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別讓庸書毀了孩子!專業(yè)解讀繪本與普通兒童讀物的區(qū)別

 葉老師YP 2016-03-16

       今天主要是把優(yōu)秀的圖畫書(也叫繪本)和市場上常見的兒童讀物進行一下比較,看看它們究竟有什么不同。

       在所有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都可以看到圖畫書,這些地區(qū)低齡兒童的閱讀對象也主要是圖畫書,圖畫書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幾頁插圖,又沒有多少文字,居然還有好多不要文字的“無字書”,這些書根本沒法用來認字,它們對兒童來說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圖畫書動輒就要幾十元,而在超市、書店、報刊亭里常見的兒童讀物,至少百十來頁才要十幾元,性價比看起來很高,讓兒童來讀這些書不好么?又認字,又省錢,書又厚,可以讀得更久,怎么會有那么多人選擇又薄又貴的圖畫書呢?

       奧秘就藏在一張張的書頁里……

「圖畫書和常見兒童讀物的不同表現(xiàn)」

1、形象

       我們先來看一下市面上常見兒童讀物的例子。

       圖上的文字是這個意思:許多小動物放了學一起回家。但我們從這張圖上感覺到,這些熊、貓、兔子,它們長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開化妝舞會一樣。


       為什么會這樣?我曾經(jīng)做過這類兒童讀物,今天就來“3·15”一把,說說這類兒童讀物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模板。出版社說我需要一個兔子,在這個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個兔子;出版社說需要一個狗,我就把這個耳朵去掉,換上一個狗耳朵,就是狗;出版社說需要一個貓,我就換上一個貓耳朵,就是貓;說需要一個小女孩,我加上頭發(fā)就成了小女孩,說需要小男孩,我就換上小男孩的頭發(fā)……。總之,不管畫什么,都是這一個模板變來變去。

       為什么要這么做?這就要從繪畫過程上來說明。

2、繪畫過程

       下面我們以一幅圖為例,看看常見兒童讀物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好比我是北京的一個畫家,我先出一個黑白的線稿,然后再把這個線稿交給一個工作室,這個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線稿后就開始上色。工作室的結構通常都是這樣,老板一般都是畫家,老板負責和出線稿的畫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體的上色工作由雇員來完成。雇員是由老板招募來的,可以不懂美術,經(jīng)過簡單的電腦軟件培訓就開始上崗。大家請看常見兒童讀物的繪畫步驟圖,首先從一個蘋果開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蘋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盤子和背景。


       在這個過程中,我這個畫家和工作室之間可以不溝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認識,交給他我就不管了。因此,這類兒童讀物會出現(xiàn)許多低級錯誤。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

       第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兒出問題了嗎?這個草和蘑菇根本就沒有涂顏色,由于太馬虎,忘記涂了。


       我們再來看第二幅。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說,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氣結成了冰凌。大家請看窗玻璃,電腦上色的人應該把這條代表冰凌邊緣的黑色線條去掉,或者把它涂成藍色,體現(xiàn)冰凌的感覺。

       但是上色的人什么都沒有做,結果,畫面和文字就傳達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長給孩子讀文字時,會講解說,天很冷,窗戶上結了冰凌。但是孩子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們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塊塊的敲碎了。


       這樣的圖畫會給兒童造成認知上的混亂。兒童是很聰明的,你想騙他是騙不了的,他的感覺非常敏銳,他第一感覺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們告訴他這是結成的冰凌,他就亂了。一本這樣的兒童書,書很厚,價格卻很便宜,才十幾元,但是類似這樣的錯誤非常多,從錯誤的角度來講,這種書是非?!俺怠钡?,我們暫時只介紹這兩個。

       那么,真正的繪畫藝術是怎么“做”出來的?我們以一幅風景插畫為例。


       從這幅風景插畫的繪畫步驟圖我們可以看出,其與常見兒童讀物的繪畫步驟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從第一步開始,這幅畫上就有門、有屋頂,畫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這才是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

       圖畫書和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看上去都是畫張畫,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常見兒童讀物是一個“生產”的過程,圖畫書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

       生產過程和創(chuàng)作過程是不一樣的,生產過程最要緊的不是生產什么,而是生產的速度,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產,因此才有了那樣一個模板。“創(chuàng)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為了交流。藝術家要向自己的觀眾或讀者表達自己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自己的主觀感受、情緒、思想和認識。藝術創(chuàng)作歸根結底是藝術家有話要說,畫家是用他的畫筆在說話,一如作家用文字說話;舞蹈家用肢體說話;音樂家用節(jié)奏和旋律說話。

