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臺山明月池 明月池位于五臺山鎮(zhèn)海寺東南1.5公里處 ,又名觀海寺,該寺始建于北魏,寺院坐北向南,現(xiàn)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大殿,其中金剛菩薩殿正面3間,原殿額高懸康熙帝親筆手書的"笑提明月池"木匾一塊。殿內(nèi)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是五臺山唯一的一尊黑色菩薩,他黑臉黑身、表情堅毅、身形偉岸,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臂上纏繞長蛇,手中執(zhí)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三十二相"之一。     景點信息     旅游小貼士     景區(qū)地圖     景區(qū)資料  (明月池寺廟  作者:chocosa)觀海寺是五臺山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從谷口入內(nèi),大山夾峙,清溪湍流,山風徐來,心曠神怡。走到溝盡頭,東側(cè)山高峰秀矗起,猶如屏障;遠坡瑞草瑤花,四播馨香;近嶺古木森森,藤蘿掩映。一座寺院被群山環(huán)抱,似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只剩深山、茂林、流水、藍天和梵宇。 觀海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間,月舟禪師重修。清康熙年間吻葉和尚重建。寺內(nèi)后大殿檐下山墻,嵌有清同治八年石碑,上書:"遐想五臺山為百神降臨之區(qū),群賢畢集之所,峰巒之形勢曲折,古剎之殿宇整嚴,因天下之名地矣。而此觀海寺相傳自漢建立,厥后改為明月池。"寺院占地2280平方米,現(xiàn)有金剛菩薩殿3間,前檐出廊,橫額掛木匾3塊,中為"金剛密跡",左為"含宏光大",右為"毗盧真境"。大殿前額有乾隆御匾"笑題明月池",上書"盤轉(zhuǎn)山腰至山寺,蒼松怪石清絕倫。寺額明月池三字,尋勝笑昔題非真"。  (明月池牌坊  作者:chocosa)殿內(nèi)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黑臉黑身,偉岸高大,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呈"金雞獨立"形。菩薩的腳腕、手腕戴鐲,雙耳戴環(huán),腿上筋肉暴起,臂上纏繞長蛇,面部一副堅毅剛直的表情。頭上又有頭,疊至九個,伸出十八臂,皆執(zhí)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 佛家稱文殊菩薩有"三十二相",這位就是文殊菩薩顯圣為金剛的法像。 菩薩兩手高托日、月,象征主宰宇宙的無量佛法。其余各手,有持弓執(zhí)箭,降魔伏妖;有持長龍,象征吉祥如意;有捧缽盂,拿法鈴,象征對佛祖的虔誠。金剛菩薩像是文殊菩薩的應化身之一,象征佛法無量,法力無邊。這是五臺山唯一的1尊黑色菩薩像。相傳,明成化年間,某夜,月舟禪師佇立寺前,忽見對面山梁出現(xiàn)一位九頭十八臂,手執(zhí)各種法器,能放出金光的黑臉黑身,他以為是文殊菩薩顯圣,慌忙跌地跪拜,許愿重建金剛菩薩殿,塑九頭十八臂金剛菩薩像。并在對面山梁文殊菩薩顯圣之地,又建金剛寶塔1 座。塔呈4 面,高約6米,用磚壘砌而成。腰方頸細,造型獨特,頗引人注目。  (明月池寺廟遠景  作者:chocosa)觀海寺西院有一水池,長方形。池中有孔,泉水滲出,水色透明,清澈見底。大旱不涸,雨澇不溢,水質(zhì)甘美?!肚鍥錾街尽份d:"昔人晦夜,見皎月澄池",故取明月池。夜宿觀海寺的游客一般都能觀看皎月澄池。每當夜幕降臨,明月從山背冉冉長升起,大地泛白,古剎清幽,當月亮上升到一定高度時,明月池內(nèi)便出現(xiàn)圓圓的月亮,成為五臺山風景區(qū)的一大奇觀??山饎偲兴_大殿前額掛有一塊清乾隆"笑題明月池"匾,好像對此提出疑義。匾上書"寺額明月池三字,尋勝笑昔題非真。"其實,真奇假奇就得看游人本身機遇和緣份了。  牌樓 明月池墻體  作者:chocosa  明月池石橋  作者:chocosa  明月池樹林  作者:chocosa  明月池桃花  作者:chocosa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13年06月03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