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祛痰方劑

 niuniuyumami 2016-02-10

                         節(jié)選自《痰癥論》

   痰是由中醫(yī)風寒暑濕燥火這個濕邪,濕聚成痰。痰、濕本屬同類。濕、痰,從病邪角度來講 ,都是水濕壅滯產(chǎn)生病理產(chǎn)物所形成。祛痰劑在中醫(yī)學中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中醫(yī)對痰這個病理產(chǎn)物十分重視。常有“怪病多痰”“百病皆有痰作祟”這種說法。

【定義】
   凡以祛痰藥為主組成,具有消除痰飲作用,治療各種痰病的方劑,統(tǒng)稱為祛痰劑。
【痰病概說】
         ┌即是致病之因
   液有余便是痰┤
         └又是病理產(chǎn)物

   ▲ 痰生百病,氣為百病之始。痰為有形之物,必阻氣機,與氣有關(guān),故曰善治痰者不治
     痰而治氣。
   ▲ 飲無熱,無熱飲,與它因相合則另當別論。

  【痰的類型及治法】

形成原因類型治法配伍
  脾失健運聚濕成痰濕痰燥濕化痰  化痰配健脾藥(二陳湯)
  行氣藥(溫膽湯)
  火熱內(nèi)郁、灼津成痰熱痰清熱化痰  苦寒清熱+化痰之品
  肺燥陰虛,虛火灼津成痰燥痰潤燥化痰  陰柔滋潤之品+化痰
  脾腎陽虛、寒飲內(nèi)停;肺寒停飲寒痰溫化寒痰  辛熱+化痰
  肝風內(nèi)動,風痰上擾風痰化痰熄風  熄風+化痰

痰證。廣義的痰證包括: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
由痰引起的病證包括:咳嗽、喘促、頭痛、眩暈、胸悶、嘔吐、中風、痰厥、癲狂、驚癇、痰核、瘰癘等。
痰證的范圍跟我們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講咳出來這個痰不盡一樣。中醫(yī)習慣上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兩類。
    有形之痰就是通過肺氣上逆咳嗽所排出來的病理產(chǎn)物,凝聚成痰,
    無形之痰是有很多,從中醫(yī)辨證由痰所造成的一些癥狀,一些反應。比如說,中醫(yī)有瘰癘、痰核,這類也是無形之痰,不是咳出來的那個痰。另外有些癥狀,比如痰迷心竅,痰火擾心,癲證、狂證這類也跟痰有關(guān),也屬于痰證。應該說也是無形之痰。又比如說像癲癇,癲癇很多用祛風痰方法治療。另外“無痰不作?!?,痰濕困擾清陽引起眩暈,這也是痰病。
       對痰,辨證的分類方面,一般分為五類。根據(jù)痰證的性質(zhì)來分。(1)燥濕化痰,(2)清熱化痰,(3)潤燥化痰,(4)溫化寒痰,(5)化痰熄風。

       首先,痰是由濕聚成痰的,所以濕邪是形成痰證的根本。因此燥濕化痰是個最基本的治法。
       按寒熱、病因來分,因寒邪所造成的濕聚成痰,寒邪影響陽氣不能溫化,濕聚成痰的,那我們要溫化寒痰,因熱邪造成煎灼津液,聚而成痰的,要從清熱的方法,清熱化痰。如果說由于燥邪影響,燥邪作用于津液,也可以造成出現(xiàn)這種咳嗽痰少,干咳無痰、咳痰起絲絲,甚至于痰中帶血,這種燥痰的特點。治法要潤燥和化痰相結(jié)合。同時這種痰證引起的動風,也就是涉及到一些風痰,我們要化痰熄風,化痰方法和熄風方法相結(jié)合。所以根據(jù)痰證的性質(zhì),一般祛痰劑分為五類。
       組方用藥
      
