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籀絞轉(zhuǎn)”與“一搨直下”筆法的比較 --“二胡”與“古錚”可以聽的筆法 董水榮
我們從大的用筆體系里可以分為三種用筆體系,一是“篆籀絞轉(zhuǎn)”,其二是“一搨直下”,另一種是碑派“方折鋪毫”。 關(guān)于筆法的追溯,源于各種書寫工具的變化,我們很難確定具體筆法的一個演變時間。比如,甲骨文中“刀”與“骨”的關(guān)系;金文中“模范”與“澆鑄”的關(guān)系。除了這一些,筆法還與書體的演變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篆書與曲線;隸書與方折。這些都對書寫用筆的方式帶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筆法,不能單一而靜止的觀念,認為筆法是一種書寫不變的技術(shù)法則。 一種筆法體系可以表達一種相類近的書法風格。書法創(chuàng)作都是通過用筆方法來推進書寫的進程,所以我們會覺得筆法是書寫的核心,將之視為書寫的不二法門。一種用筆體系有一種用筆體系的特點,沒有所謂的高下,能區(qū)分的就是對控筆能力的高下。在歷代傳統(tǒng)作品中,各種筆法體系都有經(jīng)典之作。 這里著重比較“篆籀絞轉(zhuǎn)”與“一搨直下”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的應(yīng)用。 這兩種用筆體系,在行草書中都有很經(jīng)典的范式作品。“一搨直下”是王羲之在行草上對前人筆法的一種提煉,他對運筆與筆鋒狀態(tài)的體驗,強化起筆和行筆的方便。應(yīng)該說“一搨直下”是王羲之主要的用筆特征。開創(chuàng)了帖學的源頭。王羲之的《十七帖》為代表的一批手札都是這種用筆方法(圖1、2)。 圖1 《十七帖》局部1
“篆籀絞轉(zhuǎn)” 顧名思義,最先是用于篆書的書寫,因為篆書以曲線為主的結(jié)字形態(tài),形成獨特的用筆方法。(圖3)這種筆法在行草書經(jīng)過了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懷素幾代人不斷提煉與純化,最終以懷素《自敘帖》最為典型。(圖4)
“篆籀絞轉(zhuǎn)”的筆法在起筆處都有一個逆鋒起筆回鋒的過程,將尖鋒通過回旋的方式將筆鋒裹住。通過回旋裹鋒的控筆動作,筆毫處于微微扭曲的狀態(tài),筆鋒也處于中鋒狀態(tài)。因為回旋裹鋒需要順著筆毫方向的改變才能完成書寫,所以總體上從起筆到行筆的動作相對舒緩。(圖5)、(圖7) “一搨直下”的筆法起筆,突現(xiàn)入筆的自由與快捷。筆尖直接入紙,入紙后再根據(jù)筆鋒入紙的角度,進行擺正,調(diào)到中鋒狀態(tài)。因為直起直落的起筆動作,有點象“打點”的方式,入紙后擺正筆鋒也是一個儲存筆勢準備發(fā)力的過程,再到行筆。形成了“打點”-“發(fā)力點”-“迅猛筆勢”起筆三步驟。這種帶有“快”、“準”、”“狠”的起筆與筆勢別于“篆籀絞轉(zhuǎn)”。 如(圖6)、(圖8)
筆毫微微裹絞狀直順 圖6一搨直下尖鋒入紙筆 圖7《小草千字文》中的 圖8《行穰帖》中的 “行”篆籀絞轉(zhuǎn)的起筆 “行”一拓直下的起筆
“篆籀絞轉(zhuǎn)”因為起筆舒緩的筆勢和微微帶有裹絞狀態(tài)的筆鋒,所以行筆上有兩個特征,一是運筆的力度相對勻速,提按變化小,另一方面行筆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運筆的速度變化相對豐富。運筆過程中力度變化較小,這需要相對衡定的控筆能力。因為帶有裹絞形態(tài)的筆毫,墨水滲透到紙上的軌跡也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所以線條質(zhì)感常帶有顆粒性的枯筆形態(tài)。(圖9)、(圖11) “一搨直下”在行筆中,因為起筆儲足了快速行筆的筆勢,所以行筆直接,“一搨直下”就是這種行筆的形象叫法,所以也有些叫“一搨直過”。“一搨直下”筆鋒在行筆過程呈平行狀,所以枯筆會出現(xiàn)平行的飛白形態(tài)。(圖10)、(圖12) 圖9 篆籀行筆, 圖10 一搨直下 筆毫微微裹絞狀 行筆保持筆毫直順 圖11“侯真卿”篆籀絞轉(zhuǎn)行筆 圖12“頓首喪” 一搨直下的行筆
我認為這兩種筆法最突出的用筆特征不是起筆與行筆過程,而是轉(zhuǎn)折方式的不同?!白g轉(zhuǎn)”突出是“圓轉(zhuǎn)”,“圓轉(zhuǎn)”因為是通過一定弧度的曲線現(xiàn)實改變畫筆的方向。當筆毫順著曲線運筆時,筆毫也在圓轉(zhuǎn)中裹絞在一起,所以很形象的叫“絞轉(zhuǎn)”筆法。這一筆法可以現(xiàn)實筆畫與筆畫之間連綿不斷的對接,“絞轉(zhuǎn)”筆法成熟的為連綿大草的出現(xiàn)奠定了用筆的基礎(chǔ)。 “一搨直下”在轉(zhuǎn)折中,所用的方式是“切轉(zhuǎn)”?!扒修D(zhuǎn)”與“絞轉(zhuǎn)”不同,“切轉(zhuǎn)”是通過“下切”的用筆動作,重新擺正筆鋒,儲足另一個方向的行筆筆勢。很顯然“切轉(zhuǎn)”是突然改變行筆方向,“切轉(zhuǎn)”角度根據(jù)行筆的方向確定,運用最多的橫折、豎提兩種筆畫。所以相對“絞轉(zhuǎn)”來看,“切轉(zhuǎn)”出現(xiàn)的筆畫形態(tài)一般都是銳角與直角?!扒修D(zhuǎn)”在筆畫與筆畫之間連帶上沒“絞轉(zhuǎn)”來得方便,“切”實際上就是另一個筆畫方向的重新起筆。所以王羲之的草書,還是和行書屬于同一范疇的用筆方式。
圖13篆籀圓轉(zhuǎn), 圖14 一搨直下切轉(zhuǎn) 緩緩改變方向筆毫呈裹絞狀 突然改變運筆方向
圓轉(zhuǎn)的裹絞筆意 向用切轉(zhuǎn)方直
“篆籀絞轉(zhuǎn)”這種用筆方法連綿的長節(jié)奏,速度變化產(chǎn)生的緩急,故線條形態(tài)有粗細、濃枯,產(chǎn)生線條的節(jié)奏感更強,線條形態(tài)的變化更豐富,這些線質(zhì)表達的情感也更為復(fù)雜。在表達情感上有先天的優(yōu)勢,可以表現(xiàn)出郁郁芊芊的生機。“篆籀絞轉(zhuǎn)”好比悠揚連綿,情真情意深的二胡曲。 “一搨直下”在行筆過程中的直接與干凈,形成精致與典雅,一板一眼的節(jié)奏感,易出君子之風、瀟灑風度之美?!耙粨傊毕隆庇腥缧蕾p叮當有致,起伏跌宕的古錚曲。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