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男,1973年出生,甘肅省武山縣人,研究生學歷,現(xiàn)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甘肅省工筆畫協(xié)會主席,甘肅省美術家協(xié)會國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甘肅省書畫研究院畫家,民進甘肅省委員會會員。 2007年研修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師從于中國著名畫家李魁正先生,職業(yè)畫家,長期從事中國畫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曾出版《李建民畫集》、《李建民精品集》、《大家風范。李建民卷》,被授予“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家”。其作品曾多次被甘肅電視臺公共頻道、都市頻道,天水電視臺,《甘肅工人報》、《甘肅經(jīng)濟日報》、《蘭州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進行專題報導。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及甘肅省內(nèi)美術大展并獲各種獎項,入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等多部辭書。 2011年作品《素妍芳華》入選中國當代花鳥畫展(中國美協(xié)主辦); 2012年作品《蔬園日記》入選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xié)主辦); 2012年作品《響午》入選第三屆全國線描藝術大展(中國美協(xié)主辦); 2012年作品《金風》獲“百花齊放”蘭州市美術作品展一等獎; 2014年9月,作品《秋聲—1》參加“追尋中國夢﹒西部陽光”甘肅、青海、寧夏少數(shù)民族美術作品展(中國美協(xié)主辦); 2014年作品《秋聲-1》入選全國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展甘肅展區(qū); 2014年作品《鳥占高枝》參加“2014甘肅省寫生作品展”; 2015年6月,作品《歡歌》入選“美麗新絲路﹒翰墨定西行”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2015年9月,作品《凈土》參加第二屆“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并獲最高獎—優(yōu)秀獎(中國美協(xié)主辦); 2015年10月,作品《秋聲—2》入選“紀念潘潔茲誕辰10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中國美協(xié)主辦)。 作品欣賞 晨 暉 68x68cm 地 網(wǎng) 180x180cm 紅蜻蜓飛過的季節(jié) 136X240cm
守望寒冬 68x68cm 雪余凍鳥守梅花 120X240cm 一樹梨花帶雨開 68x68cm 凈 土 120x240cm
花鳥條屏一35x120cm
花鳥條屏二35x120cm
花鳥條屏三35x120cm
花鳥條屏四35x120cm
素顏芳華120x240cm 曦68x68cm
金箋小品之一 34x34cm
金箋小品 34x34cm
金箋小品之二 34x34cm
金箋小品之三 20x60cm
金箋小品之四 34x34cm
金箋小品之五 34x34cm
金箋小品之六 34x34cm
金箋小品之七 34x34cm
金箋小品之八 34x34cm 花鳥無言最可人——解讀李建民工筆花鳥畫 張南山 一直以來,中國工筆花鳥畫最能夠代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韻流程,從唐代“徐熙野逸,黃筌富貴”到宋朝宮廷畫的興盛,再到明清,繪畫諸流派紛呈氣象,工筆花鳥畫一直是貫穿中國畫史的精韻流程,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也最能體現(xiàn)中國畫“傳神寫照”的理性思辨。但是中國工筆花鳥畫發(fā)展到當下,由于其自身工藝性、裝飾性和技巧性的限制,已極盡民族繪畫之衰微。在當代繪畫藝術求新思變的影響下,仍然做出了艱難的選擇。從創(chuàng)作技巧到繪畫媒材都作了大量的探索,但畢竟無法承載傳統(tǒng)繪畫中筆墨抒情之能事,以程式性的繪畫語言訴說經(jīng)典圖解。希望與誘惑同在,傳統(tǒng)的繪畫模式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極大挑戰(zhàn)。但是,不管怎樣,富于冒險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畫家將會一如既往地為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和探索勇于奉獻整個身心。 李建民是甘肅頗富才情的青年畫家。在中國傳統(tǒng)工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上,李建民透過畫面表現(xiàn)出的冷靜與沉穩(wěn),以其自身的追求實踐著自己藝術人格的漸臻之路。關注李建民好多年了,從最初的臨摹到創(chuàng)作實踐,始終信守“游于藝”的藝術信條。由感興趣到喜歡繪畫藝術,再到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充滿艱辛與困惑,所幸的是李建民堅持了下來,并且癡心不改。