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這14部電影,帶你無痛搞懂11個心理治療學派!(上)

 素顏之屋 2016-02-11

 

一、古典精神分析

「性與攻擊,是生命的兩大驅力。」


《理論簡介》

  現在的科學心理學家大多不太喜歡弗羅伊德(Sigmund Freud),因為他總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掛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潛意識理論幾乎可以解釋所有東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對相反的行為做出同一的解釋。例如:

 

* 你那天之所以「遲到」,是因為你不想要變成第一個到,卻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實是一種童年被母親丟下的恐懼。


*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為你想抗拒心中對母親的懷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時到,你終于可以不去想起當年母親是如何把你丟下。

 

影片推薦01《瑪麗公主》 :這是一部會讓你對弗羅伊德改觀的電影!

 

「孩子們對我來說,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鎖?!供ぉが旣惞鳌冬旣惞鳌?/span>


「有一個角色我們永遠也扮演不好,那就是為人父母。」──弗羅伊德《瑪麗公主》


如果你仔細看完《瑪麗公主》這部電影,你會發(fā)現:弗羅伊德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固執(zhí)」。這部片主要描述弗羅伊德與個案瑪麗公主進行精神分析的過程,很多畫面流露出弗羅伊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對話會讓你倒吸一口氣。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氣的經歷,一個按摩師曾經跟我說「如果你仔細看那些所謂的『不良少年』,他們多半也都會有混亂的戀愛、性愛關系。我把它稱為『早秋癥候群』,不過這是我的觀察啦!」我一開始以為他是隨便講的,但后來我回去翻個案記錄,發(fā)現那些俗稱偏差行為的孩子,其實大多也伴隨著復雜的情感關系、性平案件,而類似的觀點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見[1]──而一轉身我才發(fā)現,其實弗羅伊德早就有開示了:「性與攻擊,是人的兩大驅力?!?/span>

 

有一天你會了解到,那些我們生命中的愛恨情仇,不過是早期與父母經驗的再現,你對父母的愛與恨,也會轉移到自己的伴侶與治療師身上(當代的依戀理論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談這個議題[2, 3])。想知道為什么嗎?請繼續(xù)往下讀客體關系與克萊恩學派。

 


二、自我心理學、人際精神分析、當代克萊恩學派

 「那個占據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夾雜著你最多的愛?!?/span>


《理論簡介》

 

   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一件很吊詭的事情:既然弗羅伊德說我們是「驅樂避苦」的,為什么我們會傷害自己?從克萊恩(Melanie Klein)的客體關系(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來看[4-6],不論你的人生經驗多復雜,生命中第一段人際關系一定是母親。小時候我們對媽媽形成了兩種印象「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這兩個媽媽也會住進我們的心里,所以你內在也有一個「好的」與「壞的」自己。當你乖乖不哭、考試都考一百分的時候,媽媽鼓勵你,這時候就是「好媽媽─好我」的連結;當你大哭大鬧、破壞東西、搶兄弟姊妹玩具、表現不好的時候、媽媽責罵你,這就是「壞媽媽─壞我」的連結。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充滿各種「壞媽媽─壞我」的經驗,你也很容易「處罰自己」。藉由傷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個「內在媽媽」接受的部份,藉由讓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讓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2>。甚至,你對母親會有一些隱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媽媽是「好」的,她為什么沒有把這些「好」傳給我?如果媽媽是「不好」的,又為什么要把這個「不好」傳給我?

 

「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供ぉ镒鹚尽赌赣H這種病》。


母親,究竟是什么?其實,我們對于母親有很多「看不見的擔心」,一方面害怕她會丟下我們離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個如此強大的存在(畢竟她支配著年幼的我們的生死),而這些擔心,也變成日后你戀愛或生活的無形阻礙。換言之,憂郁、上癮癥、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其實都與母親的態(tài)度或相處模式有關[7]──甚至,與你的伴侶選擇有關。

 

影片推薦02《鋼琴教師》:沒有鬼、沒有殺人魔,但堪稱是14部影片中最讓人屏息戰(zhàn)栗的電影!

