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柴胡達原飲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柴胡達原飲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柴胡4.5克 生枳殼4.5克 川樸4.5克 青皮4.5克 炙甘草2.1克黃芩4.5克苦桔梗3克 草果1.8克 檳榔6克 荷葉梗10~15克 現(xiàn)代應(yīng)用于瘧疾、流感及不明原因的發(fā)熱而癥見寒熱往來、胸膈痞滿、苔白粗 如積粉、脈弦滑等。1. 無名高熱 [功用] 透達膜原,祛濕化痰。 [主治] 溫疫痰濕阻于膜原證。間日發(fā)瘧,胸膈痞滿,心煩懊儂,頭??谀仯┨?不爽,苔白粗如積粉,捫之糙澀,脈弦而滑者。 本方是治療邪伏膜原、濕遏熱伏而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以寒熱往 來、胸膈痞滿、苔白粗如積粉、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柴胡達原飲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2) [組成] 柴胡一錢半(4.5g) 生枳殼一錢半(4.5g) 川樸一錢半(4.5g) 青皮 一錢半(4.5g) 炙甘草七分(2.1g) 黃芩一錢半(4.5g) 苦桔梗一錢(3g) 草果六 分(1.8g) 檳榔二錢(6g) 荷葉梗五寸(10一1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透達膜原,祛濕化痰。 [主治] 溫疫痰濕阻于膜原證。間日發(fā)瘧,胸膈痞滿,心煩懊儂,頭??谀?,咯痰 不爽,苔白粗如積粉,捫之糙澀,脈弦而滑者。 [病機分析] 膜原外通肌腠,內(nèi)近胃腑,為三焦之門戶,居一身半表半里之位。溫 疫之邪,從口鼻而人。邪在半表半里,出入營衛(wèi)之間,正邪相爭之時,則瘧疾發(fā)作,發(fā) 有定時;邪阻膜原,則三焦氣機失暢,積濕釀痰,故見胸膈痞滿;氣機被郁化熱,濕郁 熱伏于里,內(nèi)擾心神則見心煩懊儂,內(nèi)阻清陽則頭眩;痰濕內(nèi)郁于肺則咯痰不爽,苔白 粗如積粉,捫之糙澀,脈弦而滑者,均為痰濕阻于膜原之征。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間日瘧者,系瘟疫痰濕所致,但濕重于熱。此時邪不在表, 忌用發(fā)汗,胃腑不實,不宜攻下。正如葉桂所說:“溫疫病初人膜原,未歸胃腑,急急透 解”(《外感溫熱篇》)。所以在治療上宜開達膜原,祛濕化痰。本方以柴胡、黃芩為君, 透表解熱以疏達膜原氣機, “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達于表而外邪自散” (《本草正義》卷2);而且黃芩清熱瀉火以降泄膜原郁熱, “得柴胡退寒熱”(《本草綱 目》卷13),兩者是為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的重要藥對。配伍枳殼、厚樸、草果行氣燥 濕,消痞除滿,草果尚能截瘧祛痰,以寬暢中焦,均為臣藥。佐以青皮、檳榔下氣散 結(jié),以疏利上焦。桔梗宣肺化痰,《重慶堂隨筆》卷下謂其“開肺氣之結(jié),宣心氣之郁, 上焦藥也”;荷梗升清透邪,二藥合用,以開宣上焦,亦為佐藥。甘草調(diào)藥補中,是為 使藥??傊摲降呐湮樘攸c是,透表清里,宣上暢中疏下,使膜原開達,表里和解, 三焦通利,則邪祛熱清,濕化痰消,瘧自緩解。 [類方比較] 本方與截瘧七寶飲、清脾飲均為治瘧名方,三方皆有厚樸、青皮、草 果、甘草等理氣化痰燥濕之品,但特點各異。其中柴胡達原飲又增柴胡、黃芩、枳殼、 桔梗、檳榔、荷梗幾味,透解開達疏利之功較強,善治溫疫痰濕伏于膜原之間日瘧,但 濕重于熱;截瘧七寶飲配伍常山、陳皮、檳榔三藥,截瘧力勝,并無清熱作用,主治痰 濕瘧疾而體質(zhì)壯實者;而清脾飲配合柴胡、黃芩、半夏、白術(shù)、茯苓數(shù)藥,擅于和解清 熱,邪正兼顧,對于痰濕化熱之瘧頗為適宜,體質(zhì)較弱者亦可選用。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治療邪伏膜原、濕遏熱伏而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以寒熱往 來、胸膈痞滿、苔白粗如積粉、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yīng)用于瘧疾、流感及不明原因的發(fā)熱而癥見寒熱往來、胸膈痞滿、苔白粗如積粉、脈弦滑等。 [使用注意] 濕郁熱伏、熱重于濕者不宜使用本方。原書云:若濕已開,熱已透, 相火熾盛,再投此劑,反助相火愈熾,適劫膽汁而爍肝陰,釀成火旺生風,痙厥兼臻之 變矣。用此方者宜慎之。 [源流發(fā)展] 本方出自《通俗傷寒論》,由吳又可《瘟疫論》卷上的達原飲化裁而 來。吳氏觀察到當時流行溫疫病的初起證候,既不同于一般外感表證,又無里證,而表 現(xiàn)為憎寒壯熱、脈不浮不沉而數(shù)等,為了說明此類證候的病變部位,提出了“內(nèi)不在臟 腑,外不在經(jīng)絡(luò),舍于伏脊之內(nèi),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 里,即《內(nèi)經(jīng).