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填詞注意的三個問題 一.詞格律中的音律問題。 也可以這樣理解,即;按照韻頭的不同,可把韻母分成四類: 二.論填詞中的壓韻,及與五音的相互關系 三.說明審詞牌包括的內容,并具體闡述其中五項(含五項)以上的概念 1、主音。 12、尾三字。 附;曰格律.曰切------------ 1、為什么叫“格律”而不是叫其他的什么律,格為什么和律放在一起。 為什么叫'格律“而不叫其他的什么律? 切,就是以兩個所知字的讀音“切”出一個未知字的讀音。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也叫上字,后一個字叫反切下字,也叫下字。 當然,由于古音、今音的變化,導致現(xiàn)代的漢語拼音并非完全準確標示古音。比如,“翁”的韻母發(fā)音會有些像“ung" 如何填詞 我們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某一種“技法”上,更多的是要對寫作的規(guī)則規(guī)律的認識和熟練掌握上。對體裁性質的深刻理解,對前人例作的大量閱讀和分析,以及多去寫作,不斷推敲和思悟,才是我們的必修課,才是我們修學詞道的正途。這樣,我們就會無形中擁有自己的寫作“技法”,進而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作品風格。 幫助大家走上這條修學之道,幫助大家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作品風格,這才是所追求的目的。好,我們現(xiàn)在先了解一下“詞”的基本構成和基本要求。 整體上看,詞的構成有以下幾個元素和層面:境象、情性、意蘊、神韻、風采。 1,這里說的“境象”,其實就相當于我們在講解近體詩時說的“意象”。構成詞境的材料,有景、物、事、理。按唐人的說法是“景、心、風、色”。這“境”不能單純看做是僅指風景或外物,它也包括“事”在其中的,事件、故事、細節(jié)、景物等等。對于境象者,人常說它是文學的“最外層”,實際上也不完全正確,有時候,一“事”本身可能就是“詞眼”所在,所以,境之展現(xiàn)不僅是詞之外貌,也可以能是詞之要點,這是要靈活看待的。 2,情者,可以理解為情趣、情感、情致、情味等等。詩詞的本質就是詠情之體,那么這個“情”字理所當然就是詞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前人言說“緣情而綺靡”,謂之情也?!巴录{精華,莫非性情”,也是情論。人常說“詩言志,詞言情”,情之于詞,乃神之于體,無情之句,難以為詞也。 3,意蘊,包括意旨、意圖,旨趣等等,它接近于“理”,這里說的“意”就相當于詞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吧。其實說這三樣“境”“情”“意”,是沒法嚴格的分開的,它們應該屬于一體的,或者說是詞之神體的不同方面。這些要素的構成體現(xiàn)了一定的詞的境界、風度、文采以及氣格,也就是說形成了詞的意境所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起篇就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們說詞的構成,沒有說詞是由哪種文字格式或曲調格式的構成外型,而只是從其神韻處說起,這是針對詞這種特殊體裁的特殊性而言的。 不要把這些概念看成空泛的論調,在賞析前人詞作時,我們可以認真揣摩其中的風味和意境,品味其帶來的美之享受,進而可熏染我們的美學細胞。培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自己下筆寫作也會自然地神采流露。那么同此理,對倚聲填詞的基本要求,也是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的。我們主張:填詞者,填寫時當胸襟鼓蕩,淋漓盡情。當意蘊內涵,心境空明。當寫照傳神,事語奇妙。重要的,是要雅俗共賞,不裝深沉,不落俗套,方為好詞是也。下面分條說明一下,以求與同道者商榷交流: 1,詞氣堂正,腔調介于雅俗之間。怎么理解這里說的“雅”和“俗”呢?在舍得做《古詩漫談》講座時介紹了,自古來,詩為風雅之體,尤以“雅”為詩之正格。詞和詩的不同點,其實更多地也體現(xiàn)在這個“雅”的有無之處了,詩為風雅之物,詞承其風格,淡薄于其雅也。那么這個“俗”呢,就是指著“曲”而言吧?!扒蔽覀兎褐冈?,其文體直白多俗,市語頗多,所以謂其為“俗”。詞,正好介于二者之間。不及詩之雅,不似“曲”之俗。詞人難做,也難在這里了,呵呵。既要別與詩,也要別于曲。宋時的李之儀說過:“長短句于遣詞中最為難工,自有一種風格,稍不如格便覺齟齬”?!吧喜凰圃姟保喜槐叵笤娔菢又毖云洹爸尽?,“下不類曲”,又不能只象“曲”那樣娛樂于人。 2,詞要追求一個“妙”字。這個“妙”字可能只得各自意會了。還是綜合詩和曲之長而發(fā)揮吧,妙者——美妙、神妙、精妙、巧妙、絕妙也。那么詞中之“妙”從何來呢?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云:“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想,這個詞之妙點,更在于其“別才”和“別趣”之處吧。這所謂的“別才,別趣”,其實就是指超脫理性范圍的形象思維而言的。如果朋友們喜歡,待稍晚些時日,舍得擬對《滄浪詩話》做一專題講座,嚴羽之詩學思想,深得文學之精髓,深暗詩歌學之要旨,可學之。詞之“妙”是一種境界,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還將繼續(xù)探討,慢慢體會吧,但愿學詞者都能有所妙悟為上。 3,情與景的關系。關于情和景,我在做近體詩基礎講座時,以及在做詩作點評時曾經(jīng)大量說及到。景色的描寫,實際上就是對情之抒發(fā)的鋪墊,景色是為情(意)而設而造而鋪的。情與景的關系,可參見舍得近體詩基礎知識講座之九(意象和意境)。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如李漁所說的“要說的情出,要寫的景明”,也就是說,關于“情”的描寫,要表露的出,要讓人看的見,可以多一些婉轉,但務必要少一點晦澀?;逎稽c,于詩而言有情可原,但是于詞而言,是不合理的。關于景色描寫,要清亮,要明晰可見,少借隱喻,可以變化,不可以引申。 現(xiàn)在把李漁在《窺詞管見》中的相關話列出,供大家商榷:“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jù)心上說情,說的情出,寫的景明,即是好詞。