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德爐與巧生爐
﹃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這是我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對陳巧生仿古銅爐的評價。馬未都先生將陳巧生鑄造的﹃巧生爐﹄與﹃宣德爐﹄并列而言,這說明巧生爐的不凡,同時也表明了巧生爐在當今我國仿古銅器中的領先地位。
冷堅 壹 宣德爐 宣德爐,是指明代宣德年間宣宗皇帝主持鑄作的香爐。宣德年間,海內升平。明宣宗朱瞻基成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他在點檢內府藏品時,感嘆古代流傳下來的銅器太少,便有了增添銅器的想法。宣德三年(1428年),暹羅國(今泰國)刺加滿靄向朝廷進貢風磨銅數萬斤,這又觸動了宣宗皇帝改善郊壇、太廟及內廷鼎彝陳設的想法,于是就頒布圣旨,命工部、禮部官員遍查史籍,研究宮中所藏器物,參照內府收藏的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款式和《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圖譜,并親自選定117種鼎、爐、簋、鬲等器物款式,由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人,召集民間技藝精湛的銅爐鑄造工匠千人匯集京城,用這些風磨銅來鑄造香爐。在鑄造過程中,還加用了金、銀、錫、鎂等三十三種貴重材料。于是,以優(yōu)質的原料,加上精妙的鑄造工藝,一批精美絕倫的鼎彝銅器脫穎而出,其中銅香爐就有數千件。普通的銅經過四煉后,便出現珠光寶色,而鑄作宣德爐的銅,最精純的要經過十二次冶煉,最差的也要經過六次冶煉。正因為如此,宣德爐才名揚海內。 宣德年間,所制的香爐共計五千余座。各式各樣的香爐,無所不有。所制之器,大多為仿古代名器,其中有仿商代的鼎,有仿唐代天寶局式的,也有仿宋代祥符禮器圖式的,仿《宣和博古圖錄》的,仿《元豐禮器圖》的和仿《紹興鑒古圖》的等等。宣德爐的上等器具,有的還用赤金鎏裹,或鑲嵌金銀和名貴寶石等。各種器具的耳、邊、口、足等最細微的地方,也都精心制作,如耳的種類就有五十多種。宣德爐最精妙的是色澤,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fā)出奇光,猶如妙齡女子的肌膚,柔膩光滑,且色彩燦爛善變。 宣德爐是中國古代銅器繼商周青銅器以后的又一經典。宣德年后,宣德爐的影響依然存在,達官貴人對宣德爐更是一往情深,于是便出現了仿宣德爐。首先仿制的是吳邦佐。吳邦佐是宣德時鑄銅工藝名匠,曾是冶煉、鑄造宣德爐的督造官,也是爐式、款式、色種的設計者。邦佐為宮廷的宗廟社堂,鑄造了大批銅器,同時還“私鑄”銅爐出售,皆精妙絕倫。宣德爐停鑄以后,吳邦佐雇傭原班鑄爐工匠,依照宣德爐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制,其中的精品可與御制宣德爐媲美。蘇州的一些工匠更是精于仿宣德爐,而且名家輩出。 貳 巧生爐 巧生爐,是以“陳巧生”命名、落款的仿古銅爐。它是陳巧生積四十年鑄造銅爐之經驗和長期研究破解宣德爐制造秘訣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宣德爐的華美轉身。 陳巧生,字彥岐,號爐香居士,蘇州人,1957年1月出生?,F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仿古銅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蘇州巧生銅藝工坊、蘇州巧生爐文化有限公司、蘇州巧生爐博物館、蘇州陳巧生爐文化藝術館創(chuàng)始人。 陳巧生是陳氏銅爐世家的第三代傳人。他從小受父母的影響,深深愛上了鑄作銅器的手藝。八歲就跟著父親學做銅器,當然也做雜活。到了十八歲,就開始做銅匠。他靠了一條小船,一副銅匠擔,幾乎走遍了江南的大小城鎮(zhèn)。 1981年,陳巧生在皮市街古玩市場碰到一位老朋友。朋友問他:“你能否做一只宣德爐?”陳巧生一口答應:“可以。”