以祛痰藥為主,常配伍健脾祛濕藥或補腎藥,以及理氣藥,軟堅散結(jié)藥以為輔佐。
       祛痰藥組方用藥的一些規(guī)律,以祛痰藥為主。為什么要配健脾要呢?因為濕聚成痰,痰都由濕聚而成,濕在人體都由脾運化功能減弱所造成。脾不運濕。而且濕形成以后,有濕喜歸脾,可以濕困脾土,如果脾胃的運化能力很強,濕邪就不會停留,所以說“脾為生痰之源”。我們治療痰證經(jīng)常要配伍健脾祛濕的藥,消除生痰之源。  
       腎為水臟,腎陽蒸騰氣化,幫助保持正常水液代謝,如果腎陽不足,水不化氣,液聚成痰,也是生痰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有些腎陽不足的患者,產(chǎn)生痰濁,寒痰,我們要配合補腎藥。
       理氣藥,因為痰的產(chǎn)生,往往是由于氣機阻滯,津液不能正常布散,那樣濕聚成痰,痰形成之后,又會阻滯氣機,繼發(fā)其他的癥狀。所以祛痰藥往往和理氣藥相結(jié)合。前人往往強調(diào),“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也就是說我們要配伍理氣藥,來增強祛痰藥的作用。
       軟堅散結(jié),因為有些痰證,特別像我們前面談到痰核、瘰癘,有些包塊,中醫(yī)辨證跟痰有關(guān),那在化痰的同時,往往要結(jié)合軟堅散結(jié)的方法,提高療效。

第一節(jié)   燥濕化痰
適用病證:濕痰證。癥見:痰多易咯,胸脘痞悶,嘔惡眩暈,肢體困倦,舌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滑。
配伍用藥:燥濕化痰藥(為主)+健脾祛濕藥+理氣藥。

▲▲二 陳 湯
〖方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卷四治痰飲·紹興續(xù)添方》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釋名〗 方中陳皮
、半夏二味,貴在陳久,則無過燥之弊,故有二陳之名。
            ┌ A 不傷津液
     沉久辛燥之氣去┤
            └ B 行氣理氣而不耗氣
〖組成〗 半夏 五兩 湯洗七次 
陳皮 五兩 [15g]  白茯苓  三兩 [9g] 甘草炙,一兩半 [4.5g]
〖用法〗 第16章祛痰劑-燥濕化痰:二陳湯、茯苓丸、溫膽湯第16章祛痰劑-燥濕化痰:二陳湯、茯苓丸、溫膽湯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方歌〗 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氣和中燥濕痰,煎加生姜與烏梅。
〖主治〗 
分析主癥
  濕痰之證,多由脾不健運,濕邪凝聚,氣機阻滯,郁積而成。
  痰濕犯肺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痰阻氣滯,胃失和降  胸膈脹滿,惡心嘔吐
  陰濁凝聚,阻遏清陽    眩暈心悸,肢體困倦,舌苔白潤,脈滑

〖功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治痰要結(jié)合治氣,通過理氣來和中,恢復中焦升降平衡,理氣和中)

      
二陳湯是治療濕痰證的主方。也是個基礎方。后世很多治療濕痰的方,都以二陳湯為基礎方加減化裁而成。
       濕痰的形成,都和脾失健運,水濕濕聚成痰而成。濕聚成痰以后,它要隨氣而升降。濕聚成痰阻滯氣機,但“脾為生痰之源”,作為中焦來講,“肺為貯痰之器”,脾所生之痰影響到肺氣的肅降。就會咳嗽。濕痰的特點,往往痰多易咯,色白,一塊一塊的,容易吐出來,量很大。

濕痰引起了胃氣失于和降,痰濕聚于中焦,影響胃氣和降,可以惡心嘔吐。濕痰證惡心嘔吐也是常見的癥狀。
痰阻氣機,可以胸膈痞悶,痰很容易痰阻氣機,氣機不暢,胸膈痞悶。
痰濕困脾,脾主四肢,脾的清陽不能實四肢,由痰濕所困阻,可以導致肢體困重。倦怠沉重,困重。
痰是濁陰之邪,阻遏清陽,清陽不升,導致頭目眩暈。
痰濁內(nèi)停,痰濁凌心,就會導致心悸。陣發(fā)性的心悸。
舌像脈像,一般舌苔是白滑或白膩,是痰濕的常見舌像。脈滑,因為痰為實邪,往往出現(xiàn)滑脈,脈滑。
上面看二陳湯的主治,好像涉及的面很廣,其核心脾失健運,濕聚成痰,引起了肺氣,“肺為貯痰之器”,肺氣上逆,胃氣上逆,胸脘氣機阻滯,頭目清陽不升,再加上痰氣凌心。所以都和痰有關(guān)。