你有一個不想被看見的、傷害自己的壞習慣嗎?你曾經摳掉傷口的結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腳皮嗎?如果你曾經有「讓自己流血的經驗」,那些你所壓抑的自己,究竟代表那些欲望呢<1>?

 

《鋼琴教師》(La Painiste)描述一位將近40歲的女鋼琴老師Erika與男學生Klemmer的師生戀<4>,整部片描述Erika與母親支配─服從的關系,母女間對話與行為間的不一致,并將這樣的關系,復制到她與學生Klemmer的關系里。一幕幕的自我傷害,或是攻擊別人、其實只是一種欲望的宣泄,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攻擊。

 


三、英國客體關系學派、身分心理學、自體心理學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傷難過,卻又難以讓你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那些負面安撫,讓你感到安心與熟悉。」


《理論簡介》

 

   為什么你總是愛上某種「型」的人[8]?可能是外表、個性、對待你的方式等等?;蛘?,那些「曾經是你最愛的特質」,到后來都變成你最討厭的特質?為什么會這樣(海苔熊自選同場加映:愛情心理學告訴你:為什么,總是遇不到對的人?)?

 

關于愛與被愛,另一個吊詭的問題是──既然弗羅伊德說我們是「驅樂避苦」的,可是為什么我們常常自討苦吃<3>?英國客體關系學者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Fairbairn)[9, 10]可能會跟你說:「因為我們在感情里面索求的從來不是『愛』或『快樂』本身,而是尋求『客體』。這個客體可能會讓你痛苦(負面安撫),但有安撫總比沒有安撫好,所以我們會飛蛾撲火、把受虐當成愉快?!?/span>

 

影片推薦03《雙面誘惑》:推薦給童年總是被忽略、總是活在別人期待下的你!

 

《雙面誘惑》描述一個表現差強人意的戲劇系女孩約瑟芬,有一個身心障礙、需要照顧的妹妹,也因為這樣母親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約瑟芬其實也要被照顧、被在乎。約瑟芬透過傷害自己讓母親在乎,透過在現實生活中去扮演浪蕩女「卡蜜兒」來獲得導演對他的青睞、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師。其實,那些她對愛的渴求、對于被關注的期待、為了戲的犧牲與改變,都是因為她想要被看見、被珍惜。你心里,是否也有一個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四、新精神分析理論評述

「有時候你將一個人推開,是因為你無法接受或相信他對你的好是『真的』?!?/span>[11]


《理論反思》

 

什么是瘋狂?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在精神分析與客體關系等相關理論告一段落之前,老師預留了一堂課讓我們回顧這些理論的學者與相關的個案。例如,有個個孩子在游戲治療時一直攻擊治療師,治療師只是跟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xù)攻擊我,你就會選擇停止游戲喔?!沟侵委煄熯€是忍耐他攻擊直達18次之后,孩子才終于停下來,靜靜坐在一個娃娃旁邊。因為他只知道用攻擊的方式,來和世界互動。每次他只要攻擊別人,別人都離開(并驗證他的假設:你看吧!果然連你都會離開我。)可是治療師這樣的等待,反而讓他失去控制感(怎么不靈了?)

 

     只是,不是所有的治療都會帶來「改變」。

 

「……你的個案走多深,絕對跟你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有關系啦,因為沒有走過的人來看,就算走到了你也看不到啦……但是這件事絕對不是只有時間的問題啦?!挂粋€資深心理分析師曾這樣說[12],這讓我開始反省到治療師的有限性,而且是「很大」的有限性。因為改變本就是困難的,它意味著你必須放棄那些你所熟悉和擁有的一切[13]──退一步來說,或許我們某種程度上都是有「有病」的、渴望改變的,只是我們還沒有勇氣,那這樣的我們,又何德何能去「治療」個案?

 

影片推薦04《女生向前走》:14部影片中我最愛的一部!

