縱而又高渾自然。前六句追述始別,夾敘夾議。首句即以涵蓋全詩之勢竦起,接寫道路之長,間阻重重,然后以“會面安可知”一頓,補足上文并勾起下情。中六句正敘相思之痛,用的是比興襯托手法。先以“胡馬”二句橫插一筆,以動物的本能比方人類的自覺,希望情人盡可能地向自己、向家鄉(xiāng)靠攏。想象奇詭,警策有力。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寫情人與自己非但沒有靠近,反而日趨遙遠。這給她的內(nèi)心造成了嚴重創(chuàng)傷?!耙聨站彙卑凳咀约旱氖萑酰g接寫情,以襯思念之切?!案≡票稳铡眲t是猜忌:她懷疑有“第三者”插足,使情人忘卻了自己。無端猜忌是在抒發(fā)其期待屢空后的一腔幽怨。文勢突兀奇縱,全詩進入高潮。后四句緩收全篇,寫歲月催老,徒思無益,決心“努力加餐飯”。用爽語作結(jié),使我們看到了思婦性格的另一面。但她的爽朗敵不過她的癡情,明日一早相思還會重演,因此這僅只是一種強自寬解。在章法上,結(jié)句與“衣帶”一語相呼應,針線細密,回環(huán)無痕。就全篇而言,首敘初別之情——次敘路遠會路難——再敘相思之苦——末以寬慰期待作結(jié)。雖然多次換筆換勢,曲折往復,但始終一氣相生,處處妥貼,渾然一體,達到了自然天成的程度。
 
本詩的此興手法新穎別致,語意奇警?!昂R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借鑒了屈原“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哀郢》)的語意,并開啟了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園田居》)的創(chuàng)新法門。雖然,屈詩突出了誓死歸根的意志,陶詩唱出了對自由的渴望,與屈陶相比本詩有些溫厚,但卻適合思婦的身分和心境。作品用衣寬暗示體瘦,以襯人物的癡情,震蕩讀者的血脈。影響所及,有陸機的“攬衣有余帶,循形不盈襟”(《擬行行重行行》);蕭綱的“欲知心恨急,翻令衣帶寬”(《當壚曲》);終于出現(xiàn)了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的千古絕唱?!段鲙洝た扪纭罚骸奥牭玫酪宦暋ヒ病闪私疴A;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這一精采絕艷的曲辭,顯然也從本詩受到過啟發(fā)。詩中的游子雖未出場,但“行行重行行”即是其寫照。聯(lián)系漢末文士的共同遭遇,也可想象其奔波不已、以圖仕進的辛酸。因此,本詩借思婦之口,同時也唱出了一代文士的悲哀。

 
    古詩十九首之二 青青河畔草

   【原詩】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夫。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注釋】
 
〔盈盈〕『盈』,同『嬴』(俗作女贏)。『廣雅:釋詁』:『嬴嬴,容也?!痪褪嵌鄡x態(tài)的意思。
 
〔皎皎〕本義是月光的白,這里用以形容在春光照耀下『當窗牖』的『樓上女』風采的明艷。
 
〔窗牖〕『牖』,窗的一種,用木條橫直制成,又名『交窗』?!捍啊缓汀弘弧槐玖x有區(qū)別;在屋上的叫做『窗』。在墻上的叫做『牖』。這里的『窗牖』,就是泛指現(xiàn)在安在墻上的窗子。
 
〔娥娥紅粉妝〕『娥娥』,形容容貌的美好?!杭t粉』,原為婦女化妝品的一種?!杭t粉妝』,指艷麗的妝飾?!簥y』,一作『妝』、『裝』,義同。
 
〔纖纖出素手〕『纖纖』,細也,手的形狀?!核亍唬滓?,手的膚色。
 
〔昔為倡家女二句〕『初學記』引作『自云倡家女,嫁為蕩子婦?!弧撼?,發(fā)歌也。由此引申,凡是以歌唱為業(yè)的藝人就叫做『倡』?!撼摇?,即后世所謂『樂籍』?!撼遗唬q言『歌妓』?!菏幾印?,指長期浪漫四方不歸鄉(xiāng)土的人,與『游子』義近而有別。
 
【翻譯】
青青河畔草(無名氏)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她,獨立樓頭體態(tài)盈盈,如臨風憑虛;她,倚窗當軒,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輕云中的明月;為什么,她紅妝艷服,打扮得如此用心;為什么,她牙雕般的纖纖雙手,扶著窗欞,在久久地引頸遠望:她望見了什么呢?
望見了園久河畔,草色青青,綿綿延延,伸向遠方,“青青河畔草,綿綿思無道;遠道欲何之,宿昔夢見之”(《古詩》),原來她的目光,正隨著草色,追蹤著遠行人往日的足跡;她望見了園中那株郁郁蔥蔥的垂柳,她曾經(jīng)從這株樹上折枝相贈,希望柳絲兒,能“留”住遠行人的心兒。
原來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著她那青春的情思。
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歸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
 
【簡析】
        她,獨立樓頭體態(tài)盈盈,如臨風憑虛;她,倚窗當軒,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輕云中的明月;為什么,她紅妝艷服,打扮得如此用心;為什么,她牙雕般的纖纖雙手,扶著窗欞,在久久地引頸遠望:她望見了什么呢?望見了園久河畔,草色青青,綿綿延延,伸向遠方,“青青河畔草,綿綿思無道;遠道欲何之,宿昔夢見之”(《古詩》),原來她的目光,正隨著草色,追蹤著遠行人往日的足跡;她望見了園中那株郁郁蔥蔥的垂柳,她曾經(jīng)從這株樹上折枝相贈,希望柳絲兒,能“留”住遠行人的心兒。原來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著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歸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個倡家女,好不容易掙脫了歡場淚歌的羈絆,找到了愜心的郎君,希望過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吶喊:“遠行的蕩子,為何還不歸來,這冰涼的空床,叫我如何獨守!”

  本詩定的就是這樣一個重演過無數(shù)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斷,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說家常話”(謝榛語)式的平凡語言;然而韻味卻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見出不平凡的境界來,就是本詩,也是《古詩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鐫所不能到的精妙。

  詩的結(jié)構(gòu)看似平直,卻直中有婉,極自然中得虛實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詩境的中心當然是那位樓頭美人,草色柳煙,是她望中所見,但詩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見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遠行的蕩子--代她設想,則自然由遠而近,從園外草色,收束到園內(nèi)柳煙,更匯聚到一點,園中心那高高樓頭。自然界的青春,為少婦的青春作陪襯;青草碧柳為艷艷紅妝陪襯,美到了極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發(fā)的悲聲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讀詩至此,方能進一步悟到,開首那充滿生命活力的草樹,早已抹上了少婦那夢思般的哀愁。這也就是前人常說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詩家的詩法分析,形成前后對照,首尾相應的結(jié)構(gòu)。然而詩中那樸茂的情韻,使人不能不感到,詩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營構(gòu),他,只是為她設想,以她情思的開展起伏為線索,一一寫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詩歌結(jié)構(gòu)的自然曲折。

  詩的語言并不經(jīng)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疊詞,而且一連用了六個,但是貼切而又生動。青青與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機暢茂,但青青重在色調(diào),郁郁兼重意態(tài),且二者互易不得。柳絲堆煙,方有郁郁之感,河邊草色,伸展而去,是難成郁郁之態(tài)的,而如僅以青青狀柳,亦不足盡其意態(tài)。盈盈、皎皎,都是寫美人的風姿,而盈盈重在體態(tài),皎皎重在風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從云層中步出那般由隱綽到不鮮的感覺,試先后互易一下,必會感到輕重失當。娥娥與纖纖同是寫其容色,而娥娥是大體的贊美,纖纖是細部的刻劃,如互易,又必格不順。六個疊字無一不切,由外圍而中心,由總體而局部,由朦朧而清晰,烘托刻畫了樓上女盡善盡美的形象,這里當然有一定的提煉選擇,然而又全是依詩人遠望或者懸想的的過程逐次映現(xiàn)的。也許正是因為順想象的層次自然展開,才更幫助了當時尚屬草創(chuàng)的五言詩人詞匯用得如此貼切,不見雕琢之痕,如憑空營構(gòu)來位置詞藻,效果未必會如此好。這就是所謂“秀才說家常話”。

  六個疊字的音調(diào)也富于自然美,變化美。青青是平聲,郁郁是仄聲,盈盈又是平聲,濁音,皎皎則又為仄聲,清音;娥娥,纖纖同為平聲,而一濁一清,平仄與清濁之映襯錯綜,形成一片宮商,諧和動聽。當時聲律尚未發(fā)現(xiàn),詩人只是依直覺發(fā)出了天籟之音,無怪乎鐘嶸《詩品》要說“蜂腰鶴膝,閭里已具”了。這種出于自然的調(diào)聲,使全詩音節(jié)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種古樸的韻味,細辨之,自可見與后來律調(diào)的區(qū)別。

  六個疊詞聲、形、兩方面的結(jié)合,在疊詞的單調(diào)中賦予了一種豐富的錯落變化。這單調(diào)中的變化,正入神地傳達出了女主人公孤獨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煩擾的心聲。

  無須說,這位詩人不會懂得個性化、典型化之類的美學原理,但深情的遠望或懸想,情之所鐘,使他恰恰寫出了女主人公的個性與典型意義。這是一位倡女,長年的歌笑生涯,對音樂的敏感,使她特別易于受到陽春美景中色彩與音響的撩拔、激動。她不是王昌齡《閨怨》詩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貴族少女。她凝妝上樓,一開始就是因為怕遲來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癡癡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紅當也不是為與春色爭美,而只是為了伊人,癡想著他一回來,就能見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場就籠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氣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靈的重壓,使她迸發(fā)出“空床難獨守”這一無聲卻又是赤裸裸的情熱的吶喊。這不是“悔教夫婿覓封候”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幾近無告的孤苦吶喊,才與其明艷的麗質(zhì),形成極強烈的對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詩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顯示了從良倡家女的個性,也通過她使讀者看到在游宦成風而希望渺茫的漢末,一代中下層婦女的悲劇命運--雖然這種個性化的典型性,在詩人握筆之際,根本不會想到。

 
    古詩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

【原詩】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qū)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注解一】
青青陵上柏二句:“陵”,大的土山?!鞍亍?,四季常青的樹木?!扒嗲唷?,猶言長青青?!袄诶凇?,眾石攢聚貌。“澗”,山間的溪流。這兩句是托物興起的,用以興起生命短暫,人不如物的感慨。
忽如遠行客:“忽”,速貌?!斑h行客”,比喻人生的短暫。離家遠行,思家更切,到了那里,尤其不能久留。不但極言生命的短暫,而且暗示有厭世的意思。
斗酒相娛樂二句:斗酒指少量的酒。
郁郁:盛貌,形容洛中繁華熱鬧的氣象。
冠帶自相索:“冠帶”,官爵的標志,用以區(qū)別于平民,此作貴人的代稱?!八鳌?,求也。“貴人自相索”,是說貴人只和貴人來往,不理別人。
長衢羅夾巷二句:“衢”,四達之道,即大街。“羅”,列也?!皧A巷”,夾在長衢兩旁的小巷。這兩句是說大街的兩旁,羅列著小巷,許多王侯的第宅在巷中,而第宅的大門,則面臨大街,以見氣概之盛,引人注目。
兩宮遙相望二句:“兩宮”,指洛陽城內(nèi)的南北兩宮。
極宴娛心意二句:“極宴”,窮極宴會。“戚戚”,憂思也。上句寫那些冠帶人物們的生活現(xiàn)象,下句寫他們的現(xiàn)實心情。
說明:這首詩是一位失意之士藉由他所看到的當時政治首都洛陽的一些現(xiàn)象,寫出了個人不平之感,和不滿現(xiàn)實的心情。
 
【注解二】
這首詩與《古詩十九首》中的另一首《驅(qū)車上東門》在感慨生命短促這點上有共同性,但藝術構(gòu)思和形象蘊含卻很不相同。《驅(qū)車上東門》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這首詩的主人公游京城而興嘆,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時的吃好穿好。
 
開頭四句,接連運用有形、有色、有聲、有動作的事物作反襯、作比喻,把生命短促這樣一個相當抽象的意思講得很有實感,很帶激情。主人公獨立蒼茫,俯仰興懷: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澗中眾石磊磊,千秋不滅。頭頂?shù)奶?,腳底的地,當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間的人呢,卻像出遠門的旅人那樣,匆匆忙忙,跑回家去。
 
第五句以下,寫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時行樂?!岸肪啤彪m“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娛樂,就不必嫌薄,姑且認為厚吧!駑馬雖劣,也可駕車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駿馬。借酒銷憂,由來已久;“駕言出游,以寫我憂”(《詩經(jīng)·邶風·泉水》),也是老辦法。這位主人公,看來是兩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陽)是東漢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陽)是東漢的京城。這兩地,都很繁華,何妨攜“斗酒”,趕“駑馬”,到那兒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贊嘆洛陽的繁華景象,然后將筆觸移向人物與建筑?!肮趲А?,頂冠束帶者,指京城里的達官顯貴?!八鳌?,求訪。“冠帶自相索”,達官顯貴互相探訪,無非是趨勢利,逐酒食,后面的“極宴娛心意”,就明白地點穿了?!伴L衢”(大街),“夾巷”(排列大街兩側(cè)的胡同),“王侯第宅”,“兩宮”,“雙闕”,都不過是“冠帶自相索”,“極言娛心意”的場所。主人公“游戲”京城,所見如此,會有什么感想呢?結(jié)尾兩句,就是抒發(fā)感想的,可是歧解紛紜,各有會心,頗難作出大家都感到滿意的闡釋。有代表性的歧解是這樣的:
 
一云結(jié)尾兩句,都指主人公?!皹O宴”句承“斗酒”四句而來,寫主人公享樂。
 
一云結(jié)尾兩句,都指“冠帶”者?!笆钦f那些住在第宅、宮闕的人本可以極宴娛心,為什么反倒戚戚憂懼,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權(quán)貴豪門原來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貴而可憂,不如貧賤之可樂”(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
 
一云結(jié)尾兩句,分指雙方?!昂篱T權(quán)貴的只知‘極宴娛心’而不知憂國愛民,正與詩中主人公戚戚憂迫的情形形成鮮明對照”(《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翻譯】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就好比遠行匆匆的過客。
區(qū)區(qū)斗酒足以娛樂心意,雖少卻勝過豪華的宴席。
駕起破馬車驅(qū)趕著劣馬,照樣在宛洛之間游戲著。
洛陽城里是多麼的熱鬧,達官貴人彼此相互探訪。
大路邊列夾雜著小巷子,隨處可見王侯貴族宅第。
南北兩個宮殿遙遙相望,兩宮的望樓高達百余尺。
達官貴人們雖盡情享樂,卻憂愁滿面不知何所迫。
 
【簡析】
     從全詩章法看,分指雙方較合理,但又絕非憂樂對照?!皹O宴”句承寫“洛中”各句而來,自然應指豪權(quán)貴。主人公本來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尋“娛樂”、又因自尋“娛樂”而“游戲”洛中的,結(jié)句自然應與“娛樂”拍合。當然,主人公的內(nèi)心深處未嘗不“戚戚”,但口上說的畢竟是“娛樂”,是“游戲”。從“斗酒”、“駑馬”諸句看,特別是從寫“洛中‘所見諸句看,這首詩的主人公,其行樂有很大的勉強性,與其說是行樂,不如說是借行樂以銷憂。而憂的原因,也不僅是生命短促。
      生當亂世,他不能不厭亂憂時,然而到京城去看看,從“王侯第宅”直到“兩宮”,都一味尋歡作樂,醉生夢死,全無憂國憂民之意。自己無權(quán)無勢,又能有什么作為,還是“斗酒娛樂”,“游戲”人間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現(xiàn)代漢語說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樂呢?!(改成肯定語氣,即“沒有什么使我戚戚不樂”。)全詩內(nèi)涵,本來相當深廣;用這樣一個反詰句作結(jié),更其馀味無窮。