方解
 君 半夏 辛以散結(jié),脾胃經(jīng)之藥辛溫而燥,行氣下氣散結(jié),燥濕化痰。
 臣 橘紅 側(cè)重于化痰燥濕,芳香醒脾,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亦化。
 
   ┌ 茯苓 健脾利濕,淡滲利濕,使?jié)駨男”愣ァ?br>   │
   │        ┌ 一則取其制半夏之毒。
 佐 ┼ 生姜 降逆化痰┤
   │        └ 一則取其助半夏、陳皮以行氣消痰。
   │   ┌以生津斂肺。
   └ 烏梅┤
       │     ┌有散┐
       └與半夏相伍┤  ├相反相成,即可興肺之開闔,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有收┘
     ┌顧脾。
 使 炙草┤
     └以緩緩圖之,不致猛力一發(fā)而過。

       二陳湯是個基礎方,要注意它很多基本的配伍組合。半夏陳皮相配,是整個二陳湯里的主體的一個組合的基本結(jié)構(gòu)。也是治痰常用的一個配伍組合。半夏在這里是主要的,因為它燥痰化痰的力量很強,同時又能和胃降逆,針對了痰濁之氣上逆、針對了濕痰。是非常合適的。陳皮在這里,它既能夠理氣化濕,因為痰是濕聚而來,理氣化濕有助于消痰,理氣又體現(xiàn)了“治痰要先治氣,氣順痰自消”。
       根據(jù)六陳歌,二陳指的半夏、陳皮,中藥歷來傳統(tǒng)強調(diào),有些藥物采集以后要放一段時間,“陳者,良”。放一段時間,保持它質(zhì)量,同時放一段時間來緩和它的燥烈之性。這其中包括像麻黃、吳茱萸、枳殼、狼毒、半夏、陳皮,這六味藥都有這個特點。所以半夏、陳皮以陳者,良。陳久的更好。當然這是在保持它,藥性、品質(zhì)不變的前提下?!瓣愓撸肌?。這是二陳湯指的這兩個藥。是方中的主體,是君藥和臣藥。

      茯苓是佐藥。茯苓健脾,治療痰濕,要幫助脾胃運化,來健脾胃之運,有助于治療生痰之源。茯苓又能滲濕,和半夏的燥濕、陳皮的化濕結(jié)合,濕去,痰也有助于消,第三個作用,茯苓可以治痰氣的沖逆,在前面提到,苓桂術(shù)甘湯,五苓散,茯苓可以治療水氣的上逆。這里痰氣上逆,引起眩暈、心悸,茯苓可以平?jīng)_降逆。有助于降痰氣之上逆。所以茯苓在這方里很重要。有三個作用。
       甘草是使藥,一方面和茯苓相配,它有一定補氣和健脾結(jié)合的作用。當然更主要在方中調(diào)和諸藥,調(diào)和藥性。

       原書以烏梅、生姜作藥引子?!盀趺芬粋€,生姜七片”。
       用烏梅,歷代有很多醫(yī)家很推崇,認為用烏梅的道理,第一點,這種痰濕咳嗽,往往痰濕涉及到既有病理產(chǎn)物,又有體質(zhì)因素。往往咳嗽耗傷肺氣,用一點烏梅可以收斂肺氣,有助于止咳,這是一個方面作用。第二個方面,這個方半夏比較辛溫燥烈,所以防止它辛溫燥烈耗傷肺氣,用少量烏梅,起到收斂制約作用。這是第二個意義。當然還有醫(yī)家認為,我們要消痰,烏梅有一定的酸收作用,可以聚痰,全方在燥濕化痰為主的基礎上,稍有一點烏梅收斂,聚痰有助于涌痰,也就有助于消痰。有這個看法。這是烏梅作為藥引子,佐使藥的意義。
       生姜在這有兩個意義,(1)溫胃散水,有助于燥濕,有助于祛除痰濕,(2)生姜和半夏相配,有相須和相制的作用。生姜和半夏相配就是張仲景的小半夏湯,那就是說,它能夠通過散水,有助于祛痰燥濕,同時它和胃降逆,有助于半夏的降痰氣之上逆。都有和胃降逆作用。所以它在這里,有協(xié)同意義。

