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狂魔是怎樣煉成的--器材篇前篇
前文再續(xù)書接上一回,鑒于文章打球狂魔是怎樣煉成的受到了廣泛好評,狂魔今天跟廣大球友分享一下自身的球拍更換歷程。讓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換拍也瘋狂! 在這里先插入一則經典動漫的播報:還記得小時候看的動漫數碼暴龍(90后必看)嗎?大家還記得主角的數碼獸的進化歷程嗎?亞古獸(成長期)---暴龍獸(成熟期)---機械暴龍獸(完全體)---戰(zhàn)斗暴龍獸(究極體)。為什么要扯這個進來呢,目的有兩個:1.想看看能找到多少的同齡共鳴者,2.是用這進化順序來描述狂魔的球拍進化歷程。 還記得上一篇提到小時候的狂魔的球拍是老爸托教練買的,底板都不知道是什么,就知道兩面729普及,四年級的時候那可是奢侈品,隱約記得底板是純木的,其他的真心不記得。那就說一下729普及套吧,狂魔認為,729普及套可以作為入門球拍的不二選擇,雖然比較沒力,不怎么走球,旋轉也一般般,可是這對于初學者掌握發(fā)力,和旋轉有一定的幫助,畢竟它的性能不是那么的出眾,需要自身發(fā)力,而不像現在的銀河月球,水星什么的,都是偏外套風格,海綿比較彈,不好吃球,旋轉就更不用說了(旋轉的產生需要球被吃進去海綿)。不過速度還是不錯的,可是鑒于剛開始就使用速度比較快,彈力比較大的膠皮不利于乒乓球入門,畢竟膠皮太彈,只會學會借力,不會發(fā)力,對以后的弧圈球技術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除此之外,膠皮太彈還會使到出球速度太快,旋轉減弱,也不利于初學者對旋轉的理解,就像我在學校教新生的時候,老是跟他們說要把球吃住,再摩擦出去就是拉球了,他們倒是把這句話背得滾瓜爛熟了,然而卻做不到要點上。歸根到底是練得少,訓練量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即使你理解了也做不到,拿我高三化學老師的話來說:理解了不一定代表你會做!所以鑒于狂魔初期的用拍經歷,推薦初學者使用純木底板,兩面729普及套,還有器材只是輔助,技術才是關鍵,技術的積累還是要勤加練習! 銀河系列:銀河mc-2,銀河天王星U-1,銀河天王星U-2,銀河地球E-1 其他系列:多尼克奧恰洛夫,蝴蝶sk7,紅雙喜勁極系列,729系列 因為狂魔后來沒有堅持跟教練學球,成熟期的拍已經灰飛煙滅了,后來高中還是買了一個成品729,跟以前的拍沒什么區(qū)別,就此一筆帶過。高考完之后,狂魔嫌729成品拍打不爽,就開始了球拍DIY歷程。那時剛開始了解怎么選球拍,怎么配膠,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弄了一個斑達黑色轟炸機,據官方介紹,斑達系列的底板是斯蒂卡的前身,那時候用了200多塊的零用錢買的,買回家還要藏著不能讓老媽看到,不然她又開始問哪里來的錢(枕頭套,被子里,不常穿的褲子的袋子里,羽絨里,各種小盒子,現在回想起來為了買這個拍我也蠻拼的)?,F在說一下這個底板的吧,狂魔以前是打純木底板的,剛開始用這個底板的時候還是貼兩面729普及的,剛開始打的時候,覺得這拍力量很足(畢竟是打了n多年的純木底板),剛開始控制不住,后來慢慢減力控制,逐漸能夠上臺,對比以前的成品拍,轟炸機的性能還是遙遙領先的,今天能打出碳素的性能,一速比較快,二跳下扎,中臺弧圈(那時只會側弧圈)比以前的拐,旋轉也更強,那時真的好喜歡這個拍。后來慢慢認識的人比較多,他們都是打狂飆(那時狂飆已經很普及了,而且好多還是大字狂,現在的狂飆質量遠遠不及過去的大字狂了,反正我打現在的狂飆老是起泡就對了,后來火都來了干脆換外套,后續(xù)篇幅再講),又灌膠什么的(那時完全不懂灌膠是什么鬼),就看那些人一打比賽就把膠皮撕下來刷膠水,那個味道啊,別提有多臭了,反正現在我刷膠水都是在陽臺刷的。最后我也跟隨著他們換了狂飆,也學他們刷膠水,后來發(fā)現因為灌膠太多,球拍越來越重了,打得越來越費力,心塞塞的。后來狂魔嫌刷膠水麻煩,而且球拍越來越重,最后放棄了刷膠水,不管狂飆變得多硬,照打無誤,最后也就適應了那硬度,反正就像打磚頭一樣,狂魔就保持這樣的裝備進入了大學。 |
|
|