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幾何圖形排列著一行行簡陋的課桌,緊緊地擠在一起,很少有移動的余地;這些課桌的大小幾乎都是一樣的,僅能夠放置書、筆和紙;另外,有一個講臺,一些椅子,光禿禿的墻壁,還可能有幾幅畫。”“這一切都是有利于‘靜聽’的,單純地學習書本上的課文,標志著一個人的頭腦對別人的依賴性?!边@是杜威在批評十九世紀美國學校教育時寫的。這種現(xiàn)象,我們并不陌生。我國現(xiàn)在還有許多學校依然如此。
主要問題是教學方式僵化,習慣于進行“靜聽”教育,老師上課變成講課——兩張講稿一張嘴,由我從頭講到尾。學生上課變成聽課,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不只是學習的效果不佳,而且會養(yǎng)成“對別人的依賴性”;即使在“好”學生當中,也有不少人是有知識而沒思想的,難以成長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
醫(yī)治“靜聽”教育的良方何在?
友善用腦教育理論倡導(dǎo)“多感官教學”,要求把信息變成動作、形象、活動,運用身體的所有部分,最大限度地激活大腦。因為,深刻的感官體驗可以在大腦的視覺區(qū)、聽覺區(qū)、嗅覺區(qū)、運動區(qū)、語言區(qū)等建立起多通道的聯(lián)系,造成深刻的記憶。這種“協(xié)同記憶”是可能長久不忘的。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有所成就,會產(chǎn)生愉悅感,從而激發(fā)再次參與的愿望。堅持下去,就能進入樂學的狀態(tài)了。
信息傳遞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何必要固守“我講你聽”的呆板模式呢。教師轉(zhuǎn)變角色,由演員轉(zhuǎn)換為“導(dǎo)演”,做學習的組織者、引導(dǎo)者與合作者,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新知,互助互補,增長智慧,體驗成功,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有一所友善用腦實驗學校的高中學生對老師說:“您說的少了,我們反倒學的東西更多了。”這個評語點到了多與少的辯證法,格外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