       后世也有一些方書,特別近代這些就不寫烏梅、生姜了。二陳湯就寫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四味藥組成。就是現(xiàn)代認為都不用,這也是一類看法。嚴格講,烏梅、生姜放在其中,還是很有道理的。

配伍特點
它體現(xiàn)有兩個特點,(1)治痰和治氣相結(jié)合,體現(xiàn)在半夏、陳皮相配。祛痰藥和理氣藥相結(jié)合。這是治療痰證的一些通則。(2)考慮祛痰和健脾相結(jié)合。針對“脾為生痰之源”,標本兼顧。配伍上有這兩個特點。

臨床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濕痰。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膩或白潤,脈緩、滑為證治要點。
2.隨證加減  

  • 濕痰,加蒼術(shù)、厚樸。(增加健脾燥濕,厚樸燥濕又能化濕)
  • 熱痰,加膽南星、瓜蔞(使全方偏涼,清化熱痰)
  • 寒痰,加干姜、細辛。(陽氣不足,不能溫化,干姜、細辛可以溫化。加了干姜,這方里就套有甘草干姜湯了,可以溫脾肺,增加對痰濕的溫化。細辛助陽,助溫通,又散水)
  • 風痰,加天麻、僵蠶(風痰的特點,往往咳痰起泡泡,或伴隨有動風特點,天麻平肝熄風,一個涼藥。僵蠶善于祛風痰。風痰引起癲癇這些,這種組合常用)
  • 食痰,加萊菔子、麥芽(兼有飲食停滯,得不到正常運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飲食轉(zhuǎn)化成痰濕。萊菔子、麥芽消食導滯。祛談基礎上,加強消食)
  • 郁痰,加香附、青皮、郁金。(氣機郁滯,津液不能正常布散生痰,往往伴隨這種郁癥。郁結(jié)不得發(fā)越,氣機郁滯,香附、青皮、郁金是常用的行氣解郁的藥。香附、清皮疏肝行氣,郁金行氣活血)
  • 痰核、瘰癘,加海藻、昆布、牡蠣。(加一些咸而軟堅的,軟堅散結(jié),它是一種緩消)

       二陳湯通過加減,各類痰都可以使用。但是我們還是強調(diào),它是治療濕痰的基礎方。最最正確的是用于濕痰。有的說,二陳湯可以用于各類痰證,那有些痰證并不適宜。燥痰,要潤燥化痰。二陳湯偏于溫燥,因為濕痰是很多痰產(chǎn)生的一個根源,濕聚成痰,濕聚過程當中,原有熱促進,或者有寒造成,那我們分別針對。熱痰、寒痰這種方法加味了。如果伴隨有食滯,伴隨有風邪,動風,那要結(jié)合相應的加減,隨證配伍。當然也不等于說,二陳湯可以治療一切痰證。它以濕痰為佳。很大一部分痰證通過它的隨證加減,可以治療。

3.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等屬濕痰或濕阻氣機者,均可用之。
4.使用注意
因其性燥,燥痰慎用(最好不用),吐血(痰中帶血),消渴(津傷),血虛,陰虛者忌用。(二陳湯性燥,辛溫燥烈,雖然不是很峻猛,偏于辛溫。)
《醫(yī)方考》:“濕痰者,痰之原生于濕也。水飲入胃,無非濕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胸膈,中、下二焦之氣熏蒸稠粘,稀則曰飲,稠則曰痰,痰生于濕,故曰濕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熱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則痰無由以生,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陳皮辛溫能利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土足以制濕,利氣則痰無能留滯,益脾治其本,利氣治其標也?!?br>
〖附方一〗 導痰湯《濟生方》
組成:半夏 四兩[12g] 湯洗七次   天南星 一兩 去皮,炮   橘紅 枳實 去瓤 麩炒
   赤茯苓 去皮,各一兩[各6g]        甘草 炙,半兩[3g]
用法第16章祛痰劑-燥濕化痰:二陳湯、茯苓丸、溫膽湯咀,每服四錢[12g],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后。
主治:一切痰厥,頭痛,頭目眩暈,喘急咳嗽,涕唾稠粘,不思飲食,胸膈痞滿,脅肋脹滿,痰飲留積不散,坐臥不安。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運用:本方主要適用于頑痰膠結(jié)、咳嗽痰多、胸脘痞塞、眩暈、痰厥。長于豁痰行氣。