 
古詩十九首之四:今日良宴會

【原詩】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注釋】
具陳:全部說出。
箏:樂器名,瑟類。古箏竹身五弦,秦漢時箏木身十二弦。
奮逸響:發(fā)出超越尋常的音響。
令德:賢者,指作歌辭的人。
高言:高妙之論,指歌辭。
識曲:知音者。
真:真理。這句是說知音者請聽歌中的真意。所謂“高言”和“真”都指下文“人生寄一世”六句。
齊:一致。“齊心同所愿”,是說人人所想的都是這樣,心同理同。
含意:是說心中都已認識那曲中的真理。
未伸:是說口中表達不出來。
奄忽:急遽的意思。
飆塵:暴風自下而上為“飆(音標)”。“飆塵”,是卷地狂風里的一陣塵土。以上二句是說人在世上是暫時寄居,一忽兒就完了。
策:鞭馬前進。
高足:指快馬。
津:渡口。“要路津”比喻有權(quán)有勢的地位。以上二句是說應該趕快取得高官要職。
轗軻:本是車行不利的意思,引申為人不得志的意思。以上六句就是座中人人佩服的高言真理,這里面含有憤慨和嘲諷,而不是正言莊語。
 
【翻譯】
今天這么好的宴會真是美極了,這種歡樂的場面簡直說不完。
這場彈箏的聲調(diào)多麼的飄逸,這是最時髦的樂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過樂曲發(fā)表高論,懂得音樂者便能聽出其真意。
音樂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誰都不愿意真誠說出來。
人生像寄旅一樣只有一世猶如塵土,剎那間便被那疾風吹散。
為什麼不想辦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樂享富貴榮華呢。
不要因貧賤而常憂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簡析】
本詩系寫客中對酒聽歌之感慨。彼見世有勢利而無是非,以身據(jù)要路即為令德,言出而人不違。倘若有令德而無高位,亦一生苦辛而于世究無補。因之心不平而情憤激。與「青青陵上柏」感寄略同,而厥懷彌憤。」詩從宴會敘起,前八句描寫一貧賤之士,偶參預貴族之奢華盛宴,對酒聞歌,其歡樂難以俱陳。但聽曲識辭后,則以所愿未申而興起「人生寄一世,奄忽若?塵」之感慨;作「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之議論;下「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之高言。一路迤邐而下,曲曲寫來,系以感慨,痛快淋漓。
首四句「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怪标愌鐦?,以今日盛宴,其歡樂讓人難以一一陳述。就中之歌樂而言,古箏之聲,飄逸輕快,清脆悅耳;清新之曲調(diào),旋律調(diào)和,美妙動聽?!噶畹鲁哐?,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顾木湟援敶酥H,有賢德者起而放言高論,亦唯識曲知音者始可聽出其真意。其皆為座中人人所相同之心愿,只是未能暢所欲言,表遠其含意而已。今聽其言,于心戚戚,令人興起一番感慨。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六句,以前二句感慨人生一世不但如寄,且若卷地狂風中之塵土,倏忽即不見蹤影,「?塵」之喻比前首「遠行客」更「奄忽」。次二句以人生既如此短促,則何不驅(qū)車策良馬,先去占住路口、津口,及早圖謀高官厚祿。末二句以為唯有如此才能過榮華富貴之人生。不要固守貧賤,長期處在失意坎坷中熬受辛苦。如此一番感慨,一番議論,一番申訴,皆由首句「良宴會」而起。而其感慨、議論及申訴者,亦為眾人所齊心同愿而口中未能說出者。趙壹疾邪詩二首同是漢代作品,反映同一客觀現(xiàn)實,可相互印證。其一云:「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蘘錢。伊優(yōu)北堂上,骯臟倚門邊?!埂溉松囊皇?,奄忽若?塵」即「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之感慨;「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即「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之感觸;「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即「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之申訴。其二云:「勢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且各為守爾分,勿復空馳驅(qū)。」以富貴權(quán)勢之家,其欬唾亦被奉為珍寶。而貧賤者雖懷才抱德,卻像蘭蕙之被視為賤草,其見解雖高,然為群愚所困,因而憤激感嘆祇合各守本分,奔走亦無益。趙詩之感嘆與本詩之手法雖不同,用意卻一致。
綜觀全詩系由「良宴會」到「唱高言」,再從「唱高言」引申出一番人生之感慨,而寓以憤激之情。詩中句句充滿抒懷情愫,處處隱含憤疾之氣。此似勸而實諷,與「青青陵上柏」感寄略同,而厥懷彌憤。
 
【簡析二】
  此詩為古詩十九首之四,有云:“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闭f的是一班落魄士人,要借飲宴放縱一下自己,忘卻胸中的煩惱和憂傷。這首詩則具體描寫這些士人的“極宴”情形,表現(xiàn)他們無論怎樣歡樂也無法忘懷仕宦和富貴的心態(tài),以及高官厚祿終于無法可得的激憤情緒。
  主張及時行樂是《十九首》中的一個消極主題。然而,這一消極主題卻來自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來自其理想與現(xiàn)實相矛盾的憤慨,因此作品于消極之中多少也涵有積極的內(nèi)容。實際上,及時行樂并未使他們解脫,即使在最歡樂的時刻,他們的心情也是極為沉重的。這首詩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詩的前八句寫宴會的歌唱,其余情形僅用“難具陳”一筆帶過。干凈利落,直入宴會的高潮?!抖Y記·樂記》說:“惟樂不可以為偽。”歌聲是人心聲的自然表露。當酒酣耳熱、彈箏高唱之際,更可以聽到歌者的許多心事?!靶侣暋敝感铝餍械母枨?。人們正唱得、聽得入神,忽然,那位具有“令德”(即美德)的賢者,唱起了更高妙的言辭。在座的“識曲”者亦即知音人,從中悟到了“真”意。這一“真”意即是他們的共同愿望。“所愿”,《文選》李善注為“富貴也”,還是古人更了解古人。這班士人為富貴而來,為無法富貴而惱?!案毁F”成了他們朝思暮想、飲受折磨的字眼,沒有到在這“極宴”的時刻流露出來,觸及他們那根每感的神經(jīng)。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本欲忘卻煩憂,煩憂總是跟蹤而至。及時行樂并未療癒其心靈的創(chuàng)痛,相反,倒是更激起其一腔感憤,使之化作歌聲而向外傾泄。有人說,“《十九首》內(nèi)快心順意之事絕少”(張謙宜《視齋詩談》卷四),算是說到了點子上,惜乎未揭示其原因。
  在“官本位”的封建社會,作官幾乎是讀書人謀求富貴、改變個人命運的唯一途徑。但在東漢末年,一切權(quán)力集中在豪門貴族手中,一般士人只能望而興嘆。因此極易激起他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詩的后六句所表現(xiàn)的,正是這一思想內(nèi)容。人生一世,疾速如卷在暴風中的塵埃,作者為生命的短暫和渺小而傷心。眼見得那些達官顯宦高踞要位,自己也想鞭策駿馬奔向前去,搶先占據(jù)一個關鍵位置。人沒有必要拘守于貧賤之中,長期品嘗奔走勞碌的苦辛。車行不利為“轗軻”。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利的困境,唯有“據(jù)要津”才行。然而,他心里明白,現(xiàn)實的困境已無法改變。正如沈得潛所說:“‘據(jù)要津’乃詭詞也。古人感憤,每有此種?!保ā豆旁娫础肪硭模┮虼耍@里表面所寫雖是熱衷仕宦,其實是“精神勝利”式的自我慰藉,而其更深一層的意向則是抒怨和感憤詩。人似乎有些覺醒,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古詩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樓

【原詩】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fā),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注釋】
1.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的第五首.
  2.疏:鏤刻。交疏:交錯縷刻。綺(qǐ):有細花的花紋。這一句是說樓上的窗裝飾有交錯縷刻的花格子。
  3.阿(è)閣:四面有檐的樓閣。三重階:三重階梯。這一句是說,阿閣建在有三層階梯的高臺上,形容樓閣之高。
  4.弦歌聲:歌聲中有琴弦伴奏。
  5.無乃:莫非,豈不是。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時齊國大夫。征伐莒國時,死于莒國城下。他的妻子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殺。傳說死前譜有琴曲《杞梁妻嘆》。這一句是說,莫非是杞梁妻作的曲子吧?
  6.清商:樂曲名,曲調(diào)清越,適宜表現(xiàn)哀怨的感情。發(fā):傳播。
  7.中曲:樂曲的中段。徘徊:指樂曲旋律回環(huán)往復。
  8.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
  9.惜:悲,嘆惜。
  10.知音:懂得樂曲中意趣的人。這里引申為知心好人。這二句是說,我所痛惜的不是歌者心中的痛苦,而是其內(nèi)心痛苦不被人了解。
  11.鴻鵠:大雁或天鵝一類善于高飛的大鳥。這兩句是說,愿我們像一雙鴻鵠,展翅高飛,自由自在地翱翔吧!這說明彈琴者與聽琴者成了知音。
  12.綺: (qǐ)
13.杞: (qǐ)
 
【注釋二】
1 、《西北有高樓》為《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五首,這首詩所詠的是高樓上飄來的悲涼的歌曲聲,引起樓外聽歌人對歌者的同情,抒寫出“知音稀”的感慨。
2、]交:交錯。疏:鏤刻。綺:有細花紋的綾。樓上有交錯鏤刻花格子的窗。
3、阿(ē )閣:四面有檐的樓閣。三重階,三重階梯。言其甚高。
4 、無乃:莫非,大概。杞梁:春秋時代齊國的大夫杞殖,字梁。在齊莊公伐莒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他的妻子痛哭十日夜,城為之倒塌。其事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后來許多書皆有所載。莫非杞梁妻作的曲子嗎?
5、]清商:樂曲名,聲調(diào)凄清激越,適宜表現(xiàn)悲怨的情感。
  6、中曲:曲子的中間部分。徘徊:樂曲旋律回環(huán)往復。
7、嘆:樂曲中的和聲。
 8、慷慨:不得志的心情。
 9、知音:識曲的人,引申為知心人。令人悲傷的不僅是歌者心有苦痛,而是歌者的心聲無人能夠理解。知音難遇的悲哀是樓中歌者和樓下聽者所共有的心情。
 10 、鴻鵠:善飛的大鳥。這句連同下句是說:愿我們?nèi)缫浑p鴻鵠,展翅高飛,表示出聽者對歌者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翻譯】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樓矗立眼前,堂皇高聳恰似與浮云齊高。
高樓鏤著花紋的木條,交錯成綺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翹的閣檐,階梯有層疊三重。
樓上飄下了弦歌之聲,聲音響亮極其悲壯,誰能彈此曲,是那悲夫為齊君戰(zhàn)死,悲慟而"抗聲長哭"竟使杞之都城為之傾頹的女子。
商聲清切而悲傷,隨風飄發(fā)多凄涼!這悲弦奏到“中曲”,便漸漸舒徐遲蕩回旋。
那琴韻和“嘆”息聲中,撫琴墮淚的佳人慷慨哀痛的聲息不已。
不嘆惜錚錚琴聲傾訴聲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對那知音人兒的深情呼喚。
愿我們化作心心相印的鴻鵠,從此結(jié)伴高飛。
 
【簡析】
傳說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彈琴,因為再沒有知音的人了。這一知音難逢的故事,歷代相傳。這首詩的主題也是感嘆知音難遇。作者先描寫高樓華美壯觀,襯托歌者身份的高雅,然后才著意寫歌聲的哀怨感人,激越悲涼,最后抒發(fā)知音難逢的感嘆,表示聽者對歌者寄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詩人從一曲琴聲的描寫中,展示了聽者內(nèi)心活動。他寫高樓景色及引用杞梁妻的故事作比喻,從聽者對琴聲的主觀感受的層層刻畫,使聽音人與彈琴人在樂曲聲中成為知音,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整首詩所抒寫的情景,都處于感情不斷發(fā)展的激蕩之中,最后達到了高潮,引入了比翼奮翅高飛的境界。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的作品,且非一時一人之作。梁代蕭統(tǒng)將其收入《文選》后才題為此名。這一組詩每首以首句為題。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是寫夫婦,朋友的離愁別緒以及失意文士的彷徨悲傷情懷,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了中下層文士在東漢末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安的生活和苦悶的心情。這樣的內(nèi)容,決定了詩歌的主要藝術特征是它的抒情性。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弊钅芨腥说木褪乔?。感情本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而《古詩十九首》這一組詩,卻能或采用形象的描寫、或利用入微的敘述,集中升華,將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為之動情,讓人產(chǎn)生共鳴。所以《詩品》評之為“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古今點評】
l.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達,知人者稀也。 (李善《文選注》)
2.“但傷知音稀”與“識曲聽其真”同義。 (沈德潛《古詩源》)
3.詩從“高樓”寫起,劈空而來;以“高飛”結(jié)尾,破空而去。劈空而來,是黑暗中的生活感受;破空而去,是黑暗中的生活理想。(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新探》)

 
    古詩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

【導讀】

《涉江采芙蓉》選取游子蕩舟采蓮送給家鄉(xiāng)妻子的平凡之事,真摯而細膩地描繪了情人之間的刻骨相思之情,言簡意深,生動感人。作者采用融情入景,寓景于情的手法,使情景水乳交融。

【原詩】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原詩二】
 
涉①江采芙蓉②,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③誰?所思④在遠道。
還顧⑤望舊鄉(xiāng)⑥,長路漫浩浩⑦。
同心⑧而離居,憂傷以終老⑨。
 
【注釋】
 
①涉:渡過。②芙蓉:荷花。③遺(wèi):贈送。古代有贈香草結(jié)恩情的風俗。④所思:思念的人。⑤還顧:回顧,回頭看。⑥舊鄉(xiāng):故鄉(xiāng)。⑦浩浩:廣大無際。這里形容路途漫長,無邊無際。⑧同心:一般指男女之間的愛情關系,這里指夫妻感情融洽。⑨終老:指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翻譯】
 
踏過江水去采蓮花,到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采蘭花。
采了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xiāng)的愛妻。
回想起故鄉(xiāng)的愛妻,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飄流異鄉(xiāng)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
 
【翻譯二】
 
渡河去采摘芙蓉,蘭澤里有許多芳香的花草。
采來芙蓉送給誰?送給在遠方所思念的人。
回頭望故鄉(xiāng),道路漫長,沒有邊際。
感情深厚卻異地分居,(只好)憂傷地度過晚年。
 
【簡析】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讓讀者感知抒情主人公的高尚雅潔。中間兩句是精妙的描寫,表現(xiàn)抒情主人公孤單、憂愁的情感。結(jié)尾兩句是強烈的抒情,表達抒情主人公相愛不能相聚的痛苦。全詩運用融情入景,寓景于情的手法,抒寫愁苦愁思,分外感人。
 
【簡析二】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fā)現(xiàn)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xiàn)遠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么?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無疑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豈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我們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豈不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
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你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哩!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你才發(fā)現(xiàn),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般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氫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遺送給誰?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xiàn)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zhuǎn)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xiāng),長路漫浩浩。”仿佛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他望見了故鄉(xiāng)的山水、望見了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了么?顯然沒有。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盡的”長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xiāng)’的實境,從而產(chǎn)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xiāng)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xiàn)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xiàn)方式,與《詩經(jīng)》“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xiàn)丈夫騎馬登山望鄉(xiāng),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zhuǎn)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xiàn):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jié)句所傳達的意韻。當你讀到這結(jié)句時,你是否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xiàn)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匠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jīng)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xiāng)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的虛擬?!币虼耍渡娼绍饺亍纷罱K仍是游子思鄉(xiāng)之作,只是在表現(xiàn)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diào)”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
,因而把一性質(zhì)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xiàn)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知識卡片】
 
