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縣(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發(fā)展了自己的勢力,先后削平割據(jù)勢力,受封丞相,實際上把持了漢朝政權。曹丕稱帝后,追謚他為魏武帝。魯迅稱贊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曹操在文學事業(yè)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個鄴下文人集團,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他的散文寫得簡約嚴明,思想開朗,不受傳統(tǒng)思想和形式體制的約束,具有清峻、通脫的風格。遺著《魏武帝集》,有明代珍本。近代人整理為《曹操集》。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作品原文】 孤始舉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2),恐為海內(nèi)人之所見凡愚(3),欲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濟南(7),始除殘去穢(8),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9)。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10),顧視同歲中(11),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nèi)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xiāng)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12),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13),欲以泥水自蔽(14),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為都尉(15),遷典軍校尉(16),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17),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18),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