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因為天氣炎熱和細菌滋生,孩子因為發(fā)燒而看病的的情況真不少。每次看到孩子無精打采或者因為不舒服而嚎啕大哭的模樣,家長心中萬分揪心。不希望孩子一發(fā)燒就吃藥掛水,又擔(dān)心耽誤太久會燒壞孩子的身體。為此,讓兒科的專家給大家介紹小兒發(fā)燒可能是哪些疾病的癥狀,如何根據(jù)孩子的情況來正確退熱??茖W(xué)面對小兒發(fā)燒,媽媽們不用驚慌。 引起寶寶發(fā)熱的原因很多: 小兒發(fā)熱時,體溫不超過38.5℃,不需要服用退熱藥,可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 1、切忌“捂汗” 不宜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以免影響散熱,要鼓勵寶寶多喝水,注意休息。 2、頭部冷敷 用20~30℃的水將毛巾浸濕,折疊后置于寶寶前額,每隔3~5分鐘更換一次?;蛴帽鶎氋N敷于前額,待無冰涼感后揭去。也可將小冰塊放入袋中,扎緊袋口,置于患兒枕部,待冰塊融化后更換。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 用溫濕毛巾擦拭寶寶的頭頸部、腋下、四肢、腹股溝,或用低于體溫3~4℃的溫水洗澡,多擦洗皮膚以助散熱。 4、酒精擦浴 用濃度為20%~35%的酒精擦拭四肢和頸部、腹股溝等處。但忌在枕后、耳廓、心前區(qū)、腹部、足底處擦拭酒精。小兒高熱寒戰(zhàn)伴汗出時,也不宜用酒精擦拭。(注意酒精濃度不能過高,以免造成小兒酒精中毒) 如果寶寶體溫超過38.5℃,就要用退熱藥了,還可根據(jù)孩子的病情適當(dāng)口服一些疏風(fēng)解表的中藥,如小兒柴桂退熱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小兒雙清顆粒等。如果出現(xiàn)咳嗽、流涕等癥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抗病毒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等中成藥。 1、對乙酰氨基酚 即撲熱息痛,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退熱藥,無胃腸道刺激或出血等不良反應(yīng),不影響血小板功能,無腎毒性,不會引起粒細胞缺乏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為2個月以上嬰兒和兒童高熱時首選退熱藥。可以口服或肛內(nèi)用藥,口服劑量為每千克體重10~15毫克,4~6小時一次。如泰諾林、小兒百服嚀、小兒退熱栓等。 2、布洛芬 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明顯的解熱鎮(zhèn)痛作用,副作用少。適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熱病兒。布洛芬適用于6個月以上兒童,劑量為每千克體重5~10毫克,每6小時一次。代表藥物有美林等。 3、安乃近 副作用較大,目前臨床少用。 ▲雖然前兩種退熱藥比較安全,但臨床最好不要同時使用,以免發(fā)汗過度。 如果孩子持續(xù)高熱不退,或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出現(xiàn)其他伴隨癥狀,如咳嗽、嘔吐、腹瀉、腹痛、頭痛、皮疹、小便頻急疼痛、淋巴結(jié)腫大等,必須及時就醫(yī),找出病因積極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孩子生病用藥的順序依次為口服、打針、掛水,原則上是能口服用藥盡量不要掛水。只有在以下情況才考慮進行輸液治療: 高熱超過40℃、孩子吐瀉嚴重有脫水情況、不能進食或口服藥物困難、敏感抗菌藥口服無效等。 嬰幼兒輸液本就比成人困難,發(fā)生輸液反應(yīng)的可能性也較大,藥物通過靜脈使用其毒副作用也會增加。隨意掛水不一定有助于治療疾病,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父母們不能為了急于要孩子迅速康復(fù)就要求掛水,必須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進行治療。 1、小兒平時應(yīng)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適時添減衣物,均衡飲食,防止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 小兒鼻塞別大意 寶寶咳嗽食療方,別光知道冰糖燉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