導痰湯是以二陳湯為基礎。不用烏梅、甘草,加南星、枳實而組成。天南星有祛風痰作用,祛痰力強,枳實可以降氣導滯,增加了行氣開郁作用。
       主治痰厥證。臨床表現(xiàn)為頭目眩暈,或者痰飲壅盛。痰飲之氣上逆,量很大。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痛,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黏稠,舌苔厚膩,脈滑。
       這類癥狀出現(xiàn)根本來說,第一個濕痰較重,濕痰痰涎壅盛,量多,阻滯氣機嚴重,而且痰氣上逆,上逆向上,引起頭目眩暈,引起頭部氣血逆亂,頭痛嘔逆,脅肋脹痛,特別喘急痰嗽。那都是痰氣上逆所造成。所以這個嚴重的痰厥,還可以痰氣上逆卒然昏倒,所以用這個方,燥濕祛痰力量強,行氣開郁,還有降氣作用。用南星燥濕祛痰力量很強。用枳實,有降氣、導滯、消痞作用。所以導痰湯是治療痰厥的眩暈、頭痛。痰飲壅盛的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這類證的一張常用方。是二陳湯加減產(chǎn)生的。
       這個方里把甘草去掉,因為痰涎壅盛,燥痰量多,用甘草容易“甘者,令人中滿?!彼栽谶@個地方,就不用甘草。
 〖附方二〗 
滌痰湯
組成:南星姜制 半夏 湯洗七次,各二錢半[各12g] 甘草半錢[2.5g] 橘紅一錢半[7.5g] 石菖蒲人參各一錢[各5g]  茯苓 去皮 枳實麩炒,各二錢[各10g] 竹茹 七分[3.5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鍾,生姜五片,煎一鍾,食后服。
主治
中風痰迷心竅證。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漉漉有聲。
功用:滌痰開竅。

本方導痰湯中用的枳實,南星還是有。二陳湯的半夏、茯苓、橘紅、甘草二陳湯完整也有。而且還加了人參、菖蒲、竹茹。烏梅沒有用,生姜用了。菖蒲本身有開竅作用,芳香可以開竅,竹茹能夠化痰,增加化痰的力量,加上南星的燥濕化痰強,枳實還是有導滯、消痞,降氣作用。結(jié)合人參補氣補虛,這方擅長于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證。
中風,痰可以阻滯經(jīng)絡,阻滯舌體,造成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漉漉有聲,痰量多。中風痰迷心竅證。這里側(cè)重風痰了。所以南星可以祛風燥濕化痰。和半夏相配,竹茹可以清化熱痰,這個方里又有枳實來降氣,導滯降氣。人參、菖蒲配合,益氣開竅,所以這個方以滌痰開竅為主。治療中風痰迷心竅證。也是一張傳統(tǒng)的一個名方。

第16章祛痰劑-燥濕化痰:二陳湯、茯苓丸、溫膽湯

溫 膽 湯  ▲▲
〖方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 半夏 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 麩炒去瓤 各二兩 [各6g]    橘皮 三兩 [9g] 去白
     白茯苓 一兩半 [4.5g]                  甘草 炙 一兩 [3g]
〖用法〗 上銼為散,每服四大錢[12g],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方歌〗 溫膽湯中苓半草,枳竹陳皮加姜棗,
     虛煩不眠證多端,此系膽虛痰熱擾。

〖主治〗 膽郁痰擾證。
    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證。膽怯易驚,虛煩不寧,失眠多夢,嘔吐呃逆,癲癇等證。
〖功用〗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病機分析〗