古詩:《古詩十九首》中的“古詩”是魏晉以后的人對漢代詩歌的習慣稱呼。漢末政治極端腐敗,社會急劇動蕩。在這種社會現(xiàn)實中,文人有的飄泊四方,有的窮困潦倒,有的遭受災難。這十九首詩歌,真實地記錄了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表現(xiàn)了他們的苦悶和彷徨。劉勰曾說“古詩”是“五言之冠冕”。就“古詩”所達到的成就及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產(chǎn)生的影響來說,它在我國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集,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tǒng)《文選》。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jié)擅權(quán),官僚集團壟斷仕途,上層士流結(jié)黨標榜。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士子為了謀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辭別父母,然而往往一事無成,落得滿腹牢騷和鄉(xiāng)愁?!豆旁娛攀住分饕褪鞘銓懹巫邮钢緹o成和思婦離別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現(xiàn)了當時中下層士子的不滿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頹唐享樂的思想情緒,真實地從這一側(cè)面反映東漢后期政治混亂、敗壞、沒落的時代面貌。詩作表現(xiàn)了動蕩黑暗的社會生活,抒發(fā)了對命運、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淺出的精心構(gòu)思,情景交融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常語句,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形成曲終情顯、含蓄動人的藝術風格。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古詩十九首之七:明月皎夜光

【原詩】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原詩二】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帷[2]。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3]。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4]。
出戶獨彷徨[5],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6],淚下沾裳衣。
 
【注釋】
 
[ 1 ]《明月何皎皎》為《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這是一首游子久客思歸詩,詩以出色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真切地表達了游子無法排解的思歸之情。
[ 2 ]羅床幃:用羅綺織成的床帳。
[ 3 ]攬衣:披衣,穿衣。
[ 4 ]客行:離家旅行在外。在外地游歷雖然也有樂趣,畢竟不如早日回來的好。
[ 5 ]彷徨:徘徊。
[ 6 ]引領:伸長脖子,即抬頭遠望。
 
【翻譯】
 
皎潔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東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著。
夜空北斗橫轉(zhuǎn),那由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閃爍的星辰,更如鑲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輝映得一片璀璨!
深秋,朦朧的草葉上,竟已沾滿晶瑩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時光之流轉(zhuǎn)有多疾速呵!
而從那枝葉婆婆的樹影間,又聽到了斷續(xù)的秋蟬流鳴。怪不得往日的鴻雁(玄鳥)都不見了,原來已是秋雁南歸的時節(jié)了。
京華求官的蹉跎歲月中,攜手同游的同門好友,先就舉翅高飛,騰達青云了。而今卻成了相見不相識的陌路人。
在平步青云之際,把我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顧了!
遙望星空那"箕星","斗星,"牽牛"的星座,它們既不能顛揚,斟酌和拉車,為什麼還要取這樣的名稱真是虛有其名,
然而星星不語,只是狡黠地眨著眼,它們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麼樣呢
想到當年友人怎樣信誓旦旦,聲稱著同門之誼的"堅如磐石";而今"同門"虛名猶存,"磐石"友情安在嘆息和感慨,炎涼世態(tài)虛名又有何用呢
 
【簡析】
 
我們的詩人此刻正浸染著一派月光,這是誰都可以從詩之開篇感覺到的--“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膠潔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織成一曲多么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橫轉(zhuǎn),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閃爍的星辰,更如鑲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輝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著一身月光漫步的詩人。但是且慢,讓我們看一看“此刻”究竟是什么時辰?“嚴玉衡指孟冬”,據(jù)金克木先生解說,“孟冬”在這里指的不是初冬節(jié)令(因為下文明說還有“秋蟬”),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個時刻。仲秋的后半夜?。绱松畛恋囊拱?,詩人卻還在月下踽踽步,顯然有些反常。倘若不是胸中有著纏繞不去的憂愁,攪得人心神不寧,誰還會在這樣的時刻久久不眠?
明白了這一層,人們便知道,詩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好”,簡直有些凄涼。由此體味上述四句,境界就立為改觀--不僅那皎潔的月色,似乎變得幽冷了幾分,就是那從“東璧”下傳來的蟋蟀之鳴,聽去不也格外到哀切?從美好夜景中,抒寫客中獨步的憂傷,那“美好”也會變得“凄涼”的,這就是藝術上的反襯效果。
 
詩人默默無語,只是在月光下徘徊。當他踏過草徑的時候,忽然發(fā)現(xiàn)了什么:“白露沾野草。朦朧的草葉上,竟已沾滿晶瑩的露珠,那是秋氣已深的征兆--詩人似平直到此刻才感覺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時光之流駛有多疾速呵!而從那枝葉婆婆的樹影間,又有時斷時續(xù)的寒蟬之流鳴。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鳥)都不見了,原來已是秋雁南歸的時節(jié)。這些燕子又將飛往哪里去呢?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這就是詩人在月下所發(fā)出的悵然問嘆。這問嘆似乎只對“玄鳥”而發(fā),實際上,它豈不又是詩人那充滿失意的悵然自問?從下文可知,詩人之游宦京華已幾經(jīng)寒暑。而今草露蟬鳴、又經(jīng)一秋,它們在詩人心上所勾起的,該是流離客中的幾多惆悵和凄愴!以上八句從描述秋夜之景入筆,抒寫詩人月下徘徊的哀傷之情。適應著秋夜的清寂和詩人悵惘、失意之感,筆觸運得輕輕的,色彩也一片滲白;沒有大的音響,只有蟋蟀、秋蟬交鳴中偶發(fā)的、詩人那悠悠的嘆息之聲。當詩人一觸及自身的傷痛時,情感便不兔憤憤起來。詩人為什么久滯客中?為何在如此夜半焦灼難眠?那是因為他曾經(jīng)希望過、期待過,而今這希望和期待全破滅了!“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在詩人求宦京華的蹉跎歲月中,和他攜手而游的同門好友,先就舉翅高飛、騰達青云了。這在當初,無疑如一道燦爛的陽光,把詩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緩紛。他相信,“同門”好友將會從青云間垂下手來,提攜自己一把;總有一天,他將能與友人一起比翼齊飛、邀游碧空!但事實卻大大出乎詩人預料,昔日的同門之友,而今卻成了相見不相認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際,把自己當作走路時的腳跡一樣,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顧了!“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這毫不經(jīng)意中運用的妙喻,不僅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同門好友“一闊臉就變”的卑劣之態(tài),同時又表露了詩人那不諳世態(tài)炎涼的多少驚訝、悲憤和不平!全詩的主旨至此方才揭開,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詩人,原來就是這樣一位被同門好友所欺騙、所拋棄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靜靜的身影;而在頭頂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閃爍的“歷歷”眾星。當詩人帶著被拋棄的余憤怒仰望星空時,偏偏又瞥見了那名為“箕星”、“斗星”和“牽?!钡男亲U纭缎⊙拧ご髺|》所說的:“維南有箕,不可以顛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車)”。它們既不能顛揚、斟酌和拉車,為什么還要取這樣的名稱?真是莫大的笑語!詩人頓時生出一股無名的怨氣,指點著這些徒有虛名的星座大聲責問起來: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扼!”突然指責起渺渺蒼穹中的星星,不太奇怪了嗎?一點也不奇怪。詩人心中實在有太多的苦悶,這苦悶無處發(fā)泄,不拿這些徒其虛名的星星是問,又問誰去?然而星星不語,只是狡黠地眨著眼,它們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么樣呢?不也擔著‘同門友’的虛名,終于被同門之友拋棄了嗎?"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想到當年友人怎樣信誓旦旦,聲稱著同門之誼的“堅如盤石”;而今“同門”虛名猶存,“盤石”友情安在?詩人終于仰天長嘆,以悲憤的感慨收束了全詩。這嘆息和感溉,包含了詩人那被炎涼世態(tài)所欺騙、所愚弄的多少傷痛和悲哀呵!
 
抒寫這樣的傷痛和悲哀,本來只用數(shù)語即可說盡。此詩卻偏從秋夜之景寫起,初看似與詞旨全無關涉,其實均與后文的情感抒發(fā)脈絡相連:月光籠蓋悲情,為全詩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織鳴于東壁,給幽寂增添了幾多哀音;“玉衡指孟”點明夜半不眠之時辰,“眾星何歷歷”暗伏箕、斗、牽牛之奇思;然后從草露、蟬鳴中,引出時光流駛之感,觸動同門相棄之痛;眼看到了憤極"直落"、難以控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眾星歷歷’,借箕、斗、牽牛有名無實,憑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頓覺波瀾跌宕”(張玉谷《古詩賞析》)。這就是《明月皎夜光》寫景抒憤上的妙處,那感嘆、憤激、傷痛和悲哀,始終交織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蟬鳴之中……
 
【簡析二】
 
    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說家們醉心探討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寫,《古詩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現(xiàn)出這種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xiāng)、愁思輾轉(zhuǎn)、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xiāng)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崩畎住鹅o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墒牵挂焉畛?,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尚未入眠。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nèi)“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保ā豆旁娛攀渍f》)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tài),深刻地揭示了他內(nèi)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呢?“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翱托小奔扔小皹贰保瑸楹斡终f“不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xiāng)作客,何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xiāng)游子為什么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xiàn)實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即如本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
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xiàn)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nèi)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庇谑窃娙饲椴蛔越叵蚯Ю镏獾墓枢l(xiāng)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nèi)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tài),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fā)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jié)緊一節(jié),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xiàn)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我們讀的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xiàn)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fā)的行動來表現(xiàn)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zhì),這種藝術經(jīng)驗是值得注意的。
 
【古今點評】
 
1.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2.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 (朱筠《古詩十九首說》)
3.十句中層次井井,極其明白,也極其自然,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素淡的月夜思歸圖。在這幅圖景中,詩意靄靄亭亭,縷縷引出。游子不堪明月照,明月偏偏照游子,游子的衷情便在月光之下表現(xiàn)出來。(焦泰平《漢魏六朝詩三百首》)

【參考書目】

1.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中華書局,1955年
2.蕭統(tǒng):《昭明文選》,中華書局,1979年
3.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新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4.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載《古詩歌箋釋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倪其心:《漢代詩歌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6.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古詩十九首之八:冉冉狐生竹

【原詩】
  冉冉狐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
 
【注釋】
冉冉生孤竹二句:“冉冉”,柔弱下垂貌?!肮隆?,獨?!肮律瘛?,猶言野生竹?!疤?,同“太”,與“大”義同?!鞍ⅰ?,曲處。“泰山阿”,猶言大山里面?!肮律瘛彪m是細弱的植物,但能”結(jié)根泰山”,也就可以很好地成長。這兩句是托物起興的。上句說自己未嫁前身世的孤苦;下句說希望嫁一個終身可以依靠的丈夫。
 
與君為新婚二句:“兔絲”,是柔弱蔓生植物,“女蘿”,地衣類植物。同樣是依附他物生長,而不能為他物所依附的。這里以“兔絲”自比,以“女蘿”比丈夫,兩句的意思是說自己雖已結(jié)婚,但新婚遠別,仍然是孤獨而無依靠。
 
兔絲生有時二句:“生有時”的“時”,即下文“過時而不采”的時。是說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壯即有衰老?!皶?,聚會,指夫婦的同居?!耙恕豹q言適當?shù)臅r間。
 
千里遠結(jié)婚二句:“悠悠”,遠也。上句說離家遠嫁,結(jié)婚不容易,是回想去;下句說婚后遠別,久別,是現(xiàn)在的悲哀。
 
思君令人老二句:從下文看,這位女子正是青春時期。上句極言相思之苦?!败庈嚒保怯衅帘蔚能?。古代大夫以上乘“軒車”。這位女子的丈夫婚后遠出,當然是為了尋求功名富貴?!败庈嚒笔撬南胂螅⒎菍嵵?。下句是說久游不歸,含有盼望他早日得歸來的意思。
 
傷彼蕙蘭花:“蕙蘭花”,女子自比。“傷彼”,也就是自傷。
 
含英:“英”,花瓣?!昂保瑳]有完全發(fā)舒。“含英”,指即將盛開的花朵。比喻人的青春活力正在旺盛的時期。
 
君亮執(zhí)高節(jié)二句:“亮”,信也?!案吖?jié)”,指堅貞不渝的愛情。“執(zhí)高節(jié)”,即守節(jié)情不移的意思。上句是惟恐他丈夫不如此,也祇有相信其如此,因而聊以此自慰。下句是說,既然如此,我還有什么可以表示的呢?惟有耐心等待而已。
 
說明:這首詩,寫新婚后久別之怨,也就是所謂新婚別。風格與”行行重行行”相近,但它所描寫的別恨離愁則集中在這一點上。
 
“十九首”所描寫的別恨離愁,歸結(jié)起來,當然都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這篇里,詩人是通過女性這一共同的心理特征的細致刻劃而把它表現(xiàn)出來的。古典詩歌中寫相思離別的作品最多,但以新婚別為題材的這還是第一篇。
 
【翻譯】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侶。
你我相親新婚時你遠赴他鄉(xiāng),猶如兔絲附女蘿我仍孤獨而無依靠。
兔絲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時候,夫妻也應該會要有倆相廝守的時宜。
我遠離家鄉(xiāng)千里來與你結(jié)婚,正是新婚恩愛時你卻離我遠赴他鄉(xiāng)。
相思苦歲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歸來。
我自喻是樸素純情的蕙蘭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憐人盼君早采擷。
怕過了時節(jié)你還不歸來采擷,那秋雨颯風中將隨著秋草般的凋謝。
你信守高節(jié)而愛情堅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簡析】
此詩或云是婚后夫有遠行,妻子怨別之作。然細玩詩意,恐不然?;蛟S是寫一對男女已有成約而尚未成婚,男方遲遲不來迎娶,女方遂有種種疑慮哀傷,作出這首感情細膩曲折之詩。
 
“冉冉孤生竹,結(jié)根泰山阿?!敝穸弧肮律币杂髌滏萱莨铝⒍鵁o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樣子。這顯然是女子的自喻?!疤┥健奔础疤健?,大山之意。 “阿”是山坳。山是大山,又在山阿之處,可以避風,這是以山比喻男方。《文選》李善注曰:“結(jié)根于山阿,喻婦人托身于君子也?!闭\是。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蓖媒z和女蘿是兩種蔓生植物,其莖蔓互相牽纏,比喻兩個生命的結(jié)合。《文選》五臣注:“兔絲女蘿并草,有蔓而密,言結(jié)婚情如此?!睆南挛目磥?,兔絲是女子的自喻,女蘿是比喻男方?!盀樾禄椤辈灰欢ㄊ且呀?jīng)結(jié)了婚,正如清方廷珪《文選集成》所說,此是“媒妁成言之始”而“非嫁時”?!盀樾禄椤笔侵敢呀?jīng)訂了婚,但還沒有迎娶。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這還是以“兔絲”自喻,既然兔絲之生有一定的時間,則夫婦之會亦當及時。言外之意是說不要錯過了自己的青春時光。
 
“千里遠結(jié)婚,悠悠隔山陂。”從這兩句看來,男方所在甚遠,他們的結(jié)婚或非易事。這女子曾企盼著,不知何時他的車子才能到來,所以接下來說:“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這首詩開頭的六句都是比,這四句改用賦,意盡旨遠,比以上六句更見性情。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這四句又用比。蕙和蘭是兩種香草,用以自比?!昂ⅰ笔钦f花朵初開而未盡發(fā)。“揚光輝”形容其容光煥發(fā)。如要采花當趁此時,過時不采,蕙蘭亦將隨秋草而凋萎了。這是希望男方趁早來迎娶,不要錯過了時光。唐杜秋娘《金縷衣》:“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迸c此兩句意思相近。
 
  最后二句“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張玉谷說:“代揣彼心,自安己分。”誠然。這女子的疑慮已抒寫畢盡,最后遂改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諒必堅持高尚的節(jié)操,一定會來的,那么自己又何必怨傷呢?

