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袈裟的名稱、顏色與種類
袈裟,梵語Kasāka,巴利語Kasāya,漢譯作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赤色,指纏縛于僧眾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裝。 袈裟的顏色袈裟的顏色在諸律中各有異論,然大抵贊同三種壞色之說,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蘭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或謂若青、若黑、若木蘭色)。 “袈裟”包括安陀會(huì)(即五條衣)、郁多羅僧(即七條衣)、僧伽梨(即九條大衣)三種,稱為三衣,其制法一定。 從三衣到福田衣 最初的三衣,大多數(shù)是由大面積的布片制成的,這與后來的“福田衣”有很大的不同———福田衣通常以條塊狀的布料縫制而成,而且根據(jù)用途的不同,數(shù)量有所不同。起先,釋迦牟尼制定三衣,是為眾僧方便———三衣大都是整塊布料,稍加改動(dòng),就可以披掛于身。但是,當(dāng)時(shí)社會(huì)治安無序,許多地方頻頻出現(xiàn)匪盜,所以許多僧人在游化四方時(shí),他們身穿的僧衣經(jīng)常遭到掠劫。 釋迦牟尼因此而發(fā)愁,苦思解決之策。一日,與弟子阿難路經(jīng)一片田野,只見田野溝畦分明,田畝整齊。于是佛祖靈機(jī)觸發(fā),重新規(guī)定了三衣的制式和儀軌。從新制定的袈裟,跟普通人穿著的衣服大有不同,別人拿了去也不能穿,所以就不怕遭到盜賊劫掠了。此后,眾弟子開始穿福田衣。 袈裟的種類與顏色 袈裟的披法 披著法袈裟有通掛左右肩之“通肩”,與裸露右肩披掛左肩之“偏袒右肩”兩種。于對(duì)佛及師僧修供養(yǎng)時(shí),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時(shí),披通肩法。 袈裟的功德 袈裟十利功德及異稱大凡袈裟為賢圣之幟,自古為佛教教團(tuán)所尊重?!洞蟪吮旧牡赜^經(jīng)》卷五舉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種功德: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惡獸;三示現(xiàn)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著之時(shí),生寶塔想,滅除諸罪;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袈裟是佛凈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zhǎng)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又據(jù)《釋氏要覽》卷上載,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shí),曾于寶藏佛前,誓愿于己成佛時(shí),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一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dá)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zhuǎn);二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則可于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zhuǎn);三若有鬼神、諸人,為饑渴、貧窮等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飽含充足;四若眾生共相沖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于他人。 附: 中國僧人的服裝有兩類:常服(俗服)與法服(袈裟)。法服又稱僧衣,來源于佛裝,是僧尼行法之服。按照佛教規(guī)定,袈裟由若干碎布補(bǔ)綴成條,并列縫制為衣。共有三衣:僧伽梨(大衣),用布9—25條;郁多羅僧(上衣、七條衣),7條;安陀會(huì)(內(nèi)衣、五條衣),5條。故而又稱百衲衣、田相衣。袈裟的形狀為長(zhǎng)方形,早期制作簡(jiǎn)陋,后世漸趨奢華。袈裟的披著,大致有“披袒”兩式:披謂披于雙肩;袒謂只披左肩,偏袒右肩。 居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