情景都是現(xiàn)在事,舍現(xiàn)在不求,而求諸千里之外,百世之上,是舍易求難,……安得復有好詞?”。 若情和景真要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均是上佳之作。填詞之景色,要的是那種“搖蕩性情”之景色,如何品味,則各自省得吧,呵呵。 4,填詞寫作要扣題。這是行文的一般基礎要求,填詞照樣不例外。對此不多言了。 5,情與理融,不滯于理。這里再引用前面《滄浪詩話》里的話“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怎么說呢,填詞取趣,不能在詞里給人講大道理,詞這東西,不是你用來進行教育人的工具載體,如果你填的一闋詞里,大道理擺了一大堆,用詞的形式給人上政治思想課呢,那你就廢了。傳說中的“老干體”被譏笑為不侖不類之體,就是這樣原因。寫詩喊口號,填詞來說教,一看就令人生厭。概因為,這些老干體的作者們,只認識這詩呀詞呀的外形,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就用,根本就不知道這詩詞之品位高下??吹揭黄デЮ锺R,他不識得,卻牽來推碾子拉磨使用了,呵。 詞者,“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其實,填詞一道,不是就不講道理了,那要辨證地理解什么是理?怎么來講?“說的情出,寫的景明”,實際上這“理兒”自然就在其中了。這道理前人也早就說明白了,看《貞一齋詩話》(清·李重華)里說的就非常到位:“情愜,則理在其中矣”。 6,詞的語言風格。要求很簡單——貴在清新。論詞,常說到詞語要“清淺”一些為上,清者,使人氣爽而暢。你想啊,詞的本質是配合曲子可以唱的,你嗚魯巴突地說些渾濁晦澀而生澀的字眼,唱給誰聽?誰聽的懂?詞語一經(jīng)口出,人即能聽的懂是最基本的。說到這,還要提醒一下注意,要謹慎對待“同音多義字”的使用。這就是我所說的詞語要“清淺”的意思。不追求高雅華詞類于詩賦,但又淺而不俗,有別于曲。語言使用,要注意斟酌的,只是合轍押韻對上詞譜了還不算完事,要掂量一下是否有“清新”之氣。 7,最后再說一下填詞要忌諱的“三氣”吧。一是“道學氣”,二是“書本氣”,三是“禪氣”(神秘味道,參禪悟道的味道)。這幾條應該不難理解,這幾樣都不符合詞之味道的。填詞之時,要注意一下別沾上這“三氣”為好。 好,到此為止,我們對詞的基本概念及風格特點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了。我們更多人的目的不是僅僅了解,我們更需要知道如何去填詞,填詞應該具體的遵循哪些原則和注意事項。常見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這是我們下面要討論的。詞的做法,和寫詩有相似之處。但是真要著筆來寫,則必須依附詞調了。每個詞調,在片數(shù)、句數(shù)、字數(shù)、用韻以及平仄等,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要求。一個調一個樣,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調兒多,式樣繁多,不象詩那樣只有律和絕那么簡單。 寫詩的時候,還要首先考慮的是選擇用七律寫還是用七絕或五絕來寫,有一定的選擇呢。填詞,當然首要考慮的也是選擇詞調。這和寫詩時選擇律或絕是一樣的。但是,不同之處是考慮之點要復雜的多。近體詩有五種格式(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排律),算上古體詩或楚辭等,也是可數(shù)的。詞,則有二千多種格式,幾乎到了多不可數(shù)的程度。所以,這量變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質變,詞之調的選擇,當然就格外重要了。擇調,就是選《詞牌》,擇調的目的是:擇腔、擇律、按譜、押韻(楊守齋語)。 這里,我再借用一下龍榆生的相關論述:“填詞為倚聲之學,不但它的句度長短,韻位疏密,必須與所用曲調(一般叫做詞牌)的節(jié)拍恰相適應,就是歌詞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也得與每一曲調的聲情恰相諧會,這樣才能取得音樂與語言、內容與形式的緊密結合,使聽者受其感染,獲致'能移我情’的效果?!睂τ趽裾{,初學填詞者要遵守“取徑宜慎”的原則。說到這,還是強調詞的性質的音樂屬性,楊守齋曾言:詞欲協(xié)音,“腔不韻則勿作”“律不應,則不美”。每腔每調,則都具有其獨到的情感意義,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兒是“聲情并茂”,有什么樣的情,就會發(fā)什么樣的聲(腔),情借聲以達之。 詞調就相當于聲,我們填詞的內容就是情,聲情配合是必須的,第一步,當然是要選擇好“調”(詞牌)??偛荒苡韵彩露“暟桑恳浴稓J定詞譜》為例,八百多個詞牌,二千多個格式,我們想全都記住很難,其實也沒必要,就算全都能背下來,也不代表你多厲害,只能說你很用功,也很傻。建議喜歡填詞的朋友,要熟悉記住幾個自己喜歡的詞牌,了解它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屬于什么性質的腔調。最好是典型的能分別代表各種情致的調子都選擇幾個來熟悉它,甚至熟記于心。這樣,使用起來很方便,不用花費精力現(xiàn)去查詞譜,想填便填,情思詩脈不被(查詞譜這類的雜事所)擾亂,何其快哉! 據(jù)前人經(jīng)驗總結,填詞之法有個“三步曲”。第一步,就是構思、立意和取材;第二步,注重長短的結構與離合;第三步,則是完善詞的文采、音節(jié)和色調。今天就從第一步來說起——詞的構思立意、取材。 朋友們大多都看過《紅樓夢》吧?也許會記住林黛玉和香菱論詩的那一段,黛玉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這話,當然是曹雪芹借黛玉的口來表達的他自己的觀點,但是,這話也非常懇切。“做詩要先下意。詩之有意,如人之有骨。人而無骨,行尸走肉也”——這是清代的學者王楷蘇的言論。關于詩詞的立意,舍得也有自己的言論,請參見舍得的講座手記《近體詩寫作的立意與謀篇》一文?,F(xiàn)在結合詞的特點,綜合諸多前人的一些論述,對此之“立意”分述如下,以求詩友之商榷: 1,立意要深,用語清淺。我們賞析詩詞作品時,強調這樣一個觀點,意深語淺,乃是佳作。前面我提到的填詞的詞語要“清淺”也是指此而言。