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州:一座富于歷史文化和風水內涵的古城
曾祥裕(廣州楊公風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3月20日廣州招生熱線13766307454)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黃州的山水之美,讓蘇東坡愛上了黃州。
黃州的名氣因赤壁之戰(zhàn)和大文豪蘇軾而來,東坡赤壁是黃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
我的黃州之行是慕蘇東坡之名,喜歡中國詩詞的蕓蕓眾生中,誰人不知《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兩賦(前、后《赤壁賦》)。
可以說這樣說,930多年前,黃州有幸成為蘇東坡人生歷程的重要驛站。蘇東坡受貶在黃州生活4年4個月,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思想和文化突圍,隨著思想格局的擴大,而帶來了他文學和書畫創(chuàng)作的意境升華,佳作井噴。史載,蘇東坡貶謫黃州期間曾躬耕東坡、放浪山水、修身養(yǎng)性、激情創(chuàng)作,留下了753篇藝術珍品,以“二賦一詞”為代表的詩詞,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代表的小品文,以《黃州寒食帖》為代表的書法,以梅、竹、石為代表的繪畫等鴻篇巨著,從此加深了黃州的歷史文化內涵。
黃州成了一座蘊藏東坡文化財富的金礦。今日我的腳步是跟隨無數仰慕蘇東坡游客前來黃州淘金的。
東坡赤壁是黃州古城最吸引人的景點。它與黃州古城交相輝映。 赤壁在黃州古城之外,從黃州古城清源門而下。我進入東坡赤壁公園大門,是日,陽光燦爛,秋高氣爽,左側一湖碧綠,楊柳依依,含笑迎客。我興致勃勃前行,一座東坡雕像屹立在公園中軸線上,大理石基座上,一代文豪衣袂飄飄,滿臉憂憤,兩眼凝望滾滾長江。再往前走,撲入眼簾的紅巖高聳,樹竹參天;我拾級而上,左轉入一座古門,便到多年向往的東坡赤壁。我站在臨江陡山一亭子上,眺望遠景,江天一色。
詩興緣由景發(fā)。想必蘇東坡駐足在此,面對大江東去,想起人生的磨難,天地之廣,人生渺小,名利得失,何不盡拋九霄云外?豁達樂觀的蘇東坡生性樂觀,隨遇而安。眼前的山水靈動,蕩漾著一種神韻,此情此景,讓他對茫茫長江發(fā)出吶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以“變與不變”的辯證觀點,化解了內心的痛苦,激發(fā)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人生感悟;與天地同在同樂,超脫塵世:“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當你身臨其境再吟誦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更可以感受蘇東坡豪放詞章的意境,迎面吹蕩“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大有灑脫奔放之感。我想,如果蘇東坡沒有受貶到黃州的磨難,也許沒有機遇對人生心境來一個沉淀,也許也沒有一詞兩賦這樣流芳百世的文學作品問世。
所以,有識之士總結了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一個共同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一些文學巨匠凡有坎坷經歷的,尤其是其政治生涯處于低谷時期,往往是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乃至巔峰時期。
理性出思想,憤怒出詩人。司馬遷說過:“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本人也因“李陵之禍,幽于縲紲”,慘遭宮刑,蒙受了極大的侮辱和痛苦,使他領悟到前賢的不平遭遇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自己也決意以筆抒發(fā)自己的心聲,寫出了歷史巨著《史記》,成就了史學上的輝煌。韓愈提出:“不平則鳴”。魯迅也說:“發(fā)憤著書,意旨自激”。
由此可見,仕途的坎坷以及不屈服于命運的擺布,奮發(fā)進取的樂觀豁達精神,不在小人的嘲笑和冷眼中郁悶沉淪或者死去,讓生命之舟,越過激流險灘,揚帆遠航。這是古今中外罹難文人創(chuàng)作呈現(xiàn)高峰或巔峰現(xiàn)象的共同緣由。
我在習習涼風中隨著起伏的山路,穿梭在東坡赤壁間分布的亭樓間,讓腳步輕輕地叩響這條曾經印滿蘇東坡大文豪足跡的路徑。我此時站在東坡赤壁文化高地上,心想,人生有低谷,當學蘇東坡,再跌苦,也不可悲觀,不可平庸,不可頹廢!高揚理想旗幟,奮發(fā)進取,才是救贖自己的正道!
