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人物文化散文鑒賞系列02
---讀孔子與蘇格拉底
孔子與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的紀錄,或許是由于“交流的無奈”,所以他們選擇了用言語傳達思想;或許是因為文字無法窮盡地表達他們,所以他們沒有著書立說,而是選擇了教書育人,通過直接的方式傳遞自己博大精深的哲學。因此,我們只能通過他們的門徒,通過后人的記載去讀他們,去細細地品他們。也許,門徒、后人筆下的他們已經(jīng)無法復歸原型,但是,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偏差,才留給我們更多的猜度和想象的空間。
捧起《論語》和《回憶蘇格拉底》有著歷史的厚重感,更有對兩位東西方偉人的不可褻瀆的神圣感,所以,如同捧著珍貴的瓷器,細細把玩,容不得半點馬虎。這也讓我多了幾分畏懼!且品品看吧,相信即便有所疏忽,偉人也會因為我的勇氣和用心原諒我的欠缺和無知!
東方的智慧、理性、人格與文明從孔子開始,孟子、荀子順著孔子的方向建立了東方的道德哲學。從此,中華民族巍巍而立,延綿至今。
西方的智慧、理性、人格與文明從蘇格拉底開始,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順著蘇格拉底的方向建立了西方的理性哲學。從此,古希臘綻放出流光溢彩的光輝。
他們生活在近乎相同的時代,時代的腳步與呼聲喚出了東、西最高的智慧,是有關人的一切智慧。他們不同,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度——中華寬廣的土地孕育了孔子的中庸與平和,土地靜謐、深沉;古希臘博大的海洋滋養(yǎng)了蘇格拉底的理性與智慧,海洋流淌,激情。他們有著不同的境遇——孔子成為中國追捧的偶像與宗師;蘇格拉底因為理性而被處于死刑。但是他們又有太多的相同:
孔子將“仁”作為人至高追求的境界,蘇格拉底將“善”作為終其一生的目標。
孔子認為春秋邦國的戰(zhàn)亂、災難在于人性、道德的墮落;蘇格拉底認為雅典民主的失敗是缺乏理性的善與道德。
孔子厚古薄今,指出賢明出于古而未存于今;蘇格拉底崇尚過去雅典人的精神意志、雄心壯志、高尚品德。
孔子周游列國,啟發(fā)人智,幻想道德救國,無疾而終;蘇格拉底輔佐君王,用理性、道德塑造君主,幻夢破滅。
孔子贊頌圣人的高潔,蘇格拉底褒揚智者的高尚。
孔子弟子三千威懾中華;蘇格拉底師傳有方,震懾希臘。教育是他們一生的事業(yè),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蘇格拉底說:“如果不受教育,好的稟賦是靠不住的”。
孔子因材施教,啟發(fā)悟性;蘇格拉底因人而異,邏輯推理助產(chǎn)新生。
孔子用教育洗滌罪惡,蘇格拉底用傳授凈化心靈。
孔子道德的光芒普照千秋萬代!
蘇格拉底的理性光輝滋養(yǎng)萬生!
身已亡,意不滅!
他們不滅的靈魂,不朽的人格在幾千年后的現(xiàn)代社會的上空,現(xiàn)代人的心中依然激蕩。我們對他們有了太多的解讀,或成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愚民的工具,或成為智者永恒追求的夢想,或成為對人格自由高尚的癡狂與瘋癲……然而,無論怎樣讀,讀不完、讀不盡!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仁”和“善”!
中國乃至亞洲成為儒雅的象征,使得冒險、激進在這里難于立足;古希臘乃至歐洲成為理性的象征,使得非理性在這些國度里苦苦掙扎了幾千年也依舊在痛苦的呻吟。
他們的智慧不僅直指人的內(nèi)心,還伸向天下。因而,他們將智慧與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一個人的善不是善,全人類的善才是善!他們一生竭盡全力、嘔心瀝血,結果卻不免失敗。因為哲學與政治是兩條線,可以相交,卻不能合一。哲學王、智慧王與國家領導的合一只是他們心中一個美麗的幻夢。個人的欲望無法窮盡,國家的統(tǒng)治并非僅靠道德可以完成……太多的世事紛擾無法只憑借哲學、智慧、道德的純凈去平息,所以,他們不免失敗。他們自己沒有成為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教育更多的智慧王比自己一個人成為王更有意義;但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他們夢想的破滅。不過,失敗的只是幻夢罷了,他們的真實存在卻以智慧、以人格、以靈魂的形式流傳至今,啟發(fā)無數(shù)人的智慧、凈化無數(shù)人的靈魂,締造無數(shù)為人類造福的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