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羽鶴 雩祭是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中國古代求雨的祭祀。雩祭即祈雨。殷墟卜辭中有許多以舞求雨的記載,雩就是求雨的專祭,殷商已很流行。雩祭之禮,天子、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稱為“大雩”。 祭祀 雩祭古代求雨的祭祀。 雩祭即祈雨。殷墟卜辭中有許多以舞求雨的記載,雩就是求雨的專祭,殷商已很流行。周以農(nóng)立國,祈雨之習更盛,宮中專設雩祭官及舞雩的女巫。 按《周禮春官·宗伯下》:"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雩祭時要跳"皇舞"--即舞者手執(zhí)五彩羽而舞,具體形式已不得而知。先秦文獻屢見祈雨的記載,如《谷梁傳·定公元年》記載,九月大雩,被認為"非正",因為植物沒有達到枯死、人的耕耘能力已盡的程度,所以不必"雩"。只有到了"其時窮,人力盡",無食的時候,才應"大雩"。《禮記》和《左傳》還記載,"暴巫"、"焚巫"之舉,就是說當久旱不雨時,要把女巫放在日光下暴曬,或將女巫活活燒死,《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云:"夏大旱,公欲焚巫尪。"晉杜預注:"巫尪,女巫也。主祈禱請雨者,或以為尪非巫也,脊病之人,其面向上,俗謂之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天遇大旱,欲焚有脊病爛鼻子的女巫以謝天神而求雨, 這無疑是原始習俗。尪音匡, 甲骨文寫作有兩例是口中露牙齒,另兩個腮旁有長毛(或散發(fā)?)形如鬼怪。賀蘭山巖畫中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形象,內(nèi)蒙古陰山巖畫中偶爾也能發(fā)現(xiàn)類似的形象,表明古代祈雨習俗相當廣泛。 求雨之習,一直沿續(xù)至今。據(jù)《神農(nóng)求雨書》記載,春夏兩季久旱不雨,如果旱情發(fā)生在東方,則由兒童舞蹈求雨;如發(fā)生在南方,則由壯年舞蹈求雨;如發(fā)生在西方,則由老人舞蹈求雨;如發(fā)生在北方,亦由老人舞之求雨,均以龍為標幟。這大概是舞龍求雨的由來了。如東西南北皆舞之仍不下雨,則在北門埋人骨;再不雨,則將巫祝放在烈日下暴曬;再不雨,則要在神山積柴擊鼓而焚巫祝。此習在后來的漢族民間就變換了方式,將泥塑龍王爺放在烈日下暴曬,且不時往"龍王爺"頭上潑水,伴以樂舞。旱災的引起,據(jù)說是由于"旱魃作怪"。旱魃是黃帝的女兒,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的時候,蚩尤掀起狂風暴雨,黃帝招架不住,便把天上的女兒"魃"叫了下來,止住了蚩尤的狂風暴雨,但其女兒再不能回天界,以后她到哪里,哪里就大旱,成為旱災神。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內(nèi)西漢墓室壁畫有"虎吃女魃圖"。 常雩與因旱而雩 雩祭分為“常雩”和“因旱而雩”兩種。常雩為固定的祭祀,即使沒有水旱之災,也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進行祭祀。常雩的時間,《左傳》曰“龍見而雩”。所謂“龍見”,是指蒼龍七宿在建巳之月(夏歷四月)昏時出現(xiàn)在東方,此時萬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時有雩祭;“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災而臨時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兩季,冬天已是農(nóng)閑,無旱災之虞,故而《谷梁傳》說“冬無為雩也。” 雩祭之禮,天子、諸侯都有,天子雩于天,稱為“大雩”;諸侯雩于境內(nèi)山川,只能稱為“雩”,大雩在南郊之旁筑壇。雩祭的對象,除上天外,還有“山川百源”(《禮記·月令》)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參考資料《中國民俗文化·禮儀》
禹步
禹步系春秋戰(zhàn)國巫覡依據(jù)大禹傳說而創(chuàng)造,是模擬禹偏枯“步不相過”的一種巫步,包含著禹鑄鼎象物禁御百物的巫術意義。由于治水過于勞累,又很節(jié)儉,大禹治水“薄衣食”,“卑宮室”,涉山川,風濕病很嚴重,據(jù)傳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行走跛足,俗稱禹步。后來納入道教法術系統(tǒng),成為道教重要法術。其步法由“禹步三”到“三步九跡”、“步罡踏斗”,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呈現(xiàn)出規(guī)范化和復雜化的傾向。禹步功能主要有消災去病、驅除鬼魅、禁御毒蛇猛獸、致雨等。實際上,禹步不具備獨立效力,只是巫術和法術操作程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商羊舞
據(jù)杏花崗村一帶的商羊舞藝人介紹,商羊鳥是一種吉祥鳥,每逢陰天下雨之前,就有成群的商羊鳥從樹林里出來,又蹦又跳,又竄又鬧地玩耍。天長日久,人們見商羊鳥出現(xiàn),就知道雨要降臨,家家戶戶挖溝開渠、疏通水路,為灌溉良田作準備。隨著歷史的變遷,商羊鳥逐漸絕跡,當?shù)厝藗冊僖部床坏缴萄蝤B的足跡。于是,每當天將大旱時,人們就自扮商羊鳥,戴面具,拿響板,單足高跳,并模仿商鳥搖頭晃腦,腳掛鈴鐺,蹦蹦跳跳。該舞的動作也出現(xiàn)在當?shù)匾环N叫做“碰拐”的兒童游戲中,此游戲為兩兒童各將一腿抱起,用膝蓋相互撞擊。據(jù)商羊舞老藝人講,此種游戲即出自商羊舞。至今,在古典舞中仍有“商羊腿”的動作名稱,其動作是一足立一足抬起,與此類似。 關于商羊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孔子家語.辯證》: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公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鬃釉唬捍锁B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兒童有屈起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也。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雨為災。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惟齊有備不敗。東漢王充《論衡·變動》云:“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曲其一足起舞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跳神篇則對“商羊舞”有了舞蹈的記載:“婦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 可見商羊鳥的出現(xiàn)是一種水祥吉兆, 人們見商羊鳥出現(xiàn),就知道雨要降臨。每當天旱久不雨時,人們就盼望商羊鳥的出現(xiàn)。人們就自扮商羊鳥,戴面具,拿響板 ,結彩鈴,模仿商羊鳥的動作,舞蹈蹦跳。這種模仿商羊鳥求雨的動作與傳統(tǒng)的祭祀儀式逐漸結合在了一起,經(jīng)過鄄城先民們的不斷升華、完善,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舞蹈——商羊舞,并且這種活動除了在天旱求雨時進行外,還形成了固定的舉行日期——每年三月三,自商周起,世代相傳至今。 商羊舞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漢族民間舞蹈,她和我國舞蹈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著很深的淵源,是鄄城人民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表現(xiàn)形式,寓含期盼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鄄城節(jié)日習俗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已受到國內(nèi)外學術界關注。商羊舞植根于鄄城人民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或文化歷史之中,也是被廣泛認同的中華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義的舞蹈形象之一 。 1956年,經(jīng)過老藝人趙子琳的挖掘整理,商羊舞被搬上了文化舞臺。1990年商羊舞載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民間舞蹈篇,2006年列入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
|
來自: 西納 > 《國學經(jīng)典書庫(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