       接下來我們再從色彩上看看這兩者之間還有哪些不同。

3、色彩

       這幅圖是德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米切爾·恩德的名作《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中的一個畫面。

       奧菲莉亞是一個老處女,一生都生活在劇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為一位大演員,但她沒有讓他們如愿。盡管如此,她還是希望能夠獻身藝術,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劇院的舞臺前面都有一個突起的小箱子,觀眾席上看不見它,奧菲莉亞就坐在里面,當演員在臺上忘記臺詞的時候,奧菲莉亞就在那里給演員提示臺詞,這就是她做了一輩子的工作。后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娛樂項目增多了,看戲的人越來越少,劇院終于關了門,奧菲莉亞也就失業(yè)了。她在劇院里收留了許多影子,于是就把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財產——帶著它們到處流浪。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海邊,她無法再往前走了,她覺得自己也該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邊,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這幅畫描繪的就是這幕場景,大海、沙灘、天空和奧菲莉亞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現(xiàn)了奧菲莉亞當時絕望、陰郁的心情。這個例子就是畫家利用色彩來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不管大海、沙灘、奧菲莉亞所穿的服裝等等實際是什么顏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可是我們看了卻覺得很真實,不是色彩本身真實,而是色彩傳達給我們的感受很真實,很真切。


       同樣是表現(xiàn)大海,請看這兩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繪畫作者不是同一個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個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個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時間也不相同,但是我們看到這兩幅畫卻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藍的,太陽是紅的,樹是綠的,都是單調的固有色。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陽,另一幅沒有太陽,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紅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兩幅畫,畫出來的東西雖然多,但是帶給我們的信息卻幾乎為零,在這兩幅畫里作者沒有任何話要說,作者的注意力全在盡快完成這件產品,拿到稿酬上。

       但是《奧菲莉亞的影子劇院》的畫面雖然非常簡單,但是信息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說過,兒童在藝術欣賞上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他在藝術方面的敏感度有時候比我們成人還強,你能夠看出來這之間有差別,兒童也一定能夠看出來,并且感受更強烈。

4、線條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線條。我們看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線條的粗細都差不多。為什么會這樣呢?還是繪畫過程決定的,它要求盡量減少繪畫所承載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產。這類插圖在生產的過程中,還會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線條必須封口,這樣電腦上色的時候顏色就不會漏出去,省去了修圖的工作,即便是沒有繪畫能力的上色人員也能夠操作自如。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真正的繪畫藝術作品的線條是怎樣的。我們舉兩本優(yōu)秀圖畫書的例子:它們是《樹真好》和《園丁》的插圖。

       從直觀上,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繪畫藝術作品和常見兒童讀物的區(qū)別。藝術作品的線條變化非常豐富,粗細有致。

       《樹真好》插圖里的線條輕松活潑,有濃有淡,有長有短,斷斷續(xù)續(xù),仿佛音樂的曲調和節(jié)奏,就像在吟唱一首鄉(xiāng)村的歌謠。


       再看《園丁》的這幅插圖,描繪的是小女孩坐在一輛奔馳的列車上,小女孩的線條纖細輕盈,顯得嬌小柔弱,而她身下座位的線條卻濃黑粗重,顯得又笨又沉,但給人感覺坐起來非常的安全。


       真正的繪畫藝術傳達給我們的感受也很真實,這種感受上的真實比未經(jīng)夸張的照搬自然,更加真實,更加貼切。而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無論是從寫實的角度還是從感受上,都不真實。

5、肌理

       我們再來看肌理。什么是肌理呢?畫家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時候,總要利用一些物質材料,這些材料總會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跡。而材料的物質構成不同,留下的痕跡也不同,比如我們用泥巴捏出一個雕像來,和我們用金屬去鑄造一個雕像,用石頭打造一個雕像,盡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質材料不同,其質感肯定是相差懸殊的,這種質感就是肌理。

       藝術家會利用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質感來表達思想和情感。

       在這一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里,鯨魚、大海、天空都是單調的平涂,這幅畫沒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這一項上,常見兒童讀物的作者也沒有任何話要說。

       接下來我們看圖畫書的插圖。在《隧道》這一幅里,隧道的墻壁和地面都有非常細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隧道的墻壁非常粗糙,用手觸摸它都會剌手?我們再看隧道前的地面,有種踩上去非常硌腳的感覺,有的畫家甚至會用真的石子和沙子直接往畫面上貼,以使讀者獲得更加強烈的感受。


