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加州“無家可歸”】系列視頻5——好萊塢流浪兒 文丨洛杉磯時報 編譯丨楊霖 胡然 “無家可歸”到底是自我選擇還是迫于無奈? 過去兩年,美國洛杉磯流浪人口猛增12%。“無家可歸”問題亟待解決。2015年6月,《洛杉磯時報》依照權威數據制作了“無家可歸者地圖”,記者麗莎(Lisa Biagiotti)根據這張地圖實地采訪了貧民街、威尼斯、西木區(qū)等地的多名無家可歸者,并制成了系列視頻。透過他們的口述,您也許會對開篇的問題有自己的理解。 本集中,麗莎跟著救助機構“圣約之家”的社工一起造訪好萊塢,那里聚集了許多18至24歲的青少年無家可歸者。每晚,那里大約有2000名青年人露宿街頭。深入這一片區(qū)后,麗莎采訪了Kristyna, Rimecco和Ray,請他們談談流浪在好萊塢的感受。
【延伸閱讀】 2015年,洛杉磯市大約有2萬6千人居住在人行道、車輛和下水道中,而整個洛杉磯縣的無家可歸人口則達到了44,359人(洛杉磯縣總人口約1千萬,其首府洛杉磯市人口超過400萬。洛杉磯縣總人口的26%被貧窮困擾,每月都有約1萬3千人流離失所,成為“無家可歸”大軍中的一員。 “無家可歸”現象長期困擾加州南部的這個以好萊塢和文化產業(yè)聞名的城市。2015年,為徹底清算流浪人口數量,洛杉磯無家可歸者救助局(Los Angeles Homeless Services Authority)安排5千多名志愿者,以實地目測的方法考察了全縣超過80%地區(qū),最終得出上述較為準確的無家可歸人口數據。這一數據較兩年前增加12%,而無家可歸人群在街頭的“居所”——帳篷、臨時窩棚、汽車等——總數則暴漲85%,將近有1萬處,流浪人口隨處可見。調查結中,包括“貧民街”在內的市中心地區(qū)毫無意外地成為流浪人口聚集率最高的地區(qū),之后是威尼斯區(qū)、圣莫妮卡、好萊塢等地。 2016年初,洛杉磯市首次就無家可歸問題提出全面計劃,預計在未來10年內投入約18.5億元解決問題,其中包括擴大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可負擔永久性住房的投入。資金的獲取方式尚在討論中,其中包括向加利福尼亞州或聯邦政府申請資金、選民投票同意增加稅收等。 “南加州無家可歸系列視頻”系《洛杉磯時報》授權搜狐國際獨家編譯制作,請關注搜狐自媒體“洛杉磯時報LA Times”查看往期內容! 洛杉磯無家可歸者地圖:http://graphics./homeless-los-angeles-20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