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陰市,簡稱澄,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是一座現代化濱江港口花園城市。位于中國華東,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東接張家港,南臨無錫,西連常州,北對靖江。屬于無錫市行政代管。面積987.53平方公里,人口159.48萬。2001年4月16日--18日一行98人到此一游。 江陰枕山負水,襟帶3吳,處于“蘇錫?!苯鹑堑膸缀沃行模墙?,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芙蓉城”之稱。江陰位居中國縣域經濟之首,是城鎮(zhèn)經濟的領航者。江陰地處長江咽喉,歷代兵家必爭,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河湖海聯運換裝的天然良港。 江陰在約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擁有“百分之一”的上市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江陰有10家企業(yè)成為“中國企業(yè)500強”,列全國第7位。有36家上市公司。 歷史:從周莊陶城、青陽南樓、長山煙墩、石莊高城墩、山觀望海墩、顧山西坡、西郊璜塘河及市區(qū)北護城河畔等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屬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的石錛、石斧、夾砂灰陶、紅陶、黑陶、鹿角鎬、玉器琮壁和炭化稻谷,說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在境內聚成村落,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農耕,開始種植水稻,并掌握了制陶、織麻、琢玉等手工業(yè)技術。3000多年前,這里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成為先進的吳文化組成部分。 江陰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500多年。在春秋時期,這里地屬吳國延陵,曾是吳公子季札的封地,名動古中原的延陵季子葬于今江陰申港;戰(zhàn)國時為楚春申君黃歇的采邑,申港、黃田港港口、君山、黃山的命名與此人有關已有千年,故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君山突兀平野,俯臨大江,舊名“瞰江山”,因追憶春申君治水功勛而易名。其勢脈從肖山、黃山蜿蜒沂流而西,如群蛇怒逐,屏蔽著錦繡江南的樓宇沃野,自然形成“枕山負水”、“水環(huán)巒拱”的天塹之勢。《江陰縣志》稱君山“隆起平疇,橫枕大江,邑中諸峰,四面環(huán)拱。北眺淮揚,南挹姑蘇,東望海虞,西眄京口,為一方之大觀,列郡之雄勝”。 秦朝:屬會稽郡。兩漢三國為延陵縣暨陽鄉(xiāng),屬吳郡。孫權之母吳國太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觀,是為今華士鎮(zhèn)泰清寺。公元281年(晉太康2年)置暨陽縣,為江陰建置之始。公元555年(南朝梁紹泰元年)廢縣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處大江之陰(山之北水之南為陰),遂 |
|
|
來自: sumingyao > 《走扁江陰-要塞.澄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