       這是一幅韓國畫家的插圖,畫的是韓國或日本的小木屋。韓國和日本都是島國,環(huán)海而氣候潮濕,請看這幅插圖,很好的表現(xiàn)了木屋常年在海風吹拂下的斑駁、滄桑的面貌。畫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覺,當你走進去之后,腳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發(fā)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墻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聽到有海鳥在屋頂閣樓上筑巢的聲音。


       與此類似的信息我們從那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鯨魚都是虛假的。從肌理這一項的比較結果來看,無論寫實或感受上,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仍舊信息貧乏,不真實。

6、技法

       從以上的各項對比中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圖畫書的插圖都是畫家手繪的,技法多種多樣,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貼等等,而常見兒童讀物大部分都是用電腦制作的。的確如此,在技法這一項上,圖畫書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群芳爭艷的態(tài)勢,而常見兒童讀物則保持一貫的單調、貧乏。這使得一些家長甚至出版社,對圖畫書形成了一種新的誤區(qū),似乎只要是手繪就是好的,電腦繪制的插圖一定是單調、貧乏的。真是這樣嗎?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繪畫的優(yōu)劣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幅插圖。

       電腦制作的常見兒童讀物


       版畫套色風格的插圖

       水彩風格的插圖


       寫實油畫風格的插圖

       通過前面各項的比較,大家已經(jīng)能看出這四者之間的差異,能夠評判出它們的優(yōu)劣。不過我告訴大家這四幅畫其實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們都是由電腦制作出來的。因此,前面那個問題的答案也就出來了,答案是否定的。請您回憶一下我給您介紹的第一幅常見兒童讀物的插圖,就是“許多小動物放了學一起回家”,這一幅就是手繪的,是用水彩畫的。也就是說,一幅繪畫的優(yōu)劣與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技法,而在于作者頭腦中持有什么樣的觀念。

「圖畫書與供成年人欣賞的藝術作品之間的關系」

       我們來看看優(yōu)秀的圖畫書和美術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賞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是什么關系?有沒有簡單或復雜的差別?是不是有藝術水準高低之分呢?

       第一組對比圖都是傳統(tǒng)寫實主義的素描作品,分別是圖畫書《流浪狗之歌》中的畫面、十七世紀“巴洛克”時代荷蘭藝術大師倫勃朗的作品《兩個婦人和小孩》,它們都是運用簡單但靈活多變的線條來進行創(chuàng)作;


       這一組,圖畫書《奧菲利亞影子劇院》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和美國著名畫家懷斯的名作《草》一樣,都是寫實主義風格,表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場景及人物,刻畫都很細膩。


       在這一組當中,圖畫書《媽媽的紅沙發(fā)》和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紅色的房間》,都是用極其濃烈的色彩和夸張的形象來表現(xiàn)畫家的情感,兩者都是野獸派風格?!耙矮F派”的名字是一九零五年巴黎沙龍展上,別人給這些畫家起的,原本含有挖苦意味。野獸派主張色彩、線條、形象等應根據(jù)畫家的主觀感受來處理,反對“寫實”的再現(xiàn)客觀物象。


       下面一組是超現(xiàn)實主義畫風。超現(xiàn)實主義描繪的是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或比現(xiàn)實夸張的場景及人物。比如圖畫書《夢想家威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達利的作品《利加港的圣母》,我們甚至可以將《夢想家威利》這一封面理解為作者安東尼·布朗向達利致敬的一幅作品,這就好像許多電影導演運用許多相同的橋段和手法來表達他們對李小龍的敬意一樣。


       我們再來看看抽象主義的作品。分別是圖畫書《小藍和小黃》、以及抽象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紅、黃、藍》系列中的一幅。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完全沒有具體的形象,以純粹的線、色、快,作為藝術的“語言”。


       最后我們來看看中國民族風格的繪畫。分別是我和徐萃的圖畫書《天??!錯啦?。∟o! That’s Wrong!)》的一個畫面,和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的作品《懷鄉(xiāng)》,兩者表現(xiàn)的都是中國水墨畫的韻味,有很濃郁的中國風格。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美術史上的各種繪畫風格都可以在圖畫書中看到。圖畫書雖然以兒童為主要讀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賞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相比,沒有任何差別,兒童通過閱讀圖畫書,就等于接觸和欣賞了歷史上那些藝術大師的作品。

       那么,為什么要讓小孩兒接觸這些藝術作品?它們對小孩兒來說又有什么用處呢?