我們看一下馬致遠著名的小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做其他分析,我們只看他的用語,沒有生澀之字,沒有艱深的詞語,多么平實的字句,可是,卻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其境遠也,其意深也,寥寥數(shù)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院喴馍?,是寫詩填詞的最高境界?!耙赓F深,語貴淺,意不深則?。\浮,淺?。薄耙馍盍x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不妨再看一下我們熟悉的李白之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語言之淺白,剛會說話的小兒都可以朗朗上口,可是這淺白之字表達出的內蘊含義,卻牽動無數(shù)漂泊思鄉(xiāng)人的心腸。 這一點說的多些,主要是看有些朋友寫詩填詞,總喜歡去找那華麗無比的詞匯,反復地堆砌,表面上一看,哇,這詞好靚!再仔細一品,除了語病之外,啥都沒有!返樸歸真,才是大道,別去總琢磨找那些花哨詞兒了。意深,不在詞的華麗之處,而在于詞的組織運用上。 2,立意要新,不點鬼簿。說句白點的話,就要是有點個性。寫出來的東西,別人一看就是你張三的,不是他李四的。獨立的風采和個性,就是新意!我們這里再借用《窺詞管見》中的言論,以述其義:“文學莫不貴新,而詞尤甚,不新不可作。意新為上,語新次之。……所謂新意者,非于尋常見聞之外,別有所聞所見而后謂之新也”。 3,詞意真切,浪漫寫實。詞家常說的是,填詞之道須“隨事命意,遇景得情”。凡事講究個真。前面提過的“要說的情出,要寫的景明”,就是對真實的描述。景明而真,情切而真。情出肺腑而非虛偽強構,真情流露,不求而自工。人皆說詩人為性情之人,填詞吟詩,實為性情之產(chǎn)物。我們自己也有感受,有情緒時,便有了詩興,有情調時,便喜哼曲叨詞。如果煩躁苦悶不安時,給你命題,你也難有上佳之作。刻板木訥之性格性情,實難出好詩好詞的?!霸娪袆e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做詩填詞弄曲,乃是高雅情趣之為,豈是那整天扳著臉,一臉死相之人所玩的起的?愛詩之人,皆有一顆火熱真切之心,有了這份真,我們才有緣在此相聚交流。詞意須真切,自在情理之中。 4,詞有別味,在其詞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怎么理解這意思呢?其實主要是指表現(xiàn)手法而言的。濃而近則很容易見識,遠而淡,則霧里看花,欲得而難求。在講近體詩時說到一個“含蓄”的概念,這里實質上就是這意思。唐詩宋詞的美學特點就是兩個字——含蓄。其意的表達要具有藝術性,也就是說要注重修辭的運用。多用比和興,有話別直說。我在相關講座時提過,寫作時,別直言其義。比如,寫相思,文就盡量不要用“相思”這兩個字,寫悲傷,文中就不要直接寫上“悲傷”,比喻比擬,借物達意,這個意則表現(xiàn)的就不那么淺顯了。直接說出,那就是“近”了“濃”了,用修辭手段藝術地表達,就是“遠”了“淡”了。 順便再說一點,填詞之立意,立意還貴在一個“銳”字上,貴在言外之意,這在后面的講評時我們會一一分析品味。 填詞十法 1.研究要訣法 詞以空靈為主,而不入于粗豪;以婉約為宗,而不流于柔曼。音旨綿邈,音節(jié)和諧,樂府之正軌也。不善學之,則循其聲調,襲其皮毛。筆不能轉,則意淺,淺則薄;句不能煉,則意卑,卑則靡。 詞要放得開,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遠。必如天上人間,去來無跡方妙。 詞之章法,不外相靡相蕩。如奇正實空、抑揚開合、工易寬緊之類是也。詞之承接轉換,大抵不外紆徐斗健,交相為用。所貴融會章法,接脈理節(jié)拍而出之。 空中蕩漾,是詞家妙訣。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卻偏不入而于其間傳神寫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動。 詞要不亢不卑,不觸不悖,驀然而來,悠然而逝。立意貴新,設色貴雅,構局貴變。言情貴含蓄,如驕馬弄銜而欲行,粲女窺簾而未出,則得之矣。 白描之句,不可近俗;修飾之句,不可太文。生香活色,當在即離之間。 僻詞作者少,宜渾脫乃近自然;常調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動。 小令要言短意長,忌尖弱;中調要骨肉停勻,忌平板;長調要操縱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厲語,尤見錯綜之妙。 詞有疊字三字者易,兩字者難,要安頓生動;詞有對句四字者易,七字者難,要流轉圓愜。 詞中吞吐之妙,全在換頭、煞尾。換頭多偷聲,須和緩,和緩則句長節(jié)短,可容攢簇;煞尾多減字,須勁峭,勁峭則字過音留,可供搖曳。 詞之押韻,不必盡有出處,但不可杜撰。若只用出處押韻,卻恐窒塞。 詞之句語,有二字三字四字五字至六七八字者,若一味堆垛實字,勢必讀之不通,合用虛字呼喚。單字如正、但、甚,任之類,兩字如莫是、卻又、那堪之類,三字如莫不是、最無端、又早是之類,此等虛字要皆用得其當。若一詞之中,兩三次用之,便覺不好,謂之空頭字,不若徑用一靜字,頂上道下來,句法又健,然亦不可多用。 填詞必先選料,大約用古人之事,則取其新僻,而去其陳因;用古人之語,則取其清雋,而去其平實;用古人之字,則取其鮮麗,而去其淺俗。 填詞之難,難于上不似詩,下不類曲。立于二者之中,致空疏者填詞,無意肖曲而不覺仿佛乎曲。有學問人填詞,盡力避詩而究竟不離于詩。一則迫于舍此實無,一則苦于習久難變。欲去此二弊,當于淺深高下之間悉心研究也。 2.襯逗虛字法 凡人無論作何文字,欲其姿態(tài)生動、轉折達意,皆不可不知虛字之用法,而填詞為尤要也。長調之詞,曼聲大幅,茍無虛字以襯逗之,讀且不能成文,安能望通體之靈活乎?惟用于小令中,則宜加以審慎。襯逗之字,有一字、二字、三字等類,今試分列如下,俾學者可以采用焉。 一字類 正 但 待 甚 任 只 漫 奈 縱 便 又 況 恰 乍 早 更 莫 似 念 記 問 想 算 料 怕 看 盡 應 二字類 試問 莫問 莫是 好是 可是 正是 更是 又是 不是 卻是 卻喜 卻憶 卻又 恰又 恰似 絕似 又還 忘卻 縱把 拚把 那知 那番 那堪 堪羨 何處 何奈 誰料 漫道 怎禁 遙想 記曾 聞道 況值 無端 獨有 回念 乍向 只今 不須 多少 三字類 莫不是 都應是 又早是 又況是 又何妨 又匆匆 最無端 最難禁 更何堪 更不堪 更那堪 那更知 誰知道 君知否 君不見 君莫問 再休提 到而今 況而今 記當時 憶前番 當此際 問何事 倩何人 似怎般 怎禁得 且消受 都付與 待行到 便有人 拚負卻 空負了 要安排 嗟多少 3.