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朝”是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在《后漢書·周磐傳》中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的記載。國人過春節(jié)的歷史由來已久,其稱謂在各時期也不盡相同,例如先秦稱為“上日”、“改歲”;兩漢稱為“正日”、“歲旦”;魏晉南北朝稱作“元日”、“元旦”,而唐代以后也多以此為名。事實上,最初的春節(jié)是指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且夏、商、周與秦朝所定歲首之日也不同,直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才以農(nóng)歷正月為歲首,在辛亥革命以后便采用公歷計年,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jié)”。 作為應景之作,古代繪畫中的《歲朝圖》最初是在宋代宮廷中興起的,流傳至今年代較早的作品是北宋畫家趙昌與董祥創(chuàng)作的《歲朝圖》。此類創(chuàng)作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描繪辭舊迎新的慶賀祝拜場景;二是以蔬果、文房等入畫,賦予其吉祥寓意與文化內(nèi)涵,多以“歲朝清供圖”命名。通過前者可以一窺古人的迎春習俗,后者則反映出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調(diào)。 《歲朝圖》中的春節(jié)習俗:門神、爆竹、宴飲與拜年 古時的春節(jié)習俗在先秦已出現(xiàn)萌芽,雖然當時是與立春節(jié)氣有關,但也是為了歡度新年而在新舊交替之際進行的。此時期的禮俗包括儺祭、立桃人、掃塵、宴會、祭祀祖先等。漢魏時期是春節(jié)習俗的定型期,相關慶賀活動有除夕驅儺、正旦朝會、立神荼郁壘、放爆竹以及聚宴飲酒等。到唐宋時期,春節(jié)習俗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其中儺祭活動的民俗性與娛樂性增強,另外還要守歲、立門神、掛年畫、帖春聯(lián)。而拜年的習俗在此時也趨于完善,不僅有尊卑長幼之分,還要互送節(jié)物。在宮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時接受百官的祝禱,官員之間社交性的拜年出現(xiàn)了以“名刺”代賀的情況,很多官宦之家并不親自登門拜年。此后,明清之際的春節(jié)習俗也基本沿襲了唐宋時期的舊俗。從春節(jié)習俗的演變過程來看,其宗教功能逐漸弱化而娛樂性逐漸增強,人們在力圖營造歡慶氛圍的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掃塵
明李士達(款) 《歲朝圖》 1615年 按照民間的說法,“塵”與“陳”諧音,因此新春掃塵便有了“陳陳布新”的含義。據(jù)《詩經(jīng)·豳風·七月》記載:“穹窒薰鼠,塞向墐戶,磋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可見在迎新之際,人們要清掃垃圾、驅趕老鼠,并封閉窗戶躲避寒風。在明代李士達(款)作于1615年的《歲朝圖》中就描繪了掃塵的場面,畫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閣中,屋外一童子正拿著掃帚清掃院落,為慶賀年節(jié)做準備。 立門神 立門神的習俗萌芽于祀門,在周代已將其定為祀典之一,《禮記·喪服大紀》中即有“君釋菜,禮門神”之說。先秦時期的立桃人就是立門神的前身,以此驅邪御鬼。從漢代起,門神有了具體的形象與名稱,例如著名的神荼與郁壘,人們將二者之形或是名字繪于門戶與桃符上,南朝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的記錄。到了唐末五代之后,民間多以鐘馗作為門神,這源于鐘馗為唐玄宗捉鬼的典故,也有學者認為鐘馗的形象是由商代主持祭祀的“仲居薛”等演變而來。宋代吳自牧曾在《夢梁錄》中稱宋人在歲旦之日有“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的習俗。到了宋末,以秦瓊、尉遲敬德作為門神的現(xiàn)象也很多見。
明憲宗朱見深《歲朝佳兆圖》 1481年 在流傳至今的古代《歲朝圖》中,明憲宗朱見深創(chuàng)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歲朝佳兆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即是以鐘馗為描繪對象,而此畫也可看作是祈福的宮廷年畫,在作品右上方有“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題。畫中的鐘馗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他犀利地盯著飛來的蝙蝠(意為福來),而小鬼則雙手捧著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盤,意為“百事如意”??