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代中期的一個寒假里,家里為老家的叔叔買了一輛名牌自行車,那個時期,名牌自行車是很緊俏的一件大宗商品。是需要專用的票證才能買到的。買了車要送回去的。那個時候只有走鐵路兩種方式,一個是慢件,一個是隨人托運。慢件是超級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里才能到??煲稽c的走后一種方式了。 70年代,社會治安也不怎么亂,所以大人比較放心?;靥死霞?,要到湯陰縣城坐火車,每次轉(zhuǎn)火車的時候,都要到長途汽車站坐長途車,路途大約20公里,途中間上下人、走走停停一般要1個多小時。人還比較多,一兩個小時一趟,車里也就坐十幾個人,里外破爛不堪的。公路是省道比較窄。運煤的車較多,把路壓得凹凸不平。 這次是獨自一人,還是騎個車,那個時候小孩頭腦比較簡單,只想到把大人交代的任務完成就行。沒想到行不行,怎么辦。出發(fā)的那天早起,天蒙蒙亮,帶著干糧,騎上車子就上路了,當時身體瘦小,那個年代普遍缺乏營養(yǎng),人呢比車子高不了多少。從家里到湯陰火車站大約20多公里,途中上坡下坡有好幾處,大上坡的地方要下來推著走,最后約5公里的路應該接近平原了,路就平好多了。從家里出來,騎過紅旗街紅旗橋的時候,又冷又累,騎著28型號的大人騎的自行車,蹬不上東嶺轉(zhuǎn)盤大上坡,在冷凍廠門口停下來,直喘氣。臘月天,北方的天氣干冷,而那天天氣很冷,呼出的氣都是白色的。記得我好像戴了一副白色的線手套,便于騎車握方向把。手腳凍得僵硬生疼,我把車停在路邊,卷縮著身體來回走動。馬路上行人車輛稀少,東方天際泛出淡淡的魚肚白,手凍的痛的只想回去,天寒地凍干冷,一會蹲下,兩個手互插在袖管里暖,一會站起來來回走動,讓腳也活活血。想想前邊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心理產(chǎn)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另一個念頭又閃現(xiàn)出來,一定要繼續(xù)。就這樣休息了10分鐘后,定定的望著眼前的大坡有半分鐘,在心里說,走。 那個時候,這一段馬路因為臨近郊區(qū),還沒有路燈,一個小孩站在馬路邊,心里邊還是有點害怕,旁邊一輛自行車靜靜的陪著,望著遠方發(fā)呆,在黎明前的夜色里顯得那么渺小?;仡^望望市區(qū)閃著點點燈光,又依戀不舍的推著車向前走了。 現(xiàn)在想想當時的情景,真是難以忘懷。就這樣,騎騎推推,大約推了1公里左右,手腳開始發(fā)熱,頭上也開始冒熱氣,渾身的血液發(fā)熱循環(huán),身體也漸漸暖和起來。 騎到火車站,天色大亮,縣城里人、馬車開始多了起來。那個時候的火車站連玻璃窗都沒有,四等小站,低矮破舊,地面還是土地面。買票的、等上車的擁擠在一個房間里,屋里空氣煙霧彌漫。我把車子放在候車室外邊鎖好,排隊買票。買好票后,又去排隊托運自行車,輪到我托運的時候,被告知,要把大梁、車把手給包起來,不然不給辦托運。后來又去找廢紙箱板,圍著車站周圍找了半天,總算把要求的給包好,才辦了托運。回想起來,一個15歲左右的小孩辦了這么多事,真夠厲害的。等到了開往老家的火車來時,已是半上午十分?;疖嚨嚼霞业恼军c也就不到300公里,那個時候火車慢啊,也就四五十公里的時速,因坐的是慢車,逢站必停。就這么慢騰騰走,大約七八個小時后到達目的地。出站時天色已黑。趕緊去取自行車,被告知,今天已下班,明天早上8點半來取。 一天沒吃東西,又冷又餓。在車站附近吃了碗面總算是有點精神了。這晚上也沒地方去啊,就又返回車站到候車室,候車室里同樣擠滿了等車的人,待一撥上車的人走后,在空出來的條椅上卷縮著打囤休息,房間里還是很清冷的。車來車往,就這樣一會一醒的睡了一晚上,真不知那天晚上是怎么過來的。第二天,等到8點半的時候,去排隊憑托運票把車子取了出來,粗粗看了一下,沒有什么磕碰,就準備上路了。 老家由于是平原地帶,早晨是大霧彌漫,能見度不足百米。 怎么走,還不清楚。 從車站到老家約20多公里,只知道從車站向北走,過一個很大的鐵路涵洞,向東一直走到一個鄉(xiāng)再向北就到了。就這樣,一邊騎,一邊問,在濃濃的霧里穿行。開始半小時,也是凍得手腳發(fā)痛,麻木無知覺,騎過了五六公里就好的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