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詩要用“詩家語”           我國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三大類。詩可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指發(fā)端于“永明體”而在唐代成熟并定型的一種詩體,它包括律詩與絕句。絕句每首四句,分五絕和七絕;律詩每首四聯(lián)八句,分五律和七律。另外還有“排律”,它是十句以上的律詩。 “永明體”是我國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所出現(xiàn)的詩風(fēng),又稱為“新體詩”。這種新體詩最初形成于齊武帝永明(永明:齊武帝蕭賾年號,483~493)年間,故又稱為“永明體”。這里所說的“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和“對偶”。 詩句的“對偶”早在《詩經(jīng)》中就已存在,魏晉以后逐漸增多;到了宋齊時代,詩人更是著意追求。發(fā)現(xiàn)漢語“四聲”并提出“聲律論”是產(chǎn)生新體詩的關(guān)鍵?!?/span>四聲”是根據(jù)漢字發(fā)聲的高低、長短而定的。大家知道:我國古代音樂是按照“宮、商、角、徵、羽”的組合變化而演奏出各種優(yōu)秀動聽的樂曲,與此相類似的是我國古代詩歌根據(jù)漢字聲調(diào)“平、上、去、入”的組合變化而達到鏗鏘和諧、富有詩歌音樂美的效果。   永明年間,著名音韻學(xué)家周颙(字彥倫,汝南安城人,公元473年前后在世)發(fā)現(xiàn)并創(chuàng)立了“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沈約(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學(xué)家,杭州錢塘縣人)等人則根據(jù)“四聲”和“雙聲疊韻”去研究我國詩歌的聲、韻、調(diào)的配合,進而提出了“八病說”。 所謂“八病”,是指作五言詩時,在運用四聲方面所要避免的八種毛病。簡言之,就是: 一、平頭:五言詩的第一、二字不能與第六、七字(即下句第一、二字)聲調(diào)相同,不然就是犯了“平頭”的毛病。比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和“提壺”同是平音字,犯了“平頭”的毛病。 二、上尾:五言詩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與第十字(對句最后一字)不能聲調(diào)相同,不然就是犯了“上尾”的毛病。比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薄安荨焙汀傲倍际巧下?,犯了“上尾”的毛病。 三、蜂腰:顧名思義就是“兩頭大,中間小”。指五言詩一句之內(nèi)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diào)不能相同;或第二字與第四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不然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比如:“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薄皬摹焙汀胺健倍际瞧铰曌?,“我”和“鯉”都是濁音字而中間的“雙”則是清音字,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四、鶴膝:對于這一條規(guī)定,不同文獻說法不一,主要有兩種。其一:五言詩的第五字與第十五字的聲調(diào)不能相同;其二是與“蜂腰”的第二點(即第二字與第四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正好相反。這里不再詳述,請參考《杜詩詳注》一書中的說明。 五、大韻:指五言詩兩句之內(nèi)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比如:“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薄昂迸c“壚”是同韻部,這就是是犯了“大韻”的毛病。 六、小韻:五言詩兩句各句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比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一韻部,這就是是犯了“小韻”的毛病。 七、旁紐:亦稱“大紐”,音韻學(xué)術(shù)語之一。同一類聲母之中相鄰的聲母稱為“旁紐”。如牙音組“見溪群疑”中的“見母”和“溪母”,就是“旁紐”關(guān)系?!鞍瞬 敝械摹芭约~”是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一聲母。比如:“魚游見風(fēng)月,獸走畏傷蹄。”“魚”與“月”的聲母同屬古音“疑紐”,這就是犯了“旁紐”的毛病。(下句的“獸”和“走”同韻,又犯了“小韻”的毛?。?。 八、正紐:亦稱“小紐”,音韻學(xué)術(shù)語之一。五言詩兩句內(nèi)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比如:“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和韻母都相同,只有聲調(diào)不同,這就是犯了“正紐”的毛病。(下句的“流”與“秋”同韻,又犯了“小韻”的毛?。?。  “四聲八病”說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古典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shù)”的產(chǎn)物“古體詩”,逐步走向了“人為藝術(shù)”的產(chǎn)物“近體詩”的飛躍。“永明體”的形成,是我國近體詩形成的前奏,它為唐代格律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chǔ)。   “永明體”的詩風(fēng),主要有以下五大特點,它們是: 第一,講求聲律,用韻已相當考究。其主要表現(xiàn)為:押平聲韻者居多,押本韻很嚴。至于通韻,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詩的篇幅已大大縮短,句式漸趨于定型。其主要表現(xiàn)為: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講求寫作技巧。其主要表現(xiàn)為:講求駢偶和對仗,律句已大量出現(xiàn),有些典故能夠自然地融入詩中。 第四,詩風(fēng)有很大的轉(zhuǎn)變。其主要表現(xiàn)為:革除了劉宋時代元嘉體“癡重板滯”之風(fēng)氣,追求“流轉(zhuǎn)圓美”、“寫景抒情有機地融為一”的通俗易懂之詩風(fēng)。 第五,詩歌的結(jié)構(gòu)和構(gòu)思,得到進一步提高。其主要表現(xiàn)為:講求詩歌首尾的完整性,講求構(gòu)思的巧妙,追求詩的意境。 總之,“永明體”的出現(xiàn),對于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歌語言過于艱澀的弊病,使詩歌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清新通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即使后人對“永明體”詩風(fēng)提出過種種批評和責(zé)難,而“永明體”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還是應(yīng)該肯定的。     關(guān)于“永明體”詩風(fēng)只介紹到這里,下面說說如何“學(xué)詩”(包括欣賞和寫作)這個大家最為關(guān)注的話題。   首先,學(xué)詩必須博觀。我這里所說的“博觀”,主要指對文化典籍、詩詞作品的廣泛涉獵。一個學(xué)詩的人,應(yīng)該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隨時隨地地吸收各種文化信息,養(yǎng)成自已深厚的學(xué)識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曾要求“香菱學(xué)詩”時,首先讀王維、杜甫和李白,然后再讀陶淵明、應(yīng)瑒、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等其他名家的作品,這說明林黛玉是很有眼力的(實際上是作者曹雪芹的眼力,聊博一笑?。┝主煊竦目捶ㄅc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的論述異曲同工:“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當然,我這里還需要對林黛玉的話進行補充。學(xué)詩的人,除了林黛玉所列舉的王維、杜甫、李白、陶淵明、謝靈運......等,還必須認真研讀《詩經(jīng)》、《楚辭》、漢魏六朝古詩、漢樂府,以及唐詩、宋詞和元曲等等,所有這些經(jīng)典名著都是應(yīng)該沉潛細讀的。除此之外,學(xué)詩的人還要認真閱讀20世紀以來的名家詩詞(包括當代優(yōu)秀詩人的作品),并且還要有選擇性的背誦一些名篇。這是因為,只有你讀的多、背的多,你才會有寫詩的沖動,才會運用“詩家語”。   其次,學(xué)詩要善于捕捉典型。大家知道,那些高明的攝影家、畫家和作家,總是善于捕捉最能揭示景物、人物狀態(tài)的那些典型的“一瞬間”,詩人也是如此。舉例來說,詩人楊萬里《小池》寫的非常美,其原因之一就是“典型”抓得好!詩曰:     本詩的一、二兩句,寫池上的泉眼、樹陰;三、四兩句,目光則集中在池塘冒出的荷花,進而又突出停留在荷花的蜻蜓上。這首詩在寫法上,由遠及近,就像拍電影一樣:先拍小池的全景,再拍樹影映水之景,然后拍荷花和蜻蜓的特寫。這樣,夏日小池的景色便層層推,展露無遺。    再舉一例。楊孟載《春繡》詩描寫的是一個深閨待字的少女,她為自己刺繡嫁妝時的情景。作者在詩中并沒有直接描寫她飛針走線的全過程,而只是捕捉著她停針凝想的一剎那。詩人寫道:   這是個特寫鏡頭,它把少女脈脈含情,凝思走神的意態(tài)刻畫得絲絲入扣,妙趣橫生。是啊,“閑情”一旦上了心頭,“針”也就不由自主地“?!绷讼聛?/span>,“笑”也自然而然地浮上了她的雙頰。“笑嚼紅線唾碧窗”七個字,傳神地描繪了少女凝眸時的“下意識”動作。這位少女此時此刻幾乎忘了一切,深深地沉浸在未來新婚生活的憧憬之中,而這種憧憬又是由“春繡”所引起的。我想,這位少女很可能正在“繡鴛鴦戲水”這個圖案吧。當她繡到這雙象征恩愛夫妻的鴛鴦鳥時,她于是神往了,停針了,人笑了!所以,她才會嬌羞地把紅絲線嚼碎唾向碧窗。這首小詩,用如此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如此動人的片段,這怎不教人拍案叫絕!      其三,欣賞詩詞要用比較法。采用比較法,能夠從不同詩人對于同類事物的描寫中,發(fā)現(xiàn)其各自的匠心。舉例來說,同樣是寫“愁”,歷代不少詩人都寫過。但由于所運用的手法不盡相同,他們筆下的“愁”也就千姿百態(tài)、形象各異。比如:  李群玉:“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span>   李易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趙嘏:“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span>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span>   馮延已:“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span>   崔顥:“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span>   賀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span>         
   | 
|  | 
來自: 杏壇歸客 > 《古詩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