 
    古詩十九首之九: 庭中有奇樹

【原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注釋】
 
奇樹:猶言美樹。
綠葉發(fā)華滋:“華”,同花?!白獭?,繁盛也。
攀條折其榮:“榮”,即上句的“華”?!叭A”和“榮”意義本有分別,木本植物開的叫做華,草本植物開的叫做榮。但可通。
路遠莫致之:“致”,送詣也。意思是說路遠而無人為之送達。
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說明:本篇和”涉江采芙蓉”篇內(nèi)容大致相同,都是折芳寄遠。但前一篇是行客望鄉(xiāng)的感慨,這一篇是思婦憶遠的心情。兩篇都只有八句,是”十九首”中最短的兩篇。
 
【翻譯】
 
庭院裏一株佳美的樹,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花的香氣染滿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遙地遠,花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
只是癡癡地手執(zhí)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
 這花有什麼珍貴呢 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簡析】
這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
  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
 
    古詩中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從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來發(fā)端。因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生活的圈子很狹小,不像許多男子那樣,環(huán)境的變遷,旅途的艱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瀾;這些婦女被鎖在閨門之內(nèi),周圍的一切永遠是那樣沉悶而缺少變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氣候的變化,季節(jié)的轉(zhuǎn)換,是她們最敏感的,因為這標志著她們寶貴的青春正在不斷地逝去,而懷念遠方親人的綿綿思緒,卻仍然沒有盡頭?!巴ブ杏衅鏄?,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边@兩句詩寫得很樸素,其中展現(xiàn)的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梢砸姷降囊环N場面。但是把這種場面和思婦懷遠的特定主題相結(jié)合,卻形成了一種深沉含蘊的意境,引起讀者許多聯(lián)想:這位婦女在孤獨中思念丈夫,已經(jīng)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許,在整個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來臨,因為那充滿生機的春光,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希望。那時候,日夜思念的人兒或許就會回來,春日融融,他們將重新團聚在花樹之下,執(zhí)手相望,傾訴衷腸??墒牵缃裱矍耙呀?jīng)枝葉扶疏,繁花滿樹了,而站在樹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個,怎不教人感到無限惆悵呢?再說,如果她只是偶爾地見了這棵樹,或許會頓然引起一番驚訝和感慨:時光過得真快,轉(zhuǎn)眼又是一年了!然而這樹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著葉兒一片片地長,從鵝黃到翠綠,漸漸地鋪滿了樹冠;她是眼見著花兒一朵朵地開,星星點點漸漸地就變成了絢爛的一片。她心里的煩惱也跟著一分一分地堆積起來,這種與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難以忍受嗎?此時此刻,她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來,想把它贈送給遠方的親人。因為這花凝聚著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著她深深的愛情。也許,她指待這花兒能夠帶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平靜;也許,她希望這故園親人手中的花枝,能夠打動遠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歸來??傊?,我們在這簡短的四句詩中,不是可以體會到許多詩人沒有寫明的內(nèi)容嗎?
 
    自第五句發(fā)生轉(zhuǎn)折,進入第二個層次?!败跋阌瘧研洹?,是說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這句緊承上面“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兩句,同時描繪出花的珍貴和人物的神情。這花是“奇樹”的花,它的香氣特別濃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雜花野卉,可見用它來表達純潔的愛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適不過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詩人雖沒有明寫,但一個“盈”字,卻暗示我們:主人公手執(zhí)花枝,站立了很久。本來,她“攀條折其榮”,是因為思緒久積,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來,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古時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難,何況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鮮花呢?此時的她,只是癡癡地手執(zhí)著花兒,久久地站在樹下,聽任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她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對著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败跋阌瘧研?,路遠莫致之”,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動的畫面啊。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象:這位婦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憶往日的幸福?因為這奇樹生在他們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雙雙或許曾在花樹下,消磨過許許多多歡樂的時光。在那葉茂花盛的時候,她所愛的人兒,是不是曾經(jīng)把那美麗的花朵插在她鬢發(fā)之間呢?而如今,她時時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兒?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遠方的人兒也同樣感受到了嗎?……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點她總是不能擺脫的,那就是對青春年華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無比惋惜。古代婦女的生活,本來就那么狹窄單調(diào),唯有真誠的愛情,能夠給她們帶來一點人生的樂趣。當這點樂趣也不能保有的時候,生活是多么暗淡無光??!花開花落,寶貴的青春又能經(jīng)得住幾番風雨呢?現(xiàn)在,我們再回顧這首詩對于庭中奇樹的描寫,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詩人始終暗用比興的手法,以花來襯托人物,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和痛苦;另一方面,還隱藏著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花事雖盛,可是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敗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嗎?在《古詩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庇棉ヌm花一到秋天便凋謝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長,紅顏易老。這是我國古詩中常用的一種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樹》這一篇中,這一層意思卻并不明白說出,而留給讀者去細細地體會了。
 
    詩的最后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jīng)時?!?,大意是說:“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边@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的主題。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于花的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的??墒菍懙竭@里,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的一筆,正是為了后揚“但感別經(jīng)時”這一相思懷念的主題。無論說花的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的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的感情增強了,最后結(jié)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里,算結(jié)束了。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的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古詩十九首之十:迢迢牽牛星

【原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注釋】
迢迢牽牛星二句:“牽牛星”,河鼓三星之一,在銀河南。民間通常呼為扁擔星,是天鷹座的主星?!昂訚h”,就是銀河?!芭保椗堑暮喎Q,天琴座的主星,在銀河北,和牽牛星相對?!疤鎏觥保h也?!梆ā?,明也。
 
擢:舉也。
 
札札弄機杼:“機”,織機上轉(zhuǎn)軸的機件。“杼”織機上持緯線的機件?!皺C杼”為織機的總稱。“札札”,使用機杼時的響聲。
 
終日不成章:是說終天沒有織出成品。“章”,指成品上的經(jīng)緯文理。“不成章”,因織女空有其名,走起來一直向西走,故不能一來一去,一往一復,而織不成章。這里借以描寫織女的內(nèi)心哀怨,與原義各別。
 
泣涕零如雨:“零”,落也?!傲闳缬辍保稳萏闇I縱橫的樣子。
 
相去復幾許:“幾許”猶言幾何,謂距離之近。
 
盈盈一水間:“盈盈”,水清淺貌?!八?,指河漢。
 
脈脈:相視貌?!懊}”亦可作“眽”,或“覛”,音義均同。作“脈”,系俗字。“脈脈”,一本作“嗼嗼”,一本作“默默”。
 
說明:這首詩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天上的牛女雙星,寫人間別離之感,因為是思婦詞,所以從女方的哀怨著筆。
 
【翻譯】
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
織女正擺動柔長潔白的雙手,織布機札札不停地響個不停。
因為相思而整天也織不出什么花樣,她哭泣的淚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淺淺的銀河,倆相界離相去也沒有多遠。
相隔在清清淺淺的銀河兩邊,含情默默相視無言的癡癡凝望。
 
【簡析】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
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牽牛星即"河鼓二",在銀河東??椗怯址Q"天孫",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在中國關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对姟ば⊙拧ご髺|》已經(jīng)寫到了牽牛和織女,但還只是作為兩顆星來寫的?!洞呵镌泛汀痘茨献印え日妗烽_始說織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詠》里,牽牛和織女已成為夫婦了。曹植《九詠》曰:"牽牛為夫,織女為婦??椗疇颗V歉魈幒庸闹?,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是當時最明確的記載?!豆旁娛攀住分械倪@首《迢迢牽牛星》寫牽??椗驄D的離隔,它的時代在東漢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將這首詩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對照,可以看出,在東漢末年到魏這段時間里,牽牛和織女的故事大概已經(jīng)定型了。
    此詩寫天上一對夫婦牽牛和織女,視點卻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他們夫婦的離別之苦。開關兩句分別從兩處落筆,言牽牛曰"迢迢",狀織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見義,不可執(zhí)著。牽牛何嘗不皎皎,織女又何嘗不迢迢呢?他們都是那樣的遙遠,又是那樣的明亮。但以迢迢屬之牽牛,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而以皎皎屬之織女,則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說來,似乎又不能互換了。如果因為是互文,而改為"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其意趣就減去了一半。詩歌語言的微妙于此可見一斑。稱織女為"河漢女"是為了湊成三個音節(jié),而又避免用"織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牽牛星",下句再說"織女星",既不押韻,又顯得單調(diào)。"河漢女"就活脫多了。"河漢女"的意思是銀河邊上的那個女子,這說法更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真實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顆星。不知作者寫詩時是否有這番苦心,反正寫法不同,藝術效果亦迥異??傊?,"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專就織女這一方面來寫,說她雖然整天在織,卻織不成匹,因為她心賓牛悲傷不已。"纖纖擢素手"意謂擢纖纖之素手,為了和下句"札札弄機杼"對仗,而改變了句子的結(jié)構(gòu)。"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機杼之聲。"杼"是織布機上的梭子。詩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弄"字?!对娊?jīng)·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紡)。"這弄字是玩、戲的意思??椗m然伸出素手,但無心于機織,只是撫弄著機杼,泣涕如雨水一樣滴下來。"終日不成章"化用《詩經(jīng)·大東》語意:"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慨嘆:"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并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恐不確。"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形容織女?!段倪x》六臣注:"盈盈,端麗貌。"是確切的。人多以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滿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應該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淺。把盈盈解釋為清淺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淺"的影響,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段倪x》中出現(xiàn)"盈盈"除了這首詩外,還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亦見于《古詩十九首》。李善注:"《廣雅》曰:'贏,容也。'盈與贏同,古字通。"這是形容女子儀態(tài)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為"端麗"。又漢樂府《陌上?!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也是形容人的儀態(tài)??椗缺环Q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映現(xiàn)于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脈脈",李善注:《爾雅》曰'脈,相視也。'郭璞曰:'脈脈謂相視貌也。'""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只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首詩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疊間詞,即"迢迢"、皎皎、"纖纖"、"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zhì)樸、清麗,情趣盎然。特別是后兩句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xiàn)于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古詩十九首之十一:回車駕言邁

【原詩】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注釋】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一。
駕言邁:猶言駕而行。
茫茫:草木廣盛貌。
焉得:怎能。以上四句是說茫茫綠原都是新草代替了衰草。一路所見種種事物也都是新的代替了舊的,和自己所記得的不一樣了,一切變化是這樣地快,人又怎能是例外呢?
立身:指立德立功立言等各種事業(yè)的建樹。
苦:患。以上二句是說各物的榮盛時期都有一定,過時就衰了。人生的盛年也是有限的,所以立身必須及時,否則徒遺悔恨。
物化:死亡。末二句是說人的形體很快地就化為異物,只有榮名可以傳到身后,所以是可寶貴的。
 
【注釋二】
回車駕言邁:“回”,轉(zhuǎn)也?!把浴?,語助詞?!斑~”,遠行也。
 
悠悠:遠而未至之貌。
 
涉:本義是徒步過水。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再引申之,則不限于涉水。這里是“涉長道”,猶言“歷長道”。
 
茫茫:廣大而無邊際的樣子。這里用以形容“東風搖百草”的客觀景象,并承上“悠悠涉長道”而抒寫空虛無著落的遠客心情。
 
所遇無故物二句:“故”,舊也?!盁o故物”承“東風搖百草”而言?!皷|風”,指春風,“百草”是新生的草。節(jié)序推移,新陳代謝,去年的枯草,已成“故物”,當然是看不到了。“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產(chǎn)生的一種聯(lián)想;草很容易由榮而枯,人又何嘗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盛衰各有時二句:“各有時”,猶言“各有其時”,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說的?!皶r”的短長雖各有不同,但在這一定時間內(nèi),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既然如此,“立身”就必須早了?!霸纭保甘r?!傲⑸怼?,猶言樹立一生的事業(yè)基礎。
 
人生非金石二句:“金”,言其堅,“石”,言其固。上句言生命的脆弱?!翱肌?,老也?!皦劭肌?,猶言老壽。下句是說,即使老壽,也有盡期,不能長久下去。
 
奄忽隨物化:“奄忽”,急遽也?!半S物化”,猶言“隨物而化”,指死亡。
 
榮名:指榮祿和聲名。
 
說明:這首詩從客觀景物的更新,聯(lián)想到人生壽命的短暫,因而發(fā)出”立身不早”,沉淪失意的慨嘆。
 
【翻譯】
轉(zhuǎn)回車子駕駛向遠方,遙遠的路途跋涉難以到達。
一路上四野廣大而無邊際,春風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無故物,像草之榮生,人又何嘗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百草和人生的短長雖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處生立業(yè)就必須即時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堅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長壽也有盡期,豈能長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應立刻進取保得聲名與榮祿。
 
【簡析】
這一篇是自警自勵的詩。詩人久客還鄉(xiāng),一路看到種種事物今昔不同,由新故盛衰的變化想到人生短暫,又想到正因為人生短就該及時努力,建功立業(yè),謀取不朽的榮名。
 
此詩含義為何,佳處為何,要理解正確,關鍵在于對篇末“榮名”二字的解詁。
 
古今注本于榮名有二解。一說榮名即美名,又一說則謂榮名為榮祿和聲名。由前說,結(jié)二句之意為人生易盡,還是珍惜聲名為要;由后說,則其意變?yōu)椋喝松喽蹋蝗缭缛s祿聲名,及時行樂顯身。二說之境界高下,頗有不同。貪按榮各一詞,古籍屢見。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且吾聞效小節(jié)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八烙羞z業(yè),生有榮名?!逼渚鶠榱钭u美名之義甚明。     疑義既釋,則詩意及結(jié)構(gòu)自明。詩以景物起興,抒人生感喟。回車遠行,長路漫漫,回望但見曠野茫茫,陣陣東風吹動百草。這情景,使行旅無已,不知稅駕何處的詩人思緒萬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層,反復剴陳而轉(zhuǎn)轉(zhuǎn)入深?!八觥倍溆删叭肭?,是一篇樞紐。因見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來,往歲的“故物”已觸目盡,那么新年的自和,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這是第一層感觸。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應該如何度過呢?“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薄傲⑸恚省保瑧暇?“盛衰”觀之,其義甚廣,當指生計、名位、道德、事業(yè),一切卓然自立的憑借而言。詩人說,在短促的人生途中,應不失時機地產(chǎn)身顯榮。這是詩人的進一層思考。但是轉(zhuǎn)而又想:“人和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云云,不也屬虛妄?這是詩人的第三層想頭。那么什么才是起初的呢?只有榮名--令譽美名,當人的身軀歸化于自然之時,如果能留下一點美名為人們所懷念,那末也許就不虛此生了吧。終于詩人從反復的思考中,得出了這一條參悟。
 
當漢末社會的風風雨雨,將下層的士子們恣意播弄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生命的真諦進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貧賤,轗軻常苦辛”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表現(xiàn)出爭競?cè)耸赖膴^亢;有的則低吟“服食求神仙,多為民誤。不如馀美酒,被服紈與素”(同上《驅(qū)車上東門》),顯示為及時行樂的頹唐。而這位愿以榮名為寶的詩人,則發(fā)而為潔身自好的操修。雖然他同樣擺脫不了為生命之謎而苦惱的世紀性的煩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調(diào)也似乎更高一點。
 
