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狀皰疹中醫(yī)稱之為蛇串瘡、纏腰火丹。好發(fā)于體質(zhì)虛弱者、老年人或正氣虛于一時之人。四季皆發(fā),以春、秋季發(fā)病率較高。 辨證論治 1.肝經(jīng)郁熱證 癥狀:皰疹紅赤,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火,瀉濕熱。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主要藥物: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當歸、車前子、生地黃、甘草。大便干者,加生大黃;起血皰者,加牡丹皮、赤芍;發(fā)于眼部者加石決明;發(fā)于面部者加桑葉、菊花;疼痛明顯者加制乳香、制沒藥。 2.脾虛濕蘊證 癥狀:皰疹色淡或起大皰,皰壁松弛易于破潰,滲水糜爛,納呆腹脹,大便溏??;舌胖苔膩,脈濡。 治法:健脾滲濕,佐以清熱。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主要藥物:蒼術(shù)、厚樸、陳皮、豬苓、澤瀉、茯苓、白術(shù)、滑石、防風、梔子、肉桂、甘草、燈心。發(fā)于下肢者,加牛膝、黃柏;水皰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 3.氣血瘀滯證 癥狀:多見于老年病人,皰疹消退后,疼痛不止,夜寐不安,舌紫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平肝潛鎮(zhèn)。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主要藥物:桃仁、紅花、地黃、當歸、芍藥、川芎。心煩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蠣、梔子、酸棗仁。 單驗方 1.銀翹三黃湯:沈楚翹等按上、中、下三部辨證治療65例本病,以銀翹三黃湯(黃連、黃芩、牡丹皮、金銀花、連翹、紫草、大青葉、代赭石、靈磁石)加減。病在頭面部,加山羊角、石決明、生地黃、野菊花;病在胸脅至腰腹部,責之肝脾,加延胡索、金鈴子、橘葉、陳皮、全瓜蔞;病在少腹部以下,責之肝腎,加牛膝、黃柏、地丁。     2.馬齒莧合劑:藥用馬齒莧、大青葉、板藍根、紫草 (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3.蒲公英30克,苦參30克,黃柏20克,旱蓮草30克。水煎20分鐘后,趁熱濕敷。每日3次。每天按壓3~4次,每天10分鐘左右,以能耐受為度。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外洗:病之初期、中期水皰明顯,可用紫草30克,野菊花30克,地榆30克,苦參50克,大黃30克。每天一劑,水煎微溫外洗患處。病之后期水皰已干斂結(jié)痂,但疼痛不減,可選用郁金20克,雞血藤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沒藥5克,威靈仙30克,煎水外洗患處。 (2)濕敷:病之中期如果水皰潰破滲液明顯,宜用濕敷法治療。選用大黃30克,枯礬20克,苦參30克,紫草30克,地榆50克,五倍子30克,煎水微溫濕敷患處。 (3)外搽:外搽含硫黃的爐甘石洗劑或阿昔洛韋軟膏等;水皰皮損可用三黃洗劑。水皰潰破滲液皮損,在濕敷間歇期外擦青黛油、紫草油、氧化鋅油。水皰已干斂結(jié)痂但仍疼痛者,外擦金粟蘭酊。疾病初起皰疹顯著,腫脹滲液者,宜予以10%黃柏溶液局部濕敷或外搽三黃洗劑等,每天2~3次。 2.針灸療法 (1)針刺 耳針:選取神門、腎上腺穴及患病部位。將王不留行用膠布固定于所選雙側(cè)耳部穴位上,每天按壓3~4次,每天10分鐘左右,以能耐受為度。 體針:上肢取合谷、內(nèi),關(guān)、曲池、阿是穴;下肢取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阿是穴。針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轉(zhuǎn),留針20~30分鐘,每日一次。 穴位封閉:用丹參液,選穴同上,每個穴位注射0.2~0.3毫升,每次總量不超過4毫升,每隔 1~2日注射一次。 (2)艾灸:一般在皮損上或周圍做廣泛的溫和灸,每天一次。 3.物理療法 先用消毒紗布濕透入地金牛酊后敷蓋在皮損處,然后用神燈(高效電磁波治療機)或頻譜治療儀對準皮損部位照射,每次15~30分鐘,每天或隔天一次。 4.國家推廣技術(shù) 至陽穴埋圓利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技術(shù)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1)至陽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平肩胛下角。 (2)病人采用端坐位,雙手放于腹前。 (3)醫(yī)者將病人至陽穴處皮膚捏起。針身與皮膚呈現(xiàn)150°向下平刺入皮下一厘米,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針直至針根處,針柄留于皮外。 (4)用少許消毒棉球及橡皮膏將針柄固定。 注意事項:留針3~5天,最多可七天。留針期間在病人非睡眠的狀態(tài)下,每隔2~3小時用手掌以病人能耐受的適當力量拍擊埋針處10~20余次。(摘自《傳染病中西醫(yī)診療技術(shù)》) | 
|  | 
來自: 昵稱11739632 > 《帶狀皰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