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女子服飾 1966年的服飾似乎是繼續(xù)著1956年的新意而更向前邁進。 現(xiàn)代藝術對服飾設計的影響更大了。在幾何線形的服飾中,出現(xiàn)了更為豐富的幾何形平面構成形式,并不限于直線和規(guī)矩,也出現(xiàn)了弧線和圓形,更富柔情。 更大膽的設計是利用半透明面料做稱女裝,在模特兒穿著登臺表演時,甚至不穿內褲,使服飾設計從主要是平面的繪畫形式走向了近乎真實的雕塑形態(tài),令人瞠目。
超短裙也以離膝上20公分的極短面目出現(xiàn)了。因此,1966年被認為是女裝從傳統(tǒng)束縛中解放后又迅速走向另一極端——即女裝呈現(xiàn)了色情感的一年。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對它的神秘現(xiàn)象所懷抱的極大好奇心,宇航員像明星一樣令人矚目。
富有特色的宇航服也和其它職業(yè)服一樣引起人們極大興趣,而宇航服的造型本身就特別適合做冬裝。1966年Pierre Cardin設計的冬裝相當直率的運用了宇航服的原型。
Saint Laurent、比巴魯、伯哈恩等人設計了軍服式的女裝,使女裝在向女性化的極端邁步時,突然導入了男性化的趨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敏銳的靈感,它為女裝注入了新的生機,并使現(xiàn)代女裝開始一種更有新意的男性化傾向。
另外,在1966年,有一些前衛(wèi)派設計師對金屬服飾進行一陣熱衷的追求。用金屬片做服飾是古已有之的,最典型的就是戰(zhàn)士的鎧甲、皇族木乃伊的喪衣,后來則是貴族婦女衣裙上的點綴。20世紀60年代,一些前衛(wèi)派設計師企圖把金屬材料也變成20世紀女性時裝的面料之一。
1966年4月,在美國紐約Astoria豪華飯店舉行了名為“巴黎四月”舞會。時裝模特們穿著全部由金屬片制成的叮當作響的時裝走上舞臺,不僅令與會者驚嘆,也令一些著名的服裝設計師瞠目。這就是以Paco Rabanne為首的四位巴黎前衛(wèi)派女設計師的杰作。她們用鋁片把各種金屬圈成片(主要是鋁片或鍍了金銀的塑料片)連接組合,構成各種服飾。據(jù)說,Paco Rabanne設計的一件金屬服裝要用近三千個金屬圈或片組合而成,用鋁線串接,還可隨意拆卸,再重新組裝成不同樣式的時裝。當時可用金屬制成的服飾還有帽子、胸罩、腰帶、背心、鞋子等。
對這些有刺激效果又不實用的金屬時裝,問津者甚少。即使喜歡這種時裝的女性,也只是在夜間的舞會、雞尾酒會、海濱和別墅里偶爾穿著以消愁解悶,它們似乎更是一種具有新奇感的工藝品。這種金屬服飾在20世紀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在服裝史中也很少有人提及。
1967年女子服飾
以法國巴黎為中心的時裝店,向世界出售高級時裝,即出自名師設計的最新時裝,而且每一種樣式只有一套或幾套。雖然其價格昂貴,但有錢人甚至不問價錢,成批購買。一般來說這些高級時裝店都是由設計師本人經(jīng)營的,因此均有盛譽。Saint Laurent在1965年10月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的托洛諾大街開設了高級時裝店的小門市部,1967年春天加以擴大,并成為最受歡迎的時裝店。
1967年的女裝,繼續(xù)發(fā)展著Saint Laurent所開拓的男性化傾向。
同時也有一些女性化的樣式出現(xiàn),如A型的連衣裙,具有優(yōu)美的純女性的外輪廓線。同時還不斷涌現(xiàn)設計新穎的前衛(wèi)派作品。
由于服飾上的女裝男性化傾向,使中性時裝即不分男女的服裝大批出現(xiàn),銷路最廣,事實上這種既有男性化傾向又有女性化傾向的服裝風格是相當不錯的。因為它兼容并蓄,為適應兩種逆向需要而呈現(xiàn)著剛柔兼并的魅力,這多少也是受摩登派服飾影響的結果。
無論如何,以上所述皆屬正統(tǒng)時裝。1967年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民間流行的前衛(wèi)派服飾,即嬉皮士(Hippy)服飾。
1967年在美國舊金山的黃石公園,聚集了一萬多年輕人,發(fā)表了嬉皮派宣言。
這是一群對社會現(xiàn)狀不滿。企圖尋求出路的年輕人。他們沒有固定職業(yè),希望脫離現(xiàn)行的社會體制,使人類“回歸大自然”。他們對社會不合理的一面懷抱著消極抵觸的情緒,渴望超越這個混亂的、在許多地方違悖任性的社會,回歸到純凈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