  邪─→膽腑─→導致膽虛─→膽為甲木,其象應春;膽虛有邪即不能遂其生長發(fā)陳之令─┐
         │ │                             │
         │ │              土得木而達,土因木郁而不達矣←┘
         │ │
         │ │               ┌→嘔吐呃逆
         │ │        土不達痰涎易生┤
         │ │               └→癲癇
         │ │
         │ └→膽與肝相為表里,肝藏魂,夜臥則魂歸于肝
         │
         │   膽有邪波及肝─→失眠多夢
         │
         └→膽虛易驚,虛煩不寧。
膽氣不足膽胃不和膽為邪擾,膽怯易驚,心煩不眠
情志不遂、氣郁生痰痰濁上逆
頭眩心悸
嘔惡呃逆
虛喘、苔白膩,脈弦滑
       溫膽湯是常用方,從整個溫膽湯組成來看,由于二陳湯加枳實、竹茹以后,偏涼,但涼性不是很重,是偏一點涼。那它怎么叫溫膽呢?有的解釋這個溫,認為這個溫是“和”的意思,是一種協(xié)調(diào)平衡的意思。前面講“和”法時曾經(jīng)提到過,“和”字在古代,是協(xié)調(diào)平衡的意思,是一個哲學名詞。
    “溫”,人們過去概念,一年四季寒熱溫涼,認為“溫”是人們生活最好、最理想的溫度,這種狀況。不等于寒熱溫涼你找一個中介點,一點溫度沒有,不是這個。而溫是最適合的詞。所以最平衡協(xié)調(diào)里想這個狀況。張仲景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睖厮幒椭皽亍薄昂汀?,這里的溫,有和(調(diào)和)的意思。
      溫膽湯通過祛痰,調(diào)和膽胃。所以從病機來說,主治證候病機說它“膽郁痰擾證”。
      情志不遂,引起膽氣郁滯,有一定的精神因素。
      氣機郁滯,氣郁就生痰,痰阻滯中焦,膽胃不和,膽位之氣上逆。膽胃這兩者,在這個證候形成當中,往往是相互影響的。“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和情志這些有一定關(guān)系。情志影響,肝氣不舒,膽氣也可以郁滯。膽郁以后,氣機不暢,氣滯生痰,這里氣郁生痰了。
       痰阻滯,胃氣可以不和,所以臨床表現(xiàn),膽為痰擾,痰濁上逆,膽胃不和反應。
       膽怯易驚,往往心中容易驚恐,所以容易驚醒,加上膽郁之后氣郁生痰,痰氣郁滯化熱,有一定的痰熱,痰熱擾亂心神,可以心煩不眠,所以這個方常用來治失眠。痰熱型失眠。

       對胃而言,脾為生痰之源,痰濁之氣上逆,引起上部,痰氣上逆,頭眩心悸,嘔惡(嘔吐惡心),呃逆,都是胃氣上逆。當然這個方可以用于痰證,如果屬于膽郁痰擾這一類,痰熱類型的癲癇,它也通過清化痰熱可以治療。所以主治看起來涉及比較復雜。有情志方面的膽怯易驚,心煩不眠,有痰氣上逆引起的頭眩心悸,嘔惡,呃逆,以及癲癇這一類。
       舌脈,舌苔白膩,脈弦滑。苔白膩說明痰量較多,脈弦滑,既有痰濕的問題,痰濕為患,又有氣機郁滯,肝膽氣機郁滯,所以溫膽湯證,并不是一定以咳痰為它主治證候。但痰是它的致病之因。是一種膽郁痰擾,膽氣上逆,膽胃不和這種證候。
       證候分析集中反映在以無形之痰為患。有形之痰,往往是以從肺咳出來,隨著肺氣上逆,咳嗽,咳出的排泄物為主。無形之痰是在證候反應上。所以我們這里所提到的,膽郁痰擾,引起膽怯易驚,心煩不眠。以及嘔惡呃逆,頭眩心悸,癲癇,這些都屬于一種無形之痰為主的范圍。所以這個溫膽湯在臨床用得比較廣泛,對于痰熱引起有形之痰也有作用。但臨床上更多的應用用于無形之痰。
半夏燥濕化痰(辛溫)
竹茹偏寒,清熱化痰,利膽和胃
陳皮理氣化濕
枳實行氣,降氣,導滯,清熱
茯苓健脾治療生痰之源,滲濕化痰
佐2生姜調(diào)和脾胃,配半夏相須相制
大棗和甘草聯(lián)用,調(diào)和脾胃
佐使甘草調(diào)和藥性
       溫膽湯仍然是在燥濕化痰二陳湯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竹茹偏寒涼,可以清熱化痰,同時它又利膽、和胃。所以對于膽胃不和這種偏于痰熱的比較適宜。半夏竹茹連用之后,加上后面加了枳實,全方就偏涼。
       臣藥是陳皮和枳實,陳皮理氣化濕,和半夏相配,體現(xiàn)了治痰先治氣,氣行痰自消這個原理。是治痰的一個常用配伍組合。枳實可行氣、降氣,可以導滯,也有清熱作用。和竹茹相配,對于全方清化痰熱、消痞、導滯,有協(xié)助作用。
       佐藥茯苓,仍然是二陳湯原方里的含義,茯苓在這里,一個健脾治療生痰之源,一個滲濕,協(xié)助半夏的燥濕,增加化痰力量。脾為生痰之源。一方面茯苓還擅長于平?jīng)_逆逆,降水氣之上逆。在這里,剛才證候分析我們分析到,它涉及到一個痰氣凌心,痰氣上逆凌心,上干清陽,頭暈目眩,心悸。所以茯苓這個平?jīng)_降逆,有助于和竹茹、枳實配合,有助于能夠降痰氣,它治療很多精神系統(tǒng)疾病,也是靠的這個機理。
       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生姜配合半夏,兩個既有相須,有助于和胃降逆,有助于化痰。又能夠相制,消除半夏的一些毒性,大棗能夠補脾,和甘草聯(lián)用,主要能夠補脾胃,考慮脾為生痰之源。而且防止溫燥之品傷中焦,這是甘草又可以作為使藥,調(diào)和藥性。
       整個方體現(xiàn)了理氣化痰,和胃利膽,過去很多教材也提到了,理氣化痰,清膽和胃。這要看你的用量把握,如果使這個方?jīng)鲂酝怀?,治療痰熱,現(xiàn)在臨床用的很多。用它清化痰熱為主。那就竹茹、枳實量增大。這是靈活運用的范疇了。

