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維方式?jīng)Q定人生結(jié)果,23個成功思維
![]() 一.自我超越 有形有相的東西終歸于毀滅,要實現(xiàn)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這個有限的存在。中國先哲將“道”作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永恒存在。但這個道又不是不可么磨,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萬事萬物之中。理想人格的獲得就在于與“道”自覺、自然而然地合一。 雖“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絕象。要與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體和自己的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中達到無限,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永恒。中國知識分子習慣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軀殼上起念,追求某種精神境界,正是這種思維方式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 二.自我實現(xiàn) 中國先哲的目的是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的道德人性,從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謂的“心中樂地”。這種實現(xiàn)完全是現(xiàn)世主義的,它主張在現(xiàn)世人生中實現(xiàn)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因為永恒和幸福本來就在你的心中,隨時可以實現(xiàn)和受用.中國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為人生三不朽,正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在價值取向上的現(xiàn)世特征。然而,也同樣由于這種現(xiàn)世的自我實現(xiàn)導致了中國人的功利主義、家族主義和個人主義。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這說明,任何事物都是把“雙刃劍”。這種著眼現(xiàn)世的自我實現(xiàn)既解釋了中國人易于滿足,長期安于小農(nóng)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華民族勤勞忍耐的美德。 三.中庸之道 中庸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1)執(zhí)兩用中,不走極端,如對圣人的描寫,“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div> (2)無過無不及,避免偏執(zhí),追求平和。最明顯體現(xiàn)在中醫(yī)對身體陰陽二氣的調(diào)節(jié)上。 (3)得時勿失,時不我待,追求時中。至今仍有關于種小麥的農(nóng)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4)允執(zhí)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則地折衷。 中庸的思維方式在古代中國農(nóng)業(yè)、醫(yī)學、政治和人際關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穩(wěn)固了古代社會政治生活,緩和了階級對立和貧富差距,協(xié)得此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至今對世界仍有重大意義。 四.直覺思維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視邏輯思維,而習慣于進行直覺體驗。但這種直覺思維并不排斥理性思維,而是與理性思維交互為用,相輔相成,具有典型的思維特征。它目的在于把握對象的整體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通過“頓悟”來表現(xiàn)。道家的“悟道”、儒家的“ 豁然貫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這種思維的具體運用。 就思維的精確性來看,直覺思維是一種模糊的思維方式。這是因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質(zhì),不可能通過推理或分析來把握,只能通過直覺來領悟。中國人的許多概念、命題歧義叢生,正是這種思維造成的。所謂的“天人合一”,所謂的心通萬物,都是這種思維的必然結(jié)果。 五.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tǒng)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中國古人的整體思維主要有以下特點: 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克等整體結(jié)構(gòu)模式,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 2)宇宙整體和作為整體的具體事物具有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遵從相同的演化法則,并由此導出天地一理,萬物一馬,宇宙全息的結(jié)論整體思維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嫌詡是巨大的。