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外斜肌損傷 概述 腹外斜肌的損傷部位多在止點髂嵴前部,在人體屈曲并回旋脊柱時,由突然或過度的回旋動作引起損傷。損傷在起點疼痛多診斷為肋痛,在止點損傷多籠統(tǒng)診斷為腰肌勞損。 局部解剖 腹外斜肌起始自下8肋外面,止于髂嵴前部。另外,借腱膜止于白線,并形成腹股溝韌帶。作用是前屈,側屈并回旋脊柱。 病因病理 腹外斜肌損傷的患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大多被診為肋痛和腰肌勞損。腹外斜肌的作用是穩(wěn)定人體軀干和使人體軀干作回旋動作。所以,該肌勞損和外傷的機會較多。該肌損傷發(fā)生都是人體軀干處于前屈位作回旋動作時,此時,它的應力集中點都在其肋部的起點和髂骨嵴前部邊緣處的止點,急性損傷有明顯疼痛或腫脹。但通過人體自身制動休息和簡單治療都可緩解,而逐漸變?yōu)槁?。由于起止點處的損傷,內(nèi)出血機化,結疤,肌肉攣縮,而導致特有的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xiàn) 起點損傷,多訴肋痛,止點損傷者多訴腰肌側疼痛,腰部活動不便。 單側腹外斜肌損傷,患者多是側屈稍后伸姿勢,雙側損傷,患者肋骨多下降,腰部稍前凸位姿勢。 診斷依據(jù) ① 在腰部屈曲位,有脊柱旋轉性損傷史。 ② 在下8肋腹外斜肌起點處有疼痛,或壓痛,或在髂嵴前部止點處有疼痛、壓痛。 ③ 側屈位,囑患者作脊柱旋轉運動,引起疼痛加重。 治療依據(jù)的理論 依據(jù)針刀醫(yī)學關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理論,腹外斜肌損傷后,引起粘連、瘢痕和攣縮,造成髂嵴的動態(tài)平衡失調(diào),而產(chǎn)生上述臨床表現(xiàn)。在慢性期急性發(fā)作時,病變組織有水腫滲出刺激神經(jīng)末梢使上訴臨床癥狀加劇。依據(jù)上述理論,用針刀將腹外斜肌髂嵴前部的粘連松解、瘢痕刮除,使髂嵴的動態(tài)平衡得到恢復,此病就得到根治。 針刀治療 ① 損傷在起點:在壓痛點附近的肋骨面上(一般壓痛點就在肋骨面上)進針刀,刀口線和腹外斜肌纖維走向平行,先縱行剝離,再橫向剝離,出針。針刀始終在肋骨面上活動。 ② 損傷在止點: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健側在下?;紓鹊耐惹?,健側的腿伸直。在髂嵴前部的痛點處進針刀,刀口線和腹外斜肌纖維走向平行刺入,針體和人體矢狀面垂直,深度在12.5px左右。然后將針體沿人體縱軸傾斜,使和人體縱軸上段成30°角,在髂骨嵴前部縱行剝離2-3下,再橫行剝離2-3下,出針。 注意事項 ① 在起點處進針不可在肋骨間隙,以免穿破胸膜,針刀始終在肋骨面上活動。 ② 在止點處進針,必須掌握進針深度,在刀鋒接觸髂嵴前部骨面時,需摸索進針,找到反應點(病人訴酸脹)時,再行剝離手術。 手法治療 患者垂直站立,兩腿分開,彎腰并向健側旋轉1-2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