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做教育考察,透析其行為,就可以明了主導行為的思想和理念。一般情況下,有怎樣的思考,就有怎樣適應性的做法。于是,試圖把臺灣教育考察中積存的一些細節(jié)做一點思想分析,由此作為我們發(fā)展更為優(yōu)質教育的借鑒。 一、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種“服務”——服務意識 教育是一種福利。這是逐漸被人認識的。在人的社會化,以及個體成熟、發(fā)展的過程中,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追求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所看重的就是公民享有同等的教育,以為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由此提出“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并且,主張教育一切為了孩子,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無疑,這就是一種服務的思想。 教育是服務于人的發(fā)展的。在個體學習與成長中注定產生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和自覺發(fā)展程度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化之后所形成的位置,以及承擔的責任等。這樣看,教育的服務就是支撐一個人未來發(fā)展的基礎。 在臺灣,教育的社會開放度很高,學校內外基本是打通的,即學校是社區(qū)文化場所,是服務于這個地區(qū)的所有人的;而社區(qū)的每一個人,以及社區(qū)所具有的資源也理所當然為學校里孩子學習等提供服務。換句話說,學校不僅僅是校長和老師的,還是社區(qū)的;孩子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還是社區(qū)無數(shù)個家庭的。這樣一來,一個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或者學校發(fā)展遇到困難,所操心的就不僅僅是校長、老師和家長,更多的社會人士,熱心于教育都可以提供支援。這種支援是出于自愿和自覺的,又是個人力所能及的。有錢的出錢,有人則提供智力資源,還有人會付出體力和精力。 我常常凝思于那些匆忙于校園里的志工,那些志工媽媽,以為他們在支援與付出的同時自己也活在快樂的狀態(tài)。她們總是微笑的,幸福的。這種時刻洋溢在面上的東西,不是偽裝出來的,是天性的流露。她們在學校里什么都可以干,不要人指揮她干什么,她們都能出現(xiàn)在學生需要的時刻在有需要的學生身邊。她們還不領取報酬,自然她們也不抱怨辛苦。 有這樣的人在校園里,對學生就是教育和感化。當我在一節(jié)課上聽學生寫作文回憶誰是對我最好的人,誰是最愛我的人時,我聽到了這樣的話:志工媽媽最好,她最愛我。這一瞬間,我也被打動。志工媽媽的服務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次應邀參加董事會、家委會和學校行政團隊的聚餐,我認識了一位家委會的家長,他出錢也出力,因為他喜歡圍棋,他就在學校成立了圍棋隊,教這些孩子們下圍棋。由此培養(yǎng)了一大批棋藝有相當水平的孩子,就帶領他們參加各類圍棋比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這次聚餐中,他們研究以為這個圍棋隊需要有一個支撐,即小學就著力培養(yǎng),到了中學接續(xù)學習,會有很好的水平。于是,他轉而與對口小學聯(lián)系,成立小學的學校圍棋隊。這件教育的事情,他干得津津有味,以為比他掙錢有意思。為此,他做出投入,還當教練,出去比賽又是領隊。學校里有一群有這樣潛質的孩子由此在他這里受益。 一所學校里,多一些這樣的家長,或者有一種機制,支持更多家長盡自己的力量支持學校的發(fā)展,并且提供自己的服務,這對于一所學校的發(fā)展而言,無疑是起到積極作用的。 二、教育發(fā)展依賴各種“創(chuàng)意”——創(chuàng)意思維 教育需要規(guī)劃。這是不錯的。于是一個學校的發(fā)展的規(guī)劃,更多依靠校長的智慧,以及教育研究人員提供智力支持。也就有一點類似學校智囊團的意思。這些智謀人士,出于對教育的熟悉以及對于規(guī)律的熟諳,可以為學校的未來做出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這件事完成之后,更多的時候,學校的更多教師、行政人員,以及家長、學生等,就成為了實踐這種教育理想的主力軍。 學校更需要行動。執(zhí)行的力量和實踐的效益決定了學校的發(fā)展。每到一所學校,依賴眼目之間和耳聞,在很多的時間也可以對于其辦學水平有一個直觀的判斷。隨團的一位導游,喜歡在結束一所學校的考察之后,在內部發(fā)布一點點評。他的判斷與我們都比較一致。我們這種認知來自什么?就是在多時間內學校發(fā)生的一些小故事。舉幾個: 其一,到一所學校,路上耽誤了時間,比預計晚了一些。學校對于學訪非常重視,校長在門口久候,而所有的行程安排都已經(jīng)就緒,而且分秒都是規(guī)定的。