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在玩籽料,但關于籽料的來源,很多人并不知道,應該說這在業(yè)內都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藏玉看到許多關于和田籽料形成的書籍或文章,和田籽料都昆侖山上的山料在地質變化中流入古河床經過億萬年河水的沖洗而成。巍巍昆侖,乃萬山之祖,“玉出昆侖”無可非議,而且和田籽料后期,經過了水的沖刷洗禮,也非常正確。但關于籽料是否來源于山料這個問題,還有一些爭議,下面藏玉把這些問題擺出來,山料是籽料的媽媽嗎?籽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籽料來源于山料?現在有很多觀點都在說,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經山體風化崩塌而順水沖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經數百公里河水的搬運沖刷,棱角隨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現在的卵狀籽料。這種說法的根據何在呢?根據有四: 1、籽料出產在玉龍喀什河床中,水就是搬運琢磨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產在玉龍喀什河源頭的冰山上。 3、玉龍喀什河源頭山腳下的河床中,確有被水沖刷下來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經過200多公里的洪水沖刷琢磨,沖刷到玉龍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積下來,自然就棱角全無,被磨成了卵石狀的籽料了。 山料不是籽的媽媽籽料來源于山料是最主流的“山料-籽料”母子學說。以上證據乍一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無可挑剔。但有有些觀點認為以上論據尚不全面,只說到了它的表面,沒有說到它的本質?,F在很多觀點證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經洪水沖刷而成的,也就是說,籽料的原生礦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與山料一樣的另一種原生礦體。主要的依據有下面幾點: 石包玉,只有和田籽料中才有,玉友都很熟悉,表層全是石頭,但里面是玉,往往石包玉里面的玉,都很油潤,以青白玉為多,很少羊脂白玉。如果和田籽料是山料形成,山料崩塌進入河床,經過水洗和沁色,形狀由棱角分明到越來越圓潤,經過億萬年的沖刷、撞擊,留下了玉的精華——籽料,那為什么反過來還在外面留上一層石皮呢?“精華”還在包在石皮的里面呢?我們從切開的石包玉來分析,除個別地方串僵外,外層石皮的厚度大體均勻,“皮”與“肉”之間有一個混僵的過度層,很象是在一塊完整、圓潤的玉外面均勻地包了一層石頭皮。玉比石頭堅硬、潤澤、光滑,比石頭耐磨,如果是這樣,多年的河水沖刷中,石頭是保護不了里面的玉的,依此道理,形成“玉包石”倒存可能,但我們從沒有見過外層全是玉,里面是石頭的籽料,這就驗證了“和田玉,君子玉,表里如一”的說法。 帶石僵的玉,叫僵石玉,肯定是和田籽料,此類籽料一部分是玉,一部分是石頭,與石包玉不同的是,我們能從外觀上看到玉,而且往往半節(jié)是石僵、半節(jié)為玉,我們常說伴骨的肉香,伴石的玉潤。大自然就如此神奇,本是一塊混濁的玉,因為一部分做出了犧牲,成了石僵,玉的部分非常潤澤,而且?guī)О捉┑挠?,玉質也非常白,一看到這樣的玉,我們可以毫不考慮地斷定這是籽料。而我們仔細看看玉與石僵的形狀,帶玉的一半,往往非常圓潤,而且在水滴形的頂端,而帶僵的一半,往往棱角分明,非常粗糙,而且在水滴形的底端,根據水沖洗的摩擦原理,應該是質量和密度、潤度相對較差的石質部位才會被水先磨平、磨圓,潤度、密度與硬度相對較大的玉質部位被水后磨平,而我們見到的僵石玉剛好相反,玉面堅韌圓潤、石面粗糙多裂。 我們見到的籽料中,水滴形、瓜子形的最多,還有牌形的、疙瘩形的也不在少數,但很少見到圓柱形的,也從沒有見過圓球形、橢圓形的籽料。如果單從水沖洗的原理來分析,籽料的每個面在河床中被水沖刷的機率是相等的,應該是圓球形的籽料最多才對。我們見到的鵝卵石中,球形、橢圓形、圓牌形的石頭最多,很少有水滴形和瓜子形的。 我們見到的和田籽料,因為各種成分的差異,成形了各種不同的皮色,對于沁皮料的形成,符合山料變籽料的邏輯。但是石皮呢?有很多籽料上面,往往留下了一點石僵皮,這種皮,盡管皮色是二上,我們都能認定這是籽料。如果是山料崩塌進入河床,形成了籽料,玉上皮色可以解釋,那為什么玉會變成石頭呢?玉的穩(wěn)定性和堅韌程度比石頭要好,而且玉的主要成份是透閃石,主要元素為碳,而石頭的主要元素是鈣和硅,從常理中理解,碳元素就是核反應也法轉變成鈣和硅的。所以山料進入河床后,再怎么神秘變化,也很難變成石、更難沾染上石皮。 和田籽料有黃、青、白、墨、碧,這五種基本的色調,每一塊顏色都是由這五個基本的色調來的。而玉龍喀什河源頭的山料只有白玉和青玉,那么黃、墨、碧三種從哪里來的?難道河水的沖刷可以改變玉石的原料嗎? 從籽料質地、顏色、皮殼在河流中的分布狀況看,顏色、質地、形狀、性能、甚至皮色大體相同的玉料基本產出在同一段河流中,混淆存在的很少,各個河段或產玉區(qū)出產的籽料都有其不同的特點,這與山料的產出分礦坑的原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高山雪水融化沖下來不可能有如此較為清晰的產狀分布。 