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字用法知多少 張文真
貴州省錦屏縣民族中學(xué)
[摘
[關(guān)鍵詞]“而”字
“而”是文言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詞,只有少數(shù)被用作實詞外,絕大多數(shù)都被用作虛詞。虛詞“而”,使用頻率高,出現(xiàn)次數(shù)多,也是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要求掌握的虛詞之一;它在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是較高的虛詞之一,在近五年的全國卷和其他省市卷中,有關(guān)“而”字的考題先后出現(xiàn)36次之多。因此,掌握“而”字的用法,對提高古文閱讀能力以及高考升學(xué)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作為名詞。“而”是象形字,甲骨文寫成“”, 二、用作代詞。1、相當(dāng)于“爾”。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如:①《左傳·昭公二十年》:“余知而無罪也。”②《項脊軒志》:“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2006年遼寧高考試題出現(xiàn)此例)③《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④《促織》:“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span>2、表示指示,相當(dāng)于“這樣”“此”。《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三、用作副詞。1、表示時間,相當(dāng)于“不久”“才”。例如:①《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②《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保ù宋?/span>巧妙地用了二十五個“而”字,除此例作副詞外,其余二十四個“而”字均為連詞)“已而”是時間副詞,可譯為“不久”。③“已而道平生。”(2002年上海高考試題。句中的“已而”同例②)2、表示繼續(xù),相當(dāng)于“猶”、“還”。例如:“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四、用作動詞。常通“如”。例如:①《呂氏春秋》:“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②《新序·雜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保ā稘h書·鄒陽傳》作“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保?/span> 五、作為連詞。“而”字是古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虛詞之一,尤其用作連詞,用處很大,用法很活。正如袁仁林所說:“‘而’字之聲,膩滑圓溜,有承上起下之能,有蒙上輥下之情,惟其善輥,故不拘一處,無乎不可,一切去來、起伏、出入、周折、反正、過接,任其所輥無滯。”[1]連詞“而”是文言中使用極為頻繁、用法極為靈活的虛詞之一,它既可以連接詞與詞、詞組與詞組,又可以連接句子與句子。但就其所連接的前后兩項的關(guān)系來看,它的作用大體有二:一是“順接”,所謂順接,是說相連的兩項在意思上有某種類似,或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中間沒有轉(zhuǎn)折。[2]另一是“逆接”(或叫“轉(zhuǎn)接”),所謂逆接,是說相連的兩項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諧調(diào);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個轉(zhuǎn)折。[3]其具體情況作如下分析: 1、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例:①《游褒禪山記》:“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②《屈原列傳》:“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雹邸秳駥W(xu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保?007年山東高考試題出現(xiàn)此例)④《登泰山記》:“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span>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的連詞“而”在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情況:2007年的遼寧卷、山東卷。 2、表示順承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就”、“接著”或不譯。例:①《鴻門宴》:“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2006年四川高考試題出現(xiàn)此例)②《陳情表》:“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雹邸稁熣f》:“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span>表示順承關(guān)系的連詞“而”在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情況:①2008年的福建卷、山東卷;②2007年的遼寧卷、江西卷、安徽卷、天津卷;③2006年的浙江卷、四川卷;④2004年全國卷Ⅱ、江蘇卷、浙江卷。 3、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然而”、“可是”、“卻”。例:①《韓非子·說難》:“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2003年全國卷作文材料出現(xiàn)此例)②《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③《報任安書》:“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2005年福建高考試題出現(xiàn)此例)④《勸學(xué)》:“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連詞“而”在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情況:①2007年的廣東卷、遼寧卷、江西卷、安徽卷;②2006年的重慶卷、湖南卷(另一題為翻譯:而其弊常豐縟而寡實。譯: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詞藻華麗缺少實際內(nèi)容。)、山東卷、遼寧卷;③2005年的福建卷、湖北卷、廣東卷、重慶卷。其中,重慶連續(xù)兩年同考一句:“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觸龍說趙太后》)。 4、表示并列,相當(dāng)于“又”、“和”或不譯。例:①《論語》:“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②《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③《勸學(xu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④《崤之戰(zhàn)》:“秦師輕而無禮。”表示并列關(guān)系的連詞“而”在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情況:①2008年的天津卷;②2007年的山東卷;③2006年的湖南卷;④2004年的全國卷Ⅰ、湖南卷。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用在偏正結(jié)構(gòu),連接在狀語和動詞之間。相當(dāng)于“著”、“地”等,也可不譯。如:①《觸龍說趙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②《勸學(xué)》:“吾嘗終日而思矣……”③《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span>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而”在歷年高考中出現(xiàn)的情況:①2005年的天津卷、湖北卷;②2004年的湖南卷。 6、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連接主語和謂語,含有假設(shè)的意思,可譯為“如果”、“假如”、“假使”。例:①《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7、條件關(guān)系,此類句子有的釋為因果,如:①《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②《孟子·告之下》:“昔者王豹處于淇,而河西善謳。”③“不得已而為盜耳?!保?/span>2006年重慶高考試題) 8、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而”、“所以”等。例:①《游褒禪山記》:“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雹凇冻啾谥畱?zhàn)》:“表惡其能而不用也。”③《勸學(xué)》:“玉在山而草木爛。”
9、連詞“而”可和另外幾個虛字連用,大體都可以看作雙音詞:“而又”是順接的“而”與副詞“又”凝固而成,表示并列和進(jìn)層,多用于復(fù)句。例如:①歐陽修《蘇君墓志銘》:“亦既有父,而又有字。”②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shù),為之以漸,而又勉之以成……”“而乃”是逆接的“而”與副詞“乃”凝固而成,表示轉(zhuǎn)折,也多用于復(fù)句,例如:①《莊子·盜跖》:“盜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②《舊唐書》:“光宣大化,而乃盛興木土,害及黎元,豈不愧也!”“而況” 六、作為助詞。1、表示偏正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之”?!墩撜Z·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而勢。”2、與“上”、“下”、“前”、“后”、“來”、“往”連用,相當(dāng)于“以”?!兑住は缔o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七、作為語氣詞。1、用在句中,表示反詰語氣。《論語·微子》:“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用于句末,表示感嘆語氣,近于“兮”,相當(dāng)于“耳”、“哪”?!墩撜Z·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而”字用法千變?nèi)f化,每年考卷亦猶如大海揚帆,瞬息萬變,讓人琢磨不透,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抓住其根本,仔細(xì)推敲,終會迎忍而解。
注 [1][4]袁仁林著·《虛字說》·解惠全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第9頁,第13、14、17頁。 [2][3]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3月,第445頁。
簡介:
姓名
聯(lián)系電話
E—mai 更多資料:“四川中學(xué)語文教師團(tuán)隊” QQ群,群號:43115155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