中國人素有的“大一統(tǒng)”思想,中醫(yī)的“頭痛醫(yī)腳,腳痛醫(yī)頭”的整體療法,以及中國文化偏重綜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體現(xiàn)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 六.意像思維 意象思維方式亦稱為象征,是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來說明某種抽象的觀念或原則,是一種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中國傳統(tǒng)的意象思維方式可分為三類: 1)符號意象思維,用某種符號來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則,如《易經(jīng)》中的“--”“-”,各種道教,佛教的靈符。 2)玄想意象思維,用選擇出的意象符號來象征事物本質(zhì)或某種“形而上”的東西,如老子、莊子的“道”、玄學中的“無”“自然”,朱熹的“太極”、“天理”等。 3)審美意象思維,通過塑造審美意象來達到某種帶有文學藝術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維的詩、蘇軾的詞、中國的山水畫等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xiàn)[/B][B]中國傳統(tǒng)意象思維的優(yōu)點是富于靈感,帶有跳躍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它的缺點是不夠嚴密、精確,缺乏科學性。從這種思維可以明白為甚么中國古人長于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造,而乏于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 七.循環(huán)變易 中國古人認為,“物極必反”只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一半路程。如果從事物的整個運動變化過程來說,則是一反一復,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運動的。老子一方面講"道"生天地萬物,同時又講萬物復歸于"道",整個宇宙都處在這個大循環(huán)之中?!兑捉?jīng)》同樣也倡導終則有始,反復其道的變化觀。 中國古人不但用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變化觀解釋萬物,還用它來解釋社會運動和朝代的興替。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董仲舒的“三正三統(tǒng)”說,把中國的歷史納入一永遠的循環(huán)往復之中。以至于今天人們還常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皇帝輪流坐,今朝到我家”。 八.物極必反 中國人普遍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變。如《易經(jīng)》:“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蹦敲?,事物在什么地步才發(fā)生這種轉(zhuǎn)變呢?那就是,無論任何事物,到了盈滿或頂點時,便會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自漢代《淮南子》明確提出“物極必反”的命題后,它便成了中國人的一個傳統(tǒng)思維模式。這里的“極”,實際上是一種極限、頂點。之所以發(fā)生物極必反,是因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陰陽兩個對立面,當一方勢力上升,達到頂點時,便轉(zhuǎn)而消退;另一方則相反,由消而長,這時就發(fā)生物極必反。 九.萬物一體 中國先哲,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萬物與我為一”。這個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在儒家則表現(xiàn)為對萬物的仁愛上,認為萬物中的一草一木皆與我息息相關。在這種境界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甚至認為蟲魚鳥獸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這里,已無主客之分,物我之別。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鳶飛魚躍,一片生機,乃是因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愛胸懷,是主體體驗的結(jié)果。”在道家則表現(xiàn)為“渾沌”,人與鳥獸同處,與萬物并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馬之別。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發(fā)展,共同組成自然的整體。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機,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籬的精神體驗投射到萬物之中的結(jié)果。 十.天人合一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xiàn)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于人類后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于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欲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xiàn),也就達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薄岸U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饑來吃草。