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杜X,男,1歲2月,麻疹出后七天因高燒喘急于1958年冬住某醫(yī)院。 住院檢查摘要:咽培養(yǎng):金色葡萄球菌。血化驗:白細胞總數(shù)6,400/立方毫米。右肺叩診音濁,兩肺水泡音,肝大4公分,體溫40℃以上。診斷:疹后肺炎。 病程與治療:曾用抗菌素及中藥養(yǎng)陰清熱之劑,病勢不解。12月20日請蒲老會診,患兒仍高燒嗜睡,氣喘息促,咳嗽痰阻,舌紅,苔黃燥,脈沉數(shù),此證由疹后氣液兩傷,痰熱互結(jié),肺氣不降,治宜瀉肺滌痰,生津潤燥,補瀉并施。 【處方】沙參二錢 麥冬一錢 白前二錢 桑皮一錢 竹葉二錢 法半夏二錢 萊菔子一錢 葶藶子一錢 甘草一錢 服后即大便下粘液,高熱微降,喘促亦減,黃燥苔稍退,脈仍沉數(shù),于原方中去沙參、麥冬、甘草,加冬瓜仁三錢,苡仁三錢,通草一錢,淡以通陽,辛以滌痰為治。 三診時,患兒已熱退睡安,諸證悉平,唯咳而有痰,脈緩,苔薄微膩,繼以理肺化痰,以善其后。 【處方】茯苓二錢 法半夏二錢 化橘紅一錢 甘草五分 冬瓜仁三錢 杏仁二錢 白前一錢五分 天冬二錢 川貝母一錢 麥芽二錢 枇杷葉二錢 服三劑而獲痊愈。 【說明】疹后里熱未清,則肺氣不降,肺氣不降,則清肅之令不行,故用葶藶子瀉肺,佐以桑皮,萊菔子降氣滌痰,服后即下涎液,此借仲景葶藶大棗瀉肺之義。但疹出之后氣液未復,故用沙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白前不僅清熱,且能宣透未盡余邪,不用大棗而用甘草,防其滯氣滿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