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锻ㄖ尽な献迓浴吩唬喝ㄏ纳讨埽┮郧埃帐戏侄鵀槎?,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lǐng)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 妘起源于帝嚳高辛氏 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 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領(lǐng)之子亦可得姓。 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后,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
|
|
來自: 副本創(chuàng)建失敗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