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碧烊吮臼呛弦坏摹5捎谌酥贫烁鞣N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xié)調(diào)。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十一.窮理盡性 中國古代哲人幾乎皆講窮理和盡性,但他們所窮的“理”卻是人心中天賦的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所盡的“性”是具有人類社會涵義的“性”或行為準則。其實“理”和“性”是合二而一的。理是從外在或天的角度說,而性是從內(nèi)在或人的角度講。二者的結(jié)合則通過“命”,故《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逼鋵?,“理”在本質(zhì)上就是“禮”,是社會政治、倫理原則的總稱和一切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這種原則本來是人類社會長時期形成的。但先古哲人將之上升為宇宙自然的總原則,再通過“天命”的手段,把它內(nèi)在于萬物中成為萬物個體的“性”。窮理盡性就是認識這種“天然的秩序”,并切身踐履,達到與自身化而為一的境界。 因此,中國人講窮理,雖然于《荀子》、《墨子》、《公孫龍子》、《易經(jīng)》等之中也表現(xiàn)出外向思維,探求物理的特征,但由于先哲將人生的意義定位于“自身精神境界”的成就,因此,這些人的窮理最終皆歸于“盡性以至于命”。雖有惠施對外物的探求,卻被莊子批評為“迷于萬物而不反”。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科學思維薄弱的原因。 十二.情感體驗 中國人很注重情感體驗層次上的意象思維,個人的情感需要、評價和態(tài)度在思維和處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使用。由于過分重視情感因素和心靈體驗,導致中國人在思維上缺乏概念的明晰性和確定性,沒有形成形式化和公理化的思維傳統(tǒng)。 在個人心靈體驗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義,或從具體感受中抽象出一般原則,使中國人很自然地將主觀情感投射到自然萬物之中,使自然萬物皆具有人的特點。它不但表現(xiàn)在哲學家認識外物的態(tài)度上,如曾點之樂,莊子的魚之樂,還體現(xiàn)在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主題上,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關漢卿的“六月飛雪”,以及曹雪芹的“木石姻緣”。 此外,中國人認為山川樹木皆有靈氣,封禪、祭河也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 十三.明心見性 禪宗的思維或成佛方式。自南北朝時竺道生首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佛性便被從神圣的彼岸拉回到每個人的心里。因此,慧能說,“佛向心頭做,莫向心外求”。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見到自家的“本性”。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關鍵在于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這個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這個道理,即使佛也變成了普通人。佛與凡夫本無差別,只在“迷”、“悟”之間。 十四.漸悟思維 漸悟思維貫穿于中國古代各家思想之中。它的特點在于主體從思維的對象和內(nèi)容方面作好必要的準備,經(jīng)過某種契機的引發(fā),突然認識到事物的全體和真相。認識到事物的真相或全體, 在道家稱為“悟道”;在儒家稱為“豁然貫通”;在佛教稱為“成佛?!?/font> 在佛教,漸悟又名“因緣見性”。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積德修道的助緣,才能見性成佛。最著名的是神秀的漸悟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生塵埃。" 在儒家,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程頤的“脫然貫通”和朱熹的“豁然貫通”說。他們認為,只有知識積累到一定秤諶,才能在“用力之久”的工夫中達到“豁然貫通”。故荀子對漸悟總結(jié)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靈也,思之極也?!?/div> 十五.渾沌思維 混沌思維最明顯地表現(xiàn)是,認為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說、也無法說的。.為此,儒、釋、道三家皆將對世界的最終認識當作個人的直覺體驗.這是一種“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境界為此,莊子曾舉出了有趣的“渾沌鑿竅”的故事。 “南海的帝王叫 ,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之國的帝王叫渾沌, 、忽經(jīng)常到渾沌那里游玩,渾沌對他們很好。 忽想報答渾沌的友善。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視聽,用來呼息、吃飯,渾沌卻沒有,咱們給他鑿個吧!”兩人于是每天鑿了一竅,鑿了七天,七竅全俱,而渾沌卻死了。 混沌思維的結(jié)果就是認識到“萬物一體”。這不但是一種認識的結(jié)果,還是人格提升的一種精神境界。無論儒、釋、道觀點上如何相異,但他們的最終境界都是一致的。如莊子的“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程顥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僧肇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等等。 