不料,這一聲應允,竟開啟了他日后艱難而又輝煌的仿制宣德爐的征途。 第一只仿宣德爐的研制,遠比原來想象的要困難幾十倍,從開始構思到成爐,足足耗費了一年的時間。期間,遇到了設計、銅料、打磨、雕刻等各種問題,而且每前進一步,就會遇到新的困難。開始,手中只有一張老爐的平面圖,沒有可以參照的老爐實樣。怎樣才能復原宣德爐?他日思夜想。也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經過近百次的試驗失敗,最后終于掌握了銅水的溫度,以及銅料和化學元素的最佳配方。1982年,陳巧生終于仿制成功第一只宣德爐。這是一只純手工打造的宣德爐。加之用中草藥上色擦磨,這只爐包漿自然,膚色圓潤如玉,爐上有四只鳳凰,寓意鳳飛四方,光芒四射。他為此欣喜萬分,因為他實現了對一個朋友的承諾,這一只銅爐是陳巧生誠信為人的見證,更是對陳家祖?zhèn)縻~藝重大突破的標志。 從此以后,陳巧生的仿制宣德爐技藝日趨精妙。其仿制的宣德爐成為國內古玩市場最愛歡迎的收藏和玩賞的藝術品。陳巧生仿制的宣德爐,握于手中,壓手沉重,其皮殼如嬰兒肌膚般的細膩圓潤,其爐底落款:“大明宣德年制”。這種高仿的宣德爐,竟與真的宣德爐一模一樣,就連專門收藏宣德爐的專家也難辨其假。于是,一些古董商將陳巧生的仿宣德爐,在古玩市場上冒充真宣德爐出售,以獲取暴利。當陳巧生得知這一情況后,便毅然采取措施,所制銅爐不再落款“大明宣德年制”,而是落款“陳巧生 制”。于是,“巧生爐”之名,不脛而走。 馬未都先生的“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 爐”的贊譽,更是傳遍大江南北。 巧生爐器形,參照《宣德彝器圖譜》,其鑄造法也完全依照宣德爐用的失蠟法及明代宮廷鑄造的工序,工藝可謂精益求精。首先,銅爐原料獨特,除銅以外,在冶煉中還加有銀、鎂等貴重材料,所以銅爐的質地特別細膩,色澤呈紫色或黑褐色;其次,銅料反復冶煉,一般爐料只需煉四次,而巧生爐的爐料要經十二煉。因此,其爐質更加純真細膩,表殼圓潤光滑,如同嬰兒皮膚。其三,在打磨上,雖然也采用機械打磨以提高生產效率,但主要還是靠人工細致打磨,以中藥配方做色。其四,裝飾工藝精妙,運用鎏金、點金、嵌金、鏨刻等工藝,使巧生爐金光閃爍,寶氣四溢。正因為如此,巧生爐才具備了至高的品質:造型古樸、工藝精湛、色澤潤和、充滿靈氣、寶光內斂。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陳巧生及其銅藝工坊,研究古籍,挖掘傳統(tǒng),大膽創(chuàng)新,共鑄作一千二百多種器形的仿古銅器,其中有博山爐、宣德爐、銅薰爐、銅手爐、印香爐、帝王爐、銅花瓶、佛像、瑞獸等品種。 難能可貴的是,陳巧生所鑄銅爐并非一味模仿明宣德款式,而是常常賦予新的創(chuàng)意,使作品既不失傳統(tǒng)韻味,而又給人的新穎清雅之感。如《鎏金竹節(jié)耳熏爐》,高34厘米,耳間距17厘米,重5.7公斤。此爐原形是青銅器素圓鼎,陳巧生在創(chuàng)作設計時,保留了圓鼎器形,而將其板耳改為竹節(jié)耳,并添加千秋萬代紋之熏蓋,熏蓋頂部以獅子戲彩為紐,對爐身細鏨花鳥紋飾,并施以鎏金裝飾工藝。整件作品既古意盎然,又生機勃勃,其樂融融。 又如《祥云甪端熏爐》,高40厘米,腹徑23厘米,重15.5公斤。陳巧生采用唐代瑞獸造像之壯碩身形,卻一改其猙獰之面貌,螺髻卷曲,滿臉喜氣,周身遍布如意云紋,并運用雪花飄金作色工藝,整件熏爐器宇軒昂,寓意太平。使用時,香煙從瑞獸口中徐徐飄出,滿屋香煙繚繞,情趣悠然。 巧生爐與明宣德爐相比,毫不遜色。巧生爐融古韻今風為一體,成為當今時代收藏市場的寵兒。在全國號稱收藏重鎮(zhèn)的北京、西安、天津、上海等地,巧生爐受到藏家們的追捧。在臺灣,收藏家們也無不以收藏巧生爐為榮。北京雍和宮,蘇州寒山寺,杭州靈隱寺,普陀山普濟寺等各大名寺均以“巧生爐”供奉佛前。在全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巧生爐更是頻頻榮獲金、銀、銅獎,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的高度評價。 (左圖和下圖均為陳巧生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