臨床運用
1.
辨證要點(使用基本依據(jù))本方治證為濕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shù)為證治要點。心煩不寐,眩悸嘔惡。
      心煩不寐,用來反應一個精神方面疾患的一個代表,痰熱擾心造成心煩不寐,痰熱隨著痰氣上逆,眩悸嘔惡,也是痰氣上逆,造成眩暈、心悸、嘔吐、惡心。痰氣上逆,胃氣不和,苔白膩,脈弦滑。這是反映白膩,痰濕較重。弦滑反應的是既有膽胃不和這種痰濁內(nèi)涌。
2.隨證加減
  • 心熱煩盛,加黃連(加黃連,這個名稱就叫黃連溫膽湯)、梔子、豆豉(梔子豉湯,有助清熱,宣發(fā)解除胸中的煩熱)
  • 失眠(痰熱擾心),加琥珀粉、遠志(安神藥)
  • 驚悸,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
    溫膽湯用于治驚悸,用得很多,報導很多,鎮(zhèn)驚安神。
  • 嘔吐惡逆,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
    胃氣上逆比較突出,大劑量蘇葉是解表發(fā)散,中等劑量往往側(cè)重在理氣。小劑量可以解郁。在此,蘇葉用中等劑量,或者用蘇梗,它主要可以理氣、和胃。枇杷葉是降氣的藥,能夠降肺氣,也有和胃作用。旋覆花,前面在張仲景的經(jīng)方旋覆代赭湯里,曾經(jīng)討論過,旋覆花擅長于降胃氣之上逆。這在旋覆代赭湯里大家可能還記得,它可以治療噫氣不足,心下痞,噫氣不足,也就是胃氣上逆。在這里,如果痰濁停滯,引起痰氣上逆,造成胃氣不和,嘔吐、呃逆,可以進行這樣的加味。
  • 眩暈,加天麻、鉤藤;
    眩暈突出,痰濁上犯引動風邪,這也是內(nèi)風的一類,加天麻可以平肝熄風,鉤藤也是熄風的要藥。這在前面治風劑我們討論過天麻鉤藤飲。是以天麻、鉤藤為君藥的。天麻鉤藤飲治療現(xiàn)代高血壓的頭痛、眩暈、失眠。也是利用這兩味藥的熄風作用。所以如果痰濁上逆,引起動風,那我們可以兩個結(jié)合,解除這個風痰問題。
  • 癲癇抽搐,加膽星、鉤藤、全蝎。
    癲癇一般認為和風痰有關(guān)。癲癇、抽搐和風痰有關(guān)??梢约由瞄L于清熱化痰、祛風痰的膽星、鉤藤、全蝎。全蝎還能有比較強的鎮(zhèn)驚作用。
       這是臨床較多的使用,當然這是一些舉例,臨床應用的報導,可以說溫膽湯非常多。報導各種各樣的怪病,充分體現(xiàn)了治療無形之痰這個方面的特點。而且體現(xiàn)了怪病多痰。