十六.躬身踐履 中國人學習的目的在于成就高尚的人格,而高尚的人格不是通過知識積累所能達到的。因此,伴隨成德的學問,自然形成一種切身踐履圣人之言的思維。它具體表現(xiàn)在如何通過將圣人之教與自己的言行結(jié)合起來,最終成圣成賢。 故《大學》在列了三綱領,八條目之后,直接道出“一是皆以身為本”。只有個體通過躬身實踐,才能成為圣賢,受人尊敬。否則,便會被人斥為趙括馬謖之流,不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當然,無論儒家、佛教和道家,所強調(diào)的躬身踐履都與西方的科學實驗儼然是兩回事。中國古人的躬身踐履是對圣人之言的信仰和執(zhí)行,在這里不存在懷疑,只存在印證。如果你印證不了,那說明你自身有問題,決不能在圣人之言上找毛病。其目的便是達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十七.格物致知 中國宋明理學的認識方法,最早見于《大學》,是八條目中兩條目。有理學派和心學派兩種解釋。理學派以程頤、朱熹的觀點為代表,他們認為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道理,包括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原則;而致知則是利用“類推”的方法,將已得之理推廣到事事物物之上。其具體方法在于讀書討論,應接事物,和到具體事物中去發(fā)現(xiàn)。等到積累到一定秤諶,便會豁然貫通,達到萬物之理為一的境界。 心學派以陸九淵、王陽明的觀點為代表。他們認為“心即理”,格物就是正心,認識本心,使心始終不離正道。至于外物如何,則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致知則是將內(nèi)心中的道德原則即良知推廣于事事物物之上,使萬物皆具有吾心之良知。但是,無論程朱,還是陸王,最終都歸于明心中的本性,即道德本然,以達到儒家的“圣賢境界?!?/div> 十八.反求諸己 中國人認為學問的目的不在于認識外物,而在于成就自身,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反求諸己”,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最高人生價值的標準,便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之一??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泵献诱f:“反躬自問,正義不在我, 縱是卑賤之人,我也不去恐嚇他;反躬自問,正義在我,雖千軍萬馬,我也不畏懼?!避髯右舱f:“君子每天要做三次反思,便可達到聰睿智達,行為無過?!蹦敲?,所謂的反思、反躬自問是思什么、問什么呢?簡言之,就是反問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時,問問自己的良心,如果心安,則為之,如果心不安而為之,則失去了反思的意義。 反思的目的就是要成就自身,成就自身的德行,而不是僅僅的知識積累。通過自我反思,覺悟到道德原則乃我本然所有,自覺地依照道德原則而行,就叫“悟”。相反,不悟自己的本性,單純追求知識的積累,則被批評為“迷于萬物而不反”。 反求諸己同樣體現(xiàn)為道家和佛教的思維方式。老子的“滌除玄鑒”,莊子的“心齋”、“坐忘”,禪宗的“明心見性”都具有典型的反觀內(nèi)求的特色。故老子在評價成就精神境界時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不為?!鼻f子更明確地提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言下之義,人應當反求于心,不要逐物不返,只有于內(nèi)心中發(fā)現(xiàn)人的自然本性或人生意義,才是明智之舉。 正是由于這種反觀內(nèi)求的思維方式和成就自身精神境界的價值取向,使中國人懶于探求外物的規(guī)律,而重視人生意義的實現(xiàn)。 十九.頓悟思維 禪宗祖師慧能提出的獨特的悟道之方。它反對一切知識積累、只憑一介清明之心,單刀直入,直探至理真源,達到成佛的境界。但禪宗的頓悟亦不是完全無可么磨的,它也有引導入悟的方法。 1、疑念法,即通過提出問題,喚起疑念,久思不通,突然有得,求得覺悟。如:“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窗前柏樹子。” 2、暗示法,即通過暗示而不直接給出答案,啟發(fā)人去盡心求解。如:禪宗中的“斷指悟道?!?/div> 3、遮掩法,即烘云托月,如慧能點悟神會時曾說:“不思善,不思惡,還我明上座本來面目?!毖韵律駮腥淮笪颉?/div> 二十.超佛越祖 禪宗思維方式,它否定了彼岸的神圣偶像,靠自身的信念和覺悟,就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自己的心中,實現(xiàn)精神超越。這種境界既不離現(xiàn)實卻又超越了現(xiàn)實,既不離自我卻又超越了自我,是一種不同于其它宗教的超越。正如禪宗語錄所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境界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和享受到。這種思維方式排除了彼岸與此岸的差別,取消了彼岸的偶像,在自己有限的存在中實現(xiàn)了無限和永恒。 二十一.察己知人 《呂氏春秋察今》:“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也”。因此,人應該體認內(nèi)在的自然本性,而不在于辨別外在的事物之理。因為吾性即人性,要認識外物和別人,只需認識自己就夠了。 所謂內(nèi)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主要指共同的愛好、欲求以及理想。這些愛好、欲望和理想等,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秴问洗呵铩氛J為人皆崇尚相同的秩序,有相似的欲望或理想;道家認為人皆有相似的崇尚自然的本性;儒家則以為人皆有相同的道德本心,皆喜歡合于理義的事情,皆希望實現(xiàn)“大同仁愛”的社會。