人生在世,天時地利人和。蘇東坡之所以在黃州沒有沉淪,得益于黃州的山水有情,也得益于黃州人民的熱情好客。蘇東坡落難到黃州,遠離朝廷是非之地,遠離政敵的誹謗和陷害。黃州的山水靈氣滋潤了他的文情詩意,黃州人民的善良和熱情相助,讓他感受到一種溫情。他評價黃州說:“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尊德樂道,獨異于他邦也歟?(《書韓魏公黃州詩后》)
“土風厚善”的黃州和“知尊愛賢”的黃州人為他提供了“地利人和”的條件。
“土風厚善”,這牽涉到風水中環(huán)境影響人的性格話題。 由此引發(fā)了我對黃州古城風水內涵的挖掘。
黃州,位于湖北版圖的東部,長江中游的北岸,與鄂州隔江相望,乘船從漢口順江而下,出三江口就可以看見黃州城的遠景。
翻開歷史的黃州府城圖,黃州境內陸勢北高南低。龍王山雄踞府城之北,南有赤鼻山,西有聚寶山,拱護府城。龍王山下有多條山崗由西北向東南方向蜿蜒伸展,黃州城內外街道,房屋依山崗、溝谷而建。有人將龍王山下的山崗比喻為龍須,也有人將其比喻做手背和五指。手背即城北高阜龍王山、赤鼻山,聚寶山,五指即為三山發(fā)脈的五條山崗。
《黃州府志》贊稱;“西以江為固,東傍湖泊,東北倚山巒,”又言:“前界大江,后倚高阜”。 宋元兩朝黃州州城濱江傍湖,地勢低洼,常遭水患的弊端。故在城南建有青云塔鎮(zhèn)水患。
黃州從故邾城,即今禹王城,南遷五里至江濱修筑土城。當時的黃州城不大,其地勢險要,水環(huán)州城。
宋.咸平三年(公元999年)王禹偁任黃州刺史,對黃州的地勢用詩來稱頌:“齊安古郡廢,移此清江頭。筑城隨山勢,屈曲環(huán)復周?!?nbsp;
黃州水系豐富。江繞黃州,三面環(huán)城。黃州巖溶地下水脈三面都接上了大江的補給,在天然條件下,黃州尤其龍王山地下水的動態(tài)年變化幅度較小,所以泉清水冽而不干涸。
赤壁山下還有君子泉和八卦井,皆為郡城黃州落脈要口處。
生氣充足的山脈地下水也豐沛。龍生水,黃州人的生活,離不開水井。隨處打一口井就會冒出汩汩清澈甘甜的井水。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十載:“今欲知此地水脈安在,宜掘一地窖,于天明辨色時,人入窖以目切地,望地面有氣如煙騰騰上出者,水氣。氣所出處,水脈在其下?!?水是生命之源,水靈動,亦主智,人心靜,則可安心讀書。早在明清時期,黃州府就已是湖廣省興辦學堂最興盛的地區(qū),而科舉考試也名冠湖廣各府。
“惟楚有材,鄂東為最”著稱。 據統(tǒng)計,黃州古代名人有1134位(進士944人,狀元5名,61人官至二品);近現(xiàn)代名人466人。上世紀初,黃州本土誕生了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林彪、王樹聲、韓先楚等200多位開國將帥都從黃州府走出。自恢復高考以來,黃岡中學就為國家輸送優(yōu)質人才高達三十五萬。
現(xiàn)在的黃州城又多了一個美麗的景區(qū),她的芳名叫遺愛湖。上世紀九十年代,黃州人為了彰顯“遺愛”精神,弘揚東坡文化,將城中的東湖、西湖、菱角湖合稱為遺愛湖。有十二景:遺愛清風、臨皋聽濤、東坡問稼、一蓑煙雨、琴島望月、花港春曉、野島秋鴻、江柳搖村、大洲竹影、水韻荷香、霜林松風和疏桐歸雁。
景區(qū)不光有山水之美,還有人文之美。每一處景點都有一個關于蘇東坡的典故,或來自于他的詞賦文章,或來自于他的喜好。各景點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其中遺愛亭位于公園的最高峰,在此可以眺望整個遺愛湖及公園的全景。公園內有很多石刻,上面刻有蘇軾的詞賦文章。
遺愛湖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所作《遺愛亭記》而得名。但古之遺愛亭是在黃州城南的安國寺,早毀。
《遺愛亭記》是蘇東坡為頌揚即將離任黃州去湖南任太守的徐君猷而作。徐太守為官清廉、有益鄉(xiāng)土,“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
我在遺愛湖悠閑散步,所到之處滿目藍藍的湖水,湖畔扶岸的垂柳,走了一下午,也沒有走到盡頭,路中聽健身一中年人對我說,遺愛湖總面積323公頃,環(huán)湖岸線長達29公里,你要走兩天才能玩完!
