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茲德的舊城區(qū),雖然沒有摩洛哥菲斯古城那股震撼力,但卻有一種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既神秘又美麗。宛若地下迷城的巷弄,從頂部的雪花石引入天光,為途人指引方向,在黝暗處找到明亮。在這裏,光象徵善。當?shù)厝讼嘈?,人類若依循宗教真理,跟從神的志向,終必走向光明、極樂的世界。
對於亞茲德的歷史,同樣莫衷一是。亞茲德素有「亞歷山大監(jiān)獄」的別稱,因此,傳說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亞歷山大時代。另一說則認為,它始於薩珊王朝的耶茲德?格爾德二世(Yazdegerd II)時期,城市的名字即源於此。
不過,更為人所接受的看法是,亞茲德之名與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有關(guān)。而「Yazd」則來自古波斯語「Yad」,意思是「朝拜、頌揚」。在阿維斯塔語(一種古老的印歐語言,屬於伊朗語支的東伊朗語)中,意思是「讚頌、祈禱,祈禱的地方」。
沙漠嚴峻的環(huán)境與偏遠的地理位置,使亞茲德長期遠離戰(zhàn)亂,免於殺戮與破壞,保存了完整的歷史風(fēng)貌和傳統(tǒng)。在蒙古征伐時期,亞茲德成為避風(fēng)港,藝術(shù)家和學(xué)者紛紛來此避禍,塑造出獨特的文化風(fēng)貌。薩珊王朝時期,亞茲德成為瑣羅亞斯德教的信仰中心。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更成為瑣羅亞斯德教在波斯的最後據(jù)點,至今仍約有三萬名信徒在此居住。
瑣羅亞斯德教源於波斯原始宗教馬茲達教。該教奉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為主神,本來是古波斯原始部落的祭祀信仰。「阿胡拉」就是「全能」、「主人」的意思;而「馬茲達」則代表「智慧」。瑣羅亞斯德教的三項根本信條,就是「善思、善語、善事」(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and Good Deeds)。
公元前七世紀後期,瑣羅亞斯德大幅改革馬茲達教,賦予阿胡拉?馬茲達包羅萬象,以至創(chuàng)世的能力,正式建立瑣羅亞斯德教。大流士一世時期,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到了公元四世紀傳入中國,當時稱為「胡天」,到隋末唐初,才稱之為「襖教」,俗稱「拜火教」。因為火是「無限的光明」,因此,瑣羅亞斯德教視拜火為神聖職責(zé)。
到達市內(nèi)的拜火廟(Zoroastrian temple)時,時間尚早,廟的正面仍被毗連建築物的陰影遮蔽,導(dǎo)遊說約半小時後拍照最佳。這個亦不難想像,但意想不到的是,赫赫有名而且源於波斯的拜火教,留在伊朗的最後據(jù)點,卻只是一座不大的建築。廟前有一個圓形水池,廟內(nèi)供奉著一壇不滅聖火。據(jù)說這壇聖火已燃燒了一千五百多年,曾經(jīng)數(shù)度遷徙,到了一九四○年才「落戶」這裏。
瑣羅亞斯德教的聖火分為三級,奉祀最高級聖火的聖火廟只有九座,現(xiàn)在唯一位於伊朗的就是亞茲德這一座,其他的都在印度。聽導(dǎo)遊說到這裏,心中亦難掩欷歔,有點感慨。廟門的上方刻有祆教的標誌「法拉瓦哈」(Faravahar),也就是阿胡拉?馬茲達的神像。
導(dǎo)遊特別指出,神像手持的權(quán)力之環(huán),據(jù)說就是現(xiàn)代結(jié)婚交換戒指的起源。是耶非耶,實不得而知,但導(dǎo)遊說到襖教與中國很有淵源,因為明朝的「明」就是明教的「明」,而明教,就是祅教云云。明朝的「明」雖可能與明教有關(guān),但明教卻非祅教。雖然《倚天屠龍記》如是說。
三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創(chuàng)立摩尼教,聲稱自己是佛陀、瑣羅亞斯德和耶穌的繼承者,也是最後一位先知。摩尼教約於魏晉時期傳入中國,到了武則天時期達到頂峰。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於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轉(zhuǎn)而成為秘密宗教。
到了宋代,摩尼教才被意譯為明教。明教相信黑暗要過去,光明將來臨,屢有反政府之舉。兩宋時流行於淮南、兩浙、江東、江西、福建等地,不斷組織農(nóng)民起義,著名的有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
雖然《倚天屠龍記》說朱元璋為明教弟子,但正史卻沒有這樣的記載。不過,明之國號,亦可能與明教有關(guān)。《明史?本紀第一?太祖一》記載:「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於亳,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zhí)斓v、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qū)幠苁苤旗度艘??』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span>
這個韓林兒,是河北欒城人,父為韓山童,祖上歷代為明教教主,號稱「明王」。元順帝年間,韓山童以彌勒佛下生救世為號召,自稱宋徽宗八世孫,與劉福通等人起義事敗被殺。其後劉福通召集部眾,奉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立國號為「宋」,年號「龍鳳」,軍稱「紅巾」。
龍鳳十二年(公元一三六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至金陵應(yīng)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隻沉沒,韓遇難,時年二十六歲。這段歷史,亦惹起朱元璋弒主竊國之疑竇。歷史,從來都是成王敗寇,亦從來都是由空白填滿的。隱惡揚善,也就是本朝史冊的必然。
話說回來,廟內(nèi)除了聖火,還有一件重要文物,就是瑣羅亞斯德的畫像。不過,導(dǎo)遊強調(diào),這只是畫家想像出來的形象,因為沒有真正的瑣羅亞斯德畫像留存下來。畫中人面相安詳、雙眼上望、頭纏白巾、身穿白袍、長髮及肩、束大鬍子。腦後發(fā)出金色的神聖之光,右手食指指向天,左手似是在擎扙。導(dǎo)遊說,神聖之光有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層次,以金色為最高級。
至於那壇聖火,則供奉在玻璃室內(nèi)。不過,觀看聖火也是一種折騰。因為遊人眾多,而玻璃窗面積不大,正前方僅可供兩至三人同時站著觀賞聖火。然而,卻有人站在玻璃前,不動如山,毫不理會後面的人在鼓噪。但不是在虔敬祈禱,亦不是在憑弔往昔,更非欣賞這壇不滅聖火的永恆光輝,而是在不?!缚ㄠ辍梗敝磷钺犭x開,也沒有真正「看」過這壇熊熊聖火。
當聖火的光芒映入眼簾,心中感覺莫名的溫暖和安詳。聖火的光,是否真的可以淨(jìng)化這個紅塵俗世,為世人消災(zāi)去禍、焚化苦楚,實不得而知,但火卻真的改變了人類歷史,也改變了地球的命運。
眼前聖火眩目,心中不期然升起七十年代無綫電視劇《倚天屠龍記》的插曲:「熊熊聖火/憐我苦痛多/明明亮光/為我消災(zāi)去禍/炎炎聖火/焚化苦楚/紅紅焰火/助我消災(zāi)去禍……」。
曾偉強 二○一六年一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