所有這些相同或相似,一言以蔽之,皆因為各學派都認為人心中有一個“共識”,在這種共識下,可以推己及人、察己知人。 二十二.辯證思維 中國先哲擅于從事物的有機聯(lián)系、對立統(tǒng)一中認識和把握事物,具體表現(xiàn)在陰陽剛?cè)岬膶αⅰ⒁环譃槎c合二為一的對立統(tǒng)一、“和實生物”、“執(zhí)兩用中”的處事方法,以及“物極必反”的發(fā)展變化觀。特別地,“執(zhí)兩用中”的處事法則形成了中國人寬厚仁和的民族特性;而“物極必反”的世界觀則幫著中國人在困苦危難之中,始終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希望,它使我們的民族從不消沉,永遠處于活力和奮斗之中。 中庸之道,執(zhí)兩用中,反對極端 易經(jīng)陰陽,男女婚配,和諧調(diào)和 老子黑白,循環(huán)輪回,物極必反 馬哲矛盾,斗爭消滅,你死我活 二十三.安身樂命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超出個人的能力和欲求之外的。明知在人的能力之外而又要拼命追求,則不免陷入煩惱之中。故中國先哲從心靈上解除人的煩惱??鬃诱f:“盡人事,聽天命。”孟子也說:“不知道它怎么來的,但它卻來了的,都是命定的?!比嗽谶@些東西面前只有坦然處之,盡心盡力,至于那人力不能及處,只好任其自然了。莊子則提出,不但要承認天命,而且還要高高興興地接受它,順應它,這樣便能使心靈常常處在自由逍遙之中。故說:“通達生命的真實狀況的,不去追求與生命無關之物;通達命運實情的,不去探討人的理智無可奈何的東西?!边@樣才能安時處順,無往不樂。 推薦閱讀: 99個名人的哲理思維
每個人都有思想,每個人都有思維活動,80后一代人應該看過一個電視劇叫《血色浪漫》,里面鄭桐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得,“思想之獨立,精神之自由”,我們所有的思維活動會指導著我們?nèi)绾稳プ鋈俗鍪?。但是有時候80后的我們因為沒有經(jīng)歷過一些人和事,或者沒有從經(jīng)歷過的這些人和事中提煉出一些東西,以至于有時候進入了思維定勢。 這就是大家經(jīng)常說的,腦袋決定屁股,進入了思維定勢,我們在學習、生活、工作、創(chuàng)業(yè)中會出現(xiàn)停滯,以下是網(wǎng)友們從歷史上的名人身上挖掘的人生智慧,換個方式叫“思維”,一共是99條,如果你是一位80后,建議你來看看,收藏起來,每天看一遍,也許能夠解決思維定勢的頸甁。 1.“黑點”思維 每個人身上都有優(yōu)點,不要總盯著自己的短處,要知道我們身上除了缺點還有更多可貴的優(yōu)點。 2.幽默思維 幽默是苦澀人生中甜蜜的糖,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個懂得幽默的人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 3.“低頭”思維 “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只有那些內(nèi)里空虛的稗子,才會顯擺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這就是“低頭”思維。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4.“十減一”思維 很簡單的問題:十減一就是等于九。但事情被弄得很復雜時,你無須跟在別人后面跑,誠實是你最好的回答。 5.“妥協(xié)”思維 妥協(xié)是一種美德,讓別人舒服了就是善待了自己。有的人認為妥協(xié)就是損失了自己的利益,其實換一種角度看,我們雖然表面上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但實際上我們的形象已經(jīng)在無意中得到了提升。 6.戰(zhàn)勝思維 在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戰(zhàn)勝不是把對手打得落花流水,而是將對手變成自己的朋友。這才是真正完美的戰(zhàn)勝。 7.破戒思維 破戒思維就是,挑別人毛病之時,就是自己犯毛病之時。當一個人找到他人的過失時,應該想到自己正在犯同樣的錯誤。 8.洛克菲思勒思維 洛克菲思思維就是,為人要謙遜,待人要友好,不要因為自己有錢就表現(xiàn)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 9.羅思福思維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10.里根思維 自己的過失要自己負責,過錯要勇于承擔,這才是一個男兒所為。這就是里根思維。 11.赫魯曉夫思維 站著說話不腰疼,如不身臨其境,是理解不了別人真正的心情和無奈的。這就是赫魯曉夫思維。 12.柯立芝思維 遇上非批評不可的時候,請記得先贊美對方;在不改變藥效的情況下,給苦藥加點糖。這就是美國前總統(tǒng)柯立芝的思維。 13.華盛頓思維 做人要有氣度,要學會寬容。與其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不如讓自己多一個朋友,這是華盛頓的思維。 14.艾森豪威爾思維 各司其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該放手時就放手,死抓著權利不放,事必躬親的領導往往吃力不討好。 15.布勃卡思維 有時侯,可持續(xù)發(fā)展比一下子就到頂峰要明智、經(jīng)濟得多,在努力向上的同時,留點余地給明天,未嘗不是一個明智之舉。這就是布勃卡思維。 16.馬斯洛思維 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我們更關注被愛和受尊重的感受,卻往往忽視了愛與尊重他人的前提。馬斯洛思維說的就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你只有主動去關照、幫助一下別人,你眼前的世界也許就會因此而改變。 17.甘地思維 甘地思維就是,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斷然放棄。有時侯固守殘缺是一種憂傷,而失去是一種美;固守殘缺是一種損失,而放棄卻是一種進步。 18.藺相如思維 路留一步,味讓三分。