聽后,我忙著參觀景區(qū)的蘇東坡紀念館,不收門票。紀念館兩旁的立柱上有兩幅對聯(lián),一幅為:大江東去一葉舟半船明月 爽氣西來三聲簫笛兩袖清風!另一幅是蘇州定慧寺嘯軒蘇文忠公祠內的對聯(lián):翰墨溯高風輪扶大雅 椒馨薦遺愛鼎峙前修。
入館細心看了蘇東坡生平事跡展中的跌宕生涯、黃州歲月、風儀百代4部分,加深了對蘇東坡一生的了解。
出館見天色已近黃昏,我還是快去遺愛亭,亭子在一山上,亭子為兩層結構,有旋梯可上。我駐足認真讀了蘇東坡的《遺愛亭記》,恭錄如下:
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
夫君子循理而動,理窮而止,應物而作,物去而復,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東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為黃州。未嘗怒也,而民不犯;未嘗察也,而吏不欺;終日無事,嘯詠而已。
每歲之春,與眉陽子瞻游于安國寺,飲酒于竹間亭,擷亭下之茶,烹而飲之。
公既去郡,寺僧繼連請名。子瞻名之曰“遺愛”。時谷自蜀來,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見公。公命谷記之。谷愚樸,羈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質之于子瞻,以為之記。
見亭見人,眼前浮現(xiàn)出蘇東坡與時任黃州太守徐君猷在竹間亭飲酒賦詩,其樂融融的情景。為官造福一方百姓,這就是“遺愛”留傳后世的精神價值。其實,比徐太守更“去而人思之”的遺大愛者,當屬蘇東坡。他豪情抒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讓黃州書香飄逸天下。現(xiàn)在東坡文化成為黃州的一張金光燦燦的文化名片,帶來的旅游收入普惠當地人民。
不過,我認為遺愛湖的成功營造也是黃岡市現(xiàn)代為官者為民造福,留給后代的一份值得夸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大愛”!讓曾經一個藏污納垢之地變成不是西湖、勝過西湖的美麗之湖 。
人的性格溫和多半與生活環(huán)境水多有關。黃州人生活環(huán)境多水,其性格比大別山一脈下來,石山多地區(qū)的湖北人性情更溫和。性情溫和者,多心慈也!歲月靜好,樂天知足,這仍然是當今黃州人的寫照。
山環(huán)可藏風聚氣。秀水可藏氣納氣。黃州古城羅城內山水相依,不失為一宜居好地。依我所見,黃州古城的水口在辰方,其帝旺方在壬方。所以,據史料稱,黃州古城完善在明代洪武初年,為了響應朱元璋詔令天下:“廣積糧,高筑墻”。黃州知府李仁及駐軍指揮黃榮稟承朝廷旨令,將處于低洼的黃州府城,遷移到向北移二里處。新城位于龍王山龍脈之上,地勢高昂,規(guī)制宏偉。這也合風水法度。
據說,蘇東坡也懂得風水之理 。 范成大于1177年8月23日從長江上游來到黃州,他看到的東坡居所是:“郡東山壟重復,中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岡環(huán)之” 。這不也是藏風聚氣格局的表述嗎?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贊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m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自小愛好文學,參加工作最得意之事,淘書時喜購《蘇軾文集》,讓我人生觀和價值觀深受東坡精神的影響。
我在贛州古城成長,古城內有不少蘇東坡兩次逗留虔州遺跡。 他為《虔州八境圖》題詩和作序,大大提升了贛州古城的名氣。我就讀的贛一中校園內有“夜話亭”,說的是蘇東坡路過贛州時與贛州理學家陽孝本結交,相見恨晚,在此徹夜交談。
近年來我追逐著蘇東坡的腳步,走過杭州的蘇公堤、眉山的三蘇祠、惠州的白鶴峰東坡故居以及儋州的東坡書院……我一次又一次穿越時空與蘇東坡這位文化巨人對話,親臨蘇公當年流連忘返的山水間,聆聽松濤風吟,以捕捉千年大文豪的內心波瀾。今日游黃州,駐足東坡赤壁 ,重溫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放眼滔滔長江,心曠神怡,感受到做人要像蘇東坡那樣守正不阿,光明磊落;曠達堅韌,隨緣自適;幽默樂觀,情深愛真;豁達寬容,知恥內省。
蘇東坡卓越人格的魅力如同他的不朽作品,閃爍星空,永照后人!時值倒春寒,窗外冷雨飄飛,蝸居贛州古城寒舍,一壺香茗,伴我在書桌上寫下這篇黃州游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