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作者: 江蘇 何效明 文言文翻譯是高考語文必考題型,共10分,也是拉分“大戶”。此題綜合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古代文化常識等知識的積累和靈活運用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多誦讀文言文,培養(yǎng)文言語感,注意梳理文言知識。當(dāng)然,諳熟文言文翻譯的一些技巧,才能又快又好地解答文言文翻譯題?,F(xiàn)具體講解怎樣翻譯才能得10分。 文言文翻譯有三大標(biāo)準(zhǔn),即“信、達、雅”。所謂“信”,指譯文要忠于原文,準(zhǔn)確無誤,如實傳達原文的意思,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所謂“達”,指譯文應(yīng)通順、曉暢,沒有語病,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所謂“雅”,指譯文不僅要準(zhǔn)確、通順,更要生動形象、優(yōu)美自然,能完美地表達原文的風(fēng)格神韻。對于高中生而言,能達到“信”足矣,若能做到“達”,則是錦上添花。 “字字落實”,即要求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 “直譯為主”,即要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直接翻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 “意譯為輔”,即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要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xí)慣來重新調(diào)整語序,使句意更通順、流暢。 如翻譯《燭之武退秦師》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如何做到字字落實,語意通順呢?臣——我;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臣之壯也”成為整個句子的狀語成分;壯——正值壯年或壯年(的時候);猶——還;今——現(xiàn)在;老矣——老了;無能——不能;為——做什么或干什么;也已——了。由此可譯為:我壯年的時候,尚且還不如一般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首先,須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對文中講述的背景、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或者文章的主要觀點和 論據(jù))要心中有數(shù),即一定要在具體的語境(上下文)中理解待翻譯的語句,這就是命題者在原文中給待翻譯的句子畫線的初衷——讓考生在原文中快速找到該句,結(jié)合上下文正確把握語句的含意。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文言語句,這樣容易望文生義。如《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現(xiàn)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語境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yīng)是“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其次,翻譯句子時,應(yīng)先將文言語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然后用“留、刪、換”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釋,再用“調(diào)、補、變”的方法將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如若遇到疑難詞或句,可暫時緩一緩,等譯完上下文,再整體上進行合理推敲。這一步驟中,一定要學(xué)會圈定關(guān)鍵詞,就是閱卷時所謂得分點,比如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異義詞等,必須保證這些得分點準(zhǔn)確無誤。 最后,譯完全句,還須通讀一遍,仔細檢查重要語法現(xiàn)象及得分點是否已體現(xiàn)出來,句子是否通順,有沒有語病等,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然后認真謄寫即可。 “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國名、人名、地名、官職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中,帝王紀(jì)年、人名、地名和官職名,翻譯時都可保留不譯。 另外,還應(yīng)注意,譯文要保留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yīng)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yīng)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yīng)譯成疑問語氣。 “刪”,即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六國論》中“夫六國與秦皆諸侯”中的“夫”,是發(fā)語詞,不譯;再如《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也”,是表句中停頓的語助詞,不譯。 “換”,即替換。一是對同一事物或行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稱,翻譯時應(yīng)結(jié)合語境用現(xiàn)代的指稱去替換古代的指稱。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把“目”換成“眼睛”,把“首”換成“頭”,等等。二是把文言單音詞換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等等。如《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傳道受業(yè)解惑”應(yīng)譯成: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惑。 “調(diào)”,即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如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中“求人可使報秦者”是定語后置句,應(yīng)譯為“尋找可以派去回復(fù)秦國的人”。 “補”,即增補。補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詞句,使句子更順暢,意思更準(zhǔn)確。補充部分要加小括號。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句中“與”前省略主語“鄒忌”,“與”后省略賓語“客”,翻譯時都應(yīng)補出。 “變”,即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如《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里運用鋪陳排比,如果直譯就不妥,可變通譯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以上六種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譯時要綜合運用。 總之,要快速、準(zhǔn)確地翻譯文言語句,其根本還在于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尤其是實詞的積累??荚嚂r,我們只要銘記翻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則,運用行之有效的技巧,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來源:《金考卷特快專遞》第6期《微刊》 |
|
|
來自: 撥絲留其產(chǎn) > 《星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