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某,女,61歲,干部,2009年6月14日初診:病人自述患支氣管哮喘30余年,每遇勞累、天氣變化、吹風、受寒、受熱時均易發(fā)作,以晚上發(fā)作為劇。每發(fā)時須端坐呼吸,不能躺臥,伴咳嗽吐痰。近年來,發(fā)作頻繁,服氨茶堿和中藥方皆無效,須用西藥噴霧劑始能緩解。察之面色潮紅,呼吸氣粗,胸悶,煩躁,咳嗽痰黃,粘滯于咽喉,為之難受不已,唾出方舒,口渴口苦,小便黃,大便偏干,飲食精神尚可,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處以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皂莢丸加減: 處方:柴胡15g半夏10g枳實10g黃芩15g赤芍10g大棗10g生姜10g虎杖30g龍骨30g牡蠣30g茯苓15g牙皂10g五劑 2009年6月20日復診:服藥后,當晚氣喘減輕,未用噴霧劑也能平臥,現(xiàn)活動后仍有些氣喘、咳嗽,有少量痰,口干口苦,納食可,大便通暢,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擬用大小柴胡湯、桂枝茯苓丸加減: 處方:柴胡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參10g枳實15g赤芍10g虎杖15g黃芩15g生姜10g大棗10g肉桂末3g(沖服)丹皮10g桃仁10g七劑 2009年6月29日三診:哮喘、咳嗽已經(jīng)基本消失,倦怠、乏力,腰膝酸軟,舌暗紅苔薄白,脈細緩。擬用小柴胡湯、桂枝茯苓丸、參蛤散加減為丸: 處方:柴胡15g半夏10g炙甘草10g赤芍10g虎杖10g黃芩10g枳實10g丹皮10g桃仁10g茯苓15g肉桂5g沉香5g高麗參10g蛤蚧1對紫河車10g牙皂5g生姜10g大棗10g五劑為蜜丸,每天二次,每次10克,一料藥大約可以吃兩個月 上方吃了三料約半年后停藥,至今未發(fā)作 按語:我最早見到用大柴胡湯為主治療哮喘,是在經(jīng)方大師胡希恕的醫(yī)案上,當時感到難以理解,一則因為《傷寒論》原文沒有提到此方可以治哮喘,二則因為柴胡的藥性是疏達、提升的,而咳喘一類的病需要沉降,認為藥證不符。本案哮喘,我先后用過定喘丹、小青龍湯、厚樸麻黃湯、射干麻黃湯等麻黃制劑,效果不顯,才最后回想到用柴胡制劑。仔細思考,小柴胡湯證的“胸脅苦滿”、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的“胸滿煩驚”,與喘滿的病機是相同的,即氣機升降失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柴胡主“心腹腸胃中結氣”,也早有明訓,畏其升提之性而不敢用于治療哮喘,是沒有讀到《本經(jīng)》的原文,更沒有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