梢姡藭r的鐘馗也開始具有吉祥的寓意。 此外,在宋代還出現(xiàn)了以文官充當門神的新樣式,代表著富貴、權勢等寓意,例如在傳為李嵩的《歲朝圖》中,“不但宅門上繪有武將門神,而且在堂屋隔扇門上還出現(xiàn)了文官打扮的門神,這種形象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成為標準的門神樣式”。 放爆竹與敲鑼鼓 從漢代開始就有了在正日燃放爆竹的習俗,其目的在于通過爆竹的巨大聲響來驅除惡鬼。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升,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鄙诫敲耖g傳說中的惡鬼,長丈余,人臉猴身,遇之可令人得寒熱病,但此鬼最怕爆竹,因此古人在春節(jié)時燃放爆竹是為了嚇跑山臊,驅逐瘟邪,求得平安。此外,正月敲鑼打鼓的風俗歷史雖然不可考,但在古人所繪《歲朝圖》中卻很多見,這一場景多與燃放爆竹的活動并置在一起描繪。
明袁尚統(tǒng)《歲朝圖》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
《歲朝村慶圖》中放爆竹與敲鑼鼓的場景 明代畫家袁尚統(tǒng)的《歲朝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創(chuàng)作于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畫中的眾多孩童在院中敲鑼、打鼓、放鞭炮,屋內(nèi)有三位長者同桌對飲觀看兒童嬉戲。明代畫家李士達的《歲朝村慶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亦出現(xiàn)同類場景,此畫作于戊午臘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與多方內(nèi)府鑒藏印。作品描繪了村莊中的兒童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的景象,充滿了喜慶歡樂的氣息。畫中人物姿態(tài)各異,情態(tài)傳神,極具動感,例如在近景庭院中有一孩童正彎腰前傾持香點燃爆竹,其身后的另一孩童則雙手捂耳觀看,畫家通過對人物動作的細膩刻畫,再現(xiàn)了孩童放爆竹時的情景與心理狀態(tài)。此外,在清代上睿、周愷、張儼等人創(chuàng)作的《歲朝圖》中皆有燃放爆竹或敲鑼鼓的場景。
清周愷《歲朝圖》
清張儼《歲朝圖》 宴飲與拜年 春節(jié)之際宴飲酒祝的風俗在先秦時期出現(xiàn)萌芽,到漢魏時發(fā)展為“留宿歲飯”的習俗。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碑敃r的留歲飯不能全部吃完,而是要留下一部分撒到大街上,寓意除舊納新。在正旦之日,晚輩還要向長輩進椒柏酒祝賀新春,此時也講究禮儀順序,如敬酒從小輩向長輩開始,飲酒時則反之。此外,春節(jié)時拜年的風俗在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般向同族尊長拜年是在歲朝當日,而拜訪友人等可以在歲朝之后進行。
清楊晉《歲朝圖》 1725年
清于津《歲朝圖》 1836年 清代畫家楊晉創(chuàng)作于1724年、1725年的兩幅《歲朝圖》中皆有拜年訪友的情景。后者是楊晉臨摹明代畫家沈周的《歲朝圖》,畫中左上角題詩云:“今朝元日試題詩,又簇辛盤舉酒巵。楊柳弄黃梅吐白,一年歡賞動頭時”,原為文徵明所作。在作品近處的小橋上有一長者持杖前行,其后有一童仆手持卷軸跟隨,遠處的屋中有四人臨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內(nèi)的柱旁有兩位侍童等候。此外,清代畫家于津在1836年作于苕溪碧梧山館的《歲朝圖》中亦有拜年的場景。畫中的橋上有兩位文士,其中一人手指前方院落,回頭與后者對話,院外則有兩位長者相互作揖問候。 “歲朝行樂”:皇帝過春節(jié)講究大場面 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重中之重,宮廷對于春節(jié)的慶賀自然隆重,除了與民間相似的習俗外,還會舉行大型的朝會儀式。從漢代到明清之際,在正旦之日朝廷百官都會向皇帝行慶賀儀式,例如在《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中就記錄了東漢朝會時過程,包括覲見、獻禮、宴飲等活動,且要遵循森嚴的等級制度。唐代的朝會尤其盛大,參加的人員除了朝臣之外,還有少數(shù)民族與附屬國的使節(jié)。唐太宗在《正旦臨朝》中就有“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赫竇儼冠蓋,紛綸盛服章”之語,可見當日的盛況。到了清代,皇帝更為重視此類儀式,且在迎新之時還會舉行開筆儀式,而對《歲朝圖》的繪制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程度,例如僅乾隆皇帝就創(chuàng)作過數(shù)十幅的《歲朝圖》。此外,清宮中的外籍畫家郎世寧、蔣廷錫等人也參與過《歲朝圖》的創(chuàng)作,他們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中融入了西畫的元素。