意思是,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樂法。 19.曾子思維 言必信,行必果。自己首先要是一個講究誠信的人,然后才能要求別人對自己講信譽。為人父母更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這就是曾子思維。 20.孟母思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了自身的發(fā)展,還是遠離那些糟粕骯臟的習氣,選擇那些高尚有修養(yǎng)的人做自己的鄰居。 21.王羲之思維 王羲之思維就是,遇事鎮(zhèn)定自如,方顯大家風范;遇事慌亂,是成功者的大忌諱。在危機來臨時,保持頭腦清醒,才能找出解決事情的辦法。 22.沈從文思維 沈從文思維就是,對于自己犯的錯誤,要勇于承認并及時改正,要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讓別人尊重的人。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3.“餛飩”思維 人生最寶貴的不時生命,而是永恒的愛心。 24.“修史”思維 修史講究實事求是,做人也是如此。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值得托付任務的人,并能成功地完成任務的人。 25.“以貌取人”思維 那騎著白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有可能是那唐僧;那長著翅膀的也不一定都是天使,有可能是那鳥人。以貌取人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26.健力寶思維 幫助別人也是要講究技巧的,把自己的幫助化作小小的善良的舉動,在不經(jīng)意間表現(xiàn)出來,既維護了別人的自尊,又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27.“背后鞠躬”思維 欣賞和贊美對方的話當著其他人的面說,能夠即使生動的表達自己的真誠,這比親口告訴對方要有更好的效果。 28.復雜思維 好人壞人并不只是單看外表就能分辨出來的,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優(yōu)點,區(qū)分好人壞人的標準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但有一點要記?。翰灰唵位?、公式化。 29.責任思維 其實負責任是我們份內(nèi)的事,堅持正確的觀點,盡到自己的責任,我們才能做一個合格的人。 30.傾聽思維 上帝之所以給我們一個嘴巴兩只耳朵,是為了讓我們少說多聽。聰明人不是想說得最多,而是想怎樣才能說得最少,學會傾聽是他們更有力的語言。 31.“自我”思維 人在社會上生存不能自我,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別人的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當我們希望他人做某些事時,多為他人著想,考慮一下別人是否愿意。 32.傳令思維 很多話經(jīng)過別人的嘴時,可能經(jīng)過了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不能輕信傳言。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33.哥倫布思維 想了就要干,這才是哥倫布思維的可貴之處。自古成功自有道,這個道,往往就是在眾人認為不可能的地方闖出來的。 34.帕瓦羅蒂思維 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那唯一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就是你會掉到兩個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應該選定一把椅子。這就是帕瓦羅蒂思維。 35.弗羅倫斯思維 目標必須“看得見”,人生看不到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即使你有再充沛的精力也是做無用功。 36.拿破侖思維 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敢想敢干,不被外界所干擾,在任何情況下,始終保持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37.丘吉卡思維 38.愛迪生思維 沒有哪一次大的成就是不經(jīng)過艱苦試驗能夠得來的,任何成功都是以堅持不懈和廢寢忘食地工作為后盾的。 39.高斯思維 高斯思維就是,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做得更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知者無畏。 40.馬太思維 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yōu)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行業(yè)或?qū)I(yè)制定規(guī)則的人時,你得到的利益就越多。 41.史泰龍思維 史泰龍思維就是“成功源于堅持”,1850次的失敗都不足以讓我停下追逐夢想的腳步,在挫折面前,我相信堅持就是勝利。 42.肯德基思維 肯德基思維就是,有志不在年高,只要你想做,就永遠都不會太晚。 43.蓋蒂思維 蓋蒂思維指的是,好習慣和壞習慣都具有很強大的力量。好的習慣讓人立于己于不敗之地,壞的習慣則讓人從成功的寶座上跌下來。 44.林肯思維 被馬蠅盯著的馬跑得更快,被欲望驅(qū)使的人會自動前行,找一個能激勵自己的對手,我們就會走得更遠。 45.阿甘思維 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昨天,開創(chuàng)明天。昨天是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xiàn)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現(xiàn)金,有流通的價值。 