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片袖袖山吃勢的工藝探究 [關鍵詞 袖子是上衣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應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美觀性,其中又以兩片袖的要求最高。如果袖子袖山吃勢不合理的話,就會影響上衣的整體外觀造型,如何把袖子做到袖山頭吃勢合理、圓順,彎勢自然,絲綹順直,前圓后登,一直以來成為工藝師研究的難題。針對這一難題,本文以兩片袖為例,對袖山吃勢不合理而造成的疵病進行逐一分析,以解決影響袖子質(zhì)量、美觀的難題。
1、 1.1影響兩片袖袖子質(zhì)量的因素包括袖子起吊或產(chǎn)生斜形皺褶,袖山、袖籠不圓順,袖頭吃勢不均勻,兩袖前后不一致,袖肶前頂后多,彈袖頭布安裝不合理,袖籠變形等。(如下圖) 在結(jié)構(gòu)合理的情況下,袖子的袖山部位不飽滿,有癟陷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袖山頭吃勢不夠合理,二是縫口使用的不規(guī)范。 疵病2:袖子偏前或偏后,兩袖子前后不一致 袖子偏前或偏后,兩袖子前后不一致,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裝袖時兩只袖子沒按結(jié)構(gòu)設計的裝袖點對應裝袖,或衣服的兩只袖子的裝袖對袖點都是一樣,而衣服的兩只袖子卻出現(xiàn)前后不一的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的原因是袖山吃勢不一樣,前袖山吃勢多的袖子會偏后,后袖山吃勢多的袖子會偏前。這就是袖子吃勢不合理造成的。 疵病3:前袖肶頂、后袖肶多或緊 裝袖的工藝質(zhì)量標準要求是:袖子前后貼服,絲綹順直,彎勢自然,但是,如果是袖肶前后不與衣身貼服,袖底起涌等現(xiàn)象,我們習慣上稱之為“頂袖”。如果出現(xiàn)頂袖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原因有多種,一是袖子與袖籠不匹配:袖籠底部與袖子底部結(jié)構(gòu)上不吻合。二是袖籠變形,三是袖頭的吃勢不合理,四是縫口使用不規(guī)范,五是彈袖頭布安裝過長,不合理。 疵病4.袖山中間部位向上拽緊 袖山中間部位向上拽緊,袖子絲綹必然變形,其產(chǎn)生的原因,有幾種,一是袖山頭比例不夠(合理的袖山高應是袖籠深減2~2.5cm)二是(在袖子配置合理地情況下)裝袖位置不正確。 疵病5:彈袖布的安裝不合理 通常二片袖在裝上衣身后,如果達到了前后適中,貼服的質(zhì)量標準,都會裝上彈袖布,裝彈袖布的位置,應該就是袖山有吃勢的位置,其作用就是令袖山頭外觀吃勢飽滿、圓順自然,如果裝彈袖布的位置不合理,袖山的外觀就大打折扣了。 1.2袖山縫縮吃勢 從以上對袖子工藝質(zhì)量疵病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造成袖子疵病的主要原因都與袖山吃勢有關,那么袖山的縫縮吃勢需要多少,怎樣分配才合理?袖山與袖籠的結(jié)構(gòu)和關系又是怎樣的呢?從理論上說,袖籠弧線要與袖山頭弧線縫合在一起,應該是等長的,但實際結(jié)構(gòu)上又把袖山弧線長度設計得比袖籠弧線總長大一些,而這個大出來的量就稱之為袖山縮縫吃勢,袖山縮縫吃勢的多少直接影響袖山造型好壞:吃勢量過少,袖山會繃緊,會出現(xiàn)漣形或凹陷;吃勢量過大,袖山難抽縮,會出現(xiàn)小皺褶。而且袖山縮縫吃勢受到面料質(zhì)地和厚薄的影響,質(zhì)地緊、薄型的面料伸縮性差,因此袖山的吃勢量宜?。毁|(zhì)地松、厚型的面料伸縮性強,因此袖山的吃勢量宜大。經(jīng)過多次實踐,兩片袖的袖山縮縫吃勢設計一般情況下為袖籠長(AH)的5%~8% ,并根據(jù)薄料取小值,厚料取大值的原則去調(diào)整袖窿弧線與袖山弧線的長度差。 1.3袖山縮縫量分配 2、裝袖 如果說,裝袖工藝是上衣最高難度的工作,那么要把袖山的縫縮量合理地吃進便是難點中的難點,吃勢的變化可以說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要做到絲毫不差,其操作很講究技巧。 