瘧論》所謂'橫連募原,者也”(《瘟疫論》卷上)。當其初起,邪氣深 伏,盤踞膜原,表里形證未見,汗下皆非所宜,惟與宣疏一法,化其伏邪方宜。達原飲 以檳榔、厚樸、草果疏利宣泄,破結(jié)逐邪,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迷離膜原。更配 黃芩清泄里熱,甘草和中解毒;加知母滋陰,芍藥和血,既助清熱之力,又防辛燥傷 津。諸藥合用,共成達原潰邪之功。然達原飲以檳、樸、果為主,藥多溫燥而透邪不 足,又有知、芍之滋膩,對于濕遏熱伏以濕為主者,恐非所宜。后俞根初在此方基礎(chǔ)上 增柴、荷之透泄,去知、芍之陰柔,更添青、桔、枳之理氣?!耙圆?、芩為君,以柴胡 疏達膜原之氣機,黃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枳、桔開上,樸、果疏中,青、檳達 下,以開達三焦之氣機,使膜原之邪,從三焦而外達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 和之。雖云達原,實為和解三焦之良方。較之吳氏原方,奏功尤捷”(《重訂通俗傷寒 論》)。由上可以看出,俞氏借用了吳氏瘧伏膜原的概念,創(chuàng)制了以達原飲為基礎(chǔ)而又有 所發(fā)展的柴胡達原飲,變化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君藥的改變。達原飲以檳榔、厚樸、草 果為君,重在理氣化濁破結(jié);柴胡達原飲以柴胡、黃芩為君,透邪外達、清解瘧邪更 佳。②配伍上的改變。吳氏方以清熱滋陰的黃芩、白芍,防辛燥傷津可矣;俞氏方在配 伍上更強調(diào)開達三焦氣機,在原有的檳榔、厚樸、草果基礎(chǔ)上,去知母、白芍之滋膩, 加枳殼、桔梗、青皮之開達,更加荷梗一味,則清透益勝。 [疑難闡釋] 關(guān)于膜原的概念。有關(guān)膜原的最早論述見于《內(nèi)經(jīng)》。《素問.舉痛論》 曰:“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luò)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jīng),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 而成積矣”。楊上善說:“腸胃皆有募有原……大腸募在天樞齊左右各二寸,原在手大指 之間。小腸募在齊下三寸關(guān)元,原在手外側(cè)腕骨之前完骨”(《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卷27)。 吳又可根據(jù)膜原的部位和形質(zhì),提出了膜原的病理變化,日:“病疫之由……邪自口鼻 人,則其所客,內(nèi)不在藏府,外不在經(jīng)絡(luò),舍于伏脊之內(nèi),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 里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jīng)》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溫疫論》卷上)。綜觀以 上論述,對于膜原的解釋說法不一。后世醫(yī)家多遵吳氏之說,認為膜原學說是吳又可引 伸《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的論述,創(chuàng)造性地應(yīng)用于溫疫病診治之產(chǎn)物,膜原的部位在半表半里, 是溫疫病相對穩(wěn)定的病變部位。 [方論選錄] 何秀山:“《內(nèi)經(jīng)》言'邪氣內(nèi)薄五臟,橫連膜原’。膜者,橫膈之膜, 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內(nèi)近胃腑,即三焦之關(guān)鍵,為內(nèi)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 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人內(nèi),內(nèi)邪每由膜原達外。此吳又可治疫邪初犯膜原,所以 有達原飲之作也。今俞氏以柴、芩為君者,以柴胡疏達膜原之氣機,黃芩苦泄膜原之郁 火也。臣以枳、桔開上,樸、果疏中,青、檳達下,以開達三焦之氣機,使膜原伏邪, 從三焦而外達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雖云達原,實為和解三焦之良 方。較之吳氏原方,奏功尤捷。然必濕重于熱,痰阻膜原,始為適宜。若濕已開,熱已 透,相火熾盛,再投此劑,反助相火愈熾,適劫膽汁而爍肝陰,釀成火旺生風,痙厥兼 臻之變矣,用此方者其審慎之”。(《重訂通俗傷寒論》) [評議] 何氏關(guān)于本方方義、使用宜忌的詮釋言簡意賅,有理有據(jù)。并認為本方雖 源于達原飲,但“較之吳氏原方,奏功尤捷”,一語道出本方的優(yōu)勢所在。 [驗案舉例] 1.瘧疾 《王旭高醫(yī)案》:張。間瘧,寒熱,舌苔滿白。用柴胡達原飲。柴胡、黃 芩、半夏、青皮、花檳榔、草果、川樸、茯苓、生姜。舌苔滿白,邪伏膜原,必用檳 榔、草果。