圖畫書給兒童帶來了什么?

1、大鼠實驗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先來講個大鼠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三組大鼠幼崽。第一組大鼠的生活環(huán)境被安排得非常豐富,籠子被漆成五顏六色,籠子中還給它們安排了許多娛樂設施,像小轉輪、噴泉、小橋等等,在視覺、聽覺、嗅覺上對它們進行全方位的刺激;第二組大鼠的籠子取消那些豐富的刺激物,生活環(huán)境相對單調;第三組大鼠的生活環(huán)境,被弄得盡量單調、單一,籠子只保留其基本結構,并漆成單一的灰色,周圍背景的顏色也和籠子保持一致,甚至食物的顏色也弄得灰乎乎的。




       等這三組大鼠成年之后,研究人員就準備了一個迷宮,在迷宮的中心放上食物,讓這三組大鼠通過迷宮自己去尋找食物。結果怎么樣呢?生活環(huán)境最豐富的一組大鼠最先找到了食物;生活環(huán)境相對單調的那組大鼠找得比較慢,但總算是找到了;最慘的是生活環(huán)境單一的那組大鼠,其中許多大鼠甚至沒有找到食物,在迷宮里迷了路,繞不出來了。

       這三組大鼠百年之后呢,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解剖。生活環(huán)境豐富的那組大鼠,迷宮測試速度較快,解剖結果顯示其大腦發(fā)育的情況是:腦容量大、體積重、腦皮層厚;生活環(huán)境相對單調的那組大鼠,迷宮測試速度一般,大腦發(fā)育狀況一般;而生活環(huán)境單一的那組大鼠,迷宮測試速度最慢,腦容量最小,體積最輕,腦皮層最薄。

       這個實驗說明,環(huán)境刺激對于兒童大腦的發(fā)育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境單一還是豐富,結果各不相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這多么像兒童成長的模型,孩子小時候,我們成人給他們提供一個環(huán)境,等孩子長大了,要自己到迷宮——也就是社會——里去尋找食物。

       那么,圖畫書和常見兒童讀物分別能給兒童帶來什么樣的環(huán)境呢?

2、單一化環(huán)境和豐富化環(huán)境

       圖畫書可以給兒童帶來豐富化的環(huán)境。

       請看幾幅圖畫書插圖:這些都是描繪樹的插圖,同樣畫樹,卻可以表現(xiàn)出如此紛呈的姿態(tài)。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常見兒童讀物,他們如何表現(xiàn)樹:

       左邊兩幅是電腦繪制的,右邊則是水彩繪制的。它們的作者并非一人、出版社并非一家、出版時間并非一日,但這些作者無論是用電腦,還是用水彩,觀念上和表現(xiàn)方式上都驚人的相似。這三種樹都是由一根棍棍,支起了一坨綠色作為樹冠。左下角這幅稍微復雜了一些,把樹葉一片一片的畫了出來,但這些樹葉畫的十分機械、單調、概念化,只是把眾多概念化的樹葉簡單疊加了起來,組合成同其他兩幅相似的一大坨綠色。

       常見兒童讀物的表現(xiàn)又是趨同,這種趨同給兒童帶來的是單一化的環(huán)境。

       那么單一化和豐富化的環(huán)境分別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3、固化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單一化的環(huán)境會產生固化性思維。

       讓我們來看看固化性思維的實例。這三幅圖是三位藝術家的三件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招貼設計作品,且都是飽受好評的得獎之作。內容分別是迎接香港回歸、迎接澳門回歸和迎接上海世博會。我們看,內容各不相同,藝術家也不是一位,創(chuàng)作時期也不一樣,所獲獎項也不同,但是這三位藝術家和決定頒獎給他們的評委們,也如常見兒童讀物的作者一般“英雄所見略同”!這三幅招貼所使用的創(chuàng)作元素、構圖等等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一個男孩或者女孩,笑嘻嘻的伸開雙臂迎接和平鴿或某種不明飛行物。甚至男孩或女孩在畫面上所處的位置都驚人一致,如同商量好的一般。連色彩也很眼熟,就是單一、平涂的藍色、綠色、紅色。您還記得我們前面講到的常見兒童讀物表現(xiàn)大海的例子吧,真是如出一轍!大家看,如果我把三幅招貼的主題換掉,說這是慶?!傲弧眱和?jié)行不行?完全成立!如果招貼上不寫文字,你根本不知道它們究竟要說什么。這樣的設計毫無價值,使得“設計”變得沒有意義,與喊口號、刷標語無異。