鍛煉詞句法 古人一藝之成,輒竭其畢生之精力,消磨久長之歲月,而后有所成就,斷非鹵莽滅裂者所能奏功。況乎填詞之學,拘于律,限于韻,長焉而不可減,短焉而不可增。設一闋之中,偶有一語之不工,一字之不穩(wěn),則全體必為之減色。蓋詞家所最忌者,為庸腐,為生硬,若欲語語激得起,字字敲得響,鍛煉之功又曷可少哉?從前填詞家如周清真之典麗,姜白石之騷雅、史梅溪之句法、吳夢窗之字面,皆有獨擅勝場之處。今從宋陸輔之《詞旨》,摘集古人對句、警句分錄于后,以供學者之參考也。 對句 小雨分江 斷云籠口 煙橫山腹 雁點秋容 問竹平安 點花番次 樨柳蘇晴 故溪歇雨 虛閣籠云 小簾通月 蟬碧勾花 雁紅攢月 落葉霞翻 敗窗風咽 風泊渡驚 露零秋冷 花匝么弦 象奩雙陸 珠蹙花輿 翠翻蓮額 汗粉難融 袖香新竊 種石生云 移花帶月 斷浦沉云 空山掛雨 畫里移舟 詩邊就夢 硯凍凝花 香寒散霧 系馬橋空 移舟岸易 疏綺籠寒 淺云棲月 香茸沾袖 粉甲留痕 就船換酒 隨地攀花 調雨為酥 催冰作水 做冷欺花 將煙困柳 巧剪蘭心 偷粘草甲 羅袖分香 翠綃封淚 池面冰膠 墻腰雪老 枕覃邀涼 琴書換日 薄袖禁寒 輕妝媚晚 倒葦沙閑 枯蘭洲冷 綠芰擎霜 黃花招雨 紫曲迷香 綠窗夢月 暗雨敲花 柔風過柳 霜杵敲寒 風燈搖夢 盤絲擊腕 巧篆垂簪 翠葉垂香 玉容消酒 金谷移春 玉壺貯暖 擁石池臺 約花欄檻 問月賒晴 憑春買夜 醉墨題香 閑簫弄玉修竹凝妝 垂楊系馬 帆落回潮 人歸故國 警句 悶來彈鵲,又攪碎一簾花影。徐幹臣 二郎神 雁足不來,馬蹄難駐,門掩一庭芳景。徐幹臣 二郎神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張于湖 念奴嬌 寒光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同上 西江月 花影吹笙,滿地淡黃月。范石湖 醉落魄 涼滿北窗,休共軟紅說。并同上 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同上 憶秦娥 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同上 霜天曉角 應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辛稼軒 祝英臺近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將愁帶去。并同上 翠銷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劉龍洲 醉太平 燕子不來花有恨,小院春深。劉靜寄 浪淘沙 棠影下,子規(guī)聲里,立盡黃昏。洪平齋 眼兒媚 相思無處說相思,笑把畫羅小扇覓春詞。徐山民 南柯子 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同上 阮郎歸 驚起半簾幽夢,小窗淡月啼鴉。劉小山 清平樂 千樹壓西湖寒碧。姜白石 暗香 波心蕩,冷月無聲。同上 揚州慢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同上 疏影 墻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岑寂。 高柳晚蟬,報西風稍息。同上 惜紅衣 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并同上 冷香飛上詩句。同上 念奴嬌 一般離思兩消魂,馬上黃昏,樓上黃昏。劉招山 一剪梅 絮飛春盡,天遠書沉,日長人瘦。孫花翁 燭影搖紅 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 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史梅溪 綺羅香 愁損玉人,日日畫欄獨憑。同上 雙飛燕 恐鳳鞋挑菜歸來,萬一灞撟相見。同上 東風第一枝 新愁萬斛,為春瘦,卻怕春知。高竹屋 金人捧露盤 驚愁攪夢,更不管庾郎心碎。同上 祝英臺近 悠悠歲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張東澤 桂枝香 4.揣摩詞眼法 填詞句法,最宜講究字面。字面即詞中起眼處,故亦謂之“詞眼”。講究之法,當取溫飛卿、李長吉、李商隱及唐人諸家詩句中字面之好而不俗者,簡煉揣摩。今試摘錄于下。每句中之兩虛字,即所謂“詞眼”也。詞眼之下,以-作符號,學者宜注意之。 燕嬌鶯姹 綠肥紅瘦 籠燈燃月 醉云醒月 挑云研雪 柳昏花暝 翠陰香遠 玉嬌香怨 蝶凄蜂慘 柳腴花瘦 綰燕吟鶯 燕昏鶯曉 漁煙鷗雨 翠顰紅妒 愁胭恨粉 月約星期 雨今云古 恨煙顰雨 燕窺鶯認 愁羅恨綺 移紅換紫 聯(lián)詩換酒 選歌試舞 舞勾歌引 5.選擇調名法 詞之題意,不外言情、寫景、紀事、詠物四種。題意與音調相輔以成,故作者拈得題目最宜選擇調名。蓋選調得當,則其音節(jié)之抑揚高下,處處可以助發(fā)其意趣。其法須將各調音節(jié)爛熟胸中,而后始有臨時選擇之能力。惟是詞調多至千有余體,何題宜用何調豈能一一記憶。神而明之,仍在學者。茲試述其大略于下: 滿江紅、念奴嬌、水調歌頭三體,宜為慷慨激昂之詞。小令浪淘沙,音調尤為激越,用之懷古撫今最為適當。 浣溪沙、蝶戀花二體,音節(jié)和婉,作者最多,宜寫情,亦宜寫景。 臨江仙、凄清道上二體,最宜用于寫情,對句兩兩作結,句法更見挺拔。 洞仙歌,宛轉纏綿,可以寫情,可以紀事,一疊不足,作若干疊者更妙。 祝英臺近,頓挫得神,用以紀事,亦甚佳妙。 齊天樂,音調高雋,宜用于寫秋景之詞。 金縷曲,宜用以寫抑郁之情。此調變體甚多。別名賀新郎,可賦本意,用以賀婚。 沁園春,多四字對句,宜于詠物。別名壽星明,可賦本意。用以祝壽。 高陽臺,跌宕生姿,亦為寫情佳調。 金菊對芙蓉一調,有回鸞舞鳳之姿,用以紀事、詠物,皆流利可愛。 6.布置格局法 作文之法,一題到手,先審明其題理,然后命意布局,首尾如何起結,中間如何扼要,振筆疾書,自無枝枝節(jié)節(jié)、格格不吐之病。作文然,填詞亦何獨不然。故作者每得一調,必先視其字數(shù)多寡,以定局勢之廣狹;再審其音節(jié)之抑揚高下,以定字面之虛實輕重。腔之頓挫處,即詞之頓挫處;腔之轉折處,即詞之轉折處。古人填詞,往往前半闋寫景,后半闋寫情;或先寫情而后寫景,或景中帶情,或情中雜景,或單調不盡而雙調;而三疊、四疊者,類如疊嶂奇峰,層層入勝;絕非疊床架屋,處處增厭也??傊?,填詞之法,先當審題擇調,次則命意布局,務于起結之處,首尾銜接,過變之處,血脈貫通。