校長與其團隊的接訪就需要做出應急調整。我們隨著他們調度,用了最為節(jié)約的時間獲取最多受益。他們壓縮流程,各個行政人員接訪過程非常有序,緊張而不凌亂。在觀摩武術表演的那個時段,一切又回到預計之中。從這個應急事件中,可以檢驗一所學校的行政工作效率。 其二,在一所學校方便。這里設置有些陳舊,但是非常干凈,也不要提醒人們怎樣注意。因為很多時候,總能在廁所里見到一些提示語。這里沒有,但是干凈。我疑惑。正是課間,一些學生帶著膠皮手套,拎著水桶進來。我才知道這所學校的廁所是學生負責打掃的。這是一個小事,過去的學校都這么做。但是隨著學生生活條件的改善,物業(yè)管理進入學校,我所見的學校都不再由學生承擔這個任務。他們現(xiàn)在還堅持這么做,自然是出自教育的目的。隨著少子化,我們這里的獨子現(xiàn)象,孩子們的勞動觀念和為別人服務的思想都有些淡化了。反過來,引導他們做一些勞動,為別人提供一些服務,也是必要的。 其三,一所小學,響應一個教育決策: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他們想了很多主意,我看每一個點子都是教育的創(chuàng)意。 例如,他們?yōu)榱宋⒆舆M入圖書館,再那里舉辦“爆爆閱讀”活動。給來閱讀的孩子送上一袋爆米花。據(jù)調查,不少孩子出自好奇,為了品嘗爆米花,才來到這里閱讀的。這種用玩樂的方法吸引孩子閱讀的點子,有一定的效果。 再如,他們請來志工媽媽,給孩子們講書中的故事,由此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另如,他們定期舉辦二手書交流活動,你用讀完的書去換取別人那里你想讀的書。完成置換的孩子,學校還送上一個小禮物。 等等。 教育的創(chuàng)意未必強調新奇,要動腦筋解決問題,就是創(chuàng)意。 三、教育環(huán)境應該是仿生態(tài)——適應能力 什么樣的學校才是理想的。一所學校把最好的學生吸收進來,由此奠定了整體學業(yè)質量的基礎,這是一所社會滿意度較高的學校,但是未必是理想的學校。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但凡是辦學有聲譽,被教育界普遍認可的,多不是這一類所謂優(yōu)質學校,倒是一些生源條件不具備優(yōu)勢,反而容易形成有價值的辦學探索。讀讀教育史,發(fā)現(xiàn)國內外都是如此。 學校生源條件多樣,就近入學,是不是一個辦學劣勢呢?臺灣基礎教育中這類學校多見,我稱其為具有雜糅特點,學生異質,很不一樣。其中的確有的學校辦得很好。 異質學生怎樣辦好學?這值得關注和研究。臺灣的學校里學生有四類,他們做出了區(qū)分:一類是智商超群的,一類是一般的學生,一類是智力水平偏低的學生;還有一類為智障和身體有殘疾。這幾類學生并存于一所學校,這在我們看來是不可以理解的。很多學校都引領我們看看資源班和特殊班。所謂資源班就是智力水平偏低的學生班級,而特殊班收取的就是智障孩子和身體有殘疾的孩子。他們分班但出于一所學校;在教育上區(qū)別對待,但在學校生活上又是融通的。即殘障孩子與普通孩子一樣生活,他們彼此是接受的和適應的。 未來社會我們生活所在的人群不可能同質,異質客觀存在。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適應這樣的生態(tài)。于是學校就按照生態(tài)適應的觀點,來構造環(huán)境和實施教育。有一所學校的校長很驕傲,說他們學校進行這樣的“異質學生彼此融通”的教育獲得了認可。他們?yōu)闅堈虾⒆犹峁┝吮憷脑O施,增加了輔助老師,又讓正常學生來做義工。這種異質的存在反而促使學校思考怎樣構建適應性的教育。 在臺灣的很多學校學段也是融通的。不少學校有幼稚園、小學、高中;還有的學校上面有接口。這也是一種雜糅。不同的學段,學生的年齡差異很大,學校教育面對的問題多樣。這其實客觀帶來了很多教育管理的問題。但是這種雜糅也為進行學生融合提供了優(yōu)勢條件。幼兒園的孩子護理,只靠幾位老師就很辛勞,我在一所學??吹揭粋€小學生為幼兒園的小孩子看護東西。他們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因為社會的少子化、獨子化,在家庭里已經(jīng)沒有了非常接近的兄弟姐妹,而在學校的環(huán)境里,提供了這樣的充滿友誼的活動,有益于學生融入人群。 從臺灣回來,靜了幾天,好思考一點問題。我在思想上有一點猶疑。一位網(wǎng)友抨擊一位名師走訪溧水一中后所寫充滿溢美的文章,言猶在耳:走馬觀花,你能說明看到的是真實的嗎?我的所得也難免是一孔之見,或許被一葉障目。聽到的一些數(shù)據(jù),過后在網(wǎng)站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存在不一致性。這種信息偏差和認識誤讀都不可避免存在。已經(jīng)寫過兩篇短文,作為這次考察學習的匯報。支持我發(fā)言的想法是:總要尋找一些可以觸發(fā)我的思想的東西,教育的問題很復雜,任誰都不可能解決得完美,從一地一校,尤其與我們生態(tài)有差異的地方,尋找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作為借鑒,從主觀上看這是積極的態(tài)度。所言不當,就作為小學生學習中的討論或課堂發(fā)言罷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