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明月何皎皎》 (東·漢無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lǐng)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月》 (唐白居易) 月好共傳唯此夜,境閑皆道是東都。 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兩顆珠。 清景難逢宜愛惜,白頭相勸強歡娛。 誠知亦有來年會,保得晴明強健無。
《中秋對月》 (唐·曹松) 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yīng)是嫦娥擲與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 (唐·齊已) 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guī)。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guān)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中秋待月》 (唐·陸龜蒙) 轉(zhuǎn)缺霜輸上轉(zhuǎn)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diào)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以上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您不愿意我們轉(zhuǎn)發(fā),請告知。我們將不再分享您的作品。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生微信公眾號致力于分享傳播正能量 歡迎訂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