無論幾許波折,自能一氣卷舒也。 7.運用古事法 運用古事,莫若明事暗用、隱事明用。如蘇東坡之永遇樂云:“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庇脧埥ǚ馐?,入古而化,自是詞林妙品。又點絳唇云:“不用悲愁,今年身健還高宴。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樓船遠,白云飛亂,空有年年雁?!?/span>上半用工部句,下半用漢武故事。運實于虛,最得用古之法。姜白石之疏影云:“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庇脡坳柟魇?,所謂明事暗用也。又云:“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記江南江北。想珮環(huán)月下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用少陵詩,所謂隱事明用也。又《容齋四筆》載朱仲翊詠五月菊詞云:“舊日東籬陶令,北窗正傲羲皇?!鄙w淵明于五六月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用此事于五月菊,洵為清切有味。學者于此,可以悟運用古事之法。 8.填詞起結法 小令篇幅甚短,著墨不多,中間無回旋之余地,故其起處須意在筆先,結處須意留言外。起處不妨用偏鋒,結處最宜用重筆。前半從旁面、側面做出姿態(tài),略略翻騰,點到本題立即煞住,而又不可將意思說盡,方為佳構。 小令起句,如周邦彥云:“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闭怯闷h也。小令結語,如溫庭筠之“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闭怯弥毓P也。此等句法,極鍛煉,亦極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猶作三日之想。 長調謀篇立局,須首尾銜接,一氣卷舒。其起處宜以駘蕩出之,如太原公子裼裘而來,或先于題意作進一層說,或先籠罩全首大意。如辛稼軒之“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吳夢窗之“送人猶未苦,苦送春隨人去天涯?!苯怨び诎l(fā)端者也。 長調兩結,最為緊要。前結如奔馬收韁,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勢。后結如泉流歸海,回環(huán)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方能使通體靈活,無重復堆垛之病 9.填詞轉折法 詩詞雖同一機杼,而詞家氣象有時與詩微有不同。詩以雄直為勝,宜若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詞以婉轉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唐有無名氏詠醉公子詞云:“門外狗兒吠,知是蕭郎至。劃襪下香階,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羅幃,不肯脫羅衣。醉則從他醉,還勝獨睡時?!贝嗽~始則聞其聲至而喜是一層;繼則見其醉而怒是又一層;繼又強扶其醉,使之入幃,轉怒為憐,是又一層;又繼則強之入幃不肯脫衣,轉憐為恨,是又一層;終則以雖不脫衣勝于獨睡,轉恨為恕,自家開脫。一篇之中語語轉,字字折,寫盡醉公子態(tài),可謂神乎技矣。讀此可以悟填詞轉折之法。 10.填詞言情法 言情之詞貴乎婉轉,最忌率直。語一率直,意即膚淺,勢必難成佳構。茲舉二例如下,一則怨而不怒,深得《國風》、《小雅》之遺;一寫別離之情,哀怨動人。皆可為初學之金科玉律也。 摸魚兒 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琵琶仙 姜夔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歌扇輕約飛花,蛾眉正奇絕。春漸遠,汀州自綠,更添了幾聲啼鴂。十里揚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 又還是宮燭分煙,奈愁里匆匆換時節(jié)。都把一襟芳思,與空階榆莢。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想見西出陽關,故人初別。 填詞須知 (一)賞析詞作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以人物對話的形式來描述,更具人氣,更靈動。這首小令妙在,所刻畫的人物內心世界非常生動。寫的是閨中女子在春天時寂寞的心緒,詞中人物形象的刻畫也非常飽滿,寥寥幾句后,便躍然破紙而出,令人如有親臨之感。這就是我說的“人氣”,也就是詞中的人文意義。 “試問卷簾人”,應該是這個小令的“關節(jié)”處。承上而啟下,看是舒緩之句,實則語透情急。急什么?關注花事啊。詞中的“卷簾人”說是“海棠依舊”,而她卻更正為“應是綠肥紅瘦”。一般講,小令沒什么詩詞意義上的章法可言,但是如能在小令中體現(xiàn)一種變化和錯落的感覺,當是小令的“提神”之處。這里的“試問”,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轉折,“試問”在問什么呢?省略去了,我們卻知道她在問花事,精練如斯,卻又自然令人會意。兩個疊句“知否,知否”,疊的非常有味。這看似是對侍女而說的,象是一種糾正,其實,更是對她自己說的,可以看成是急于糾正(侍女的說法),也可以看成是沉吟自語,那么,結句“應是綠肥紅瘦”,其實就完全是作者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想象中了。詞外之味,透出的是一種寂寞情緒下的自感自傷之意。 如夢令 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后唐莊宗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 ⊙●⊙○⊙▲ ◎●◎○⊙▲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 ⊙●◎○⊙▲ 如夢,如夢疊句殘月落花煙重。 ⊙● ⊙● ⊙●◎○⊙▲ 這個詞調,還曾被稱為多個名字,如《宴桃源》《不見》《比梅》《古記》《無夢令》《如意令》等等都是它,知道就可以了??蓞⒖肌稓J定詞譜》所注。在講近體詩的時候我說過,五絕字最少,卻是近體詩中最難寫的。