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2-23 00:03:06
 
 
			       
鼻中隔偏曲者大多是在其生長發(fā)育期受到外力作用,或鼻支架骨各部發(fā)育不同步互相擠壓形成,發(fā)病率可高達60%,有“C”型、“S”型,還有其他復雜偏曲。正是這種解剖結構的異常,使空氣對雙側鼻腔的刺激不均衡,進入體內的活氧量也隨之減少,造成慢性缺氧。久而久之,可能引發(fā)多種鼻部疾病,如各類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鼻竇囊腫、鼻出血等,患者常出現鼻塞、頭痛、嗅覺障礙等癥狀,嚴重者還會有血壓升高、打鼾等問題。目前,在治療上多采用三線減張法術式,即把鼻中隔軟骨的前、后、下三面做少量的減張切除,使鼻中隔軟骨及各部骨質回歸中線,讓偏曲得以矯正。即便如此,鼻內鏡手術仍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患者本人又強烈要求手術的,而且排除手術禁忌證、符合適應證的,方可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鼻中隔偏曲有效措施,但不是所有鼻中隔偏曲患者都需手術。       
一般有如下情形之一者即應予以手術:    鼻中隔偏曲引起長期持續(xù)性鼻塞者;   鼻中隔高位偏曲影響鼻竇引流者導致鼻竇炎反復發(fā)作;   因鼻中隔偏曲而致反復鼻出血者;   因鼻中隔偏曲而引起反射性頭痛者;   有鼻中隔明顯偏曲的血管運動性鼻炎(結構性鼻炎)。   但有些情況下存在手術禁忌癥,需慎重考慮:   鼻內急性感染者;   未經治療的記性慢性鼻竇炎;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結核、嚴重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血液病等;   女患者月經中;   18歲以下者。   具體手術徑路        
大都多采用鼻內切口。手術方法可采用前鼻鏡下或鼻內鏡下操作。鼻內鏡視野清晰,手術創(chuàng)傷小、矯正徹底。   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矯正隨是耳鼻咽喉科常見手術,但也存在一定的手術風險,這跟患者病情輕重、全身情況及手術器械、手術醫(yī)生的技術水平有關;       具體風險       表現為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腫、鼻中隔膿腫及較少見的鼻腔塌陷、顱底并發(fā)癥等。     因此,明確的手術目的、術前充分評估、清晰的手術路徑、術后密切隨訪都是防止并發(fā)癥的有效措施 。        
為何有人做了手術為何仍然感覺不通氣呢?臨床發(fā)現,有的患者在術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覺鼻腔通氣不暢,究其原因大體上有主客觀等方面的原因。
 客觀原因:①
手術后鼻腔黏膜及其纖毛都要經歷水腫、滲出、再生、修復及上皮化等復雜過程,這一過程大約有三個月,所以在恢復過程中有鼻塞是正常的。②
除鼻中隔偏曲外還伴有其他結構異常,如鉤突肥大、中鼻甲反向彎曲、下鼻甲肥大等,未同期處理,術后可能仍有鼻塞。但對合并下鼻甲肥大者,是否要同期處理,目前尚有爭論。③
若在術中矯正不夠徹底,或出現鼻中隔血腫、切口愈合不良以及結痂積存等情況時,也可出現一定程度的鼻塞,這種情況及時做相應處理即可。
 主觀原因: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不可忽視,在臨床工作中有時可能會遇到個別手術后發(fā)生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這部分患者在手術恢復后仍感覺有鼻塞、頭痛、嗅覺減退、鼻腔干燥不適等,但通過鼻內鏡檢查、鼻竇CT、MRI、鼻阻力計以及鼻聲發(fā)射等檢查后,并無明顯異常,以主觀感覺和客觀檢查出現矛盾糾結為其特征,即所謂的“主觀性鼻塞”。這部分患者還常伴有焦慮、抑郁、強迫、煩躁、多動等精神心理異常,或反復訴說自己的病情,不容醫(yī)生插話,有多家醫(yī)院就診的經歷,并強烈要求再次手術,甚至把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及不順等負面情緒以軀體形式歸結于鼻部的不適。對于這樣的患者,醫(yī)生要有足夠的耐心給予解釋和安慰,不可輕易再次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