2.1袖山縫縮量吃勢的縫縮目的 要求、操作方法 用平車在袖頭前袖縫處下2cm處起針,走到袖片橫絲綹出止,線跡的松緊也有要求,太緊線拉不動,太松 吃勢容易走動,固定不了,接下來就是抽線了,抽線時按各段的比例要求把縫縮量吃進,并應由后袖處起往前抽,決不能為圖方便,前后兩邊都抽,因袖子前袖偏縫處往下至袖底橫絲綹處 與袖籠是完全吻合的,沒有吃勢, 如果抽線的時候從袖前抽的話,就會把袖子偏縫處的彎位抽緊了,輕則就會影響袖子絲綹的順直,重則造成“頂袖”。 但是袖子前偏袖線到小袖底模絲綹處?不走線的話 又極容易令袖子變形,因大袖彎偏縫處是處于斜絲綹的狀態(tài)。所以,這一條線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但能把縫縮量吃進,而且還起到一個定型作用,走的時候,必須規(guī)范使用縫口,還要做到絲毫不差,縫口如果大小不一,就等于改變了袖山的造型,如果過大,袖山的縫縮量容易走散,不集中,縫口過小,又不方便操作,寬度最佳是0.7cm 。 2.2袖山縫縮量吃勢的檢查、觀察方法 袖山縫縮量初步吃進后要檢查其袖山的周長與袖籠的周長是否相等,各對應裝袖點是否對得上。觀察的方法是:把袖山頭垂直提起或平放好,觀察袖子的前、后、頂部是否圓順,自然,有無凹凸感,如果出現(xiàn)凹凸就表明吃勢不合理,需要調(diào)整。 2.3袖籠的處理 袖籠是衣身上為裝配袖山而設計的部位,在結(jié)構(gòu)上,袖籠與袖山是縫合在一起的,因此兩者不但要在量上(長度)匹配,還要在結(jié)構(gòu)造型上匹配。如果袖籠與袖山不配的話,同樣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由于袖籠是一個橢圓形,所以它的每一段都是弧線。既然是弧線,基于布料特有的性能它就容易拉還、變長,所以在裝袖前,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把袖籠的形狀大小固定下來,防止其變形。措施一:在前袖籠靠肩頭部位,用斜紋牽條將縫口略帶緊,其作用就是不讓斜絲綹變長,在后袖籠靠近肩胛骨處,用直紋牽條帶緊吃進0.3—0.5cm的量,目的就是按人的結(jié)構(gòu)做出合體的造型。 2.4對袖點 為保證袖山在縫縮一定吃勢后仍然能和袖籠縫合,達到形狀吻合,必須在袖山的重要部位上設置相關對應點,即所謂的對袖點,一對高質(zhì)量的袖子至小應設置三個對應點:(如下圖)
袖山前袖標點與袖籠弧點 即圖中的A點,.A點應定在胸寬線與袖籠弧線的交接點。在這一點到袖籠底部這一段都不可以有吃勢。而且這一段要求袖山與袖籠形狀是完全一致的,這一對應點最重要,如有偏差就會影響袖子的前后和絲綹,而且在格子面料的裁配中,它是必對點。 2.4.2第二對 袖山后弧線與后袖籠弧線點,有經(jīng)驗的板師一般會把這一點設置在背寬線上 凹勢處,即圖中的B點。B點到袖底的這一段基本上都不需吃勢,最多也不可以超過0.3CM,只要在帶進袖山吃勢時帶緊縫線就可以了,如果超出0.3CM的吃勢,后袖就會鼓起很大的泡,造成袖子與衣身不貼服。 2.4.3第三點 袖山對肩點與袖籠肩縫,即圖中的SP點,這一點在實際裝袖時會因應面料或其他原因發(fā)生偏差。 彈袖布采用45度角正斜絲,寬2.5-3CM左右 ,長度是按袖山有縫縮吃勢的部位長,一般是從A點經(jīng)SP點,B點到衣身側(cè)縫處,從側(cè)縫到袖底,這一點從無須安放,特別是A點到腋下這一段,如果超出就會造成“頂袖”,(如下圖)裝時彈袖布條貼緊袖山頭按裝袖線緝牢,彈袖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袖頭外觀飽滿圓順。 2,7裝肩棉
以上是本人在從事服裝工藝制作中總結(jié)出來的一套對兩片袖袖山縫縮量的把握和處理方法,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實踐與驗證得出來的,下面展示的袖子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的結(jié)果。 結(jié)論:要讓兩片袖的造型美觀,不但要有美觀的造型,合理的結(jié)構(gòu),更離不開精細的縫制工藝和技巧,只有把袖山縫縮量合理地縫縮,而且還要保證袖籠的形狀不變,合理采用、使用肩棉,只有這樣才能令袖子達到前后適中,袖山頭圓順飽滿,彎勢自然,絲綹順直,前圓后登的理想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