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在傳承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我們家族血緣關(guān)系的符號。對于那些曾經(jīng)的王公貴族的姓氏秘密你了解多少?追根究底,快來看看,你是不是曾經(jīng)“高富帥”家族的一員。 1 李 李姓,源于嬴姓。顓頊帝的重孫、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皋陶是李家的先祖。當(dāng)時,他任堯帝的理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法官),以“理”為姓。他的后裔理征沿襲了祖上剛正不阿的稟性,因直諫惹怒了紂王被殺。理征的兒子理利貞逃到今河南境內(nèi),靠樹上的果實(shí)(當(dāng)時稱木子)充饑活命。由此“指樹為姓”改為李姓,定居苦縣(《新唐書· 宗室世系》)。所以苦縣是李氏的發(fā)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境內(nèi)。李姓帝王輩出,為唐朝國姓。 漢字演變: “李”是會意字,篆文中上面是“木”,下面是“子”,“子”是小孩子的樣子,大樹的小孩子就像大樹結(jié)出的果實(shí)。“李”的本義是李樹或李子,是一種樹木的名字,果實(shí)稱“李子”,熟時呈黃色或紫紅色,口味甘甜?!墩f文解字》中說“李,果也”,即樹木的果實(shí),本義沿用至今?!对娊?jīng)· 大雅· 抑》中有著名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后簡化為成語“投桃報李”,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妒酚洝?李將軍列傳》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桃李默默孕育碩果來比喻漢初名將李廣不尚虛聲,為人踏實(shí)、忠厚的高尚品質(zhì)。 2 王 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源遠(yuǎn)流長的一個,同時也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王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后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另一支是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后裔,因直諫被廢為庶人,世人稱為“王家”,于是以王為姓。還有一支出自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被秦滅了之后,無忌之孫卑子逃往泰山,后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陵侯,當(dāng)時人們因?yàn)槠涑錾硗踝澹Q其為“王家”,后來卑子的后代也以“王”為姓。 漢字演變: “王”字本義為天子、君主。在甲骨文中,該字是一個象形字,其字形很像一把很大的斧頭,最上面是斧柄,下面則是寬刃。這強(qiáng)有力的武器,被視為實(shí)力和權(quán)威的象征。所以古人將當(dāng)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王”。從秦朝開始,天子改稱皇帝,“王”則成了對貴族或功臣的封爵。現(xiàn)在,“王”常指代占據(jù)領(lǐng)先地位的人或事物,如“花中之王”。此外,“王”常用于姓。有成語“內(nèi)圣外王”,出自《莊子》,指的是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 3 張 相傳,張姓出自黃帝之孫——揮。揮發(fā)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春秋時期,晉國貴族“解張”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從此也姓張。這是張姓的另一個起源。張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為張,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改姓張后也成了大姓。凡此種種,都使張氏家族不斷地發(fā)展壯大。 漢字演變:
4 劉 劉姓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出自炎帝堯陶唐氏之后。炎帝的后人祁氏被封于劉國(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為劉氏正宗。另一種出自周王室的后裔。相傳周成王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今河南省偃師市),其后裔以封地為姓,即姬姓劉氏。還有一種出自他族、他姓改姓或賜姓劉。漢高祖劉邦的女兒嫁給匈奴人領(lǐng)袖冒頓和親。依照匈奴的習(xí)俗,貴者皆從母姓,于是公主所生子孫,便為劉姓。劉邦為了感謝項(xiàng)伯曾多次救助自己,賜他劉姓,并對項(xiàng)伯的遺族多人封侯,皆賜姓劉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fù)姓獨(dú)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dāng)時的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所以劉姓的主要發(fā)源地在祁氏封地劉國和王季之子的封地劉邑,即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和河南省偃師市。 漢字演變: 5 楊 據(jù)《唐書》記載楊姓的起源主要有四種。一種出自姬姓,這一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一支是以國為氏,另一支是以邑為氏。