 

「發(fā)瘋并不是一時失常,或是咽下一個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鮮明化?!供ぉぬK珊娜《女生向前走》


我們真的比「精神病院」里面的人「正?!箚幔俊杜蚯白摺穱L試挑戰(zhàn)與顛覆這個問題,主角蘇珊娜因為自傷、大量吞安眠藥、和朋友的父親發(fā)生關系<4>被診斷出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disorder)送進精神病院,試圖逃跑、目睹病友Daisy自殺、被病友背叛等等的過程。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見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里面的也不見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像是長期住院、語言刻薄的Lisa所說的:「我有說錯什么嗎?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誠實而已,不像他們一樣虛偽!」


「世上一觸即發(fā)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真的太多了。那些事情都等著被引爆,等著我們去引爆。你知道嗎?那些都等著我們去引爆。不禁讓我覺得奇怪,這我他媽的摸不找頭腦??為什么沒有人來引爆我的炸彈?為什么大家都忽略我?為什么沒有人勇敢的說出我的真面目,說我是個該死的婊子,說我父母希望我死?」──Lisa《女生向前走》


「因為你早就死了,Lisa!沒有人在乎你死不死,因為你早就死了。你的心早就冷了!所以你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療養(yǎng)院),你才不自由。你需要這里,你就回來才會覺得自己活著,真可悲。」

 

蘇珊娜反擊,對她來說,她寧可選擇虛偽但是情緒起伏較少的院外生活,也不愿意真實與殘酷地與Lisa一起度過余生。


五、榮格心理分析治療

「我寧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好人?!供ぉarl Youn


「我很抱歉對妳施行如此殘忍又殘酷的詛咒,我當時被偌大的恨意給沖昏了頭,我發(fā)誓只要妳還活著,我一定會好好守護著妳,不讓任何人傷害妳;妳偷走了我僅剩不多的感情,而我如今永遠失去了妳?!供ぉっ贩粕逗谀撼了е洹?/span>


《理論簡介》

 

你心里面有沒有一塊發(fā)臭的、灰暗的、潮濕的、被你遺忘又不愿意去面對的地方?在前面許多的學派都要我們去看見、辨識自己陰暗的一面之時,榮格(Carl Young)要我們把那些好的、壞的、自私的、溫暖的、光明的、黑暗的、接納的、抗拒的都「認」回來,因為它們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往往會遇到自己討厭,但又深愛的人──因為在他們身上,你看見那些不愿意承認,卻又百般渴望的自己。

 

很多人看見自己的傷痛之后都想要逃跑。但是我們真的可以逃走嗎?有的人花一輩子去想盡辦法逃跑,卻還是同樣活在他的循環(huán)當中,遇到類似的爛人、在差不多的地方跌倒<5>。榮格認為,這些你想逃走的部份,都是不想接納的陰影(Shadow)、黑暗中的自我、不允許成為的「那個人」。像是《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神隱少女》中的錢婆婆[14]、《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老虎[15],其實都是主角的陰影。為了不變成這樣的人,我們很努力地讓自己戴上面具(Persona),不去碰觸黑暗的那塊,就像是戴上面具就變得威猛的《蘭陵王》一樣,讓大家忘記他面具下的柔弱與纖細。

 

影片推薦05《黑魔女:沉睡魔咒》:搞笑歡樂又寓意深長的動畫片,合家適宜,大小朋友一起看!



所有的光明都是伴隨黑暗而存在的。


在《黑魔女:沉睡魔咒》中,男子史蒂芬為了王位奪走魔女梅菲瑟的翅膀,還娶了漂亮的公主、生下奧勞拉公主。梅菲瑟被背叛后由悲轉恨,于是詛咒奧勞拉公主在16歲成年之時會陷入長眠,除非得到真愛之吻,不然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喚醒她。沒想到,魔女梅菲瑟卻在最后顯露出母性溫柔的一面……。

走過灰暗的精神分析與客體關系之后,榮格提供一個更完整的觀點,讓我們看到一個「全部的人」。就像是前面所說的,那些讓你最恨的人,也曾經負載著很大的愛;而那些「曾經覺得已經跌到谷地無法再去愛的自己」,可能仍然有再愛、再擁抱的能力。

 

六、阿德勒心理治療

「問題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樣子,而在于『你』是什么樣子?!供ぉぁ侗挥憛挼挠職狻?/span>[16]


《理論簡介》

 

   2015上半年掀起阿德勒(Alfred Adler)風潮,光是阿德勒的書就出了5本以上,不過,你真的了解阿德勒嗎?

