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研究】“神童”都長什么樣兒?大家口中的“神童”一直被用來形容智力水平超常的兒童。他們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是從哪里來的?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我?guī)е芯啃〗M在對兩組不同智力水平的兒童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神童”的大腦對注意力之外的信息有著更好的處理能力。 該成果后來發(fā)表在《High Ability Studies》(《高能力研究》)雜志上。 那么,神童究竟是怎樣一群孩子?他們是否有一些先天特征?下面是幾年前《北京科技報》就此話題對我進行的采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問:針對神童的實驗是怎樣進行的? 答:我們對兩組智力水平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腦電波檢測。一組是高智力兒童,一組是普通智力兒童。 我們讓這些兒童集中注意力觀看一個無聲動畫片,與此同時,隨機播放“咔”和“嗒”兩種不同的聲音。動畫片很有趣,孩子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看動畫片上,而對聲音的接收都是在“非注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不過,他們的大腦還是受到了這兩種聲音差異的刺激,并對這些“額外”的信息進行了自動加工,以腦電波中頻率較低的“慢波”表現(xiàn)了出來。 我們實時檢測了這些腦電波,發(fā)現(xiàn)高智力組的兒童慢波發(fā)生的概率更高。國內(nèi)外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非注意條件下大腦對信息的加工能力與低頻慢波密切相關(guān)。因此,在超常兒童組中出現(xiàn)慢波的概率更高可能說明他們的大腦對非注意信息的處理能力更好。 問:這個實驗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和解決什么問題? 答: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超常兒童的記憶、推理、觀察能力等都比常態(tài)兒童好。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在注意條件下完成的。 然而,很多信息是在非注意條件下進入我們大腦的。那么,大腦如何處理這類信息呢?對這類信息的處理,可能與我們的靈感、創(chuàng)造性等有關(guān)。雖然目前我們只做了初步研究,但這類研究有利于我們科學地理解為什么人們在花園散步、聊天時,會突然冒出一個好念頭。這就是無意識的信息在“非注意”的情況下進入到了我們的感官,刺激了大腦作出反應(yīng)。 問:神童都是天生的嗎? 答:我們就是想找到一些本質(zhì)的、跟生物基礎(chǔ)有關(guān)的因素。除腦電波外,我們還進行關(guān)于激素水平、行為遺傳的研究,希望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上找與智力相關(guān)的生物基礎(chǔ)。目前,能明確的是兩個極端的情況更多地受先天影響,即極端智力超常和極端智力落后。以極端智力落后的先天愚為例,這類孩子的染色體存在異常,這是遺傳決定的,不是教育能改變的。 問:一些“神童”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大學后卻越來越平常。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應(yīng)該說這不是孩子的問題,任何個體都要受環(huán)境影響。一個11歲的孩子智力達到了上大學的水平,但大學本來就是給18歲以上的人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生理、心理上都讓11歲的孩子難以適應(yīng)。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智力超常的孩子處處都超常。國際上提倡的超常教育,就是要為這些對教育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適合他們發(fā)展水平和特點的教育,使他們發(fā)展得更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