    顯然,這是一乎哲理性的雜詩,但讀來卻非但不覺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韻。這一方面固然因為他的思索切近生活,自然可親,與后來玄言詩之過度抽象異趣,由四個層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詩人由抑而揚,由揚又以抑,再抑而再揚的感情節(jié)奏變化。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是,這位詩人已開始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了詩歌之境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營構(gòu),情景的交融上,達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詩的前四句,歷來為人們稱道,不妨以之與《詩經(jīng)》中相近的寫法作一比較。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這首《黍離》是《詩經(jīng)》的名篇。如果不囿于先儒附會的周大夫宗國之思的教化說,不難看出亦為行人所作。以本詩與之相比,雖然由景物起興而抒內(nèi)心憂苦的機杼略近,但構(gòu)景狀情的筆法則有異?!妒螂x》三用疊詞“離離”、“靡靡”、“ 搖搖”,以自然的音聲來傳達情思,加強氣氛,是《詩經(jīng)》作為上古詩歌的典型的樸素而有效的手法。而本詩則顯得較多匠心的營造?!盎剀囻{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薄斑~”、“悠悠”、“茫?!?、“搖”,疊詞與單字交疊使用,同樣渲染了蒼茫凄清的氣氛,然而不但音聲歷落,且由一點--“車”,衍為一線--“長道”,更衍為整個的面--“四顧”曠野。然后再由蒼茫曠遠之景中落到一物“草”上,一個“搖”字,不僅生動地狀現(xiàn)了風動百草之形,且傳達了風中春草之神,而細味之,更蘊含了詩人那思神搖曳的心態(tài)。比起《黍離》之“ 中心搖搖”來,本詩之“搖”字已頗具鍛煉之功,無怪乎前人評論這個搖字為“初見崢嶸”。這種構(gòu)景與煉字的進展與前折“所遇”二句的布局上的樞紐作用,已微逗文人詩的特征。唐皎然《詩式·十九首》云:“《十九首》辭精義炳,婉而成章,始見作用之功?!保ㄗ饔眉此囆g構(gòu)思),可稱慧眼別具;而本詩,對于我們理解皎然這一詩史論析,正是一個好例。
 
    皎然所說“初見作用之功”很有意思,這又指出了《古詩十九首》之藝術構(gòu)思尚屬于草創(chuàng)階段。本詩前四句的景象營構(gòu)與鍛煉,其實仍與《黍離》較近,而與后來六朝唐代詩人比較起來,顯然是要簡單得多,也自然得多。如陸云《答張博士然》: “行邁越長川,飄搖冒風塵。通波激枉渚,悲風薄丘榛?!睓C杼亦近,但刻煉更甚,而流暢不若。如果說《十首詩》是“秀才說家常話”(謝榛《四溟詩話》),那末陸云則顯為秀才本色了。由《黍離》到本詩,再到陸云上詩,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典詩歌的演進足跡,而本詩適為中介。所以陸士雍《古詩鏡·總論》說“《十九首》謂之《風》馀,謂之詩母”。
 
    對于人生目的意義之初步的朦朧的哲理思考,對于詩歌之文學本質(zhì)的初步的朧的覺醒。這兩個“初步”,也許就是本詩乃至《古詩十九首》整組詩歌,那永久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古詩十九首之十二:東城高且長

【原詩】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注釋】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二。
逶迤:長貌。
相屬:連續(xù)不斷。
回風:旋風。
萋:盛也?!拜乱丫G”,猶言“妻且綠”。以上四句寫景物,這時正是秋風初起,草木未衰,但變化即將來到的時候。
晨風:《詩經(jīng)·秦風》篇名。《晨風》是女子懷人的詩,詩中說“未見君子,憂心欽欽”,情調(diào)是哀苦的。
蟋蟀:《詩經(jīng)·唐風》篇名?!扼啊肥歉袝r之作,大意是因歲暮而感到時光易逝,因而生出及時行樂的想法,又因樂字而想到“好樂無荒”,而以“思憂”和效法“良士”自勉。
局促:言所見不大。
結(jié)束:猶拘束。以上四句是說《晨風》的作者徒然自苦,《蟋蟀》的作者徒然自縛,不如掃除煩惱,擺脫羈絆,放情自娛。
 
【注釋二】
東城:洛陽的東城。
逶迤自相屬:“逶迤”,曲折而綿長的樣子。
回風動地起:“回風”空曠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風。“動地起”言風力之勁。
秋草萋已綠:“已”,一作“以”?!拜隆?,通作“凄”。綠是草的生命力的表現(xiàn),“萋已綠”,猶“綠已萋”,是說在秋風搖落之中,草的綠意已凄然向盡。
四時更變化二句:“更”,替也?!案兓?,謂互相更替在變化著。
晨風懷苦心二句:“晨風”,鳥名,就是鹯,鷙鳥。是健飛的鳥?!皯芽嘈摹?,即“憂心欽欽”之意?!绑啊?,是承上文“歲暮”而言?!熬执佟?,不開展也?!绑霸谔谩本褪恰熬执佟钡囊馑?。秋季漸寒,蟋蟀就暖,由曠野入居室內(nèi),到了“在堂”,則是秋意已深的時候,而蟋蟀的生命也就垂垂向盡了。“傷局促”,隱喻人生短暫的北哀,提示下文“何為自結(jié)束”的及時行樂的想法。
蕩滌放情志二句:“蕩滌”,猶言洗滌,指掃除一切憂慮。“放情志”,謂展胸懷?!敖Y(jié)束”,猶言拘束?!白越Y(jié)束”,指自己在思想上拘束自己。
燕趙多佳人二句:“燕趙”,猶言美人。“如玉”,形容膚色潔白。
被服羅裳衣二句:“被服”,猶言穿著,“被”,披也。“理”,指“樂理”,當時藝人練習音樂歌唱叫做“理樂”。
弦急知柱促:“弦急”“柱促”是一個現(xiàn)象的兩面,都是表明彈者情感的激動。
馳情整中帶二句:“馳情”,猶言遐想,深思。“中帶”,內(nèi)衣的帶子。一作“衣帶”。“沈吟”,沉思吟詠?!败U躅”,住足也。是一種極端悲哀的情感的表現(xiàn)。這兩句是說:由于聽曲感心,不自覺地引起遐想、深思,反復沉吟,體味曲中的涵義,手在弄著衣帶,足為之躑躅不前,完全被歌者深沉的悲哀吸引住了?!傲摹?,姑且。表現(xiàn)無以自遺的悵惘心情。
思為雙飛燕二句:上句是說愿與歌者成為“雙飛燕”。下句是“君”,指歌者。“銜泥巢屋”,意指同居。
 
說明:這首詩,通過客中生活的一個偶然現(xiàn)象,反映出詩人空虛而無著落的現(xiàn)實苦悶和悲哀,與”西北有高樓”意境相似。
 
【翻譯】
洛陽的東城門外。高高的城墻,從曲折綿長,鱗次櫛比的樓宇,房舍外繞過一圈,又回到原處。
四野茫茫,轉(zhuǎn)眼又有秋風在大地上激蕩而起,空曠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風,猶如動地般的吹起,使往昔蔥綠的草野,霎時變得凄凄蒼蒼。
轉(zhuǎn)眼一年又過去了"!在悵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聽那天地間的鳥囀蟲鳴,也會讓人苦悶。鷙鳥在風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臨而傷心哀鳴。
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時光流逝與其處處自我約束,等到遲暮之際再悲鳴哀嘆,何不早些滌除煩憂,放開情懷,去尋求生活的樂趣呢!
那燕趙宛洛之地本來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艷麗其顏如玉般的潔白秀美。
 穿著羅裳薄衣隨風飄逸拂動,儀態(tài)雍容端坐正錚錚地習練著箏商之曲。
《音響一何悲》之曲因為琴瑟之柱調(diào)得太緊促,那琴間竟似驟雨急風,聽來分外悲惋動人。
由於聽曲動心,不自覺地引起遐想,深思,反覆沈吟,體味曲中的涵義,手在弄著衣帶,無以自遣悵惘的心情,雙足為之躑躅不前,被佳人深沈的音響一何悲所感動。
心里遙想著愿與佳人成為『雙飛燕』,銜泥筑巢永結(jié)愛侶的深情。
 
【簡析】
本篇十句,內(nèi)容是感嘆年華容易消逝,主張蕩滌憂愁,擺脫束縛,采取放任情志的生活態(tài)度。結(jié)構(gòu)是從外寫到內(nèi),從景寫到情,從古人的情寫到自己的情。
 
處在苦悶的時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的生命哲理,其苦悶就尤其深切。苦悶而無法擺脫,便往往轉(zhuǎn)向它的對立一極--蕩情行樂。本詩所抒寫的,就正是這種由苦悶所觸發(fā)的滔蕩之思。
 
詩人大約是獨自一人,徘徊在洛陽的東城門外。高高的城墻,從眼前“逶迤”(綿長貌)而去,在鱗次櫛比的樓宇、房舍外繞過一圈,又回到原處、自相連接--這景象不正如周而復始的苦悶生活一樣,單調(diào)而又乏味么?四野茫茫,轉(zhuǎn)眼又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的秋風,在大地上激蕩而起,使往昔蔥綠的草野,霎時變得凄凄蒼蒼。這開篇四句,顯然不僅描述著詩人目擊的景象,其中還隱隱透露著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騷動。生活竟如此重復、單調(diào)變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無情時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這風中的綠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過,便又步入凄凄的衰秋,詩人能不驚心而呼:“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這樣引發(fā)出詩人對時光速逝的震竦之感。在悵然扔失意的心境中,就是聽那天地間的鳥囀蟲鳴,似乎也多一重苦悶難伸的韻調(diào):“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薄俺匡L”即“鳥”,“局促”有緊迫、窘困之意。鳥在風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臨、生命窘急而傷心哀鳴。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受到了時光流駛的遲暮之悲?這一切似乎都從相反方面,加強著詩人對人生的一種思索和意念:與其處處自我約束,等到遲暮之際再悲鳴哀嘆,何不早些滌除煩憂、放開情懷,去尋求生活的樂趣呢--這就是突發(fā)于詩中的浩然問嘆:“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jié)束”?
 
以上為全詩之第一節(jié)。讀者可以看到,在此節(jié)中盤旋往復的,其實只有一個意念,即“蕩滌放情”之思。這種思緒,原本來自于詩人自身生活中的苦悶,與所見景象并無關涉。但詩人卻將它移之于外物,從衰颯悲涼的秋景中寫來。便令人感到,從“高且長”的東城,到凄凄變衰的秋草,以至于鳥、蟋蟀,似乎都成了苦悶人生的某種象征,似乎都在用同一個聲調(diào)哀嘆:“何為自結(jié)束”、“何為自結(jié)束”!這就是審美心理上的“移情”效果。這種貫注于外物、又為外物所烘托而強化的情感抒寫,較之于直抒其懷,無疑具有更蓬勃的蔥蘢的感染力。自“燕趙多佳人” 以下,即上承“蕩情”之意,抒寫詩人的行樂之境。--當“何為自結(jié)束”的疑慮一經(jīng)解除,詩人那久抑心底的聲色之欲便勃然而興。此刻,身在“東城”外的詩人,竟做了一個極美妙的“燕趙佳人”夢:他恍惚間在眾多粉黛叢中,得遇了一位“顏如玉”的佳人;而且奇特的是,一轉(zhuǎn)眼,這佳從便“羅裳”飄拂、儀態(tài)雍容地端坐在詩人家中,分明正錚錚地習練著靖商之曲。大約是因為琴瑟之柱調(diào)得太緊促,那琴間竟似驟雨急風,聽來分外悲惋動人--讀者自然明白,這情景雖然描述得煞在介事,實際上不過是詩人那“蕩情”之思所幻化的虛境而已。所以畫面飄忽、轉(zhuǎn)換也快,呈現(xiàn)出一種夢寐般的恍惚感。
 
最妙的是接著兩句:“馳情整中帶,沈吟聊躑躅(且前且退貌)”。“中帶” ,一本作“巾帶”。這兩句寫的是誰?照張庚的說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動其人之親愛于我,必先自正其容儀……以希感到佳人也”(《古詩十九首解》)。那么,“馳情”而“整中帶”者,顯然就是詩人了。那當然也有道理(只與整句不太連貫)。不過,苦將其視為佳人的神態(tài)表現(xiàn),恐怕還更有韻致些。因為佳人之“當戶”理琴,本來并非孤身一人。此刻在她對面,正目光灼灼注視著她,并為她的容顏、琴音所打動,而為之目凝神移的,還有一位夢想著“蕩滌放情志”的詩人。正如吳淇所說:“曰‘美者’,分明有個人選他(按,即“她”);曰‘知柱促’,分明有個人促他”分明有個人在聽他;“曰‘整中帶’,分明有個人看他;曰‘躑躅’,分明有個人在促他”(《選詩定論》)?!榜Y情整巾帶”兩句,正是寫佳人在這“選”、“聽”、“看”、“促”之下的反應--多情的佳人面對著詩人的忘形之態(tài),也不覺心旌搖蕩了。但她不免又有些羞澀,有些躊躇,故又是“沉吟”、又是“躑躅”(顯然已舍琴而起),表現(xiàn)出一種“理欲交戰(zhàn)情形”;但內(nèi)心則“早已傾心于君矣”--這就是前人稱嘆的“‘馳情’二句描寫入神”處。在這種圖畫也“畫不出的捉衣弄影光景”中,佳人終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心意:“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借飛燕雙雙銜泥巢屋之語,傳達與詩人永結(jié)伉儷之諧的深情,真是“結(jié)得又超脫、又縹緲,把一萬世才子佳人勾當,俱被他說盡”(朱筠《古詩十九首說》)。
 
    這就是詩人在“東城高且長”的風物觸發(fā)下,所抒寫的“蕩滌放情志”的一幕;或者說,是詩人苦悶之際所做的一個“白日夢”。這“夢”在表面上很“馳情”、很美妙。但若將它放在上文的衰秋、“歲暮”、鳥苦蟲悲的蒼涼之境中觀察,就可知道:那不過是苦悶時代人性備受壓抑一種“失卻的快樂與美感的補償(尼采),一種現(xiàn)實中無法“達成”的虛幻的“愿望”而已。當詩人從這樣的“白日夢”中醒來的時候,豈不會因苦悶時代所無法擺脫的“局促”和“結(jié)束”,而倍覺凄愴和痛苦么?

 
    古詩十九首之十三:驅(qū)車上東門

【原詩】
  驅(qū)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注釋】
驅(qū)車上東門:“上東門”,洛陽東城三門中最近北的城門?!皷|有三門,最北頭曰上東門”。
郭北墓:指洛陽城北的北邙山。城陽恭王劉祇死,葬于北邙,其后王侯卿相亦多葬此,遂成著名的公墓地帶。
白楊何蕭蕭二句:“白陽,松柏”都是墓地上的樹木。古代墓地,多種樹木,用以堅固墓塋的土壤,并作為標志,便于子孫祭掃?!笆捠挕保救~鳴風的悲聲。只要有點微風,白陽葉就會顫動,發(fā)出一種蕭蕭的聲音,使人感到悲哀?!皬V路”,指墓道。北邙山是富貴人的墓地,墓門前有廣闊的墓道。
陳死人:久死之人。陳,久也。
杳杳即長暮:“杳杳”,幽暗也。“即”,就也,“長暮”,猶言長夜。夜是暗黑的,人死一入墳墓,就看不到光明,如同在長夜之中。
潛寐黃泉下二句:“潛寐”,一作”寐潛”?!懊隆?,睡也?!板弧保岩??!包S泉”,指深到有泉水的地下。這兩句承上文“即長暮”而言,把“陳死人”比作睡覺;可是他卻睡在人所看不見的黃泉之下,千年也不會醒,以喻人死之不可復生。
浩浩陰陽移二句:“浩浩”,水流無邊無際的樣子。”陰陽”,指時間。古人把一切自然界的現(xiàn)象,都看作陰陽之理。例如天為陽,則地為陰;春夏為陽,則秋冬為陰?!瓣庩栆啤?,就是”四時運行”的意思?!澳昝保q言壽命?!俺丁保绯康穆端?,太陽一曬就干。這兩句,上言歲月之無窮,下說生命之短促。
 
寄:寓居“寄”,言不久即歸。
萬歲更相送:“萬歲”,猶言自古?!案嗨汀笔钦f生死更迭,一代送一代,永無了時。“度”通“渡”,超越的意思?!澳芏取?,指不能超越這一客觀規(guī)律。
服食:“服”與食同義,“服食”,食也。
被服紈與素:“紈”“素”,都是白色的絲織品,就是絹。
 
說明:這首詩,是流蕩在洛陽的游子,因為看到北邙山的墳墓而觸發(fā)的人生慨嘆。
 
【翻譯】
驅(qū)車出了上東門,回頭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邙山墓地的白楊樹,長風搖蕩著楊枝,萬葉翻動的蕭蕭聲響,松柏樹長滿墓路的兩邊。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沈睡於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春夏秋冬,流轉(zhuǎn)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jīng)不起多少跌撞。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藥求神仙,又常常被藥毒死,還不如喝點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圖眼前快活吧!
 