清郎世寧、丁觀鵬、沈源、周鯤等《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中的乾隆皇帝 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即是描繪乾隆皇帝慶祝歲朝之日的作品。此畫由丁觀鵬、郎世寧、沈源、周鯤等中西畫家合作繪制,上有“八徵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等鑒藏印。其中,郎世寧畫乾隆帝像,沈源、周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與樹木,作品呈現(xiàn)出皇家歲朝的熱烈氣氛,同時展示出皇帝與諸皇子之間的親密關系?!肚〉蹥q朝行樂圖》由前后兩個庭院構成,以中部的圍墻分隔,前景庭院中盤坐并手持如意的是乾隆皇帝,目光慈祥充滿愛意,他的腳下有一童子在燒炭火,兩邊站立著多位皇族子弟,院中有孩童做點炮竹狀,后景中的童子或堆雪獅、或在長廊中觀看,形態(tài)各異。與其他描繪民間過春節(jié)場景的《歲朝圖》不同的是,在《乾隆帝歲朝行樂圖》中可以看到宮廷的長廊中掛滿了彩色燈籠,柱子上也貼著春聯(lián),這在平常的《歲朝圖》中是不多見的。除此作品以外,在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還記錄了多件《歲朝圖》的繪制,例如在十一月十五日皇帝曾傳旨:“著唐岱、郎世寧、陳枚商酌畫《歲朝圖》一副,欽此,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畫完”,可知其中的一些作品是由皇帝下旨繪制的,而宮廷畫家也可主動要求創(chuàng)作節(jié)令畫,經(jīng)批準后方可畫就。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中的放爆竹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中的堆雪獅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中廊上掛燈籠,柱上帖春聯(lián) 除了描繪節(jié)日場面的《歲朝圖》外,皇帝與宮廷畫家也多以寓意吉祥的花卉與器物入畫,這即是下文將提到的以“歲朝清供”為題材的作品。 “歲朝清供”:文人過春節(jié)也要有情調(diào) “清供”又稱清玩,包括金石、書畫、古董、盆景等玩賞之物,“歲朝清供”即是在新春之際將這些雅物擺放在案頭,古代畫家將這些富有寓意的物品作為描繪對象,謂之《歲朝清供圖》,不過有些以《歲朝圖》命名的作品也以清供之物入畫,這類創(chuàng)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體現(xiàn)了他們特有的美學精神。
北宋趙昌《歲朝圖》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以歲朝清供為題材的作品興起于宋代,流傳至今的此類作品當屬北宋趙昌的《歲朝圖》年代較早。此畫著錄于《石渠寶笈續(xù)編》,中間繪一塊奇石,周圍以水仙、梅花、牡丹、茶花等穿插點綴,用色明艷,富麗堂皇,極具裝飾效果。至清末民初,這種創(chuàng)作達到鼎盛期,例如清代揚州畫派中的李鱓、羅聘、高鳳翰等人皆有歲朝清供類的作品傳世,他們的作品或全用墨筆、或施以淡彩,其中蘊含了文人畫的趣味。
清李鱓《歲朝圖》
清高鳳翰《歲朝圖》 那在歷代歲朝清供題材的作品中,有哪些雅物曾經(jīng)高頻率的出現(xiàn)呢?其一,花卉類的梅花、牡丹、百合、水仙,分別寓意了報春與“五福”(梅花有五片花瓣)、富貴、百年好合、吉祥,此外常見的菊花、松柏、靈芝等皆有長壽之意;其二,果蔬類的柿子、桔子、荔枝、石榴、仙桃、白菜,分別寓意了如意、吉祥、順利、多子、長壽、清白;其三,動物類的蝙蝠、喜鵲、鵪鶉、公雞、羊,分別寓意了福來、報喜、豐足、吉祥升官與“五德”(文、武、勇、仁、信)、吉祥;其四,器物類的瓶子、如意、壽石、戟、酒具、燈籠,分別寓意平安、全年如意、長壽、升級、驅瘟祛病、添丁。另外,爆竹、硯臺、古銅器等在《歲朝清供圖》中也多次出現(xiàn)。而以上的雅物相互組合的出現(xiàn)在作品中,又有了疊加的寓意,例如柏枝、柿子和如意構成了“百事如意”,花瓶中插三支戟象征著“平升三級”,爆竹、瓶子與鵪鶉則表示“竹報平安”,等等。而將這些蘊含深意的雅物引入畫中,也昭示了明清時期文人世俗化的傾向,以及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
清改琦《歲朝集吉》 1822年 畫中的牡丹、水仙、梅花、柿子等物寓意著富貴吉祥、事事如意。
清鄒一桂《歲朝清供》 1770年 畫中梅花、柏樹、如意、柿子寓意著歲歲吉祥、事事如意。
清戴熙《歲朝五瑞圖》 1857年 畫中的竹、蘭、萱草、壽石等物組成“五瑞”。
明周之冕《歲朝清供》 1602年 畫中集合了十余種雅物,如銅爐、爆竹、瓶花等,寓有平安、順利、富貴等多種含義。 |
|
|
來自: sonocaddi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