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粵語及普通話,繁、簡體字的使用,都引起不少討論,就連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日前也在報章專欄分析,以普通話誦讀唐詩宋詞,未能領略詩詞本來聲調(diào)的味道,而相信有關討論,仍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雖然粵語是我們?nèi)粘S谜Z,但深入研究其歷史和語法的人卻不多。Elsie知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鄧思穎博士去年推出了著作《粵語語法講義》,以現(xiàn)代語言學方法,把粵語作為完整的語言系統(tǒng),從詞匯、詞法和句法等方面,剖析粵語語法,正適合有志研究粵語的學生和公眾,從中發(fā)掘粵語的趣味。早前,鄧博士就主持了商務印書館舉行的“正呀喂!講正啲粵語,識多啲用法!”認識粵語講座,把新書內(nèi)容“精華化”,跟在場學生和讀者分享粵語歷史、從語言學角度如何定義粵語,以及有關粵語的語法及發(fā)音等,Elsie也有出席外,自然也要請教鄧博士有關學習中文的意見。語言學角度研究問題
鄧博士說,從不同角度和標準來分析,粵語既是語言,也是方言,因為粵語本身擁有齊備的音系、詞法和句法等部分,構(gòu)成嚴謹?shù)南到y(tǒng),故毫無疑問是獨立的語言;然而,粵語同時也是漢語的變體,所以也是一種方言;而要深入認識語言,就必須從多方面作科學研究,以及系統(tǒng)分析,“人有好奇心,應對所在的環(huán)境有認識,這也是研究的目的。”
舉例說,要研究粵語的歷史,可從語音和語法探討。鄧博士表示,網(wǎng)上有資料指出,粵語是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古漢語,是中國現(xiàn)存擁有最多古漢語元素的方言。為了印證這說法,鄧博士就在講座上播放了數(shù)段錄音,分別是學者構(gòu)擬上古音(先秦時期)和中古音(唐宋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所朗讀出來的古詩,比較之下,粵語的語音特征,較貼近唐宋時期的中古音,跟先秦時期相差則較大,所以從語音角度來說,粵音跟中古音的關系較密切,但不可說成唐宋的詩人,是用粵語寫詩。然而,從語法方面來說,從先秦至近代,當中卻經(jīng)過太多的變化,即使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粵語語法和詞匯上,已有很多不同,故難以知道粵語的語法歷史有多長,所以鄧博士說,現(xiàn)時只可做好當代粵語的研究,并找出背后的道理、組合和規(guī)律。母語教學對師生有利
講座后,Elsie把握機會請教鄧博士,以普通話學習中文,是否可以提升水平。鄧博士就認為,教學語言及中國語文,其實是兩個層面的話題?!霸诮虒W語言方面來說,用學生熟悉的語言,不論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是最好的,學生也會較有信心發(fā)問?!?/p>然而,在中國語文方面,其實是包括聽、講、讀、寫,在聽和講方面,粵語和普通話應該平衡發(fā)展;至于讀和寫,鄧博士認為卻跟是否用母語關系不大。他解釋,現(xiàn)時閱讀和寫作的篇章,分別是白話文或文言文,其中閱讀文言文和詩詞等,由于并非用口語,故跟用普通話或粵語學習的關系不大。惟在寫作方面,對初學者來說,熟悉普通話的學生,在寫作上或較易掌握。
大量閱讀助改善寫作
“普通話的基礎來自白話文,對初學者來說,可能有一定影響,但通過大量閱讀,都可以得到改善?!编嚥┦空f,不少著名作家和學者,均具有方言背景,例如魯迅、徐志摩、胡適、朱自清、錢穆等,均來自不同省份,但他們同樣是很好的作家。
鄧博士又表示,一般人在經(jīng)過長期的習慣或訓練,很容易可把書面語翻譯為口語,例如“吃了飯”翻譯成“食咗飯”;“看了書”翻譯成“讀咗書”等,所以對于普通話教中文,能否直接提升中文水平,他認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事實上,更多有關粵語的語法、句法和語音上的研究,鄧博士均在《粵語語法講義》上有詳細分析和舉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深入研究。
轉(zhuǎn)載自《星島日報》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