46.洛克思維 當目標既是未來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時候,它便是最有效的。這就是洛克的思維方式。 47.富蘭克林思維 富蘭克林思維,就是時間思維。即:時間就是財富,時間就是價值。浪費時間就是在浪費生命,就是在浪費金錢。 48.斯坦利思維 在斯坦利的思維里,每個人都有一個“蘋果”,這個蘋果就是信念。無論旅途中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你心中擁有堅定的信念,你就能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 49.羅森塔爾思維 羅森塔爾思維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50.海因斯思維 原來10秒的這個門不是緊鎖著的,它虛掩著,就像終點那根橫著的繩子。成功的門是虛掩著的。這就是海因斯思維。 51.斯大林思維 斯大林思維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一次得到都要有相應的付出,關鍵是用什么交換什么。想要不勞而獲,白撿便宜是不可能的。 52.蘇格拉底思維 蘇格拉底思維就是,成功在于堅持。世間最容易也是最難的事就是堅持,堅持下來的就是成功的。 53.羅丹思維 羅丹思維就是,人生就是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在藝術中追求完美的人才能不斷進步,在工作中一絲不茍的人才堪當大任。 54.比爾·蓋茨思維 比爾·蓋茨思維就是“我應為王”。即使是屈屈第二,對他來說,也是不可忍受的。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是自己認定了,就一定做到最好。如果是與別人比賽,就非得勝不可。 55.戴爾思維 戴爾思維就是,不為外在的壓力束縛困擾,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會成功。 56.松下思維 在犯小錯誤時,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嚴加斥責,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錯時,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沒有必要去給予嚴厲的批評了,反而不如對下屬進行感情教育。 57.亞默爾思維 亞默爾思維指的是,在追逐主要目標的過程中,會有派生出來的次要目標與機遇,在大家都蜂擁而上搶第一落點時,去搶第二落點不失為明智之舉。 58.蛻變思維 沙拉斯特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筑師。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完全可以決定,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這就是蛻變思維。 59.“大石塊”思維 在人生中,興趣、愛情、信仰、學識、夢想、事業(yè)、玩樂,究竟哪一個是你的人生目標?哪一個是你先要處理的“大石塊”?切切記著先去處理這些“大石塊”,否則你就會終身錯過了。 60.自救思維 當誰都無法依靠的時候,只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是真理。 61.鯊魚思維 鯊魚往往是“撞到南墻就回頭”,而我們不應該像鯊魚那樣,任憑心理暗示發(fā)揮作用,我們要擺脫它的消極影響,發(fā)揮出自己的潛力。 62.定位思維 人生的路是不會平坦的,人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關鍵是我們?nèi)绾稳Υ?/span> 63.大仲馬思維 大仲馬思維就是,作家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使讀者感動。同樣我們只有對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付出感情和精力,才有可能取得成績。 64.“長遠”思維 做人做事要有長遠打算,不能為了眼前的一時安逸,而造成將來的慘重損失。目光短淺只能一事無成。 細節(jié)的準確、生動可以成就意見偉大的作品,細節(jié)的疏忽會毀壞一個宏偉的計劃。白蟻確實可以造成長堤潰決的后果,必須進行科學、細致的觀察和研究,才能防患于未然,任何麻痹和對細節(jié)的忽視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 66.硬幣思維 對于地上的一個硬幣熟視無睹,那么你會錯過更多的硬幣。巨大的財富是有一枚枚硬幣堆積起來的,一個連硬幣都不要的人,怎么會成為巨大財富的支配者呢? 67.馬歇爾·布朗思維 馬歇爾·布朗思維就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即使是你已經(jīng)參加了工作,也應該拿出相應比例的時間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68.列寧思維 列寧思維就是,“你們可以開除我的學籍,但開除不了我求知的心,我要在校外上大學!”為了自己的信念,刻苦自學。擁有這樣積極進去的心態(tài)和堅韌的決心還有什么不能成功的! 69.孫中山思維 孫中山思維就是,一天不讀書就不能生活。生活苦一點沒什么,一兩頓飯吃不吃也不要緊,但是不能忍受不讀書。 70.經(jīng)驗思維 學歷并不能代表什么,學習能力才是生存之本,要尊重有經(jīng)驗的人,多向他們請教,學習才能少走彎路。 71.愛因斯坦思維 愛因斯坦思維就是,對于知識要活學活用,不必死記書本上那些可以查到的東西。 72.哥白尼思維 哥白尼思維就是,人類是在不斷打破傳統(tǒng)的觀念中進步的。敢于對傳統(tǒng)觀念提出質(zhì)疑的人,才能在科學上有所發(fā)展。 73.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就是,世間一切都是有其相反面的。失敗總是與成功攜手,挫折總是與轉(zhuǎn)機并存。生活在向你關閉一扇門時,也在想你打開另一扇門。 74.