【簡析】
這首詩,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寫出的表現(xiàn)了東漢末年大動亂時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的頹廢思想的悲涼心態(tài)。東漢京城洛陽,共有十二個城門。東面三門,靠北的叫“上東門”。郭,外城。漢代沿襲舊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陽城北的北邶山,但是叢葬之地;詩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驅(qū)車出了上東門,遙望城北,看見邙山墓地的樹木,不禁悲從中來,便用“白揚何蕭蕭,松柏夾廣路”兩句寫所見、抒所感。蕭蕭,樹葉聲。主人公停車于上東門外,距北邙墓地還有一段路程,怎能聽見墓上白揚的蕭蕭聲?然而楊葉之所以蕭蕭作響,乃是長風搖蕩的結(jié)果;而風撼楊枝、萬葉翻動的情狀,卻是可以遠遠望見的。望其形,想其聲,形成通感,便將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合二而一了。還有一層:這位主人公,本來是住在洛陽城里的,并沒有事,卻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東門,一出城門便“遙望郭北墓”,見得他早就從消極方面思考生命的歸宿問題,心緒很悲涼。因而當他望見白揚與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著又觸景生情?!笆捠挕鼻坝谩昂巍保ǘ嗝矗┳鳡钫Z,其感情色彩何等強烈!寫“松柏”的一句似較平淡,然而只有富貴人墓前才有廣闊的墓道,如今“夾廣路”者只有松柏,其蕭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樹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詩所得訴說:
 
    人死去就像墮入漫漫長夜,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春夏秋冬,流轉(zhuǎn)無窮;而人的一生,卻像早晨的露水,太陽一曬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門,一去不返。
    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jīng)不起多少跌撞。
    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
    主人公對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悵,對于死亡的降臨如此恐懼,那將得出什么結(jié)論呢?結(jié)論很簡單,也很現(xiàn)實: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藥求神仙,又常常被藥毒死;還不如喝點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圖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問題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價值。即以我國古人而論,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虛度光陰,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絕書。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而“乘騏驥以馳騁,來吾導夫先路”,力求奔馳于時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將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礪節(jié)操,熱愛家國,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實現(xiàn),將人性美發(fā)揚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頭再看這首詩的主人公,他對人生如寄的悲嘆,當然也隱含著對于生命的熱愛,然而對生命的熱愛最終以只圖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卻是消極的,頹廢的。生命的價值,也就化為烏有了。

 
    古詩十九首之十四:去者日以疏

【原詩】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注釋】
去者日以疏二句:“去者”和”來者”,指客觀現(xiàn)象中的一切事物?!皝怼币蛔鳌吧薄!吧摺?,猶言新生的事物,與“來”同意?!笆琛?,疏遠?!坝H”,親近。“日以親”,猶言一天比一天迫近?!耙浴?,古“以”“已”通用,義同。
郭門:城外曰郭,“郭門”就是外城的城門。
古墓犁為田二句:“犁”,農(nóng)具。這里作動詞用,就是耕的意思?!按荨闭垡?。上句是說,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下句是說,墓上的柏樹,被人斫斷,當作柴燒。
白楊:也是種在丘墓間的樹木。
思還故里閭二句:古代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后來泛指居所,凡是人戶聚居的地方通稱作“里”。“閭”里門也。“故里閭”,猶言故居。“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的意思。“因”,由也。
說明:這首詩,和”驅(qū)車上東門”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所表現(xiàn)的情感是前面一篇的引申。
 
【翻譯】
死去的人歲月長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轉(zhuǎn)為空虛,幻滅。
新生下來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jīng)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而更加親切。
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為禾薪。
白楊為勁風所吹,發(fā)出蕭蕭的嗚聲猶如悲鳴自我的哀痛,蕭蕭的哀鳴聲里,肅殺的秋意愁煞了人們的心里。
人生如寄,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長期旅客的游子,怎不觸目驚心 只有及早返回故鄉(xiāng),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圓之樂。
想要歸返故里,尋找過去的親情,就是這個原因了。
 
【簡析】
     這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四首。從題材范圍、藝術境界以至語言風格看來,有些近似第十三首《驅(qū)車上東門》,顯然是出于游子所作。由于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世路艱難、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問題上,憤激地抒發(fā)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愴痛之感。
 
    《古詩十九首》雖說不是出于一個作者之手,但這些詩篇卻都植根于東漢末年大動亂的歷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憂患意識。因為人生理想的幻滅而跌入頹廢感傷的深谷的作者們,為了排遣苦悶,需要諷刺和抨擊黑暗,這一個慘霧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內(nèi)宇宙進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價值觀該是如何?既然是榮枯變幻、世態(tài)無常、危機重重、禍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歸宿又將是如何?
 
    雖說《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學家,然而極盡人間的憂患,促使他們耽于沉思,而道家的遼闊想象和先秦以來“名理”觀念的長期孕育,多方引導他們考慮生死存亡問題,終于對人生奧區(qū)的探索和對世路艱難的悲歌二者相拌和。這是《去者日以疏》一詩的思想特點,也是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精神狀態(tài)的寫照。
 
    當然,同是探索,同是悲歌,手法也還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篇作品的思維定勢不同,因而表現(xiàn)這一種自我反思的核心觀念的建構(gòu)也各有不同:有的是著意含情,有綿邈取勝;有的是一氣貫注,而不以曲折見長;有的運用一層深似一層的布局而環(huán)環(huán)套緊;有的是發(fā)為揮灑的筆勢,歷落顛倒,表面看來,好像各自游離,而卻又分明是在深層次中蘊藏著內(nèi)在脈絡。而《去者日以疏》這一首,就思維定勢說來,則更有其異守崛起之勢。請看,開頭的“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起筆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經(jīng)籠罩全詩,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興手法,由自然景物形象之表層的揭示,逐步轉(zhuǎn)為景物的社會內(nèi)涵的縱深掘發(fā)。這種審美心態(tài)與其藝術處理,蔚為中國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因而古人說,詩有了“興”,則“詩之神理全具”(李重華《貞一齋詩話》)。確有至理。但話又說回來了,詩的得力之處并不能局限于比興。哪怕開門見山,只要處理得好,也未嘗不可成為佳作。開門見山,可以用敘事手法,如“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由“涉長道”而轉(zhuǎn)入四顧茫茫,展開人生如寄的惆悵;也還可以用足以籠罩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為序幕,那就是我們要談的《去者日以疏》的開頭兩句了。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被殄e綜的這兩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輔相成。天地,猶如萬物的逆旅;人生,猶如百代的過客,本來就短促萬分,更何況又是處于那一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的災難重重的時代呢!死去的人歲月長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轉(zhuǎn)為空虛、幻滅。新生下來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jīng)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去的去了,來的來了。今日之“去”,曾有過往昔之“來”;而今日之“來”,難道不會有來日之“去”?這不僅和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說的“昔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相似,此外也更說明一點:東漢末年以至魏晉文人,他們的心理空間的確寬廣。他們喜愛對人生進行探索,對命運進行思考。按照這首詩的時間的邏輯順序看來,作者應該是先寫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開一筆,發(fā)揮世事代謝、歲月無常的哲理。可是作者偏不這樣寫,而是猛揮其雷霆萬鈞之筆,乍一開頭,就寫下了這樣蒼蒼莽莽、跨越古今、隱含著人世間無限悲歡離合之情的兩句。從技巧上說是以虛帶實,以虛涵實;從作者的思維定勢說,則是在詩篇開頭,已經(jīng)憑宏觀縱目,指向了人事代謝的流動性,從而針對這一“來”一“去”進行洞察性的觀照和內(nèi)窺性的反思。足見開頭意象的如此崛起,決非偶然。說明作者在目累累邱墳時被激直的對人生的悟發(fā)有其焦灼性。作者確是為眼前圖景觸目驚心。也正因為這種悟發(fā)和焦灼來自眼前的嚴峻生活圖景以及由此而聯(lián)到的、長期埋葬在詩人記憶倉庫中的決象,所以這開頭的涵蓋性就異常廣闊,氣勢異常充沛,思維觸角軒翥不群。這正是唐代詩僧皎然說的:“詩人之思初發(fā),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詩式》)你看,作者出了郭門以后,其所見所想,幾乎無一而不與一“去”一“來”、一生一死有關。埋葬死人的“古墓”顯然是人生的最后歸宿了,然而死人也還是難保。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為禾薪。人生,連同他們的墳墓,與時日而俱逝,而新的田野,卻又隨歲月而俱增。面對著這樣的凄涼現(xiàn)象,面對著那一個“時”,卻又偏偏是“世積亂離”(《文心雕龍·明詩》)、大地兵戈、生民涂炭之時,詩人對眼前一“去”一“來”的魚龍變幻,不由引起更深的體會,而愁慘也就愈甚了。既然“來者”的大難一步逼近一步,他如何能不為古今代謝而沉思?既然看到和聽到白揚為勁風所吹,他又如何能不深感白揚之“悲”從而自傷身世?歷來形容悲風,不是都突出其“蕭蕭”聲么?為此,詩人不由沉浸到一種悲劇美的審美心態(tài)積淀之中而深有感發(fā),終于百感蒼茫地發(fā)出驚呼:白揚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墓前墓后的東西很多,而只歸結(jié)到“白揚”;但寫白揚,也只是突出了“蕭蕭”。荊軻有“風蕭蕭兮易水寒”之句?,F(xiàn)在,借用到這里來,卻既成為悲風之聲,又成為象征“地下陳死人”的像白揚樹的哭泣之聲。死人離開世界,是“親者日以疏”了,然而他們的悲吟分明在耳,這難道不又是“來者日以親”么?一“疏”一“親”,表現(xiàn)在古墓代謝這一典型景象對比之中,更集中的化作為白揚的蕭蕭聲。這結(jié)果,給予詩人的感召如何,這就不用說了。清人朱筠有云:“說至此,已可擱筆”;但他卻又緊接著說:“末二句一掉,生出無限曲折來?!保ā豆旁娛攀住罚┐_有至理。
 
    所謂末二句,是這樣的平平淡淡,但它卻飽含著無限酸辛:思歸故里閭,欲歸道無因。表現(xiàn)看來,這兩句好像游離開前文,確乎是朱筠說的“一掉”;這一個大大的轉(zhuǎn)折,卻顯示了詩歌的跳躍性,并非游離之筆,它和上文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謝不居,一“去”一“來”中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那么長期作客的游子,又如何能不為之觸目驚心?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故鄉(xiāng),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圓之樂。這時,老人該尚未因盡死而疏,而過去未曾見過的新生后輩,又復得以親近,這該是多么好!不過,引人愴痛的是欲歸不得,故障重重。這些故障盡管沒有細說,而只是一筆帶過,化為飽含著無限酸辛的二定:“無因”!但,這位凝神地諦視著滿眼丘墳,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詩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見的。
 
他只有讓幻想委于空虛,把歸心拋卻在縹緲難憑的宇宙大荒之中。而與此同時,他也只有讓長期生活無限延續(xù)下去,讓還鄉(xiāng)夢日日向枕邊縈繞,讓客中新歲月,一天天向自己逼來。
 
在古今代謝這一個莽莽蒼蒼和流動不居的世界中,詩人的遭際是渺小的,然而詩人的心理時空卻又多么遼闊!他把長期的游子生涯放在一“去”一“來”的時間順流中,把異鄉(xiāng)的“郭門”和故鄉(xiāng)的“里閭”放在兩個空間的對流中;而更重要的,則是宇宙的代謝引起他主觀和悟解,而詩人的焦灼又加深了景物的愁慘氣氛中,聳立著一位耽于沉思的、凈化了和化了的悲劇性格的佚名詩人。就這一點說,又可以看做心靈與現(xiàn)實的交流。
 
    順流,對流,交注,一切都表明這首古詩作者,他有著炯炯雙眸。他何止是“直視”丘墳?他面向的是茫茫宇宙中的奧區(qū)。他懷著憤激和焦灼的心情,進行觀照和冥索。

 
    古詩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滿百

【原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注釋】
 
晝短夜苦長二句:“秉”,執(zhí)也?!氨鼱T游”,猶言作長夜之游。
來茲:因為草生一年一次,所以訓”茲“為”年”,這是引申義?!皝砥潯?,就是“來年”。
費:費用,指錢財。
嗤:輕蔑的笑。
仙人王子喬二句:“王子喬”,古代傳說中著名的仙人之一?!捌凇保?,指成仙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期待。
說明:這首詩,和”東城高且長”“驅(qū)車上東門”兩篇用意略同。詩中強調(diào)的是及時行樂的思想;
【翻譯】
人生只有短短的數(shù)十載歲月,卻常常懷著有千年的愁憂。
及時行樂卻怨白晝短夜晚長,那為何不執(zhí)火燭夜晚游樂。
韶光易逝太匆匆行樂要實時,時不我予又怎可等到來年。
愚笨的人輜珠必計吝嗇守財,逝世兩手空空被后人嗤笑。
世間那有像王子喬駕鶴升天,難以期待那種日子的到來。
【英文翻譯一】
Few live to a hundred years,
Their sorrow longer still appears.
Whey day grows short and long grows night,
Why not go out in candlelight?
Enjoy the present time with laughter!
Why worry about the hereafter?
If you won't spend the wealth you've got,
Posterity will call you sot.
We cannot hope to rise as high
As an immortal in the sky.
【英文翻譯二】
One’s Life-Span Is Within A Hundred Years
One’s life-span is less than a hundred years.
Why worry ahead about worries of a thousand years?
Days are short and nights are long.
Why not,candles at hand,make merry all night long?
Amusing oneself should be timely in this life.
Don’t put off enjoyment to the afterlife.
The foolish dare not spend money being happy,
Who will be jeered at by posterity.
We are more worthy of a life,thus living,
Than even the holy people and a king!
 