詞中的小令,猶如詩中的絕句,看著字少簡單,實則極難寫?!靶≌{要言短意長,忌尖弱”(填詞雜說)。前人詞話有云“詞不難于長調,而難于長句。詞不難于短令,而難于短句”“詞字字有眼,一字輕下不得”,斟字酌句,當是填詞的必備功課。尤其是詞牌規(guī)定的平仄聲調,是不可馬虎的。其實,看詞譜時,有標記◎或⊙的字,是所謂可平可仄的字,也不可輕率填之。要注意不要形成孤平等詞律上的忌諱。比如這個《如夢令》的詞譜中,第二句是◎●◎○⊙▲,第三字◎和第五字⊙就不要同時平或同時仄,我們在講句型的時候針對六字句就說了,一般適合采用●●●○○●這樣的句式,句守律句時,就盡可能地嚴守平仄譜 《聲聲慢》又一體 雙調九十七字,前段九句五仄韻,后段八句五仄韻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 ●●○○ ○○●●●▲ 乍暖還寒時候,正難將息。 ●●○○○● ●○○▲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 ●●○ ●○○▲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 ●●●○○▲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 ●●○○○▲ ○●● ○○●○○▲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 ●●●○●▲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 ●●●▲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 ○●●▲ 起首的七組十四個疊字,這幾字使得“內、外、動、靜”互相協(xié)調勾連,白描式描寫,議論式述談,或者類于臨摹式樣的手法,在多個層次多個角度來下筆的,互動互連,互為補充。一句三境,境境相扣,層層遞進,互為補襯而驚絕古今。 “乍暖還寒”反映的是時節(jié)?!叭瓋杀K淡酒”是主人的形態(tài)(飲酒澆愁),而“雁過也”則是借物以寄思遠,舊時雁又來,韶華付流年。 下闋過片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道理上講,環(huán)境和心態(tài)是可以互相影響的,可以境由心生,也可以心隨境變。一般的講,上片寫景,多為實寫,以“乍暖還寒”來寫時令,很自然。下片則多為虛寫了,下片之景則多取決于作者的心思想象而成。以“黑”入韻,屬于押險韻了 <二> 蘇軾寫過大量的詩詞作品,其中,描寫了人物、獸蟲、亭臺、江河、古跡、山岳、湖海、泉石、園林、風雪、雷雨、花木……羅列如此種類繁多的題材寫作,反映了他大量寫意傳神的佳篇精制, 首先,從最基礎的基本功學起,守規(guī)守法,是他一貫的主張。詩聞九皋,當學老杜。他言之“學詩當以子美為師,有規(guī)矩,故可學”。因為杜甫寫詩非常嚴謹,寫物極工,有規(guī)矩法則在,所以,“可學”! 他的名言是“學杜不成,不失為工”,就是說,你即使寫不出老杜那樣沉郁頓挫之神韻,那么你也能學到他嚴謹精工的治學精神。端正態(tài)度,“寫物之工”,乃是學詩的第一要物。其實說的就是一個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寫詩“寫物之工”,那是必備的基本功,沒有基本功的扎實鋪墊,沒有底蘊的厚實積累,就很難表達出什么奇思妙想來的。 換就話說,沒有基本工,你也難以有什么“奇思妙想”的詩意,偶爾的一時心血來潮,那叫沖動,而不是詩意。動輒主張可以不拘可以不工來表達所謂的激情詩意,言之“以辭害意”者,其實都是荒唐的借口,為自己貧瘠的文化家底找借口遮羞而已。 其次,“寫物之工”那是基本功,合章守法那是遵循“游戲規(guī)則”,如果詩詞僅僅一個“工”字還算不得好作品,那不是詩人的追求所在。東坡又說了“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他推崇老杜的不僅僅的是老杜的一個“工”字,更推崇老杜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清麗警拔,語貴創(chuàng)新,要的是在工的基礎上,更要新奇獨特。 這樣寫出來的詩,抒發(fā)的是自己內心的塊壘,是一種自然的情緒釋放,相信大家也都有一定的體驗的。 其四,體氣韻味,精敏豪放,揮灑自如,詩由我心。所謂的豪邁派詞,其實,主要主張的是以詩為詞。什么叫“以詩為詞”呢?,就是象寫詩那樣去寫詩,著重的是文字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詞的“曲子”特性。 對于詞的尊不尊體于他而言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蛘呤橇晳T使然,或者是他就有意使詞的風調如此豪邁起來,以使其適應自己坦蕩豪放的胸襟?!盀槲宜谩睉撌撬囊回烇L格。一顆為民不平之心,報國愛家之心,才是他心中最大的塊壘。 對詞的文學性的追求,對詞的性情志向上的表達,更甚于其音樂性的依賴,這就是蘇軾豪邁派詞風的本源所在。 如舍得講詩詞評詩詞的時候,第一強調的就是詩詞的結構性,大局觀,舍得在自己的詩詞寫作時,也就自然地注意這方面的嚴謹性。我們多熟悉一種理論體系,自然會在寫作中自覺地去實踐它。不斷地完善自己,是我們對美感的追求的永遠的方向。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江城子》這個詞牌,在《欽定詞譜》的名目上你是找不到的。實際上,它在“卷二一下”這里,因為它與《江城梅花引》句讀相同,所以被合并到了一個調中去了。這個調,一般的是以五代的韋莊詞為準的,以前是三十五字單片的詞,到了宋時,開始流行做雙調。 江城子 ⊙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一反五代以來凡詞必不離那中男女之情幾春愁秋怨的風格之羈絆,我以我筆寫我心,詞為我所用,文筆達我思?!袄戏蛄陌l(fā)少年狂”只這一起句便使人有驚世駭俗之感,崢嶸突兀,奪人眼球。我在前面講詞的開端時提起過,詞之起勢,當可“造勢”,這一句之造勢,可謂之勢不可擋。讓人看到一個狂放高傲之形象。 這里的“孫郎”說的是誰呢?其實他借用的是個典故,孫郎者,三國孫權也。《三國志·吳志》中記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三> 今天開始,重點說一下“詞話”的話題。 所謂詞話,就是對詞、詞人、詞流派進行評論,并對詞的本質、寫法及表現(xiàn)手段進行議論闡述的一些論著。