許多年輕人以著奇裝異服,留長發(fā),蓄長須,穿超短裙,吸毒品,聽搖滾樂,跳搖擺舞,同性戀,群居村等極端行為反抗社會,抗拒傳統(tǒng)。他們未能動搖社會,卻常常使自己的身心受到這種混亂生活方式的摧殘,因此人們斜眼相加,視其為“頹廢派”和“垮掉的一代”。
這些嬉皮士們反對服飾上的人工造作和道貌岸然,因而他們大都不修邊幅,蓄著長發(fā),有時也卷成卷,更多的是任其蓬亂的披散著。
頭上還常常纏繞著印第安人風格的布條,插上野花。他們戴著手工制作的類似原始祖先所佩戴過的形制不規(guī)整的項鏈,系著同樣的腰帶,赤著腳丫穿草鞋。他們提倡彼此相愛,不受任何傳統(tǒng)觀念和法律的束縛。并把愛和鮮花視作其精神之象征。嬉皮士宣言發(fā)表后,受到世界各地眾多青年的熱烈響應,紛紛效尤,其服飾與其觀念流行世界。
嬉皮服飾的影響以后也逐漸在正統(tǒng)服飾中顯露出來,形成了打入時裝界的“乞丐服",自有一股粗礦灑脫、放浪形骸的氣派。
1968年女子服飾
縱觀1968年的女子服飾,在形式變化上是較為豐富多彩的一年。設計師除了注意外輪廓線和局部造型線的變化外,還特別強調了細節(jié)的豐富補充,額外的裝飾——被稱之為”臨時填空“式的裝飾多起來,如圍巾、大的項圈、不斷改變著形態(tài)的各種類型的腰帶式樣等等。
另外加上色彩的調配,印染花布的運用等都使得1968年的服飾外觀顯得比過去華麗。
同時無論是裙裝還是褲裝,都注意強調女性特有的優(yōu)雅線條,如肩線的圓柔感,身腰體態(tài)的修長感等等。所以1968年女服外觀還給人高雅娟秀的感覺。
1968年女子服飾之所以,豐富多彩,也是由于設計師擴大了參照系,如從農(nóng)村婦女和少數(shù)民族婦女的服飾中去尋求美的樣式及圖案,甚至參照動物的形態(tài)設計出有特色的服飾,在1968年,穿超短褲和短褲的女子極為普遍,因此設計師必須著眼于局部的變化和細節(jié)的精彩。同時各種長短的裙子混合出現(xiàn),避免單一化。
Saint Laurent為女子設計的從臀圍向下呈直線形的長褲,也在秋冬季流行,與超短裙媲美,成為女子普遍穿著的款式。
1969年女子服飾
1968年代的嬉皮派服飾為首的前衛(wèi)派服飾,推動著更多的人大膽的去嘗試和穿著時髦衣服,所以成衣店生意興隆,熱鬧非凡。新的時髦樣式仍在不斷出現(xiàn)。尤以Pierre Cardin用條紋面料設計的圓形裁剪的服飾為別致。它明顯地具有東方風格,但把造型和面料的紋樣巧妙結合,構成了新意,在當時來說也算得上前衛(wèi)派作品了。因此有人對其能否作為日常用的服式提出疑問。不過人們從中可以看到后來的蝙蝠衫等大型寬松服飾的原型。
當人們仍在持續(xù)著對各種各樣的超短裙和超短褲的熱衷時,Saint Laurent為首的服裝設計師們卻在把女子下裝導向古典式的修長造型。其體現(xiàn)一是長褲,二是長裙。長裙的式樣首先表現(xiàn)在裙式大衣的設計上,大衣的腰線上移,下身修長,講究顯示腰臀自然曲線之美,把人們的審美視覺從現(xiàn)代的超短裙上拉回到古典女性的秀美含著優(yōu)雅的長裙上,其結果是導致了下一年長裙的流行。
這個時期人們在進行時裝表演時,喜好用黑人模特,一是她們的體型修長秀美,二是其膚色對于突出和配襯時裝的色彩,有種特殊效果。
1970年女子服飾
1970年的服飾有兩個主要流行式樣。其一是扎染的襯衫開始流行,它的風格粗獷,有原始和民俗的味道。所以嬉皮士們都愛把白色T恤扎染后穿著,結果很快引起眾多青年的仿效,并迅速傳遍世界。
于是這種普通的服飾一下子躋身到高價時裝的行列,人人爭購,使商界大獲其利。足見嬉皮派服飾對時裝界的影響之大。
其二是細長型的裙子開始為婦女們矚目,但是人們仍不完全從超短裙的迷戀中醒悟,所以許多人對長裙仍取猶豫觀望的態(tài)度。因此,1968年最受歡迎的既非長裙,亦非超短裙,而是半長裙。
據(jù)統(tǒng)計,在高級時裝店,半長裙的銷售額占70%。日本在進行1968年市場預測時,曾以為長裙至少會有30%的銷售比例,結果卻只達到10%,使商界受到不小的損失。在日本,長褲作為女裝也不夠普及,而在美國卻銷路甚好,各種服飾的流行在個各國的行情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所講只是大概趨勢和歐美主要國家的狀況。
(復習20世紀00年代到60年代服裝史,請閱讀本訂閱號歷史消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