【簡析】
人生價值的懷疑,似乎常是因了生活的苦悶。在苦悶中看人生,許多傳統(tǒng)的觀念,都會在懷疑的目光中轟然倒塌。這首詩即以松快的曠達之語,給世間的兩類追求者,兜頭澆了一桶冷水。
   首先是對吝嗇聚財?shù)摹跋зM”者的嘲諷,它幾乎占了全詩的主要篇幅。這類人正如《詩經(jīng)·唐風》“山有樞”一詩所譏刺的:“子有衣裳,弗曳弗婁(穿裹著);子有車馬,弗馳弗驅(qū)。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只管苦苦地聚斂財貨,就不知道及時享受。他們所憂慮的,無非是子孫后代的生計。這在詩人看來,簡直愚蠢可笑:“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縱然你能活上百年,也只能為子孫懷憂百歲,這是連小孩都明白的常識;何況你還未必活得了百年,偏偏想憂及“千歲”,豈非愚不可及!開篇落筆,以“百年”、“千年”的荒謬對接,揭示那些活得吝嗇的“惜費”者的可笑情態(tài),真是妙不可言。接著兩句更奇:“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游”者,放情游樂也。把生命的白晝,盡數(shù)沉浸在放情游樂之中,已夠聳人聽聞的了,詩人卻還“苦”于白晝太“短”,竟異想天開,勸人把夜晚的臥息時間,也都用來行樂,真虧他想得出來!夜晚黑燈瞎火,就不怕敗了游興?詩人卻早備良策:那就干脆手持燭火而游!――把放情行樂之思,表述得如此赤裸而大言不慚,這不僅在漢代詩壇上,就是在整個古代詩歌史上,恐怕都算得上驚世駭俗之音了。至于那些孜孜追索于藏金窯銀的守財奴,聽了不更要瞠目咋舌?這些是被后世詩論家嘆為“奇情奇想,筆勢崢嶸”的開篇四句(方東樹《昭昧詹言》)。它們一反一正,把終生憂慮與放情游樂的人生態(tài)度,鮮明地對立起來。
    詩人似乎早就料到,鼓吹這樣的放蕩之思,必會遭到世俗的非議。也并非不想享受,只是他們常抱著“苦盡甘來”的哲學,把人生有限的享樂,推延到遙遠的未來。詩人則斷然否定這種哲學:想要行樂就得“及時”,哪能總等待來年?為何不能等待來年?詩中沒有說。其弦外之音,卻讓《古詩十九首》的另一首點著了:“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安知你“來茲”不會有個三長兩短,突然成了“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的“陳死人”(《驅(qū)車上東門》)?那時再思享樂,豈非晚矣!這就是在詩人世間“及時”行樂的曠達之語后面,所包含著的許多人生的痛苦體驗。從這一點看, "惜費"者的終日汲汲無歡,只想著為子孫攢點財物,便顯得格外愚蠢了。因為他們生時的“惜費”,無非養(yǎng)育了一批游手好閑的子孫。當這些不肖子孫揮霍無度之際,難道會感激祖上的積德?也許他們倒會在背底里,嗤笑祖先的不會享福哩!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二句,正如方廷所說: “直以一杯冷水,澆財奴之背”(《文選集成》)。其嘲諷辭氣之尖刻,確有對愚者的確良“喚醒醉夢”之力。
    全詩抒寫至此,筆鋒始終還都針對著陸“惜費”者。只是到了結(jié)尾,才突然“倒卷反掉”,指向了人世的另一類追求:仰慕成仙者。對于神仙的企羨,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都干過許多蠢事。就是漢代的平民,又何嘗津津樂道于王子喬被神秘道士接上嵩山、終于乘鶴成仙的傳說?在漢樂府中,因此留下了“王子喬,參駕白鹿云中遨。下游來,王子喬”的熱切呼喚。但這種得遇神仙的期待,到了苦悶的漢末,也終于被發(fā)現(xiàn)只是一場空夢(見《驅(qū)車上東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所以,對于那些還在做著這類“成仙”夢的人,詩人便無須多費筆墨,只是借著嘲諷“惜費”者的余勢,順手一擊,便就收束:“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這結(jié)語在全詩似乎逸出了主旨,一下子岔到了“仙人”身上,但詩人之本意,其實還在“喚醒”那些“惜費”者,即朱筠《古詩十九首說》指出的:“仙不可學,愈知愚費之不可惜矣”。只輕輕一擊,即使慕仙者為之頸涼,又照應了前文“為樂當及時”之意:收結(jié)也依然是曠達而巧妙的。
    這樣一首以放浪之語抒寫“及時行樂”的奇思奇情之作,似乎確可將許多人們的人生迷夢“喚醒”;有些研究者因此將這類詩作,視為漢代“人性覺醒”的標志。但仔細想來,“常懷千歲憂”的“惜費”者固然愚蠢;但要說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及時滿足一已的縱情享樂,恐怕也未必是一種清醒的人生態(tài)度。實際上,這種態(tài)度,大抵是對于漢末社會動蕩不安、人命危淺的苦悶生活的無力抗議。從毫無出路的下層人來說,又不過是從許多迷夢(諸如“功業(yè)”、“名利”之類)中醒來后,所做的又一個迷夢而已——他們何嘗真能過上“被服紈與素”、“何不秉燭游”的享樂生活?所以,與其說這類詩表現(xiàn)了“人性之覺醒”,不如說是以曠達狂放之思,表現(xiàn)了人生毫無出路的痛苦。只要看一看文人稍有出路的建安時代,這種及時行樂的吟嘆,很快又為憫傷民生疾苦、及時建功立業(yè)的慷慨之音所取代,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古詩十九首之十六:凜凜歲云暮

【原詩】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  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毸蘩坶L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傅贸G尚Γ瑪y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  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睎。  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注釋】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六。
凜凜:“凜”,寒也?!皠C凜”,言寒氣之甚。
云:語助詞?!皩ⅰ钡囊馑?。
螻蛄夕鳴悲:“螻蛄”,音“樓孤”。害蟲,夜喜就燈光飛鳴,聲如蚯蚓?!跋Α?,一作”多”?!傍Q悲”一作“悲鳴”。
涼風率已厲:“率”,大概的意思?!皡枴?,猛烈。這是承上兩句而言的。由于看到眼前一片歲暮的凄涼景象,因而聯(lián)想到遙遠的天涯。涼風大概已經(jīng)吹得很猛烈了,“無衣”的“游子”怎能禁受這樣的嚴寒呢?
錦衾遺洛浦二句:上句設想“游子”之所以留滯他鄉(xiāng),可能是由于另有歡戀;下句是說因此他就把自己的妻子丟在一旁了。
獨宿累長夜二句:“累”,積累,增加?!叭葺x”,猶言容顏。指下句的“良人”。這兩句是說,由于長期的獨宿,所以分外感到夜長。
良人惟古歡二句:“良人”古代婦女對丈尊稱。“惟”,思也?!肮拧?,故也?!皻g”,指歡愛的情感?!拔┕艢g”,猶言念舊情?!巴鳌保??!巴黢{”,是說不惜委曲自己駕車而來。“惠”,賜予的意思?!熬彙保烊松宪嚨睦K索。結(jié)婚時,丈夫駕著車去迎接妻子,把緩授給她,引她上去。
愿得常巧笑二句:“?!?,一作“長”?!扒尚Α笔菋D女美的一種姿態(tài),這兒是對丈夫親昵的表示。
既來不須臾二句:“來”,指”良人“的入夢?!绊汈А保瑯O短的時間?!安豁汈А?,沒有一會兒?!伴潯?,閨門。“重闈”,猶言深閨。上句敘夢境的短暫;下句寫醒后的悲哀,仍然是單身獨宿,“良人”并不在“重闈”之中。
亮無晨風翼二句:“亮”,信也。“晨風”,一作“鷐風”,鳥名。
眄睞以適意二句:“眄睞”,邪視?!斑m”,寬慰的意思。“適意”,猶言遺懷?!耙I”,伸著頸子,凝神遠望的形象?!氨枴?,望也。這兩句是承前文而說的。既然沒有晨風的健翮,飛到她所思念的人的身旁,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遠望寄意,聊以自遺。
徙倚:低徊也。
垂涕沾雙扉:“沾”,濡濕?!办椤遍T扇。“引領遙相睎”,當然是依門而立,低徊而無所見,內(nèi)心感傷,“垂涕”自然就“沾雙扉”了。
說明:這首詩,是寒冬深夜里夢境的描寫,反映出一種因相思而墜入迷離恍忽中的悵惘心情。
 
【翻譯】
寒冷的歲末,百蟲非死即藏,那螻蛄澈夜嗚叫而悲聲不斷。
冷風皆已吹得凜厲刺人,遙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無寒衣。
 結(jié)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經(jīng)商求仕遠離家鄉(xiāng)。
獨宿而長夜漫漫,夢想見到親愛的容顏。
夢中的夫君還是殷殷眷戀著往日的歡愛,夢中見到他依稀還是初來迎娶的樣子。
但愿此后長遠過著歡樂的日子,生生世世攜手共渡此生。
好夢不長,良人歸來既沒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閨中同自己親親一番,一剎那便失其所在。只恨自己沒有鷙鳥一樣的雙翼,因此不能淩風飛去,飛到良人的身邊。
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長著頸子遠望寄意,聊以自遺。
只有依門而倚立,低徊而無所見,內(nèi)心的感傷,不禁的垂淚而流滿雙頰了。
 
【簡析】
此詩凡二十句,支、微韻通押,一韻到底。詩分五節(jié),每節(jié)四句,層次分明。
惟詩中最大問題在于:一、“游子”與“良人”是一是二?二、詩中抒情主人公
即“同袍與我違”的“我”,究竟是男是女?三、這是否一首怨詩?答曰:一、上文的“游子”即下文之“良人”,古今論者殆無異辭,自是一而非二。二、從全詩口吻看,抒情主人公顯為閨中思好,是女性無疑。
但第三個問題卻有待斟酌。蓋從“游子無寒衣”句看,主人公對“游子”是同情的;然而下文對良人又似怨其久久不歸之意,則難以解釋。
于是吳淇在《選詩定論》中說:“前四句俱敘時,‘凜凜’句直敘,‘螻蛄’句物,‘涼風’句景,‘游子’句事,總以敘時,勿認‘游子’句作實賦也?!逼溟g蓋認定良人不歸為負心,主人公之思極而夢是怨情,所以只能把“游子”句看成虛筆。其實這是說不通的。蓋關四句實際上完全是寫實,一無虛筆;即以下文對“良人”的態(tài)度而論,與其說是“怨”,寧說
因“思”極而成“夢”,更多的是“感傷”之情。當然,怨與傷相去不過一間,傷極亦即成怨。但鄙意漢代文人詩已接受“詩都”熏陶,此詩尤得溫柔敦厚之旨,故以為詩意雖憂傷之至而終不及于怨。這在《古詩十九首》中確是出類拔萃之作。
一篇第一層的四句確從時序?qū)懫?。歲既云暮,百蟲非死即藏,故螻蛄夜鳴而悲。“厲”,猛也。涼風已厲,以己度人,則游子無御寒之衣,彼將如何度歲!夫涼風這厲,螻蛄之鳴,皆眼前所聞見之景,而言“率”者,率,皆也,到處皆然也。這兒天冷了,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該感到要過冬了,這是由此及彼。然后第二節(jié)乃從游子聯(lián)想到初婚之時,則由今及昔也。
“錦衾”二句,前人多從男子負心方面去理解。說得最明白的還是那個吳淇。他說:“言洛浦二女與交甫,素昧平生者也,尚有錦衾之遺;何與我同袍者,反遺我而去也?”我則以為“錦衾”句只是活用洛水宓妃典故,指男女定情結(jié)婚;“同袍”也于《詩·秦風·無衣》,原指同僚,舊說亦指夫婦。竊謂此二句不過說結(jié)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離家遠去。這是“思”的起因。至于良人何以遠別,詩中雖未明言,但從“游子寒無衣”一句已可略窺端倪。在東漢末葉,不是求仕便是經(jīng)商,乃一般游子之所以離鄉(xiāng)北井之主因??梢娏既酥畻壖疫h游亦自有其苦衷。朱筠《古詩十九首》云:“至于同袍違我,累夜過宿,誰之過歟?”意謂這并非良人本意,他也不愿離家遠行,所云極是。惟游子之遠行并非詩人所要表白的風客,我們亦無須多傷腦筋去主觀臆測。
    自“獨宿”以下乃入相思本題。張庚《古詩十九首》云:“‘獨宿’已難堪矣,況‘累長夜’乎?于是情念極而憑諸‘夢想’以‘見’其‘容輝’?!畨簟窒抡骋弧搿?,極致其深情也,又含下恍惚無聊一段光景?!闭┳约骸蔼毸蕖倍劢?jīng)長夜,以見相別之久而相愛之深也(她一心惦記著他在外“寒無衣”,難道還不是愛之深切的表現(xiàn)么?),故寄希望于“夢想見容輝”矣。這一句只是寫主人公的主觀愿望,到下一節(jié)才正式寫夢境。后來范仲淹寫《蘇幕遮》詞有云:“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彪m從游子一邊著筆實從此詩生發(fā)演繹而出。
    第三節(jié)專寫夢境?!拔保家?;“古”,故也。故歡,舊日歡好。夢中的丈夫也還是殷殷眷戀著往日的歡愛,她在夢中見到他依稀仍是初來迎娶的樣子?!抖Y記·婚義》:“降,出御歸車,而婿授綏,御輪三周?!庇帧督继匦浴罚骸靶鲇H御授綏,親之也?!薄敖棥笔峭煲缘擒嚨乃髯?,“惠前綏”,指男子迎娶時把車綏親處遞到女子手里。“愿得”兩句有點倒裝的意思,“長巧笑”者,女為悅己者容的另一說法,意謂被丈夫迎娶攜手同車而歸,但愿此后長遠過著快樂的日子,而這種快樂的日子乃是以女方取悅于良人贏得的。這是夢中景,卻有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蓋新婚的經(jīng)歷對青年男女來說,長存于記憶中者總是十分美好的??上r至今日,已成為使人流連的夢境了。
    第四節(jié)語氣接得突兀,有急轉(zhuǎn)直下的味道,而所寫卻是主人公乍從夢境中醒來那種恍恍惚惚的感受,半嗔半詫,似寤不迷。意思說好夢不長,良人歸來既沒有停留多久(“不須臾”者,猶現(xiàn)代漢語之“沒有多久”、“不一會兒”),更未在深閨中(所謂“重闈”)同自己親昵一番,一剎那便失其所在。這時才憬然驚察,原是一夢,于是以無可奈何的語氣慨嘆首:“只恨自己沒有晨風一樣的雙翼,因此不能凌風飛去,追尋良人的蹤跡?!薄俺匡L”,鳥名,屬,飛得最為迅疾,最初見于《毛詩》,而《十九首》亦屢見。這是百無聊賴之辭,殆從《詩 ·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語意化出,妙在近于說夢話,實為神來之筆,而不得以通常之比興語視之也。
    前人對最末一節(jié)的前兩句略有爭議。據(jù)胡克家《文選考異》云:“六臣本校云:‘善(指李善注本)無此二句?!嘶蛴缺拘L怼5牢牧x,恐不當有?!?我則以為這兩句不惟應當有,而且有承上啟下之妙用,正自缺少不得。“適意”亦有二解,一種是適己之意。如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云;“眄睞以適意,猶言遠望可以當歸,無聊之極思也。”另一種是指適良人之意,如五臣呂延濟及吳淇《選詩定論》之說大抵旨謂后者。我以為應解作適良人之意較好。此承上文“長巧笑”意,指夢中初見良俚的顧盼眼神,亦屬總結(jié)上文之語。蓋夢中既見良人,當然從眼波中流露了無限情思,希望使良人歡悅適意;不料稍留即逝,夢醒人杳,
在自己神智漸漸恢復之后,只好“引領遙相?!?,大有“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杜甫《夢李白》)的意思,寫女子之由思極而夢,由暫夢而驟醒,不惟神情可掬,抑且層次分明。最終乃點出結(jié)局,只有“徙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了,而全詩至此亦搖曳而止,情韻不匱。這后四句實際是從眼神作文章,始而“眄睞”,繼而“遙?!保K于“垂涕”,短短四句,主人公感情的變化便躍然紙上,卻又寫得那么質(zhì)樸自然,毫無矯飾?!妒攀住分窭砣诖说忍帲媪钭x者掩卷后猶存遐思也。
    從來寫情之作總離不開做夢?!对姟贰ⅰ厄}》無論矣,自漢魏晉唐以迄宋元明清,自詩詞而小說戲曲,不知出現(xiàn)多少佳作。甚至連和硯秋的個人本戲《春閨夢》中的關目與表演,竊以為都可能受此詩的影響與啟發(fā)。江河萬里,源可濫觴,信然!