詞是宋時興起并發(fā)展的一種文學形式,當然,最早的詞話也就產(chǎn)生在了宋代。據(jù)記載,楊繪(宋)所作的《時賢本事曲子集》,是最早的詞話了。 我們前時講李清照時說到過她曾寫有一篇《詞論》,也算是詞話了。宋人有不少詞話問世的,如王灼的《碧雞漫志》、胡仔的《苕溪漁隱詞話》、周密的《浩然齋詞話》、吳師道的《吳禮部詞話》等等。舍得今天重點推介的是沈義父的《樂府指迷》以及張炎的《詞源》。 其實,流傳到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詞話都是由清朝人寫的,比如《窺詞管見》(李漁)、《雕菰樓詞話》(焦循)、《白雨齋詞話》(陳廷焯)等等,僅舍得這樣非專業(yè)人士就知道至少不下數(shù)十部。說詩論詞的,清時人似乎更熱衷,這可能與當時的“領導人”的愛好有關系吧? 清時的“詞話”很多,其中不乏佳論名言,也是非常精彩,有很多真知灼見。但是,我們?yōu)榱苏J知詞學的本源,還是先到宋朝去看看當時的人是怎么論詞的。原汁原味的宋詞詞話,也許使我們更接近詞的本質核心所在。 舍得首先推介《樂府指迷》和《詞源》,原因是,舍得個人認為這兩部“詞話”對學習者幫助更大,關于作詞的原則、寫法及基本概念,說的更細致,于我們而言,也就更實際。尤其是張炎的《詞源》,其中對詞的體制及意味上的論述,對于一個學詞人來說,甚至可用“修詞寶典”來形容它,今人說它“足為詞家之圭臬”,毫不夸張。 實際上,《詞源》對后世的影響,對后世詞學詞品的藝術指導意義,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我們就從《詞源》開始說起吧。 說到《詞源》,就不能不說到它的作者---張炎。張炎是何許人也?在宋元交替時期,有四位最著名的詞人,被稱為“宋末四大家”,其中,張炎就占據(jù)了一席之位。他在當時詩詞界的影響可想而知。 其余三位是周密、王沂孫、蔣捷。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其祖上甘肅天水人,后南流遷移到臨安(杭州),他本人也就出生在江南的一個貴族之家了。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多才多藝,能詩會畫,有極好的文化底蘊,所以,他才有基礎可以成為后來的詞壇名宿及詞學理論家。 其經(jīng)歷大起大落:生在富貴大院,惹禍逃亡十年,本來人稱“春水”,終成落泊“孤雁”。----張孤雁,張炎也。這個人的故事太多,咱這里沒時間說,只說他寫的《詞源》吧,書歸正傳了: 《詞源》分為上下兩卷的,上卷呢,主要是對詞的音律(詞樂)的介紹,說的非常專業(yè),非常細致。記得前幾期舍得曾經(jīng)簡單介紹過關于詞樂的一些概念,還用鋼琴做比喻來說名那“七音十二律”呢,對這詞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看一下《詞源》的卷一,說的很詳細,比喻的也很生動。 我介紹“宮、商、角、徵、羽”這五音的時候,也就直說其名,然后用西樂的簡譜來做比喻,說的很笨,有些朋友都沒聽明白??墒沁@張玉田就是真的厲害了,他把這“五音”說的很生動,分別解釋為“土、金、木、火、水”,用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相生相克來套上了,非常形象。 他甚至,將十二律,分別用家庭里的輩分來比喻,對十二律間的關系比喻的也很形象,如: 律呂隔八相生 黃鐘為父,陽律。三分損一,下生林鐘。 林鐘為母,陰呂。三分益一,上生太簇。 太簇為子,陽律。三分損一,下生南呂。 南呂為子妻,陰呂。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姑洗為孫,陽律。三分損一,下生應鐘。 應鐘為孫妻,陰呂。三分益一,上生蕤賓。 蕤賓為曾孫,陽律。三分損一,下生大呂。 大呂為曾孫妻,陰呂。三分益一,上生夷則。 夷則為元孫,陽律。三分損一,下生夾鐘。 夾鐘為元孫妻,陰呂。三分益一,上生無射。 無射為來孫,陽律。三分損一,下生仲呂。 關于《詞源》上卷,舍得在這里就不多詳細介紹了,我們重點對下卷做一賞析。為使大家理解更方便,舍得在這里試以自己的語言解讀,間或引用原文,特此說明。 《詞源》下卷分為如下幾個部分:音譜 、拍眼 、制曲 、句法 、字面 、虛字 、清空 、意趣 、用事 、詠物、節(jié)序、賦情、離情 、令曲 、雜論。下面擇其重點來看下: 1,音譜。 古人制譜,是按律制譜,以詞定聲的。曲譜有法曲,有慢曲。若是法曲,其聲就非常清越,激揚。若是慢曲,其聲就偏于流美,舒暢,悠然。我們在接觸古典音樂時,常見到“法曲”這個名詞,那么,這個“法曲”是什么? 傳統(tǒng)的說法上好象不太一致。有的說是來源于“佛教法會”而得名,在隋唐時,外來音樂與漢族的清商樂的結合,樂器多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這類的,可想而知,相當于打擊樂,管弦樂,合奏而鳴,陣勢也是比較震撼的。白居易有詩云“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江南遇天寶樂叟》句)。 還有一說是唐玄宗時成立了一個“法部”,這個法部由一些優(yōu)秀樂工組成的。玄宗懂音律哦,他就組織一幫樂工成立了這么個“班子”,因為這個“法部”在一所梨圓成立的,所以,也叫“梨園法部”。這以后,那些唱曲演戲奏樂的人,就也被稱為“梨園弟子”了。所謂“梨園”代指戲曲班子的稱呼,也是由此而來,有皇家背景呢,呵。 法部演習的樂曲便是“法曲”。不管怎么說,法曲就是這樣的一些樂曲,由于其所用樂器的原因吧,其聲清越,也是可以理解的。關于詞樂,《詞源》的上卷說的比較多,這里就不多介紹了。重要的是,這里強調曲譜與詞的字聲是要搭配協(xié)調的。 字的發(fā)聲特別重要,常說的五音,分有唇音、齒音、喉音、舌音、鼻音,那么,表現(xiàn)的輕重清濁也就各有不同,對音樂的影響也就不同了,該清音的,你用上了濁音字,該上聲的,你卻用了去聲字,唱出來自然就不協(xié)調了。 所以說,填詞的時候,對字的聲韻要求,比寫詩要講究的多。不是只分出平仄就完事了,還要對這四聲分別區(qū)分對待。古韻表里,對平聲字是不分陰平陽平的(這是現(xiàn)代是分韻法),但是要分清音和濁音的(可在學習字的“反切法”時做相關了解)。 有些字音在詞里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平聲字”可用“上,入”替代,但有些是不可以的,必須嚴守。 不論選哪個詞調(詞牌)填詞,詞調都是已經(jīng)確定好了的,你要做的是倚聲填詞,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曲子是什么樣的音樂,但是,其詞譜還是確定的,比如該用入聲的,你在新韻里找不著,又不懂得替換之法(用新韻者多數(shù)是不懂的),亂湊一個上去,豈不貽笑大方? 