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講的不是地圖上長了舌頭,而是舌頭上長了地圖,但這地圖沒有導向作用,反而有害于健康。
臨床工作中常見一種病癥,舌面上花剝,舌苔分布不均,有的地方舌苔隆起,像突起的丘陵;有的地方舌面凹陷,像自由沖刷的河道;還有的地方,尤其是舌的邊尖部位充血、潰爛,餐飲時感到疼痛。這種病癥恰如不規(guī)整的地圖,所以就叫它地圖舌。 地圖舌發(fā)生在小兒,多是由于消化不良所致,采用健脾消食和胃法治療,療效可靠;而成人的地圖舌,多是由于消化功能紊亂、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障礙所致,病情較長,反復發(fā)作。 每遇到此類疾患,大部分治療起來,很快就會康復,但也有個別病例,持久難愈。下面舉例說明我對于本病的處理情況,以便拋磚引玉。 【病例】某女,48歲,患地圖舌一年余,舌尖疼痛,舌苔花剝,影響飲食。2008年9月1日就診,四診之后,定為地圖舌,濕熱證。 【處方】黃連10g 升麻15g 石膏30g 炒萊菔子10g 棗仁30g 香附子10g 焦三仙各15g 甘草10g 梔子15g 羌活15g , 【用法】5付,機煎打包,分早晚飯后半小時各服1包。忌食辛辣食物。 又來復診2次,舌面平復,舌苔薄白,飲食恢復正常。停藥觀察,忌食辛辣。 |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43..口腔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