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能走能跑的年紀,磕磕碰碰的其實很正常,調(diào)皮點的一天都不知道要碰多少次。嗑到了當然疼,一疼孩子就會哭,這是自然反應(yīng)??墒峭@個時候老人總是迫不及待的沖上去抱起孩子打桌子打凳子,邊打邊說:“誰要你碰到我們寶寶的……”這原本是一種心疼孩子的方式,不過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卻是負面的:我摔倒了不是我的錯,都是桌子凳子的錯!這樣的孩子你還指望他長大能三省吾身?大概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了!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所以很多時候會限制孩子吃一些對身體不好的垃圾食品或者不許他們?nèi)ネ嬉恍┛赡艽嬖谖kU的玩具。原本這時候老人們應(yīng)該和媽媽們在一條線上,可事實上,大多數(shù)老人拗不過孩子撒嬌,不僅縱容孩子還會說出“不要告訴你媽,你媽不許你…”這樣的話來,于是孩子就形成了“媽媽對我不好!”的心理。
碰到老人說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是讓人想解釋的心情都沒有!孩子做錯什么事老人說因為他不懂事可以原諒,媽媽們教孩子應(yīng)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老人又說孩子太小不要勉強他,長大就好了……孩子聰明的很,時間一長,再要他做點什么,指不定會來一句“我還小……”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媽媽們是不是特別反感聽到這樣的話?但是好像又不好因此生氣?因為人家明顯是在開玩笑?孩子的世界比大人單純的多,他們并不會區(qū)分什么是玩笑什么是事實??赡苓@話換成別的無關(guān)人士說還沒那么大傷害力,不過奶奶或者外婆說就不一樣了。在孩子心里只會認為“連奶奶都這樣說了,那媽媽可能真的是不要我了”,然后恐懼害怕難過各種負面情緒迅速占領(lǐng)孩子的內(nèi)心,有的甚至會對媽媽產(chǎn)生抵觸情緒! 威脅是老人們常用的伎倆,連童話故事里也有這樣的橋段不是嗎?為了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某個目的就用孩子害怕的事物來威脅他!這樣孩子往往就聽話了,就乖了,即使他們不是心甘情愿的……長此以往,一方面會讓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另一方面也側(cè)面?zhèn)鬟_給他們“要讓別人聽話,可以用威脅的方式”這樣的思想!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夠正直誠實善良嗎?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永遠充滿了好奇心。但是為了不讓孩子把屋子搞亂或者避免一些傷害,老人看娃時常常把“不要動,不要碰!”掛在嘴邊,其實這會限制孩子的探索欲望,不利于孩子成長。正確的做法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接觸、探索一些物品,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孩子的天性發(fā)展。 老人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見到其他小朋友玩的比自家孩子好,往往就急了:“你怎么這么笨呀!你看你應(yīng)該這樣……來,奶奶教你!”老人希望孩子好我們都理解,但是當眾說孩子笨,很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產(chǎn)生“我真的很笨!”的自卑心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