       豐富化的環(huán)境能夠產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們也舉招貼的實例,這是世界級設計大師金特 · 凱澤的作品,三幅招貼都是他一個人設計的,內容全都是爵士樂音樂會。

       第一幅招貼是用黑人的大腿形成了薩克斯的形狀。薩克斯是爵士樂的標志,爵士樂又是黑人音樂,請看薩克斯上的按鍵、喇叭口都是藍、綠、紅這些單純強烈的顏色,使人一看就會想起舞廳、酒吧等等爵士樂演奏的場所。這幅招貼的內容不用看文字就知道是一場爵士樂的音樂會。

       第二幅是把爵士樂的另一標志樂器——小號,包上樹皮,使之看起來像是一顆自然生長出來的樹木。請您仔細看上面“長”出來的樹枝,那上面的葉子不是一種樹的,而是從各地采集來的不同樹種的葉子,用以表示這是從爵士樂這一“母體”成長出來的眾多新生者。不用文字解釋我們就能看出,這是現(xiàn)代音樂與爵士樂結合的“新生代”音樂會。

       第三幅招貼,音樂會的主題是視覺與音樂。我們說藝術都是相通的,但怎樣相通,在哪里相通?抽象主義繪畫是說明這一問題的最佳范例。抽象主義是造型藝術里最接近音樂的藝術流派,兩者都是直接觸動心靈的藝術。在所有藝術類型當中,音樂是相對抽象的藝術,現(xiàn)代主義音樂甚至晦澀,難于理解。抽象主義則完全放棄具體的形象,使色彩、線條等等就如同音樂當中的旋律、節(jié)奏,用以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而無須借助形象來傳達。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抽象主義的繪畫,讓平面的繪畫里凸起出一支立體的小號來,使人既可以體會到視覺藝術——比如抽象繪畫——與音樂之間相通的關系,又可以不經(jīng)文字解釋便直觀的了解到音樂會的主題。

       我們看金特· 凱澤的招貼設計,作者相同,內容相同,卻有色彩紛呈的不同表現(xiàn),出奇制勝的不同創(chuàng)意。

       從大鼠實驗到圖畫書,再到招貼設計,我們從這一切當中獲得了什么啟示呢?

4、圖畫書適合兒童發(fā)展的需要

       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圖畫書適合兒童發(fā)展的需要。

       讀不同的兒童讀物就會產生不同的人生軌跡,圖畫書可以帶給兒童豐富化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常見兒童讀物帶來的卻是單一化的環(huán)境、固化性的思維。


       盡管我舉的是招貼設計的例子,但實際上,固化性思維對我們的影響遠遠超過藝術的領域……

       如今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大潮將地球的每個角落都粘結起來,使整個地球成為一個分工明晰的巨大工廠,每個國家都成為一個完整產業(yè)鏈條中的一環(huán)。人們常說,中國的經(jīng)濟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經(jīng)濟,處在產業(yè)鏈條的尾端。中國的人才處在世界人才金字塔的低層,我們成了發(fā)達國家的“加工車間”,只能和非洲以及印度這樣的國家為了微薄的利潤而競爭。為了降低成本,我們犧牲了我們的環(huán)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們缺少了什么呢?我們缺少的正是創(chuàng)造力!我們急需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而我們的許多兒童讀物卻在扼殺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固化性思維!扼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就是扼殺他們的未來,扼殺我們國家的未來!

       改變這一切,就讓我們從兒童的閱讀開始吧!

本文作者姬炤華,1995年開始教授兒童美術,并從事了18年童書插畫,繪制過大陸中小學試用教材插圖,曾為新閱讀研究所“中國童書榜”評委、父母必讀與紅泥巴“中國年度童書排行榜”評委、《人民日報》及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紫光閣》特約漫畫家。漫畫曾在比利時、葡萄牙、日本等國展出,并獲多項國際國內大獎。圖畫書作品有《No !That’s Wrong?。ㄌ彀。″e啦?。吩诿绹?、加拿大等地出版,入選臺灣新聞局優(yōu)良讀物推薦、北縣推動閱讀優(yōu)良圖書推薦。

本文節(jié)選自姬炤華老師關于圖畫書與兒童系列講座中的部分內容。文中的圖畫書即我們常說的繪本。 

文章來源 / 阿卡狄亞 微信編輯 / 橙子

聲明:本文觀點僅為作者觀點;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平臺轉載使用,須保留本平臺注明的“文章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