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 按語:間瘧而見舌苔滿白者為痰濕阻于膜原,方以柴胡達原飲去枳殼、桔梗、荷葉 梗、甘草,加半夏、茯苓和生姜以加強祛濕化痰之功。 2.不規(guī)則發(fā)熱 《江蘇中醫(yī)雜志》 (1985,11:12):某男,24歲。1978年3月上 旬,臀部癤腫潰破發(fā)熱,創(chuàng)口愈合而發(fā)熱不退,體溫在38.5—40℃之間。診為“發(fā)熱 待查”、“敗血癥可疑”。人院后經(jīng)消炎、退熱藥治療6天,發(fā)熱不退,服中藥三仁、梔 豉湯等8劑,亦未能收效。其熱高形寒,得汗熱減,一日數(shù)發(fā),并伴頭痛咳嗽,口干而 不需飲,尿黃而無熱感,脈象滑而帶數(shù),舌苔白如堆粉。因思俞根初柴胡達原飲,疏達 膜原之法,藥用柴胡6g,法半夏lOg,淡黃芩、炒枳殼、小青皮、白桔梗、川厚樸各 6g,花檳榔log,草果仁5g,肥知母log,于荷葉半張。煎服。日服兩劑,兩天熱退苔 化。后經(jīng)調(diào)理脾胃,化濕和中而愈。 按語:發(fā)熱惡寒,一日數(shù)發(fā),又見頭痛咳嗽、脈象滑數(shù)、舌苔白如堆粉者,為痰濕 蘊熱,內(nèi)伏膜原,是故單用清熱化濕之三仁、梔豉湯等未能收效,治當化痰利濕、透達 膜原,使?jié)窕療崆?,痰去氣暢,則膜原伏邪自解。于柴胡達原飲加半夏以增化痰之功, 又見口干而不需飲,尿黃而無熱感,為兼有陰傷,故再加知母以滋陰清熱而收良效。 [臨床報道] 無名高熱 針對夏秋季的無名高熱患者68例,經(jīng)過各種抗生素、退熱藥物及輸液 等方法治療無效后,根據(jù)中醫(yī)邪人膜原的理論進行辨證論治,運用柴胡達原飲治療,取 得療效。臨床表現(xiàn):患者體溫在39—40℃之間,發(fā)熱以下午為重,寒戰(zhàn),怕冷,咽干 口苦,渴不欲飲,胸脘痞悶,干嘔不欲食,面色晦暗,肢體困倦,苔白膩或黃膩,脈弦 滑或沉滑。方藥組成:柴胡10~20g,黃芩lOg,半夏lOg,陳皮15g,厚樸12g,檳榔 15g,草果9g,神曲15g,知母12g,甘草6g,生姜3片。隨證加減:表邪未去者柴胡 用最大量,另加藿香lOg,連翹20g;咽干、舌紅熱象重者加生地20g,生石膏30g;病 久邪伏陰分者加青蒿20g,地骨皮15g;濕重苔厚膩者加蒼術(shù)lOg;寒熱往來如瘧者加 常山20g;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9g;便溏瀉者加扁豆20g,薏苡仁15g;小便熱赤者加 滑石20g。治療結(jié)果:服藥24小時內(nèi)退熱者25例,2天內(nèi)退熱者14例,其余均服藥5劑,體溫正常,諸證悉除。 [附方] 達原飲(《溫疫論》) 檳榔二錢(6g) 厚樸一錢(3g) 草果仁五分 (1。5g) 知母一錢(3g) 芍藥一錢(3g) 黃芩一錢(3g) 甘草五分(1.'5g) 上用水 二盅,煎八分,午后溫服。 功用: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溫疫初起,邪伏膜 原。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舌邊深紅,舌苔垢膩。 方中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所結(jié);草果 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藥協(xié)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 也。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營;黃芩清燥熱之余;甘草為和 中之用。柴胡達原飲與達原飲兩方在組成上均有黃芩、厚樸、草果、檳榔、甘草,然前 者還有疏達氣機的柴胡,理氣行滯的枳殼、桔梗、青皮及荷梗;后者尚有滋陰和血的知 母和芍藥。兩方均有辟穢化濁、透達膜原之功,然前者于化痰濁之中透邪行氣、通暢三 焦之功尤捷,后者在祛痰濕之中又兼清熱滋陰防燥之功。兩方均治溫瘧邪伏膜原之證, 然前者較適宜于痰濕氣滯較重者,故見胸膈痞滿、苔白粗如積粉等癥,后者適用于溫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者。 附方;達原飲 檳榔6克 厚樸3克 草果1.5克 知母3克 白芍3克 黃芩3克 甘草1.5克 功用: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溫疫初起,邪伏膜 原。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 舌邊深紅,舌苔垢膩 [附方] 達原飲(《溫疫論》) 檳榔二錢(6g) 厚樸一錢(3g) 草果仁五分 (1。5g) 知母一錢(3g) 芍藥一錢(3g) 黃芩一錢(3g) 甘草五分(1.'5g) 上用水 二盅,煎八分,午后溫服。 功用: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主治:溫疫初起,邪伏膜 原。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舌邊深紅,舌苔垢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