3.適用于神經(jīng)官能癥、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綜合癥、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nèi)擾與膽胃不和者。


  《成方便讀》:“膽為清凈之腑,無出無入,寄附于肝,又與肝相為表里,肝藏魂,夜臥則魂歸于肝,膽有邪,豈有不波及于肝哉?且膽為甲木,其象應春,今膽虛即不能遂其生長發(fā)陳之令,于是土得木而達者,因木郁而不達矣。土不達則痰涎易生,痰為百病之母,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故有驚悸之狀。此方純以二陳、竹茹、枳實、生姜,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nèi)中并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為甲木,常欲其得春氣溫和之義耳?!?br>〖附方一〗 十味溫膽湯(《世醫(yī)得效方》)
組成:半夏 湯洗七次      枳實 去瓤切, 麩炒       陳皮 去白各三兩[各9g]
   白茯苓 去皮,兩半[5g]   大遠志 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 北五味子、熟地黃 酒炒
   條參 各一兩[各3g ]    粉草 五錢[2g]   酸棗仁 微炒[2g]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錢[12g],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不以時服。
功用:化痰寧心。
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悸煩悶,坐臥不安等。
[本方特色]
  十味溫膽湯即《三因方》溫膽湯減去清膽和胃的竹茹,加入益氣養(yǎng)血,寧心安神的人參、熟地、五味子、酸棗仁、遠志而成,故本方無清熱之功,而增補養(yǎng)心神之力,組成化痰寧心的方劑,適用于痰濁內(nèi)擾,心膽虛怯,神志不安諸證。



茯 苓 丸
〖方源〗 《醫(yī)門法律》:本治臂痛。其《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復轉(zhuǎn)移,由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
〖組成〗 半夏 二兩 [9g]   茯苓 一兩 [6g]   枳殼 麩炒去瓤, 半兩 [3g]   風化樸硝 一分 [3g]
〖用法〗 上為末,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湯下。
〖方歌〗 指迷茯苓丸半夏,風硝枳殼姜湯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氣行痰消痛自罷。

〖主治〗 痰停中脘證兩臂疼痛,手不得上舉,或左右時復轉(zhuǎn)移,或兩手疲軟,或四肢浮腫,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等。
〖功用〗 燥濕行氣,軟堅化痰。
〖證屬〗 痰停中脘
 君 半夏 燥濕除痰
 臣 茯苓 滲濕化痰

   ┌ 枳殼 行氣,寬腸中之氣,水飲上泛溢于手臂,故以此下行肺氣
   │
   │
 佐 ┼ 樸硝 軟堅潤燥,使結(jié)滯之伏痰消解而下泄
   │
   │
   └ 姜汁糊丸 姜湯送下,取其開胃化痰,亦制半夏之毒

運用
1.本方主治屬濕痰為病。以舌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為證治要點。
2.用于臂痛或肢節(jié)腫痛,可加通絡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龍等。用治咳嗽痰稠時,可酌加海蛤、瓜蔞等。
3.慢性支氣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腫等屬濕痰者,可加減用之。
注意事項
“伏痰在內(nèi),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此種臂痛,切不可以風濕論治,老誤用風藥,則貽誤病機,徒傷正氣,唯以祛痰為要。
文獻
《成方便讀》:“夫痰之為病,在腑者易治,在臟者難醫(yī),在絡者更難搜剔。四肢者皆稟氣于脾,若脾病不能運化,則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來矣。治之者,當乘其正氣未虛之時而攻擊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復其健運之職,則絡中之痰,自可還之于腑,潛消默運,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濕,枳殼破其氣,而以姜汁開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