這種于藝日篤的勤奮,對于繪畫的嚴謹和對繪畫本身的理解是構成其繪畫藝術的基石。2007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所李魁正工作室研修,摒棄了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率性而為的寫意畫,轉(zhuǎn)向工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這種轉(zhuǎn)向,是一種契機,也是畫家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的一種抉擇,同時這種轉(zhuǎn)向也更能表現(xiàn)出畫家的心性和張力。 李建民的工筆花鳥畫,畫面追求清新淡雅、平實質(zhì)樸的繪畫風格,往往擷取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山花野卉、珍禽鳥雀作為捕捉藝術靈魂和畫面效果的全部內(nèi)容。人們崇尚自然,但從不拒絕對于自然美的異化和發(fā)展,這方面,也是李建民所探求的一個方向。工筆畫的含蓄與典雅折射出畫家人格的魄力,畫家能夠通過塑造花鳥形象來反映物理的自然特征。因為藝術作品不是單純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對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主觀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它是神與物游、物我兩忘的主客觀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意象造型的原則是既以客觀事物為依據(jù),又與客觀物象保持一定距離,處在“似與不似之間”。在花鳥畫中,許多畫家都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畫法,而這種過去經(jīng)典的圖式是一般人很難逾越的,如工筆畫滿構圖、重色彩……一直在重復著古人,重復著古老的繪畫語言。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的全新樣式,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李建民跨出了艱難的一步。當眾多畫家還在案頭依然富貴牡丹、梳理鳥雀羽毛的時候,畫家對于花鳥畫自然狀態(tài)的描寫表明了畫家堅定的立場。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這種“自然屬性”雖然不是畫家對自然界原生物態(tài)的占有與顯現(xiàn),而是在精神層面上的重新設定與關照。畫家先后前往云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體驗生活,大量的寫生和體驗自然界陰晴雨雪、四時榮枯的變化來感知花鳥的習性。這個時代是一個文化缺失的時代,太多的習慣使我們麻木的神經(jīng)不再有所感動,但是李建民往往在這種寫生過程中感動著、甚至沖動著。在初春的田埂上,在盛夏的樹蔭下,在深秋的果園里,在成熟的西紅柿地里,我們依然看到畫家堅守的背影。感受自然狀態(tài)下的花鳥情境和筆墨語言,表現(xiàn)和張力都透過畫面,這是當代花鳥畫家不可或缺的課程。 我們在欣賞建民花鳥畫作品的同時,不僅要追問繪畫的本源問題。其實工筆畫,尤其是花鳥畫最能夠告訴人們這樣一個深刻而且簡單的道理:只有生活的藝術,才是藝術所包含的全部內(nèi)容。在這個基礎上意與古會,以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可以略見其中的個人心理奧妙。當代花鳥畫的邏輯演進與實際形式變革呈現(xiàn)出一種對等的碰撞,一方面是文化藝術的多元化拓寬了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新情境,另一方面是在新的繪畫語境上關注花鳥畫的深度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說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在未來繪畫發(fā)展的歷程中將前景光明,可能超越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再攀新高。我相信,這種文化的反思,有助于建民的繪畫創(chuàng)作。對于畫家,現(xiàn)在要解決的問題不再是單純的筆墨與技巧,而是繪畫中對于文化更深層次的關照、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詮釋,只有這樣,探索工筆花鳥畫的新境界將指日可待?!八臅r風物異中趣,花鳥無言最可人”。我們關注畫家的生活閱歷、才情、秉性和天賦的目的,是為了更準確的把握畫家的繪畫創(chuàng)作狀態(tài)。憨厚樸實的建民,踏實勤奮,通過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學習,掌握了工筆繪畫創(chuàng)作的技巧技法,大量臨習了宋元以來諸多名家名作,在生活中感受自然花鳥習性,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很好的繪畫作品,作為朋友,深感欣慰,書以上文字,是以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