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文革電影,不能不提八個革命樣板戲搬上銀幕的的那段歷史,八個革命樣板戲是指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那時樣板戲紅極一時,田間地頭、機關工廠、學校軍營,廣播里,到處是唱樣板戲的聲音,到處是學唱樣板戲的身影,連老百姓過春節(jié)的年畫都是樣板戲的海報宣傳畫,地方劇種唱得也都是移植過來的樣板戲,還別說,樣板戲的全國大普及,使得基層一大批業(yè)余文藝愛好者學唱京劇蔚然成風,就和現在熱衷于流行歌曲一樣,許多年輕人的文藝潛質就是在學唱或表演樣板戲的時候被激活的。 我記得那時工廠每天晚飯后要在食堂飯廳里開全廠職工大會,會前,各車間要拉歌,總有車間推舉學唱樣板戲好的男女工人清唱上一段樣板戲選段。 我當時買了八個樣板戲全部的唱腔、音樂伴奏簡譜,臺詞道白、劇照合一的劇本,(新華書店有售的正規(guī)出版物)也經??粗鴮W唱,至今我的音頻文件中還長期保存著諸如《紅色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快樂的女戰(zhàn)士》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著名選段。 單位有一位工友因樣板戲唱得好,被選進了廠文藝宣傳隊,和一位宣傳隊的姑娘成就了美滿的姻緣。 樣板戲就是在這種全國大普及的背景下經過精雕細琢、精心加工搬上銀幕的,拍成電影的樣板戲可以說更好看了。因為從舞臺上了銀幕,都是由過去著名的故事片導演擔綱樣板戲電影導演的,所以無論從蒙太奇鏡頭的應用,從攝影、燈光、制景、美工、特效都有了飛躍式的變化,演員的表演,服裝,道具,音效的配置也很講究。  尤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是京劇伴奏引入了管弦樂等西洋樂器來以與傳統(tǒng)的樂器混搭相配,那種渾厚壯雄豪邁或抒發(fā)情懷的效果令人叫絕。不過那時是講究英雄人物“高大全”和文藝作品寫正面人物“三突出”的時代,在鏡頭應用、音樂配器、燈光的應用上可謂涇渭分明,拍攝英雄人物都是仰拍,燈光色彩是明亮紅色的,顯得英雄人物“高大全”。拍反面人物是俯拍,燈光色彩是灰暗渾噩,反面人物顯得齷齪低矮。更有趣的是,樣板戲的背景音樂就是不看銀幕都能聽得出來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誰出場了。 樣板戲電影是文革影片的一大特色,那時看樣板戲電影個人一般是不買票看的,都是單位,學校,部隊集體組織觀看,看了還要寫觀后感。這些影片我在工廠上班時無一例外,都看過不止一次。有的是在縣城紅旗電影院看的,有的是在廠里看的露天電影。后來的被譽為文革成果的京劇被拍成電影的就多了,如: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杜鵑山》《平原作戰(zhàn)》《鋼琴伴唱紅燈記》舞劇《沂蒙頌》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等。 (2016年2月5日在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