周宣王姬靜的兒子尚父被封在一個名叫“楊”(今山西省洪洞縣)的地方,建立了楊國。到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楊國的后人為紀(jì)念故國從此姓楊。而晉國滅楊以后,將楊分封給了晉武公的孫子突,突被稱為“羊舌大夫”。突的孫子叔向有個兒子叫伯石,字食我。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其子孫便以“楊”作為自己的姓氏,史稱楊氏正宗。第二種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少數(shù)民族)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第三種出自他姓改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據(jù)《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第四種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由莫胡盧氏改為楊氏。所以,楊氏主要的發(fā)源地在古楊國,即今山西省洪洞縣。 漢字演變:
6 趙 趙氏最主要的一支出自嬴姓。相傳東夷部落首領(lǐng)少昊金天氏、皋陶、伯益的后裔造父,是西周時周穆王的車夫,是一名駕車高手。他用八匹千里馬為穆王組裝了一架快車。后來穆王出游時國中發(fā)生政變,造父駕此車一日千里,助穆王及時趕回都城平定了叛亂,立下大功。穆王把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賜給他,其子孫就以封地為姓。因?yàn)橘帐献逡恢笔且曾P凰為圖騰的部落,所以趙氏又被稱作“鳳的傳人”。(《史記· 秦本紀(jì)》)最早被記入史冊的趙姓之人,是夏朝(都城陽城,即今河南省登封市)的大臣趙梁。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中也有姓趙的。另外還有由他姓改姓趙的。所以趙氏主要的發(fā)源地在山西省洪洞縣。 漢字演變:
7 孫 孫姓起源有三:其一源于春秋時期的衛(wèi)國姬姓。衛(wèi)國姬姓王室后裔姬武仲為紀(jì)念祖父惠孫,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其子孫世居汲郡(河南省濮陽東北)。其二出自羋姓,為春秋楚國王族之后期思(今河南省淮濱)人為蒍敖之后。為蒍敖字孫叔,史稱孫叔敖,是楚國著名的賢臣,其子孫以他的字作姓,也稱孫氏。其三起于媯姓。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因故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書,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長居樂安(今山東省博興市)(《新唐書· 宰相世系》)。此外,孫姓在先秦時期還有一支是商代王室比干的后裔,因避難而改姓孫(《孫根碑》)。漢時戰(zhàn)國學(xué)者荀子的后裔為避宣帝劉詢的名諱而改姓孫。后部分孫姓未恢復(fù)祖姓,遂成孫姓的一支。所以,孫氏的主要發(fā)源地在河南省濮陽市、河南省淮濱市。 漢字演變: 8 朱 朱姓是由邾姓簡化來的,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xiàng)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山東省鄒城市)。因?yàn)檑容^弱小,就依附于強(qiáng)大的魯國。到戰(zhàn)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江蘇省沛縣),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朱氏還有一支是舜帝大臣朱虎的后代,但此支朱氏的世系無史可考。另外,還有些朱姓是由他姓所改。所以朱姓的發(fā)源地在今天山東省鄒城市。 漢字演變:
9 姜 姜姓來源于遠(yuǎn)古的炎帝神農(nóng)氏,這在《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nóng)氏,出生于陜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子孫世代相傳。姜姓與姬等20 個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有很多姓氏都是由姜姓衍生出來的。另外,在虞、夏之際,炎帝的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復(fù)賜予祖姓姜,接續(xù)了炎帝姜姓的香火。此外,西周建立齊國的呂尚,本姓是姜,只因出于原封地呂國而稱呂尚。姜尚的后代到齊康公時,齊國政權(quán)被田姓占有,姜尚的后人,有的姓呂,有的便姓了姜。這支為山東姜氏。因姜尚所建的齊國都城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所以臨淄區(qū)為山東姜姓的主要發(fā)源地。陜西省寶雞市為炎帝出生地,所以為姜氏的主要發(fā)源地。 漢字演變: “姜”是個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美麗。甲骨文的“姜”,就像是一個頭戴“羊”角的美麗女子,正面朝左方跪坐在地上,其中的“羊”也是聲旁。金文的“姜”,字形和甲骨文相近,不過更加凸顯了女子彎曲的眉毛和嫵媚的眼睛?!敖币彩且环N姓氏,族人為神農(nóng)氏的后代,因居住在姜水一帶而得名。現(xiàn)在,“姜”專指植物生姜,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食品。成語“姜桂之性”說的就是生姜和肉桂都是越老越辣,比喻年紀(jì)越大性格就越耿直?!鞍窘却住庇脕硇稳萆钋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