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時,沒有各類現(xiàn)代筆,士人日常出行,常常遇到需要書寫的時候,大型硯顯然是不適宜攜帶出行的。如果遠行,如赴考、遷謫,路途遙遠,行路遲緩,音訊不通,所帶行李的減重需要減少。古時士人不可無硯,那么硯的輕便是當時士人的迫切需求。因此輕薄小巧、便于攜帶的行囊硯、行篋硯也就應(yīng)運而生了。 行囊硯、行篋硯是古時士人出外隨身攜帶之物,往往取硯石之精華而制之。下圖為筆者所藏部分行囊硯、行篋硯。






系繩穿帶或放入錦囊中攜帶的小硯稱為“行囊硯”。輕薄小巧,便于藏于書篋中攜帶的稱為“行篋硯”。





古時,行囊硯、行篋硯規(guī)格多在3-4.5寸之間,5-6寸則是清代主流硯型大小,更大的則多為官硯或石質(zhì)低劣的硯。這類硯,對應(yīng)的墨也是袖珍型的墨錠。下圖中的的這方4寸清代天青老坑行囊端硯,對付這錠清代2錢珍玩小墨還是綽綽有余。

下圖中這方近5寸新制天青魚腦凍老坑行篋端硯,對付圖中5錢大小的清代文人定版墨也是綽綽有余。

下面這方新制3.5寸的麻子坑端硯,研這錠新制3錢(舊制今10克)松煙墨,也是非常順手的。

下圖為筆者所藏行囊硯、行篋硯。



行囊硯、行篋硯最早出現(xiàn)于什么時期已不可考。但從出土的漢代石硯中,亦有些小巧精致的硯板,裝在漆盒之中,如同行篋硯。至宋代,則有更多的行囊硯、行篋硯出土,說明在那個時代已很流行。至清代,有更多重裝飾,精雕細刻的行囊硯、行篋硯出現(xiàn)。至晚清同治年,墨盒的出現(xiàn),這類硯逐步喪失了市場。近代,出現(xiàn)各類現(xiàn)代筆,書法逐步藝術(shù)化,不再是人們?nèi)粘K?,行囊硯、行篋硯則徹底地退出歷史舞臺。
------------------------------------------------------
硯之清韻
硯之清韻(七) —— 楠木盒老宋坑秋果硯
硯之清韻(八) —— 老紅木硯盒瓜瓞紋老坑仔端硯
硯之清韻(十) —— 端老坑履式行囊硯
硯之形韻
硯之形韻(十三) —— 宋三式黃魚子抄手歙硯
硯海拾遺
硯海拾遺(五) —— 老紅木硯盒行囊端硯
硯石工藝品
漢代板硯
轉(zhuǎn)載:源自周、漢的辟雍與石渠硯式
唐代箕形硯
宋代抄手硯源流
行囊硯 行篋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