 
    古詩十九首之十七:孟冬寒氣至

【原詩】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疃嘀归L,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脮鴳研渲?,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
 
【注釋】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七。
慘栗:“慘”,心情不舒暢。“栗”,冷得發(fā)抖。這一詞是兼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感受。
三五明月滿二句:“三五”,一個月的十五日。民間把月中的黑影叫做“蟾兔”,后來就成為月的代稱。
客:主的對稱,這兒是泛指第三者。
遺我一書札:給我?guī)砹艘环鈺拧?BR>上言長相思二句:“上”,謂書札的開頭,“下”,謂書札的結(jié)尾。這兒是以“上”“下”概括全書的主要內(nèi)容。
區(qū)區(qū):猶拳拳,誠懇而堅定的意思。
說明:這首詩和前面”凜凜歲云暮”一樣,也是描寫寒冬長夜里深閏思婦的別恨離愁,表現(xiàn)其堅定不移的情愛。前篇是空床獨宿所產(chǎn)生的夢想,本篇是星空悵望而引起的遙思,兩篇在意境上也是相類似的。
 
【翻譯】
 
農(nóng)歷十月,寒氣逼人,呼嘯的北風多麼凜冽。
滿懷愁思,夜晚更覺漫長,擡頭仰望天上羅列的星星。
十五月圓,二十月缺。
有客人從遠地來,帶給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說他常常想念著我,后面又說已經(jīng)分離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懷袖裏,至今已過三年字跡仍不曾磨滅。
我一心一意愛著你,只怕你不懂得這一切。
 
【簡析】
 
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詩。丈夫久別,凄然獨處,對于季節(jié)的遷移和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因而先從季節(jié)、氣候?qū)懫稹?BR> 
    孟冬,舊歷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說,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過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來,她首先感到的是“寒”?!懊隙畾庵痢?,一個“至”字,把“寒氣”擬人化,它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來“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內(nèi)心深處。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氣至”。 “寒氣”又“至”而無猶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風” 補充“寒氣”;“何慘栗”三字,如聞主人公寒徹心髓的驚嘆之聲。
 
    時入孟冬,主人公與“寒氣”同時感到的是“夜長”。對于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會覺察到夜已變長?!俺疃嘀归L”一句、看似平淡,實非身試者說不出;最先說出,便覺新警。主人公經(jīng)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與“愁”并,更感到長夜難明。
 
    從“愁多知夜長”跳到“仰觀眾星列”,中間略去不少東西?!把鲇^”可見 “眾星”,暗示主人公由輾轉(zhuǎn)反側(cè)而攬衣起床,此時已徘徊室外。一個“列”字,押韻工穩(wěn),含意豐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牽牛星和織女星怎樣排“列”,然后才擴大范圍,直至天邊,反復觀看其他星星怎樣排列。其觀星之久,已見言外。讀詩至此,必須聯(lián)系前兩句。主人公出戶看星,直至深夜,對“寒氣”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發(fā)也“北風何慘栗”的驚嘆!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觀眾星列” ,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雙成對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 夫如今究竟在哪顆星下?
 
    “三五”兩句并非寫月,而是展現(xiàn)主人公的內(nèi)心活動。觀星之時自然會看見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圓,丈夫沒有回來;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還是沒有回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丈夫始終沒有回來?。?BR> 
     “客從”四句,不是敘述眼前發(fā)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遙遠的往事。讀后面的“三歲”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從遠方捎來的一封信,此后再無消息。而那封信的內(nèi)容,也不過是“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不難設想:主人公在丈夫遠別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當然是他現(xiàn)在可處、情況如何、何時回家。然而這一切,信中都沒有說。就是這么一封簡之至的信,她卻珍而重之。“置書懷袖中”,一是讓它緊貼身心,二是便于隨時取出觀看。“三歲字不滅”,是說她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它。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溫柔敦厚!
 
    結(jié)尾兩句,明白地說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區(qū)區(qū)(衷愛)”,全心全意地忠于你、愛著你;所擔心的是,我們已經(jīng)分別了這么久,你是否還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愛著你呢?有此一結(jié),前面所寫的一切都得到解釋,從而升華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裊裊,馀意無窮。
 
    “遺我一書札”的“我”,乃詩中主人公自稱,全詩都是以“我”自訴衷曲的形式寫出的。詩中處處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與事,皆化入“我”的心態(tài),融入“我”的情緒。前六句,“我”感到“寒氣”已“至”、“北風慘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長”;“我” 徘徊室外,“仰觀眾星”之羅列,感嘆從“月滿”變月缺。而“我”是誰?“愁” 什么?觀星仰月,用意何在?讀者都還不明底蘊,唯覺詩中有人,深宵獨立,寒氣徹骨,寒星傷目,愁思滿懷,無可告語。及至讀完全篇,隨著“我”的心靈世界的逐漸坦露,才對前六句所寫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來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對她產(chǎn)生無限同情。

 
    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

【原詩】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注釋】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八。
一端:半匹?!蹲髠鳌U压辍纷ⅲ骸岸蔀橐欢?,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合歡被:“合歡”,一種圖案花紋的名稱,這種花紋是象征和合歡樂的,凡器物有合歡文的往往就以合歡為名。
著:在衣被中裝綿叫做著,也叫做“楮”,字通。
長相思:絲綿的代稱?!八肌焙汀敖z”字諧音,“長”與“綿綿”同義,所以用“長相思”代稱絲綿。
緣:沿邊裝飾。
結(jié)不解:以絲縷為結(jié),表示不能解開的意思。這是用來象征愛情的,和同心結(jié)之類相似。
別:分開。
離:離間。
此:指固結(jié)之情。以上二句是說彼此的愛情如膠和漆結(jié)合在一起,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分開。
 
【注釋二】
遺我一端綺:綾羅一類的絲織品??棾刹噬y的叫“錦”,織成素色花紋的叫做“綺”?!耙欢恕保窗肫?,長二丈?!斑z”指客替故人帶來贈品。
故人心尚爾:“故人”后世習用于朋友,指過去有交誼的友人。這兒是指遠離久別的丈夫?!吧小保q也。“爾”,如此。指思舊之情。
文彩雙鴛鴦二句:“文彩”,指綺上面所織的花紋?!昂蠚g”原是植物名,漢朝凡是兩面合來的對象都稱為“合歡”?!埠蠚g被〕是指把綺裁成表里兩面合起來的被,所以有合歡之義。象征夫婦同居的愿望。
著以長相思二句:被的眼間裝進綿,叫做“著”;被的四邊綴以絲縷,叫做“緣”?!爸焙汀熬墶保枪糯票坏膬蓚€必要過程。因為著在中間的是綿,綿有綿長的意思,故云“著以長相思”。因為緣和因緣的緣,意義均同;緣在四邊的是絲縷,絲縷是互相綴結(jié)的,故云“緣以結(jié)不解”。這兩句是因制“合歡被”而引起的聯(lián)想〔以膠投漆中二句〕膠漆在一起,就混合堅牢而無法分解,這里用以比喻兩情的融洽無間。
說明:這首詩所寫的就是”涉江采芙蓉”篇”同心而離居”的情感。它通過一個具體事件以及由于這一事件所產(chǎn)生的感想,十分明朗地表現(xiàn)了亂離時代里堅定不移的伉儷深情。
【翻譯】
客人風塵仆仆,從遠方送來了一端(二丈)織有文彩的素緞,并且鄭重其事地說,這是我夫君特意從遠方托他捎來的。它從萬里之外的夫君處捎來,這絲絲縷縷,該包含著夫君對我的無盡關切和惦念之情! 綺緞上面織有文彩的鴛鴦雙棲之形彩,夫君特意選擇彩織鴛鴦之綺送我。將它裁作棉被面,做條溫暖的合歡被。床被內(nèi)須充實以絲綿,被緣邊要以絲縷綴。絲綿使我聯(lián)想到男女相思的綿長無盡,緣結(jié)暗示我夫妻之情永結(jié)同心。絲綿再長,終究有窮盡之時,緣結(jié)不解,終究有松散之日。惟有膠之與漆,粘合固結(jié),再難分離。那麼,就讓我與夫君像膠,漆一樣投合,固結(jié)吧,看誰還能將我們分隔!
 
【簡析】
 
這也是歌詠愛情的詩,主人公是女性。詩中大意說:故人老遠地寄來半匹花綢子,那上面的文彩不是別的而是一雙鴛鴦。我把它做成合歡被,裝進絲綿,四邊用連環(huán)不解的結(jié)做裝飾。這被就是我和他的如膠似漆的愛情的象征。古詩中往往有和歌謠風味很相近的,本篇就是顯著的例子。
此詩似乎是《孟冬寒氣至》的姊妹篇。它以奇妙的思致,抒寫了一位思婦的意外喜悅和癡情的浮想。
 這喜悅是與遠方客人的突然造訪同時降臨的:客人風塵仆仆,送來了“一端”(二丈)織有文彩的素緞(“綺”),并且鄭重其事地告訴女主人公,這是她夫君特意從遠方托他捎來的。女主人公不禁又驚又喜,喃喃而語曰:“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一端文彩之綺,本來也算不得怎樣珍貴;但它從“萬里”之外的夫君處捎來,便帶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那絲絲縷縷,該包含著夫君對她的多少關切和惦念之情!女主人公能不睹物而驚、隨即喜色浮漾?如果將此四句,與前一首詩的“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對照著讀,人們將會感受到,其中似還含有更深一層意蘊:前詩不是訴說著“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的凄苦嗎?一封
“書札”而竟懷袖“三歲”,可知這“萬里”相隔不僅日久天長,而且絕少有音訊往還。這對家中的妻子來說,該是怎樣痛苦難挨的事!在近乎絕望的等待中,難道不會有被遺棄的疑懼,時時襲上女主人公心頭?而今竟意外地得到夫君的贈綺,那“千思萬想而不得一音”的疑懼便煙消去散。那么,伴隨女主人公的驚喜而來的,不還有那壓抑長久的凄苦和哀傷的翻涌么?張庚稱“故人心尚爾”一句“直是聲淚俱下”、“不覺兜底感切”,正體味到了詩行之間所傳達的這種悲喜交集之感(見《古詩十九首解》)。適應著這一情感表現(xiàn)特點,此詩開篇也一改《古詩十九首解》常從寫景入手的慣例,而采用了突兀而起、直敘其事的方式。恐怕正是為了造成一種絕望中的“意外”之境,便于更強烈地展示女主人色那交織著凄苦、哀傷、驚喜,慰藉的“感切”之情--這就是開篇的妙處。
自“文彩雙鴛鴦”以下,詩情又有奇妙的變化:當女主人公把綺緞展開一瞧,又意外地發(fā)同,上面還織有文彩的鴛鴦雙棲之形!鴛鴦雙棲,歷來是伉儷相偕的美好象征(如《孔雀東南飛》之結(jié)尾就是一例)。夫君之特意選擇彩織鴛鴦之綺送她,不正傾訴著愿與妻子百年相守的熱烈情意么?女主人公睹綺思夫,不禁觸發(fā)起聯(lián)翩的浮想:倘若將它裁作被面,不可以做條溫暖的“合歡被”嗎?再“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該多么愜人心意!“著”有“充實”之意,“緣”指被之邊飾。床被內(nèi)須充實以絲綿,被緣邊要以絲縷綴結(jié),這是制被的常識。但在癡情的女主人公心中,這些平凡的事物,都獲得了特殊的含義:“絲綿”使她聯(lián)想到男女相思的綿長無盡;“緣結(jié)”暗示她夫妻之情永結(jié)難解。這兩句以諧音雙關之語,把女主人公浮想中的癡情,傳達得既巧妙又動人!制成了“合歡被”,夫君回來就可以和她同享夫婦之樂了。那永不分離的情景,激女主人公喜氣洋洋,不禁又脫口詠出了“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的奇句?!敖z綿”再長,終究有窮盡之時;“緣結(jié)”不解,終究有松散之日。這世上惟有“膠”之與“漆”,粘合固結(jié),再難分離。那么,就讓我與夫君像膠、漆一樣投合、固結(jié)吧,看誰還能將我們分隔!這就是詩之結(jié)句所的奇思、奇情。前人稱贊此結(jié)句“語益淺而情益深”。女主人公的癡情,正的如此深沉和美好呵!
初讀起來,《客從遠方來》所表現(xiàn)的,就是上述的喜悅和一片癡情。全詩的色彩很明朗;特別是“文彩雙鴛鴦”以下,更是奇思、奇語,把詩情推向了如火似的錦的境界。但讀者是否注意到:當女主人公歡喜地念叨著“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的時候,她恰恰正陷于與夫君“萬里”相隔的“別離”之中?以此反觀全詩,則它所描述的一切,其實都不過是女主人公的幻想或虛境罷了!又何曾有遠客之“來”,又何嘗有彩“綺”之贈?倘若真能與夫君“合歡”,她又何必要在被中“著”以長相之思、緣以不解之結(jié)?所以還是朱筠對此詩體會得真切:--“于不合歡時作‘合歡’想,口里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長相思,緣以
結(jié)不解’,無中生有,奇絕幻絕!說至此,一似方成鸞交、未曾離者。結(jié)曰‘詩能’,形神俱忘矣。又誰知不能‘別離’者現(xiàn)已別離,‘一端綺’是懸想,‘合歡被’用烏有也?”(《古詩十九首說》)如此看來,此詩所描述的意外喜悅,實蘊含著夫婦別離的不盡凄楚;癡情的奇思,正伴隨著苦苦相思的無聲咽泣!鐘嶸《詩品》稱《古詩十九首》“文溫而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這首詩正以溫麗的“遺綺”之喜,抒寫了悲遠的“別離”之哀,“正筆反用”,就愈加“驚心動魄”。
 

 
    古詩十九首之十九:明月何皎皎
【原詩】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注釋】
[ 1 ]《明月何皎皎》為《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八首,這是一首游子久客思歸詩,詩以出色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真切地表達了游子無法排解的思歸之情。
[ 2 ]羅床幃:用羅綺織成的床帳。
[ 3 ]攬衣:披衣,穿衣。
[ 4 ]客行:離家旅行在外。在外地游歷雖然也有樂趣,畢竟不如早日回來的好。
[ 5 ]彷徨:徘徊。
[ 6 ]引領:伸長脖子,即抬頭遠望。
【翻譯】
明月為何這般的皎潔光亮,照著我這羅制的床帳。
在這個不眠之夜,月光惹動了思婦的愁腸。
她攬衣而起,心事重重地在空房中徘徊。
自忖道:外面固然好,怎比得上家裏呢在悵惘中,她打開房門走到外面,四下顧望,只見月光滿地,夜涼如水。
滿懷愁緒向誰傾訴呢她神色凄然地回到房裏,落下淚來。
 
【簡析一】
出自《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說家們醉心探討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寫,《古詩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現(xiàn)出這種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xiāng)、愁思輾轉(zhuǎn)、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xiāng)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崩畎住鹅o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幃?!碑斔_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墒牵挂焉畛?,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尚未入眠。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nèi)“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保ā豆旁娛攀渍f》)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 “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tài),深刻地揭示了他內(nèi)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呢?“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边@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翱托小奔扔小皹贰?,為何又說“不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xiāng)作客,何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比欢愢l(xiāng)游子為什么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xiàn)實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即如本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xiàn)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nèi)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俺钏籍敻嬲l?”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庇谑窃娙饲椴蛔越叵蚯Ю镏獾墓枢l(xiāng)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nèi)去。從“出戶”到“入房”,這
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tài),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fā)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jié)緊一節(jié),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保ā豆旁娊狻罚?BR>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xiàn)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我們讀的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xiàn)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fā)的行動來表現(xiàn)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zhì),這種藝術經(jīng)驗是值得注意的。
 
【簡析二】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xiāng)、愁思輾轉(zhuǎn)、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xiāng)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崩畎住鹅o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尚未入眠。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nèi)“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保ā豆旁娛攀渍f》)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tài),深刻地揭示了他內(nèi)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呢?“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边@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翱托小奔扔小皹贰?,為何又說“不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xiāng)作客,何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比欢愢l(xiāng)游子為什么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xiàn)實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即如本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xiàn)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nèi)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庇谑窃娙饲椴蛔越叵蚯Ю镏獾墓枢l(xiāng)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nèi)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tài),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fā)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jié)緊一節(jié),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xiàn)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我們讀的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xiàn)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fā)的行動來表現(xiàn)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zhì),這種藝術經(jīng)驗是值得注意的。
 
【古今點評】
1.觀其結(jié)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zhuǎn)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2.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 (朱筠《古詩十九首說》)
3.十句中層次井井,極其明白,也極其自然,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素淡的月夜思歸圖。在這幅圖景中,詩意靄靄亭亭,縷縷引出。游子不堪明月照,明月偏偏照游子,游子的衷情便在月光之下表現(xiàn)出來。(焦泰平《漢魏六朝詩三百首》)

【參考書目】
1.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中華書局,1955年
2.蕭統(tǒng):《昭明文選》,中華書局,1979年
3.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新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4.朱自清:《古詩十九首釋》,載《古詩歌箋釋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倪其心:《漢代詩歌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6.趙敏俐:《漢代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