巴蒙蒂埃思維 巴蒙蒂埃思維就是,利用人們的普遍心理,使得事情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fā)展,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預期要求。 75.詭辯思維 詭辯思維就是,一個問題在多個條件下有多個答案,不同的立場和角度會知識不同的答案。 76.馬克·吐溫思維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很難得到大家的共鳴,既然有人提出異議,干脆否定它。既保全了自己,又把決定權交給了別人。 77.換票思維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環(huán)境,看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jié)論也不一樣,行為結(jié)果也不一樣。 78.木梳思維 把木梳賣給和尙,這是一件看起來匪夷所思的事??墒侵灰覀冏儞Q思維方式,都是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木梳思維。 79.曹操思維 運用人對某種事物渴求的普遍心理,加以引導,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是曹操思維。 80.劉備思維 用于政治謀略,這是韜晦之術,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表面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nèi)心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專一等待時機,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81.孫子思維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边@句名言體現(xiàn)了一種十分可貴的思維方式,那就是:要想戰(zhàn)勝對手,必須了解對手。 82.姜太公思維 姜太公思維就是“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喻為了求賢,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83.磨刀思維 “磨刀不誤砍柴功”這句話告訴我們:事前做好準備,雖然會占用一些時間,但是可以提高辦事效率。 84.多米諾思維 多米諾思維要說的是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以忽視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個微小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改變大局的開端。 85.奧卡姆思維 剔除多余的東西,舍棄一切復雜的表象,直指問題的本質(zhì)??上Ы裉斓娜藗冏砸詾檎莆樟嗽S多知識,喜歡往復雜處想。 86.費米思維 簡單化菜市最經(jīng)濟,最優(yōu)化,費米思維是一種最簡單,最省力,最準確的思維法則,具有普遍的概括性。 87.創(chuàng)意思維 當別人都在淘金時,你賣水;當別人都在販賣茶葉時,你賣框;當別人都在搶雞蛋時,你養(yǎng)雞……總之,不要跟大部分人一樣,這樣你會更容易成功。 88.破舊思維 經(jīng)驗有時固然可信,但有時侯固守著經(jīng)驗,只能在原地踏步,只有打破經(jīng)驗的束縛,才能迎接新的成功到來。 89.草船借箭思維 對事情的發(fā)展始終關注,通過分析觀察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一來才能未雨綢繆,以不變應萬變。 90.“聾啞”思維 聾啞人只能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而我們是正常人,我們除了肢體,還有嘴巴。因此我們不能像聾啞人那樣只會比劃,我們應該讓自己的思維“活”起來,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變換思維角度、學會調(diào)控自己的思維。 91.毛毛蟲思維 毛毛蟲喜歡“跟隨他人”,結(jié)果全部死掉了。如果他們當中有一只與眾不同,他們就能馬上改變命運,告別死亡。 92.猴子思維 定勢思維最難突破,但是只要你敢于逆向思考、勇于打破常規(guī),你就有可能成為贏家。 93.鳥籠思維 鳥籠思維指的是,一旦你的房間掛著一個空鳥籠子,即便是你從沒有想過養(yǎng)鳥,最后你還是會買一只鳥放在籠子里。 94.拍照思維 人往往就是這樣,你越是讓他睜著眼,他越可能在緊張的狀態(tài)下偏偏閉上了眼,既然這是人的本性,干脆讓他們閉著眼好了。 95.組合思維 同樣的東西,不同的組合方式,就有不同的結(jié)果。仔細觀察現(xiàn)有的工藝、要素、產(chǎn)品,進行一些巧妙的小組合,有時侯,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96.司馬光思維 水缸的形狀和作用讓人們的思維和行為受到限制,需要救人的時候往往想不到打破,而拘泥于從缸口救人。最簡單的砸缸就是打破思維桎梏的方式,只有打破舊思維的桎梏,思路才會見光明。 97.破窗思維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又得不到即使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這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jié)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增長。這就是破窗思維。 98.默爾思維 富裕和肥胖沒什么兩樣,也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這就是默爾思維。 99.代價思維 每一種改變都需要付出代價,你可以少付代價,但是不可能不付。如果你想不付一點代價,結(jié)果往往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這就是代價思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