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p> 先生曰:“此卻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上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p> 【譯文】 徐愛說:“上古之人把知行分開來講,亦是讓人有所區(qū)分,一方面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如此功夫方有著落?!?/p> 先生說:“這樣做就拋棄了古人的意旨了。我以前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如果深諳知行之理,若說知,行已自在其中了;若說行,知也自在其中了。古人之所以知行并提,只因世上有一種人,只顧稀里糊涂地隨意去干,根本不思考琢磨,完全肆意妄為,因此必須說一個知,他才能行得端正。還有一種人,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思考,根本不愿切實力行,只是無端空想,所以說一個行,他方能知得真切。這正是古人為了救弊補偏,不得已而使之對策。假若明了這一點,一句話足夠?,F(xiàn)今的人非要把知行分為兩件事去做,認為是先知然后行。因此,我就先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切,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終生不得行者,必定終生不得知。這不是簡單的事情,此種錯誤認識為時很久了。現(xiàn)在我說的知行事一,正是要對癥下藥,并非我憑空捏造。知行本體原本如此?,F(xiàn)在如果知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把知行分開說也無關緊要,其實仍是一體。如果不曉我立論的主旨,即使說知行合一,又有何作用?那只是聊聊天而已?!?/p> 〔評析〕 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币馑际钦f,知是行的開端,行則為知的完成,二者互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為前提。再淺顯些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種食物的味道,除非以自己的舌頭去品嘗,以自己的心體去體會,否則無法知道它的真味。事同此理,沒有親身的經(jīng)歷,也無法體悟其中順、逆的切實情境。 @人間香海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