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集清代工藝之大成,在清代皇帝的恩寵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把玩。 作為身份和權(quán)貴的象征,它的身份在不斷節(jié)節(jié)攀升,一度成為當時社會的社交必備之物,并飄洋過海,成為大清朝饋贈外邦的國禮。光陰荏苒,它再次風靡文玩界,成為海內(nèi)外藏家競相追逐的寵兒。
 
 
 
 西文俗諺:嚼煙葉是食煙之肉,抽煙是吸其魄,吸鼻煙則是得煙之精粹。西文俗諺:嚼煙葉是食煙之肉,抽煙是吸其魄,吸鼻煙則是得煙之精粹作為舶來品,鼻煙壺是依附鼻煙而存在的。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fā)明者印第安人。據(jù)傳,明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把鼻煙壺帶到了中國。后清康熙開放海禁,大量的鼻煙和裝鼻煙的瓶流入中國。那時鼻煙壺還叫鼻煙盒,因盒大不宜攜帶,易吹散等原因,后經(jīng)演化,變?yōu)榇蠹椰F(xiàn)在看到的小口大肚、便于攜帶的袖珍器物——鼻煙壺。 
 
 
 “鼻煙壺起于本朝,其始止行八旗并士大夫,近日販夫牧豎,無不握此” ——《秋陰雜記》 文物是會說話的歷史。一點一滴的歷史都會極力透過斑駁的文物和殘片呈現(xiàn)出來,由此通過鼻煙壺的興衰變遷,對于清代經(jīng)濟文化之繁盛我們可以想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帝都對鼻煙壺有著無以復加的熱愛和癡迷。所以極盡工藝之能事,用料從金銀銅鐵到玉石瑪瑙,瓶式造型從象獅雞魚到荷花靈芝,紋飾從山水草木到亭臺樓榭,工藝從雕刻、鑲嵌到剔漆、套料,集萬千寵愛的小小鼻煙壺借助皇權(quán)的東風,在歷史的畫卷上演繹著它的千姿百態(tài)。
 
 
 小小的鼻煙壺,卻有著別有洞天的大世界。它初始雖是漂洋過海而來,后經(jīng)中國文化的沐浴和熏陶,已經(jīng)成為集中國工藝美術(shù)之大成的袖珍藝術(shù)。
 
 幾百年后的今天,“中國一絕,鬼斧神工”的內(nèi)畫鼻煙壺已被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鼻煙壺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guān)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