那么為了你的新韻去修改詞譜嗎?你又何必標上這個詞牌的名,又何必來填詞呢?詞調不同,其韻味風格也自不相同,“名曰小唱,須得聲字清圓”,小唱慢曲,各不相同,若能仔細品味其中音樂感,對于填詞寫作自是大有益處。 關于“拍眼”和“制曲”,專業(yè)性太強,這里忽略過去,咱先不說了。下面繼續(xù)說“句法”和“字面”。 2,“句法”、“字面”“虛字”。 《詞源》中對句法的要求很簡單--“詞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闋詞中,不可能每句都寫的高妙精彩,但是對關鍵的地方,也就是所謂“詞眼之處”,一定要深加雕琢,修煉,不可放過。 全篇詞中,也不要求你句句都是亮點,舍得在做詩詞謀篇講座時也曾強調過這樣的觀點,要有“紅花”,同樣要有“綠葉”。要有主角說唱,也同樣需要有配角捧哏。其實,我在講《煉字》的時候也說了,詩應有詩眼,詞也有詞眼,上片下片還各自有眼,每句之內,尚且也有句眼所在。 張炎所說的“要平妥精粹”,說的很精準,就是要整體結構要好,平妥自然,再深雕關鍵句,才能綠葉托起紅花艷,配角不搶主角的戲。我們也??匆恍┫嗦暥巫诱f的,這捧哏的總搶逗哏的飯碗,這段子還咋說下去呢?道理是一樣的。 巧的是,《詞源》中舉的蘇東坡的《楊花詞》的例子,舍得在前期講座時也舉例過:“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贝说葻捑洌煞Q的上是“平妥精粹”了,平易之中有句法,只要貼切,便是好句。還有些例子也羅列如下,大家共賞之: 鳳閣繡幃深幾許,聽得理絲簧。----美成(周邦彥) 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邦卿(史達祖、梅溪) 自憐詩酒瘦,難應接許多春色----邦卿(史達祖、梅溪) 連呼酒,上琴臺去,秋與云平----吳夢窗(吳文英) 簾半卷,帶黃花、人在小樓----吳夢窗(吳文英)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白石(姜夔,白石道人) 關于“字面”,實際上就指“文句中的字眼”。張炎在這強調的是“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煅煉,字字敲打得響,歌誦妥溜,方為本色語”。除了《詞源》之外,不少詞話都很推崇吳夢窗(吳文英)的詞在“字面”上很講究,后期講座時,如果時間允許,我會專門介紹他的。 還有賀鑄(賀鬼頭)對字面也很講究,說開了,所謂字面,就是煉字。舍得系列講座中,關于煉字也有專門講座,可參考相關講義。在此不多說了。關于“虛字”的使用,我們在講詞的句型時說過,主要是在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中多有體現(xiàn)。 這類的虛字,用的要貼切,不能有生硬牽強的感覺,不然會有生造做作的印象。也就是文中所說的“要用之得其所”,要善于虛字實用,貼住實字,而要避免虛字虛用。 3,清空,用事,詠物。 大家注意這個“清空”二字,這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一種詞學理論了,謂之“清空派”。清空,是一種詞的風格,其說法就源自張炎的這個《詞源》。張炎年輕的時候,特別崇拜姜白石和史梅溪,尤其是對姜白石的“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之句,倍加推崇。 要是說來,姜白石(姜夔)也當真是個絕代的大才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飄逸空靈,為人聰俊靈秀卻又有些孤標傲世。一如那種小說傳奇里出現(xiàn)的才子典范。這男子才多與女子色絕是一樣的,曲高而和寡,高處不勝寒。姜白石一生困蹇,懷才不遇,捎帶著為其一嘆。 我們說到張炎的這個“清空”,是要結合作品來的。其實,我覺得可以拿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來理解一下。清空,也是一種詩詞的美學風格,有時候,這種詩詞所具有的風格品位,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只有在讀作品時,才能自我覺醒地體會到這種風格和韻味。 比如司空圖在說《二十四詩品》的時候,他也沒法用語言解釋說明哪種詩品是什么樣,說明書一樣的解釋,對詩詞這種文學藝術是無效的,所以,他就很聰明地形象地采用各種意象,能代表或接近這種風格的意象,能使人聯(lián)想到相應的品位的意象來解說。 張炎推崇“清空”詞風,舉例說明的就是姜白石的詞作,如疎影、暗香、揚州慢、一萼紅、琵琶仙、探春、八歸、淡黃柳等曲。稱其為“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入神觀飛越”。 關于“用事”一題,說的其實就是詞中敘事。大家都知道,詩言志,詞言情,要想說事講故事,去看小說好了??墒?,情志有時也需要借助事端的情節(jié)來襯托或做前提背景的,所以,情之表達,總要因人因事而起的,這樣,就時常要在詞中寫上“事”的,這在詞中,叫做“用事”。 張炎嘆之“詞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這是對“用事”的一個基本要求。既不能變成單純的講故事,寫情節(jié),又要借用'所用之事',就比較難了。比如上一期我講到了蘇軾的《江城子》(密州狩獵),這闋詞就是在“用事”。 去打獵算一“事”,引了二個典,一個是自比“孫郎”,一個是自比“魏尚”,這也算“事”。能將這些事揉合到一起,又不被“事”所喧賓奪主,而讓“事”為自己的抒情言志服務,這就是他強大的藝術塑造功力。 我們在講“引典”這個課題時,一再講究的是“引典無痕”的要求,情同此理?!对~源》舉例也是用的蘇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保ㄓ烙鰳罚?,用張建封事(注:張建封,字本立,唐玄宗時諫臣。蘇軾引用的是“張建封父子與關盼盼的傳說”)。 例白石的“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奔啊罢丫粦T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下歸來,化作此花幽獨”,用的是少陵詩(杜少陵,杜甫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