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玉
硬玉也稱翡翠,屬輝石類,單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組成物為硅酸鋁鈉(NaAlSi2O6,寶石礦中含有超過50%以上的硅酸鋁鈉才被視為翡翠),出產(chǎn)于高溫低壓下生成的變質巖層中。往往伴生在藍閃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鈣長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間,比重在3.25—3.35之間。翡翠的顏色因含有的鉻元素質量分數(shù)不同而顯白或綠色。一般以白色泛綠種類最為常見,以翠綠色為貴。因而在硬玉傳入中國后,被冠以“翡翠”(翡為紅色羽毛,翠為綠色羽毛)之名。翡翠的流行史沒有軟玉長,其出產(chǎn)地也主要集中于緬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出產(chǎn)國)、日本新潟縣以及北陸沿海。危地馬拉、美國、俄羅斯也有少量出產(chǎn)。

翡翠的價值通過顏色(所謂“正、陽、濃、和”)、透明度(“水頭”)質地和重量來評判。翡翠制品的價格一般不受年代久遠的影響,這一點與軟玉有所不同。

翡翠的原料依照出產(chǎn)方式分為“老坑”和“新坑”等等說法,其中人們將長期受自然界雪水浸泡的翡翠原石稱為“老坑翡翠”,這樣的翡翠外觀一般是偏綠色,據(jù)稱有水亮斑的光澤。因而受到人們的歡迎?,F(xiàn)在人們可以通過強酸浸泡或者激光蝕刻來填充一些顏色,使品種較差的翡翠在外觀上變得與高檔翡翠類似,現(xiàn)在翡翠在市場上通常以字母A、B、C為標識分辨翡翠制品的質地。其中A貨翡翠意為未經(jīng)過化學處理,顏色、結果自然的天然翡翠。而其他類別的翡翠則或多或少有人工添加的成分。

軟玉
角閃石、陽起石類軟玉英文中也稱Nephrite,蘇聯(lián)化學家曾將軟玉命名為“中國玉”。軟玉(文化分類)的大部分在國際通用標準上并不被認為是玉,而是其他的礦物。但在少數(shù)國家(如中國),它們依然被當作玉的一個類別而交易。作為國際上通用的軟玉透閃石、陽起石類標準而言,純度和質地較高的是產(chǎn)自新疆和田的玉石,此外,社會上也流行所謂“中國四大名玉”(和田玉、綠松石、岫巖玉、獨山玉),而其中真正屬于礦物學上軟玉的只有和田玉和透閃石質的岫巖玉。

軟玉的化學成分是鈣鎂硅酸鹽(Ca2Mg5(OH)2(Si4O11)2),單斜晶系。顏色由透閃石和陽起石的成份決定。透閃石主要是白、灰二色,陽起石顏色則根據(jù)其含鐵量與鐵元素的氧化程度而在深綠—紅棕—黑色的范圍內波動。依照軟玉石質的顏色,也有數(shù)個亞種:純白色具有油脂光澤的羊脂玉;泛白色的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以及較為稀少的糖玉等。

產(chǎn)于新疆的和田玉是純度較高的一類軟玉。一般具有玻璃—油脂光澤,礦物比重在2.80-3.10之間。莫氏硬度在6-6.5之間,顏色因含有的礦物成分不同而呈現(xiàn)純白—霧狀黑等各種顏色,也因此沒有固定的解理態(tài)。和田玉具有玉石中最強的韌性而不易破損。

軟玉的摩氏硬度并不高,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有人類使用玉為材質的工具。中國將在遼東半島對興隆洼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岫巖玉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予以認定。新西蘭的土著人也曾在他們的文化遺跡中發(fā)現(xiàn)了眾多遺跡,考古證實在新西蘭玉石也曾流行了數(shù)個世紀。在日本,玉器也被作為祭祀用的器皿材質之一,尤其是勾玉。在日本歷史上的三大神器中也有玉石的出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