 

你之所以會是現在的你,其實都是早期經驗(Early Experiences,ERs)在你身上留下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所以阿德勒要大家去想想:小時候印象最深的3個記憶是什么?你在家中的手足排行是什么(家庭星座 Familyconstellation)<6>?小時候你跟誰最好?爸爸比較疼誰?媽媽又跟誰比較親呢?

 

這些過去的經驗形塑現在的你,你身邊那些靠撒嬌來獲得別人幫助的人,或許是因為小時候他在家里面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從父母身上討愛的;那些厭惡跟別人太過親近的人,或許是因為父母比較照顧弟妹,而訓練成「獨立」的技能所留下來的「副作用」;而你之所以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吃飯你都吃很慢、或是在家里面總是被罵、被打,所以你習得了「察顏觀色」的能力,免去皮肉之苦。套句電玩用語:在人際關系中,所有不需要CD時間的自動化「技能」,都是你小時候學會的!

 

影片推薦06《心中的小星星》:給心里面住著一個不被看好又從不屈服的你!


「關心啊,是真的非常重要,它擁有治療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讓孩子覺得是被需要的?!供ぉつ峥怠缎闹械男⌒切恰?/span>


我們雖然知道教養(yǎng)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又要如何陪伴孩子,尤其是你的孩子和別人「很不一樣」的時候?《心中的小星星》描述八歲有學習障礙的伊翔,數學算一題好多遍都算不對(嗯,這個經驗我也有),花了一整節(jié)課很努力地用「想象力」解數學才解出一題。調皮的他喝奶茶、走路甚至連罰站都可以和墻上的海報玩,和品學兼優(yōu)的哥哥相較之下,他更顯得「異?!?。在家人老師的辱罵、轉到高壓的私立小學之下,他漸漸失去了自信、變得郁郁寡歡,直到美術老師尼康(三個傻瓜里面的主角飾演)出現與鼓勵,才讓他漸漸找回自己。

 

不過,如果阿德勒只講到這里大概也和弗羅伊德差不了多少,又是一個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的人阿(遠目)!幸好,《被討厭的勇氣》里面有個核心概念「虛構的目的論」把阿德勒從「過去」帶向「未來」:你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與其被過去的悲傷、與父母的關系、與舊愛的糾葛綁住,阿德勒更相信我們不但要回顧過去,更展望未來。

 

問題是,如果你和伊翔一樣缺乏自信(例如數學從來沒考超過60分),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好,「展望未來」會不會只是一種口號?正因為這樣,他人的陪伴與鼓勵就更為重要,像是尼康與予伊翔的關系,就是一種對他的「接納」。當你不再希望從別人身上獲得評價,而是看見「自己的存在」本來就有意義,自信也會慢慢長出來。


七、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從來沒有好好活著的人?!?/span>


《理論簡介》

 

「他們要你做什么就做,只要活著就有希望!」當年納粹把傅蘭柯(ViktorE. Frankl)和老婆抓進集中營,這是傅蘭柯和老婆分開之前說的最后一句話。傅蘭柯每天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好幾次都到崩潰邊緣很想干脆自我了結死死免了米,但想到要活著出去和老婆重逢,就咬著牙撐下來──但等到他重獲自由之后,他老婆并沒有挺過來……你可以想見這樣的失落與絕望有多大?不過,在朋友的協助下,他又重回醫(yī)院工作,利用心理治療協助其他人,并在他建構的理論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17]。

 

如果你有過像傅蘭柯一樣跌落生命低谷的經驗,你一定問過自己這幾個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為什么要活著?如果我們終將一死,如果每段關系、每件事情都不是永久的,那還有什么事情是有意義的?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一件殘酷的事實:孤獨是無所不在的,不論是誰的手臂緊擁、不論是誰用雙唇溫熱你的寂寞、不論是誰的胸膛讓你倚靠失落,你終將無法逃脫生命的牢籠。當寂寞亮了你[18],你終于要面對存在本身就是孤獨的課題。但也正因為這樣,你才可以自由選擇如何生活、為你的生命與選擇負責。如果你在孤獨的時候都無法容忍自己,又如何期待別人會因為我們的相伴而感到充實?

