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ang Art 相藝術(shù)藝庫 · 書法 『人物簡介』 孫過庭(646年~691年),名過庭,字虔禮。他是何地人氏,學界一直沒有定論。唐朝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官右衛(wèi)胄參軍,一說官率府錄事參軍。他出身寒微,在“志學之年”,就留心翰墨,學習書法,專精極慮達二十年,終于自學成才。到了四十歲,才做了“率府錄事參軍”的小官,因操守高潔,遭人讒議丟了官。辭官歸家后他抱病潛心研究書法,撰寫書論,可惜未及完稿,孫過庭因貧病交困,暴卒于洛陽植業(yè)里之客舍。唐初大詩人陳子昂曾為他作《率府錄事孫君墓志銘》和《魏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鐘繇)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過庭比為三國時的大書家鐘繇,可見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孫過庭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chuàng)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傳世書跡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三種,都是草書墨跡,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書譜》。 且焚上一爐清香、沏上一壺好茶,來細細品味。 ▼ 『作品賞析』 書 譜 《書譜》在宋內(nèi)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現(xiàn)傳世只上卷。孫氏在數(shù)十年的書法實踐中,認為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nèi)迷其理?!币蜃稌V》一卷,于運筆評加闡述,故唐宋間亦稱為《運筆論》?!稌V》真跡,流傳有緒,原藏宋內(nèi)府,鈐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題簽。后歸孫承澤,又歸安岐,后歸清內(nèi)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臺灣,俗稱真跡本《書譜》,有影印本出版?!稌V》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提出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chǔ)。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成就是與他在書法理論上的成就相統(tǒng)一的。孫過庭書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為一體,并出之己意,筆筆規(guī)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 細觀《書譜》墨跡,孫過庭既得二王筆法的真諦,又有所發(fā)揚、創(chuàng)新。全篇開始一段用筆沉穩(wěn)。速去援來,應(yīng)規(guī)入矩,就象交響曲的引子,意和氣平;中間寫得興起,筆勢漸轉(zhuǎn)放縱,點畫相連,鉤環(huán)牽引;到了后段,隨逸興遄飛而達到高潮,只見筆下生風,波詭云譎,盡情揮灑。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氣呵成,真是“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達到了“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的化境??础稌V》的用筆,流暢婉轉(zhuǎn)中極富變化,“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映帶俯仰,氣脈貫通。筆端或輕如蟬翼,或重若崩云,剛中顯柔,柔中寓剛,飛動輕繼,意趣盎然。 《書譜》筆法雖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于變化。最具有特點的是橫劃、長點捺,先頓筆重按,后順筆出鋒,使一筆中陡然出現(xiàn)兩種變化,波瀾跌宕,神采頓生。右環(huán)轉(zhuǎn)下作弧筆時,筆畫末端由精轉(zhuǎn)而出細鋒,鋒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變細,從巖隙中急轉(zhuǎn)而出。藏鋒、露鋒、中鋒、側(cè)鋒,無拘無束,自然揮灑。其筆法、意趣、氣韻頗近陸機《平復帖》和王羲之《寒切帖》、《遠宦貼》,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稌V》的墨色亦燥潤參差,前半段以取妍,溫雅流美;后半段燥筆居多,“若柘槎架險,巨石當路”。其結(jié)構(gòu)雖以平正為基調(diào),但疏密聚散得宜,寬窄伸縮有致,在參差錯落的章法中,更見渾然天成之妙。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贊嘆和推崇,其中以孫承澤說得最為公允,他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