籽料的分布與產出特點也是不同的,比如20公里這一段有山料,再下面沒有玉石,到200公里往和田方向走,這二三十公里河流里面出的籽料就帶有白皮,再往下走兩百多公里,兩百二三十公里,這一段河里面是光白籽,沒有皮。再往下面走10公里左右地方出的,這個紅皮和前面的紅皮又有點不一樣。這個皮質有一點麻皮色,當中這個料還帶一點青花,這種籽料一定出在這個地方,一看就知道是在那個地方。 根據李家欣教授2014年10月在“國際寶玉石高層論壇”的會上發(fā)表的一篇文章,《論和田玉》一文中,他說“經監(jiān)測,籽料中礦物成份中含有陽起石礦物,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境內所產出的山料、山流水玉石中均未發(fā)現陽起石成份”。有位教授講的,籽料里面以透山石為主,但是含有陽起石成份,而山料和山流水都沒有陽起石成份,這個觀點如果是化驗得出的這樣的結果,就更證明了籽料不是山上水沖下來的。 火山噴發(fā)的幾個依據
目前比較有依據的新的說法認為,籽料是源于火山噴發(fā)形成的,該流派認為籽料就是億萬年前火山爆發(fā)形成的,這種卵狀的原生礦體存留在海底,后經地殼變遷,造山運動,新疆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了陸地,籽料也隨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現在這種狀況。
現在見到的籽料,以水滴形占多數,這就符合巖漿在火山噴發(fā)后自由落體的原理,為什么越小的籽料越好,因為籽料越小越圓潤,籽料越小,意味著在火山噴發(fā)時噴得越高、越遠,可能在下落過程中就冷卻變硬,所以水滴的“錐”態(tài)保持得很好。但從大一點的籽料外形來看,雖然也是水滴形,但總會有一個面要圓潤飽滿一些,如同烏龜的背部,另一個面要相對平整一些,如同烏龜的腹部,這是含透閃石成份的高溫熔巖下落過程沒有來得及冷卻凝固,落到了地面,就如一個糍巴重重地掉地上,所以著地面是要平一些,而朝天面相對圓一些、鼓一些,這是籽料的又一大特征。 因為很多有關籽料真假辨別方法的文章中沒有說到這一點,有些人造籽料的制造者們往往過于追求完美或是在滾料時圖個方便,而忽略了這一特點。還有些牌形籽料,因為熔巖下落過程溫度較高,幾乎呈液態(tài),一落地,就被摔成薄薄的牌形籽料,這種籽料很多,很合適佩戴,比較貼近人體,這種料形最佳。還有個別的疙瘩形籽料,因為巖漿著地后,地面不平,所以出現了不同規(guī)則的料形。但我們從沒有見過長條形、圓球形的籽料,因為巖漿自由落體到最后要與地面撞擊,無法成形。
活動在地下的熔巖中,有巖石的成分,有透閃石的成分,當火山噴發(fā)時,相同成分的元素,優(yōu)先匯聚到了一起,而且透閃石與巖石的熔點有差別,巖漿在下落過程中,透閃石先凝固,而巖石緊接著就凝固了,剛好巖石把透閃石包裹住了,就形成了神秘的石包玉。其實,因為石包玉形成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以真正的石包玉并不太多,賭十次至少輸九次,就是成功的那次一般都是青白玉或青玉,有時還有很多雜質和墨點,極少見到羊脂玉,通常說的羊脂玉很少有皮,這也驗證了“好玉不留皮”的說法。 還有,我們所說的僵石玉,也同樣是這樣形成的,在同一滴巖漿中,含透閃的成分凝固到了一塊、含巖石的成分凝固到了另一塊,或因巖石沒有足夠多,或是巖漿自由落體時受力不一樣,所以形成了一半是僵、一半是玉的僵石玉,這種玉非常多,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只是僵多僵少的問題。在后來河床中的運動過程,和大家以前所認同的沒有什么兩樣了,把一些棱角分明的地方打磨掉,有些還沒有來得及磨礪得很光滑就被有緣人拾起,有些僵石玉在地下埋藏多年,石僵上面又沁上了顏色,所以呈現出了今天所見到的多姿多彩的和田玉。
如果大家認可以上觀點,我們再來追尋玉的源頭。籽料,大家都知道產自兩條河,白色籽料,產自玉龍喀什河,也叫白玉河,青玉、墨玉產自喀拉喀什河,也叫墨玉河。我們通常所說的這兩條河,嚴格意義上來講,是這兩條河流域,這兩條河的古河床上,也可以挖到籽料,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坑料”。當然最好的玉,是現在的河床上找到的,而且是這兩條河中下游的。我們很多玉友到過這兩條玉河,領略到了和田玉的“瘋狂”,其實,在這兩條河的源頭,確實有兩個死火山口,是否還有更多的火山口,需更多的興趣愛好者們做具體研究和考證。也許,美麗的和田玉,就是從這里噴薄而出后奔騰直下,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和田籽玉。所以,和田籽料就是熔巖在瞬間噴發(fā)后定格的永恒,玉質結構呈纖維交織狀,造就了和田玉的堅韌,這是與俄羅斯籽料、中國及世界任何一個地域的玉石所不同的,和田籽料才會有如此獨特的價值和藝術魅力。 上面就是關于籽料成形的一些觀點,藏玉認同籽料不是來自山料的觀點,籽料不是由山料經水沖刷而來,山料不是媽媽,籽料亦不是兒子,它們同樣都是同一種礦藏中兩個互不相干的原生礦體。不過不管籽料是如何形成的,它們都是經過上千萬年的自然變化沖刷磨礪而成的,每一塊籽料都來之不易。 最后,讓我們遠離霧霾,珍惜自然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