 

存在主義嘗試去碰觸上述自由、死亡、責任、意義、孤獨等等「魔王級」的問題[19],當你看到這些威脅之后你會發(fā)現,活著本身就充滿焦慮,而焦慮同時也是前進的動力。其中,激起我們最大焦慮的就是,死亡。

 

影片推薦07《一路玩到掛》:笑中帶淚,推薦給曾經失落、結束、告別一段關系的你[20]!

「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你有沒有找到在生命中的喜悅?你的生命中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艾德華?柯爾( Edward Cole)


你一定被問過這個問題:如果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活,那你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我問的是30件事呢?你真的會有勇氣拋下家人、拔掉管子去實踐它們嗎?《一路玩到掛》描述兩個加起來超過一百歲男人,為了夢想在死前完成他們「愿望清單」的過程,整部影片真的是讓人又哭又笑,面臨著老男人的執(zhí)拗、心中過不去的結、個性迥異的相處方式,他們要怎么在生命的最后冒險看看那些即將來不及看的世界?又要如何去修復與重要的人的關系?

 

我們經常把死亡想得很遙遠,轉身才發(fā)現,原來它就在最近的「不要搔還不會癢的地方」──Adolph Meyer。其實面對死亡,也就是面對生命意義的過程。當你愿意去想想死亡對你來說是什么的時候,你也可以去看見生命對你來說是什么,什么是你最重要、最在乎的東西。

 



作者:海苔熊 (臺灣)

在多次受傷之后,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fā)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后,希望藉由這個平臺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伙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于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后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系,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志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本文特別感謝學弟阿恆、學妹阿便整理片單,與43位準心理師的影片篩選。


來源:泛科學 PanSci


 


參考文獻:

 

  1. Steinberg,L., Age of opportunity(不是青春惹的禍). 2015, 臺灣: 天下雜志.

  2. Shaver,P.R. and M. Mikulincer, New directions in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7(2): p. 163-172.

  3. Hazan,C. and P. Shaver,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3): p. 511-524.

  4. 李文瑄, 客體關系理論在團體心理治療之運用. 北市醫(yī)學雜志, 2005. 2(9): p. 833-843.

  5. King,P. and R. Steiner, 佛洛伊德: 克萊恩論戰(zhàn).1941-1945. 2013: 聯經出版.

  6. 林克明, 凄涼絢麗的人生-梅蘭妮.克萊恩精神分析師. 當代醫(yī)學, 2013(474): p. 268-274.

  7. 岡田尊司, 母親這種病. 2015, 臺灣: 時報出版.

  8. Andersen,S.M. and M.S. Berk, The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transference: Experiencingpast relationships in the pres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8: p. 109-115.

  9. 伍育英, 費爾本的客體關系理論在心理治療上的意義與運用(下). 咨商與輔導, 2011(307): p. 25-30.

  10. 伍育英, 費爾本的客體關系理論在心理治療上的意義與運用(上). 咨商與輔導, 2011(305): p. 2-6+9.

  11. Lemay, E.P. and M.S. Clark, “Walking on Eggshells': How expressing relationship insecuritiesperpetuates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95(2): p.420-441.

  12. 黃淑清 and 陳秉華, 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知識獲得初探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2005(17): p. 173-212.

  13. Grosz, S., 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 2014, 臺灣: 圓神

  14. 吳國葆, 《神隱少女》中「湯婆婆與錢婆婆」之隱喻-以榮格「陰影」與「人格面具」原型初探. 咨商與輔導, 2015(353): p. 31-34.

  15. 莊硯涵, 面對陰影的個體化旅程:榮格心理學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實踐與啟發(fā). 輔導季刊, 2015. 51(2): p. 53-61.

  16. 岸見一郎 and 古賀史健,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2015, 臺北: 究竟出版.

  17. Frankl, V.E.,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2012, 臺北: 光啟.

  18. 肆一, 寂寞太近,而你太遠. 2015, 臺灣: 麥田.

  19. Sharf, R.S., 存在主義治療, in 咨商與心理治療, 馬長齡,Editor. 2013, 心理: 臺灣. p. 634.

  20. 林冠宇, 從存在主義治療法的觀點看《P.S.我愛你》電影中的關系失落與適應障礙. 咨商與輔導, 2010(296): p. 5-8+13.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